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族,高陽非經兵燹,子姓何緣隻身南來?朝廷又何關系,遣人蹤迹?伏願皇上勿信偏詞,使一人免向隅之泣,而宇内消疑貳之心。
“已而何騰蛟、黃得功等各具疏,皆不報。
時有似日者十數,彼此激射,久之方滅。
左良玉疏列馬士英七大罪,又先傳檄四方。
四月癸醜,舉兵東下。
其時良玉已病,麾下皆群盜,不複受其約束,自漢口達靳州,沿途殺掠。
至九江,袁繼鹹欲劫之盟,繼鹹曰:“密谕從何而至? 且先帝舊德不忍忘,今上新恩亦未可負。
“良玉不悅,繼鹹亦不敢複言,與良玉成賓主之禮而别。
比返,則左兵已出城,城中諸将皆從之矣!繼鹹不得已,複出見良玉面責之,良玉茫然無以應。
及見城中火光燭天,始大駭椎胸歎曰:”我負臨侯。
“咯血數升,病遂革。
壬戌,左兵陷安慶,召黃得功入援,升征史可法。
癸亥,王師破亳州。
時兩方交迫,人心搖動,命内閣分監各門,禁百官家口出城;決從逆光時亨、周鐘、武愫于市;其餘拟斬者,充南金蜀衛軍;拟絞者,充廣西邊衛軍;四等以下皆革職放還;賜周镳、雷纟寅祚死。
先是禦史王忄養疏請斬二人,至是吉服入獄,纟寅祚見之詈曰:“王忄養,若能斷吾頭否?”镳曰:“癡漢,不斷吾頭,吉服何為?”乃作家書訖,又互書“先帝遺臣”四字于腹,乃就缢。
遺命勿葬,置棺雨花台,仿伍子胥抉目之意。
是日,福王召對臣僚,問守禦策。
或言左兵稍緩,北兵尤急,請無撤還良佐,士英戟手罵曰:“若輩東林,欲藉防江,縱左逆入犯也!北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得志,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已撤良佐兵過江矣。
甯死北,毋死左。
”福王默然。
甲子,豫王兵至淮安,劉澤清大掠南奔,于是江北遂無一旅。
是日,彙選淑女于貢院,七十人中選中阮姓一名,大铖侄女也。
壬戌,送到浙中淑女五十人,選中王姓一名,周姓一名,俱送皇監。
命内臣屈尚忠,催大禮措辦銀兩,戶部請借徵來歲條銀。
己已。
黃得功破左兵于采石,左夢庚以其衆北降。
捷聞,賜劉孔昭、阮大铖、黃得功、方國安銀币。
史可法未至采石而還。
丁醜,王師&Tau揚州,民間訛言許定國乞師複仇,将盡殲高營。
高營兵斬關先遁,可法血書寸紙,馳報兵部求救,不應。
城破,以遺表授副将史得威,自刎未殊,執詣豫王,不屈而死。
己卯,馬士英召黔兵入衛。
有探事者,報王師編木為筏,乘風入江,士英以為非實,杖之,自後警報寂然。
五月壬午朔,福王召對百官于武英殿,君臣默無一語。
良久曰:“外間傳朕欲出。
”大學士王铎曰:“此語何來?”福王指一小閹,铎正色語之曰:“外間言不可亂傳!”因請講期,福王曰:“且過端陽。
” 癸未,高營兵南奔,至京口,鄭鴻逵截殺,不得渡。
李成棟等奉高傑妻子北降,阮鄭以大捷聞。
士英率百官上表稱賀,欲以愚衆。
或書于長安門曰:“弘主沈醉未醒,全憑馬上胡謅;羽公凱歌以休,且聽阮中曲變。
”羽公,鴻逵字也。
丙戌,端陽節,福王在宮演劇。
内旨召乞兒多捕蝦蟆為房中藥,士英平日好鬥蟋蟀,故時人又稱蝦蟆天子,以對蟋蟀相公。
