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卷三

關燈
錢塘倪公嶽庚申夏以南京兵部尚書改吏部尚書,一時極有風裁,人畏奉之恐後,惟為都禦史張公敷華一沮。

    蓋公從南來,假錦衣官之宅以居,後欲償以值,堅不受,雲:“有鹽在淮,乞一書與張,獲支則已矣。

    ”公從之,張得書,雲:“我知倪冢宰風裁,且吏部外官所當奉承,第其老矣,行且謀歸,不能屈法以奉人也。

    ”大悔沮。

     庚申夏,彗星出,虜犯大同,柝長城入關。

    兵出,屢不利。

    京師童謠雲:“天上有掃星,地下有達兵,若走須殺馬文升。

    ”蓋馬久居兵部,局幹不遠,惟恃險刻為事。

    朝廷有時賞赉各邊,多奏裁之,京軍布糧亦從減削,遼東朵顔三衛,朝廷恃為藩屏,設都督一員、指揮四員統之。

    近年某都督死,某子來襲,舊例惟命有文憑,驗過則與之襲。

    馬欺為遠人,收其諸憑,延捱歲月,不與奏請。

    其子發忿以歸,示統部落以其無職署,皆不可順使。

    馬又奏沙汰天下武職,其連歲賞赉鮮薄,上下易心,遂緻大衆寇邊,而為之聚怨,中外騷然。

    由是因冢宰阙位,榮遷以避禍。

    言官吳人杜啟彈其臨難避禍,不學無術,衆是其言。

    古語雲:“軍不賞,士不往;軍無财,士不來。

    ”馬蓋不聞此耳。

     禦史車梁,石州人,好飲而性暗。

    嘗奉文點閘郊祀齋宿衙門,導至工部,梁由中道入,司務在二門候,亦不顧,至後堂見尚書曾公鑒,始知其為部也。

    猶帶醉再三央說:“禦史隻說此是鴻胪寺。

    ”人皆嗤之。

    以年資升參議,明年朝勤黜退。

    予嘗記陳翰林音初以編修考滿到于戶部,二司務訝其來,扣之,始知其誤認為吏部也。

    此二事相類,然人于陳公多恕之,以其文學之士,且近于樸實故耳。

    若夫禦史之官,豈應如是耶? 通政司奏事春秋凡七起,盛寒暑則省其二。

    自今上即位,無日不視朝,供職頗難。

    時元公宇直為通政使,王公敞為左通政,姜公清、李公浩新選為參議,聲音俱不甚稱。

    時有謠雲:“元哭王唱,姜辣李苦。

    ”蓋元重濁,王尖麗,姜則急燥,李則氣短。

    亦切中去。

     時朝政寬大,廷臣多事遊宴。

    亦師富家攬頭諸色之人,亦伺節令習儀于朝天宮、隆福寺諸處,辄設盛馔,托一二知己轉邀,席間出教坊子弟歌唱。

    内不檢者,私以比頑童為樂,富豪因以内交。

    予官刑曹,與同年陳文鳴鳳梧辄不欲往,諸同寅皆笑為迂,亦不相約。

    既而果有郎中黃暐等事發。

    蓋黃與同寅顧谧等俱在西角頭張通家飲酒,與頑童相狎,被緝事衙門訪出拿問,而西曹為之一玷。

    然若此類幸而不發者亦多矣。

     禦史張智,涞水人,稱貨于鹽商某頗多,因同道禦史陝人劉峣往淮、揚,囑其支鹽。

    劉未允,智乃與鹽商謀,置酒于城外鄭家花園,請峣餞别。

    且宿戒伺酒酣出妓,令二三光棍作緝事校尉緝出,挾其必從。

    後如某謀,逼勒要銀千兩,方免聞官。

    峣無計,智佯曰:“我與某處商人相厚,令其出銀,淮、揚準其支鹽就了。

    ”峣以為然,遂出銀千兩得釋。

    智分其半,商人至淮倍獲,且出入無忌。

    峣慮有礙前程,遂引刀自刎而死。

    科道交章劾其故,乃寘智等于法。

     壬戌廷試,策問任輔相以修庶政之意。

    時洛陽劉公健為首相,主通書“心純”二字。

    武功康狀元海起句雲:“天下有不易之事,人君有不可易之心。

    ”遂擢第一。

    嘗聞宋淳熙間試士,孝宗受之光堯,主“堅忍”二字,對答者得上。

    第一人起句雲:“天下未嘗有難成之事,人君不可無堅忍之心。

    ”遂薦第一。

     壬戌春闱,有一士未試前頗有議其事關節者,嘩然以為第觀揭榜,若誠登第,則将有擊之者。

    已而其人不終場而罷。

    後有知者問之,乃曰:其日方作文,忽見其号舍前陡黑不見天日,視之乃一人,形色衣服正純黑色,軀颀且碩,當舍背立,迳遮其光。

    士亦悟安得此等人,托以如廁,強出舍。

    出則天日皎然,回顧黑人無有。

    少選複入,甫坐定,又遮之矣。

    出入數四皆然。

    雖強握管,不能作一字。

    其士因思此必冤纏作梗,竟舍而出。

    比出,目觀爽然,卒無他故。

     翰林院學士惟一人,多或三五人。

    壬戌秋,閣老洛陽劉公健因修《會典》成,欲德翰林,一時升學士者十人。

    時禮部尚書已有六人,謝公遷以在内閣,張公昇為禮書掌部事,元公守直以禮書掌通政事,賈公斌以禮書掌鴻胪事,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