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世家多蓄異姓為繼子,卒之視如土芥者多。
三原王公少育一子,命名承祚,後生五子,命名字中亦同。
幼子承裕公第進士,其《登科錄》書兄弟行,承祚居長,下注釋“義官。
”忠厚之風,于今僅見。
南京守備太監錢能與太監王賜皆好古物,收蓄甚多,且奇。
五日,令守事者舁書畫二櫃,至公堂展玩,畢,複循環而來。
中有王右軍親筆字,王維雪景,韓滉題扇,惠崇鬥牛,韓幹馬,黃筌醉錦卷,皆極天下之物。
又有小李、大李金碧卷,董、範、臣然等卷,不以為異。
蘇漢臣、周昉對鏡仕女,韓滉《班姬題扇》,李景《高宗瑞應圖》,壺道文會,黃筌聚禽卷,閻立本鎖谏卷,如牛腰書。
如顧寵谏松卷、偃松軸,蘇、黃、米、蔡各為卷者,不可勝計。
挂軸若山水名翰,俱多晉、唐、宋物,元氏不暇論矣。
皆神品之物,前後題識钤記具多。
錢并收雲南沐都阃家物,次第得之,價迨七千餘兩,計所直四萬餘兩。
王家多内帑物,時南都缙紳多得觀之,以為極盛。
然皆尤物,不宜專于一處也。
甲寅,張秋堤決。
上命中官李榮、平江伯陳銳提督工役,祀神焚帛。
忽見火俄變人形,眼耳鼻口皆備。
後壽甯戚畹,生事害人,楊憲副茂元建言之,乃以此為陰盛所緻。
乙卯,謝木齋遷以詹事入閣。
我朝狀元入閣者,自洪武開科,至今三十八科,惟六人。
若胡文穆廣、曹文忠鼐、陳芳洲循、商文毅、彭文憲與木齋而已。
時人有詩雲:“皇朝三十八龍首,身到黃扉已六人。
”後又增費文憲、顧未齋二人。
三原王公以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考滿,援例請授柱國階勳,時安陸孫公交時為屬司,受知王公最深,對人雲:“文官柱國以上,不許請授,制載諸司職掌甚明。
成化末,萬閣老安一品考滿,始封吏部靖給。
尹公以太子太傅為吏書。
将滿,遂創為萬請而循之。
今王公正人,必矯前弊。
”将伺間言之,見公已刻有柱國圖書,乃止。
後屠公滽以太子太傅為吏書,亦自請給。
時馬公文升以少傅兼太子太傅為兵書,考滿當給。
二公不協,因固執惟内閣與吏書有請給之例,兵部不當請,尤為無謂。
馬乃言之于内,給之。
張公志淳時為吏部郎中,嘗歎曰:“此無法守矣。
” 雍王之國,舟經嶽陽。
土人傳陽樓自純陽降靈之後,往往多仙逸迹。
往年有仕者大作道曲,事畢徹筵場。
翌日,命從人再登樓灑掃。
忽見案上有大字兩行曰:“岸嘴長,狀元出。
城巢鹳,藩王過。
”字勢飛逸,不類人手,真神仙書也。
亟下報,郡邑鹹往觀之,已不見矣。
因記其語,邦人盛傳之。
嘴在洞庭湖濱,久沒于洪波,至天順丙子,忽沙泥頓漲,岸嘴遂出湖中。
明年丁醜,華容黎尚書淳果魅天下。
又數年,忽有群寉作露巢于城颠,衆皆異之。
已而有王府建國于衡,道出城下焉。
至是始信呂翁降筆也。
馬公文升為兵書時,建言北嶽當祀于山西渾源州之恒山,今南祭于曲陽縣者,蓋始于李唐飛石之祠,而宋地不及北嶽所在,故《志》有恒山飛來之說。
今京師在北,恒山在境内,而顧南行以祀北嶽,非禮也,請改祀于恒山為允。
事下禮部,時倪公嶽為禮書,因執舊《志》,言不可,事遂寝。
馬公嘗語人:“倪非以《志》必可信也。
其父謙尚書公,初無子,因嘗遣祀曲陽之北嶽,私禱于神求子。