丁亥,有一騎從金川門入馬士英第,午刻,士英入見,傳令各門下閘,辰開申閉。
戊子,調黔兵守孝陵,各官集議于清議堂,多竊竊耳語。
臨散,或聞唐世濟與李峤相和曰:“即降志辱身,亦所甘心。
”叩之,答雲:“北信甚急,今不妨。
”是日,鄭鴻逵以誕辰在京江張燈大宴。
王師編筏夜渡金山,又别走老鹳河,诘旦,因大風順流而南,不過數百騎,鄭鴻逵先遁,黃蜚、黃斌卿等聞風皆潰。
辛卯内傳選中三淑女放還母家,召馬士英入見,士英無語,惟書一避字于幾而退。
午刻,集梨園演劇,福王與諸内官雜坐酣飲,三鼓,同後宮宦豎跨馬出聚寶門,奔太平,投黃得功。
劉孔昭斬關遁,馬士英欲随衆降,又恐不免,壬辰黎明,飾其母為太妃,以黔兵自衛,奔廣德。
辰刻,百姓出故太子于獄,擁至武英殿,取福王所遺冠服加之,叩頭呼萬歲。
擒王铎至,群擊之,須發立盡。
張捷恐禍及,走雞鳴寺,以佛幡自缢。
楊維垣殺其二妾,置三棺中堂,旁殓二妾,虛其中,題楊維垣之柩,而遁。
癸已,文武集中府會議,無言及立君者;太學徐瑜谒趙之龍,請奉太子即位,之龍立斬之。
是夜,豫王至江甯,營于天壇。
丙申昧爽,趙之龍啟門率群臣迎降。
丁酉,豫王入城,李峤獨先發,王罵之。
諸降官以太子至,土降階而迎,賜坐于右。
劉良佐被擒,請取福王以自贖;王發三百人同往,且召黃得功。
時得功奉福王走蕪湖就斌卿,而斌卿已遁;良佐至,得功自刎,福王窘急,伏中軍翁之祺舟,降将蘇養性、田雄搜得之,之棋投水死,良佐拘福王東還。
丙午,福王乘小轎,衣藍袍,首披包頭,油扇障面,太妃及金妃騎驢,随良佐至江甯,百姓夾道唾罵,甚有投瓦礫者。
入内守備府,見豫王叩首,王坐受之;命設宴,坐于太子下,諸降官皆侍。
酒半,豫王問曰:“汝先帝自有太子,汝不奉遺诏,擅自僭立,何居?”又曰:“汝既僭立,惟縱酒色,聽奸臣納賄報複,不遣一兵讨賊,何居?” 又曰:“汝先帝止有太子,逃難遠來,汝既不讓位,又反磨滅之,于心何忍?” 又曰:“我兵尚在揚州,汝何故便走?”福王汗流沾襟,終無一語。
宴罷,羁候于江甯縣署。
豫王命舊臣就視之,惟何楷、柳昌祚二人往,福王嘻笑自如,但問馬士英何在?後人有詩歎之曰:“乘輿不惜殉山河,率土悲号志枕戈,最是江南稱樂國,一年赢得聖顔酡。
” 論曰:世或言福王讀書少,未能親決章奏。
故内閹外壬得相倚為奸。
其平居飲食宴樂時,或狂走宮苑,如失心狀;至如娈童季女,方藥縱淫,皆傳聞之過。
此言或然。
要之,漢阿鬥之類也,即史高諸公在朝,猶難輔之,況易以馬阮乎? 元夕手自張燈,韓贊周進曰:“天下事正難措手,何親此瑣屑之務?”福王曰:“天下事,有老馬在,何慮?”陳洪範還,言王師必至,士英惡之,曰:“賊猶未滅,北兵不無後慮,豈能投鞭問渡?且赤壁三萬,淝水八千,一戰而安江左;有四鎮在,何用多言?”劉澤清鎮淮安,與田仰酣飲,或問守禦,答曰:“我為扶立福王而來,此地但供我息師,設或有事,我自擇一善處去耳!”嗚呼,承大變之後,而上下洩沓,清歌于漏舟之中,痛飲于焚屋之下,而不知覆溺之将及也,可哀也哉! ◎史可法殉揚可法字憲之,一字道鄰,大興籍,祥符人;祖應元,黃平知州,有惠政;父從質,母尹氏,夢文信國入其舍而生可法,幼時即以孝聞。
