卷之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者。
甚屬不合。
爾部即查多爾博投充人役冊。
逐名開寫發回該州縣、與平民一體當差。
其投充人本身田地、仍着留給。
如有帶投他人田地者、俱着查明。
歸還各原主為業。
○壬戌。
兵部奏言、馬步兵舊、設經制、原定馬三步七。
今查各地方、有水有陸。
有宜步宜馬之不同。
如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皆平原大陸。
非騎兵不能馳騁。
以上五省、應馬三步七、無容再議外。
如江西、湖廣、福建、廣西、四川、或系濱江沿海。
或多崇山峻嶺。
以上六省、應馬二步八。
至江南浙江二省、半系水鄉。
設有水師、多用大小戰艦。
馬一步九。
就馬二馬一之中、又有用馬之處、即馬二猶為見少者。
又有不用馬之處、即馬一猶存見多者。
應聽各該督撫、酌量地方情形通融裒益。
總期适符額數。
既可省購馬之資。
且可省措給草料之煩。
官兵朋樁之費。
而馬步皆濟實用矣從之。
○執固山額真吏部尚書譚泰付部臣議罪。
谕曰、譚泰昔在部中尚有忠君為國之意及觀迩來但知為已營私。
凡部中一切事務朦胧奏請或經朕察出。
谕以事當如此。
伊即厲色争勝。
内任己意。
外則矯上□日而行。
因佟圖賴為伊妹夫。
明知固山額真金砺、駐防杭州。
妄稱缺出。
遂越旗而用佟圖賴。
夫墨爾根侍衛李國翰、劉之源、與金砺、同時駐防。
彼二人何嘗出缺。
豈非譚泰恣行已意乎。
且譚泰所任者、吏部也。
乃于六部之事無不把持。
凡此狂悖之行。
諸王内外大臣、或不知朕意。
誤以為譚泰有所奏請、朕辄聽從遂懼其威權。
群起而附和之。
朕慮遷延日久、則幹連者必多。
故執之付廷臣議。
今雖有譚泰幹連之人、朕俱不罪。
其譚泰。
兄弟亦不必連坐。
諸王、議政大臣、可即遵上□日勘問、取譚泰口供以聞于是會訊譚泰、俱服。
議未上。
會護軍統領巴圖魯侯鳌拜讦稱譚泰昔與公主争房園。
圖賴令塞爾特、将告譚泰之狀自西安府帶來。
譚泰差塞爾特之牛錄章京希思漢、于途中扯碎其狀棄之。
囑塞爾特诳言付與索尼。
于是我等議将譚泰監禁。
将希思漢處死。
後譚泰為吏部尚書、因希思漢為伊而死。
遂将希思漢牛錄章京之職、令其兄黑石痕承襲。
又譚泰監禁時、睿王遣人送野雉豕肉。
譚泰私謂使人曰王若拯我已死之身于監禁之中。
吾當殺身報恩。
睿王遂将譚泰、從監内取出優養。
此事端重王可證。
又上幸睿王第時、譚泰未曾随駕。
次日睿王斥責我等譚泰在王側坐雲、我死亦在此門生亦在此門。
此語随駕大臣、并侍衛等皆知。
又葬睿王時、譚泰言睿王救我出監、特加優養。
此恩惟有誓告天地、圖報王之子、王之臣爾。
譚泰之感激睿王如此。
當太宗皇帝時、何嘗不厚蒙恩養。
獨不思所以圖報耶。
譚泰素與何洛會無隙。
以迎合睿王意、遂取何洛會兄弟家産。
又誣無辜之巴圖海将圖爾格取去。
尋即殺之。
睿王将巴布海奴仆家産悉與譚泰。
後譚泰被監禁時我與圖賴、錫翰、鞏阿岱、索尼公議以巴布海無罪。
其家産應給與其兄巴布泰。
而譚泰擅自奪去。
并将圖爾格、圖賴茔室。
盡行拆毀。
又諸王命譚泰往海子啟奏陳泰、李率泰之罪。
譚泰曰、為何排擠我、若有我不猶愈乎。
竟不往。
諸王、議政大臣皆知。
又恭送孝端文皇後梓宮往昭陵。