夜夢嶽神指旁侍一人與之,遂生倪公,因名曰嶽,以是渠固執不改祀。
然舜巡狩所祀北嶽,見在渾源州南二十裡,彼人猶知奉祀,而顧可往曲陽縣西一百四十裡祭乎?殊非禮矣。
” 丙辰春,予會試至京師,聞喧傳今年狀元仍在蘇州。
蓋先是有一舉子夢蘇州城大街盛張鼓樂,兩人夾持二旗,上大書“狀元”二字,二人持竿,遍身流血。
先是癸醜,太倉毛公澄為狀元,亦夢蘇城迎狀元,今必驗矣。
後果昆山朱公希周為狀元。
方悟二人被血通紅,乃朱也。
朱初中會試,有人送《宋鑒》,雲:“司馬公五規不可不看。
”朱遂熟讀全文,後制策果有此段。
朱遂備書之,閣老徐、劉二公得其卷,稱為博學,薦為第一。
陸禦史完丙辰巡按汴梁,一日行湯陰,偶見道傍間有石刻,書“盡忠報國”四大字。
陸意謂嶽武穆所書,蓋湯陰武穆故鄉也。
是日駐節行台,夜寝,夢入嶽祠瞻拜,王起延陸坐,語之曰:“我解兵事時,在杭之西湖甚得山水之樂,今栖于此,祠宇傾圮,甚不安之,願君為我料理。
”陸答曰:“恐某力不能終工也。
”王曰:“君毋固辭。
”陸複問曰:“素聞王為秦桧所害,有諸?”王曰:“間有是言,然終害者張希嶽也。
陸又曰:“今有子孫存者否?”王曰:“惟雷兒有一子,其後竟絕矣,言之令人可悲。
”陸熟視王貌,蘭室間有四痣。
既覺,明日即谒王祠,瞻拜畢,見王貌與夢中不爽。
祠宇卑隘傾頹,王貌果為風雨所侵,鼻間剝落四處。
陸異之,即以本縣羨餘銀百兩命新之。
不半載,廟貌殿宇,煥然一新。
此亦陸公與王感遇之深。
陸後亦官太宰,乃為王瓊所害。
丙辰春,吏部缺尚書。
衆推兵部尚書馬公文升、左都禦史屠公滽及一二侍郎堪補。
馬自以部次年勞當得之,不意竟歸于屠。
馬意不平,賦一近體雲:“朝
三原王公少育一子,命名承祚,後生五子,命名字中亦同。
幼子承裕公第進士,其《登科錄》書兄弟行,承祚居長,下注釋“義官。
”忠厚之風,于今僅見。
南京守備太監錢能與太監王賜皆好古物,收蓄甚多,且奇。
五日,令守事者舁書畫二櫃,至公堂展玩,畢,複循環而來。
中有王右軍親筆字,王維雪景,韓滉題扇,惠崇鬥牛,韓幹馬,黃筌醉錦卷,皆極天下之物。
又有小李、大李金碧卷,董、範、臣然等卷,不以為異。
蘇漢臣、周昉對鏡仕女,韓滉《班姬題扇》,李景《高宗瑞應圖》,壺道文會,黃筌聚禽卷,閻立本鎖谏卷,如牛腰書。
如顧寵谏松卷、偃松軸,蘇、黃、米、蔡各為卷者,不可勝計。
挂軸若山水名翰,俱多晉、唐、宋物,元氏不暇論矣。
皆神品之物,前後題識钤記具多。
錢并收雲南沐都阃家物,次第得之,價迨七千餘兩,計所直四萬餘兩。
王家多内帑物,時南都缙紳多得觀之,以為極盛。
然皆尤物,不宜專于一處也。
甲寅,張秋堤決。
上命中官李榮、平江伯陳銳提督工役,祀神焚帛。
忽見火俄變人形,眼耳鼻口皆備。
後壽甯戚畹,生事害人,楊憲副茂元建言之,乃以此為陰盛所緻。
乙卯,謝木齋遷以詹事入閣。
我朝狀元入閣者,自洪武開科,至今三十八科,惟六人。
若胡文穆廣、曹文忠鼐、陳芳洲循、商文毅、彭文憲與木齋而已。
時人有詩雲:“皇朝三十八龍首,身到黃扉已六人。
”後又增費文憲、顧未齋二人。
三原王公以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考滿,援例請授柱國階勳,時安陸孫公交時為屬司,受知王公最深,對人雲:“文官柱國以上,不許請授,制載諸司職掌甚明。