崇祯戊辰進士,曆仕至副使,分巡安慶,池州監江北諸軍。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爍爍有光;廉信,與下均勞苦,能得士死力,以故所至有功,累升至南大司馬。
甲申夏,與留都諸臣共立福王,為馬士英所忌。
以大學士督師江北,開府揚州,首請分設四鎮,征士劉成谏曰:“四鎮兵半盜賊,餘(疑阙)非有恩義聯結,知慕節概,樹功勳,流後世者也!主弱必叛,敵強必降;主敵兩弱,則專制自為,而互相兼并,勝則大自封。
小挾王,不勝者複潰溢而為盜。
今内無勁将親兵足以彈壓,而欲倚此四人以防敵,足猶使狼守戶,虎來未必能拒,而主人先不得動搖手足矣!苟行是,公必悔之。
”可法不聽。
前商邱令梁以樟亦獻書可法曰:“守江非策也,公今以河南山東為江南屏蔽,仿唐宋節度招讨使之制,于山東設一大藩,經理全省,以圖北直;于河南設一大藩,經理全省,以圖山陝;擇大臣才兼文武者任之,厚集兵饷,假以便宜,于濟甯、歸德,設行在以備巡幸,示天下不忘中原,如此克複可期。
若棄二省而守江北,則形勢已屈,即欲偏安,不可得矣! 又四鎮鹹跋扈,宜使分不宜使合,務别其忠順強梗之情以懋勸之,而閣部大樹兵以自強,乃可制也。
“可法心然其策,然卒不能用。
揚州富庶甲天下,至于四鎮争欲駐兵。
高傑先至,大肆殺掠,揚人大懼,登陴拒守,傑攻之浃月,可法馳檄往谕,三鎮皆斂兵順命,惟傑尤驕悍難制,可法乃身往谕之。
傑素憚可法,聞其來,即夜掘坎千百,埋暴骸,旦日谒可法,辭色俱變,汗流浃背;可法坦懷待之,偏裨皆接以溫語,傑喜過望。
然自是心易可法,用己甲士防衛,文籍必取視而後行;可法夷然,為具疏屯其衆于瓜洲,傑又大喜。
傑去而揚州始安。
其年冬,國朝發兵南下,傳示江南臣民,攝政王又賜可法書,略雲:“君父之仇,不共戴天!闖賊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
本朝念夙好,棄小嫌,嚴整貔貅,驅除枭獍;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後谥号,蔔葬山陵,悉如典禮。
仁人君子,宜如何感恩圖報!乃乘賊寇稽誅,王師暫息,即欲雄據江南,享漁人之利。
獨不聞春秋之義,君殺賊不讨,不書即位乎?且國家定鼎燕都,乃取之于闖賊,非取之于貴國。
諸君子果能炳機燭理,切念故主,厚愛賢王,宜令削号歸藩,國家當待以虞賓,永綏福位。
南國安危,在此一舉。
毋貪瞬息之榮,為亂賊所笑!“ 可法答書曰:“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特為庸臣所誤,緻有闖賊之變。
法待罪南樞,救援不及,即肆法市朝,以為洩洩之戒,豈足謝先帝哉?聞變之日,留都臣子,欲悉東南之甲,立殄兇仇,而二三老臣,謂國破君亡,社稷為重,相與迎立今上。
今上非他,神宗之孫,光宗之侄,大行皇帝之兄也。
即位之日,即令法視師江北,始知我大将軍吳三桂借兵破賊,掃清宮禁。
貴國入都,即為先皇帝發喪成禮,普天之下,孰不感激?謹于今八月薄具筐篚,遣使犒師,請命鴻裁,連兵西讨。
是以王師既發,複次江淮,乃辱明谕,引春秋之義,來相诘責。