譚泰悍然不往。
又上與諸王、在南苑行獵。
譚泰擅馳大群之馬。
端重王知之又戶部王大臣、奉上□日将給碩對、喀木圖、原領籍沒之家産盡給與索尼。
譚泰随差布蘭、謂索尼曰、雖有上□日汝不可受。
索尼不從。
譚泰對衆發怒、言上于碩對、喀木圖、欲養即宜養之。
欲殺即宜殺之如何将彼家産盡行奪去。
令彼如何度日。
貝子錫翰、鞏阿岱及席讷布庫皆知之。
以上罪款與譚泰對質、皆實。
于是諸王大臣議譚泰并伊子伊孫、應俱論死。
籍沒家産。
希思漢兄之世職。
應革退奏入得上□日、譚泰、着即正法。
籍沒家産。
其子孫、從寬免死。
黑石痕。
着革職。
○癸亥。
停一等公愛星阿所加三等阿達哈哈番俸。
○甲子。
以上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後徽号。
祭告天地太廟社稷。
遣鎮國公固山額真刑部尚書韓岱、禮部尚書阿哈尼堪、固山額真戶部尚書噶達渾、固山額真藍拜行禮。
○是日、上皇太後奏書、子皇帝臣謹奏恭惟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後陛下、笃天之祜。
如月之恒。
臣仰荷恩勤、為求淑配。
深承慈極、莫罄報私。
恭率群工、上加徽号。
伏祈聖母垂慈鑒允俾展微忱胥協四海之歡心永享萬年之洪澤。
臣不勝惓惓之至。
謹奏。
○護軍統領巴圖魯侯鳌拜列款讦護軍統領伊爾德。
一、上避痘南苑時、擅令内直員役更番。
一、私減守門護軍額數一疾忌鳌拜、巴哈為上效力下刑部審實。
部議伊爾德應論死籍沒上貸其死削一世職留任準折贖。
○乙醜。
上禦太和殿奉冊寶、率諸王、貝勒文武
甚屬不合。
爾部即查多爾博投充人役冊。
逐名開寫發回該州縣、與平民一體當差。
其投充人本身田地、仍着留給。
如有帶投他人田地者、俱着查明。
歸還各原主為業。
○壬戌。
兵部奏言、馬步兵舊、設經制、原定馬三步七。
今查各地方、有水有陸。
有宜步宜馬之不同。
如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皆平原大陸。
非騎兵不能馳騁。
以上五省、應馬三步七、無容再議外。
如江西、湖廣、福建、廣西、四川、或系濱江沿海。
或多崇山峻嶺。
以上六省、應馬二步八。
至江南浙江二省、半系水鄉。
設有水師、多用大小戰艦。
馬一步九。
就馬二馬一之中、又有用馬之處、即馬二猶為見少者。
又有不用馬之處、即馬一猶存見多者。
應聽各該督撫、酌量地方情形通融裒益。
總期适符額數。
既可省購馬之資。
且可省措給草料之煩。
官兵朋樁之費。
而馬步皆濟實用矣從之。
○執固山額真吏部尚書譚泰付部臣議罪。
谕曰、譚泰昔在部中尚有忠君為國之意及觀迩來但知為已營私。
凡部中一切事務朦胧奏請或經朕察出。
谕以事當如此。
伊即厲色争勝。
内任己意。
外則矯上□日而行。
因佟圖賴為伊妹夫。
明知固山額真金砺、駐防杭州。
妄稱缺出。
遂越旗而用佟圖賴。
夫墨爾根侍衛李國翰、劉之源、與金砺、同時駐防。
彼二人何嘗出缺。
豈非譚泰恣行已意乎。
且譚泰所任者、吏部也。
乃于六部之事無不把持。
凡此狂悖之行。
諸王内外大臣、或不知朕意。
誤以為譚泰有所奏請、朕辄聽從遂懼其威權。
群起而附和之。
朕慮遷延日久、則幹連者必多。
故執之付廷臣議。