成化末,萬閣老安一品考滿,始封吏部靖給。
尹公以太子太傅為吏書。
将滿,遂創為萬請而循之。
今王公正人,必矯前弊。
”将伺間言之,見公已刻有柱國圖書,乃止。
後屠公滽以太子太傅為吏書,亦自請給。
時馬公文升以少傅兼太子太傅為兵書,考滿當給。
二公不協,因固執惟内閣與吏書有請給之例,兵部不當請,尤為無謂。
馬乃言之于内,給之。
張公志淳時為吏部郎中,嘗歎曰:“此無法守矣。
” 雍王之國,舟經嶽陽。
土人傳陽樓自純陽降靈之後,往往多仙逸迹。
往年有仕者大作道曲,事畢徹筵場。
翌日,命從人再登樓灑掃。
忽見案上有大字兩行曰:“岸嘴長,狀元出。
城巢鹳,藩王過。
”字勢飛逸,不類人手,真神仙書也。
亟下報,郡邑鹹往觀之,已不見矣。
因記其語,邦人盛傳之。
嘴在洞庭湖濱,久沒于洪波,至天順丙子,忽沙泥頓漲,岸嘴遂出湖中。
明年丁醜,華容黎尚書淳果魅天下。
又數年,忽有群寉作露巢于城颠,衆皆異之。
已而有王府建國于衡,道出城下焉。
至是始信呂翁降筆也。
馬公文升為兵書時,建言北嶽當祀于山西渾源州之恒山,今南祭于曲陽縣者,蓋始于李唐飛石之祠,而宋地不及北嶽所在,故《志》有恒山飛來之說。
今京師在北,恒山在境内,而顧南行以祀北嶽,非禮也,請改祀于恒山為允。
事下禮部,時倪公嶽為禮書,因執舊《志》,言不可,事遂寝。
馬公嘗語人:“倪非以《志》必可信也。
其父謙尚書公,初無子,因嘗遣祀曲陽之北嶽,私禱于神求子。
夜夢嶽神指旁侍一人與之,遂生倪公,因名曰嶽,以是渠固執不改祀。
然舜巡狩所祀北嶽,見在渾源州南二十裡,彼人猶知奉祀,而顧可往曲陽縣西一百四十裡祭乎?殊非禮矣。
” 丙辰春,予會試至京師,聞喧傳今年狀元仍在蘇州。
蓋先是有一舉子夢蘇州城大街盛張鼓樂,兩人夾持二旗,上大書“狀元”二字,二人持竿,遍身流血。
先是癸醜,太倉毛公澄為狀元,亦夢蘇城迎狀元,今必驗矣。
後果昆山朱公希周為狀元。
方悟二人被血通紅,乃朱也。
朱初中會試,有人送《宋鑒》,雲:“司馬公五規不可不看。
”朱遂熟讀全文,後制策果有此段。
朱遂備書之,閣老徐、劉二公得其卷,稱為博學,薦為第一。
陸禦史完丙辰巡按汴梁,一日行湯陰,偶見道傍間有石刻,書“盡忠報國”四大字。
陸意謂嶽武穆所書,蓋湯陰武穆故鄉也。
是日駐節行台,夜寝,夢入嶽祠瞻拜,王起延陸坐,語之曰:“我解兵事時,在杭之西湖甚得山水之樂,今栖于此,祠宇傾圮,甚不安之,願君為我料理。
”陸答曰:“恐某力不能終工也。
”王曰:“君毋固辭。
”陸複問曰:“素聞王為秦桧所害,有諸?”王曰:“間有是言,然終害者張希嶽也。
陸又曰:“今有子孫存者否?”王曰:“惟雷兒有一子,其後竟絕矣,言之令人可悲。
”陸熟視王貌,蘭室間有四痣。
既覺,明日即谒王祠,瞻拜畢,見王貌與夢中不爽。
祠宇卑隘傾頹,王貌果為風雨所侵,鼻間剝落四處。
陸異之,即以本縣羨餘銀百兩命新之。
不半載,廟貌殿宇,煥然一新。
此亦陸公與王感遇之深。
陸後亦官太宰,乃為王瓊所害。
丙辰春,吏部缺尚書。
衆推兵部尚書馬公文升、左都禦史屠公滽及一二侍郎堪補。
馬自以部次年勞當得之,不意竟歸于屠。
馬意不平,賦一近體雲:“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