夫春秋所言,特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不讨,不忍死其君父者立說耳!若赤縣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重罹慘變;而猶拘牽不即位之說,坐昧大一統之義,何以維系人心,号召忠義?本朝正統相承,傳世十六,存亡繼絕,仁恩遐被。
貴國不忘舊好,毆除逆亂,兵以義動,萬世瞻仰;若乃乘我内難,窺我幅員,足以義始而以利終也。
語雲:”樹德務滋,除惡務盡。
‘今逆賊尚稽天誅,正圖報複;伏乞樹同仇之義,全始終之德,會師進讨,共枭逆賊之頭,以洩神人之憤,則貴國義聲照耀千古矣!本朝報德,惟力是視。
至法身陷大難,所以不及從先帝者,實惟社稷之故。
《傳》曰:“竭股肱之力,繼以忠貞。
’自處今日,惟有鞠躬緻命,自盡臣節,不知其他。
惟貴國實昭鑒之。
” 高傑既屯瓜洲,可法益推誠待之,導以君臣大義,久之,傑大感悟,奉約束,上表帥師北征。
可法出巡清江浦,遣官屯田開封,為經略中原計。
舟次鶴鎮,聞王師入宿遷,進自白洋河,令總兵劉肇基往援,王師還攻邳州,肇基複援之,王師還。
乙酉正月,高傑進至雎州,為許定國所殺。
可法如徐州,撫定其衆,于是大梁以南皆不守。
四月,王師深入,可法方移軍泗州護祖陵,而左兵東下,士英悉撤江北兵西禦,并召可法。
可法争之不能得,乃渡江入援。
抵燕子矶,聞左兵已破,急還趨天長,忽報盱眙、泗州皆潰,大将侯方嚴全軍戰沒,遂一旦奔還揚州,則城中訛傳定國兵将至,殲高氏部曲,于是高營兵先潰。
可法齧血為書,請救于朝,又檄各鎮兵,無一應者。
俄而王師至,屯班竹園,可法率諸文武分陴拒守。
閱二日,總兵李栖鳳、監軍副使高歧鳳拔營出降,城遂破。
可法出遺疏授家丁,又為書上其母,拔刀自刎,未殊;左右負之出小東門,遇北騎,大呼曰:“史可法在此。
”執見豫王,王欲降之,不順而死。
同時死事者:知府任民育,字時澤,濟甯人;同知曲從直,違東人;王缵爵,鄞縣人;知縣周志畏,鄞縣人;羅伏龍,新喻人,受代甫三日,鹽運使楊振熙,臨海人;監饷知縣吳道正,餘姚人;縣丞王志端,孝豐人;副将汪恩誠,字純一,貴池人;幕客盧渭,字渭生,長洲諸生,即上書留可法,言秦桧在内,李綱在外,宋終不競者也。
又遵義知府何剛,字悫人,上海人,崇祯庚子舉人,素抱濟世之志,好交天下豪俊。
十七年正月,入都上書,陳天下大計,莊烈帝壯其言,授職方主事,募兵金華。
福王立,複至南京上書,時不能用,令以其兵隸史可法,可法得之大喜,剛亦幸遇知己。
士英惡之,出為遵義知府,剛不忍去,卒與可法同死。
又庶吉士何爾埙,崇德人,癸未進士。
初陷賊中,賊敗,南歸谒可法,請從贖罪,可法留參軍事。
時其父之屏方督學福建,爾埙斷一指寄故人祝淵曰:“君歸語我父母,悉出私财畀我饷軍,我他日不歸,即以指葬可也。
”從高傑北征,傑死,流寓祥符,遇婦人自言福王妃,爾埙因守臣附疏以進,斥其妄言,逮之,可法為救免,亦與可法同死。
◎高黃二鎮黃得功号虎山,開原衛人,本姓王,早孤,與母徐居。
少負奇氣,膽力過人,性嗜酒,年十二,母釀酒熟,竊飲至盡。