今雖有譚泰幹連之人、朕俱不罪。
其譚泰。
兄弟亦不必連坐。
諸王、議政大臣、可即遵上□日勘問、取譚泰口供以聞于是會訊譚泰、俱服。
議未上。
會護軍統領巴圖魯侯鳌拜讦稱譚泰昔與公主争房園。
圖賴令塞爾特、将告譚泰之狀自西安府帶來。
譚泰差塞爾特之牛錄章京希思漢、于途中扯碎其狀棄之。
囑塞爾特诳言付與索尼。
于是我等議将譚泰監禁。
将希思漢處死。
後譚泰為吏部尚書、因希思漢為伊而死。
遂将希思漢牛錄章京之職、令其兄黑石痕承襲。
又譚泰監禁時、睿王遣人送野雉豕肉。
譚泰私謂使人曰王若拯我已死之身于監禁之中。
吾當殺身報恩。
睿王遂将譚泰、從監内取出優養。
此事端重王可證。
又上幸睿王第時、譚泰未曾随駕。
次日睿王斥責我等譚泰在王側坐雲、我死亦在此門生亦在此門。
此語随駕大臣、并侍衛等皆知。
又葬睿王時、譚泰言睿王救我出監、特加優養。
此恩惟有誓告天地、圖報王之子、王之臣爾。
譚泰之感激睿王如此。
當太宗皇帝時、何嘗不厚蒙恩養。
獨不思所以圖報耶。
譚泰素與何洛會無隙。
以迎合睿王意、遂取何洛會兄弟家産。
又誣無辜之巴圖海将圖爾格取去。
尋即殺之。
睿王将巴布海奴仆家産悉與譚泰。
後譚泰被監禁時我與圖賴、錫翰、鞏阿岱、索尼公議以巴布海無罪。
其家産應給與其兄巴布泰。
而譚泰擅自奪去。
并将圖爾格、圖賴茔室。
盡行拆毀。
又諸王命譚泰往海子啟奏陳泰、李率泰之罪。
譚泰曰、為何排擠我、若有我不猶愈乎。
竟不往。
諸王、議政大臣皆知。
又恭送孝端文皇後梓宮往昭陵。
譚泰悍然不往。
又上與諸王、在南苑行獵。
譚泰擅馳大群之馬。
端重王知之又戶部王大臣、奉上□日将給碩對、喀木圖、原領籍沒之家産盡給與索尼。
譚泰随差布蘭、謂索尼曰、雖有上□日汝不可受。
索尼不從。
譚泰對衆發怒、言上于碩對、喀木圖、欲養即宜養之。
欲殺即宜殺之如何将彼家産盡行奪去。
令彼如何度日。
貝子錫翰、鞏阿岱及席讷布庫皆知之。
以上罪款與譚泰對質、皆實。
于是諸王大臣議譚泰并伊子伊孫、應俱論死。
籍沒家産。
希思漢兄之世職。
應革退奏入得上□日、譚泰、着即正法。
籍沒家産。
其子孫、從寬免死。
黑石痕。
着革職。
○癸亥。
停一等公愛星阿所加三等阿達哈哈番俸。
○甲子。
以上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後徽号。
祭告天地太廟社稷。
遣鎮國公固山額真刑部尚書韓岱、禮部尚書阿哈尼堪、固山額真戶部尚書噶達渾、固山額真藍拜行禮。
○是日、上皇太後奏書、子皇帝臣謹奏恭惟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後陛下、笃天之祜。
如月之恒。
臣仰荷恩勤、為求淑配。
深承慈極、莫罄報私。
恭率群工、上加徽号。
伏祈聖母垂慈鑒允俾展微忱胥協四海之歡心永享萬年之洪澤。
臣不勝惓惓之至。
謹奏。
○護軍統領巴圖魯侯鳌拜列款讦護軍統領伊爾德。
一、上避痘南苑時、擅令内直員役更番。
一、私減守門護軍額數一疾忌鳌拜、巴哈為上效力下刑部審實。
部議伊爾德應論死籍沒上貸其死削一世職留任準折贖。
○乙醜。
上禦太和殿奉冊寶、率諸王、貝勒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