母責之,笑曰:“償易事耳!”時遼事方急,得功持刀雜行伍中,出斬二首,得賞,歸奉母曰:“以償酒也。
”總兵黃惟正以為養子,因冒姓黃。
嘗乘醉匹馬裸身揮雙刀,逐蒙古數十騎,殲其大半,軍中稱為黃闖子。
初授把總,從惟正援薊門,戰大沙河,以寡敵衆,再遇皆捷;從援撫甯,戰索羅嶺,斬獲過當,追奔至雙望,複灤州永平;又戰馬頭山,功最,升參将。
自将援畿輔,戰良鄉涿州,累勝,進副總兵,分管京衛營。
十年春,賊犯安慶,逼風陽,自請率禁軍掃蕩。
十一年春,從熊文燦破賊于舞陽。
其年秋,又從破馬光玉于浙川,加總兵銜。
京師警,以步兵勤王,大戰吳橋卻敵,加宮保。
十三年,從盧九德破賊于闆石畈,降革裡眼。
十四年,以總兵駐定遠,護鳳泗陵。
與劉良佐救桐城,大破張獻忠于鮑家嶺,追至潛山,得功面傷矢,氣愈奮,轉戰十餘日,斬賊将闖世王、三鹞子,又單騎逐獻忠,幾獲之,先後斬首級六千,救回難民數萬。
尋受命讨永城,俘叛将劉超,加太傅。
明年,移廬州,封靖南伯。
福王立,加太師,進爵為侯。
與劉良佐、劉澤清、高傑分守江北,号四鎮。
高傑,米脂人,賊中所謂翻山鹞。
後從李自成剽掠,嘗殺總兵許定國一家,已而竊自成小妻邢,以其部衆降明。
壬午冬,隸賀人龍麾下;人龍誅,命傑為實授遊擊,分領其衆。
孫傳庭治兵出關,命擢傑與魯勝為前鋒,戰冢頭,賊敗走,追奔六十裡;會羅汝才來援,繞出官軍後,後軍左先奔,師遂大潰,傑所失亡獨少。
癸未,秦兵再出,進傑副将,與白廣恩為先鋒,進克寶豐,力戰卻賊,遂複郏縣。
會大雨糧盡,師還,降将李際遇通賊,自成帥精騎大至。
傳庭召諸将謀,傑請戰,廣恩以為不可,傳庭笑其怯,廣恩不怿。
及戰,傑先登陷陣,破賊坐纛,俘其将謝君友。
賊兵益至,廣恩引所部先遁,師遂大潰。
賊長驅叩關,廣恩力戰,傑亦不救,引衆至西安,取其家北奔延安,賊将李過追之急,複奔宜川,乘冰東渡。
甲申春,進傑總兵,召赴李建泰軍前。
傑退至澤州,沿途大掠。
京師陷,傑複南走,福王封興平伯,列于四鎮。
是時,朝議以傑轄徐泗,
“已而何騰蛟、黃得功等各具疏,皆不報。
時有似日者十數,彼此激射,久之方滅。
左良玉疏列馬士英七大罪,又先傳檄四方。
四月癸醜,舉兵東下。
其時良玉已病,麾下皆群盜,不複受其約束,自漢口達靳州,沿途殺掠。
至九江,袁繼鹹欲劫之盟,繼鹹曰:“密谕從何而至? 且先帝舊德不忍忘,今上新恩亦未可負。
“良玉不悅,繼鹹亦不敢複言,與良玉成賓主之禮而别。
比返,則左兵已出城,城中諸将皆從之矣!繼鹹不得已,複出見良玉面責之,良玉茫然無以應。
及見城中火光燭天,始大駭椎胸歎曰:”我負臨侯。
“咯血數升,病遂革。
壬戌,左兵陷安慶,召黃得功入援,升征史可法。
癸亥,王師破亳州。
時兩方交迫,人心搖動,命内閣分監各門,禁百官家口出城;決從逆光時亨、周鐘、武愫于市;其餘拟斬者,充南金蜀衛軍;拟絞者,充廣西邊衛軍;四等以下皆革職放還;賜周镳、雷纟寅祚死。
先是禦史王忄養疏請斬二人,至是吉服入獄,纟寅祚見之詈曰:“王忄養,若能斷吾頭否?”镳曰:“癡漢,不斷吾頭,吉服何為?”乃作家書訖,又互書“先帝遺臣”四字于腹,乃就缢。
遺命勿葬,置棺雨花台,仿伍子胥抉目之意。
是日,福王召對臣僚,問守禦策。
或言左兵稍緩,北兵尤急,請無撤還良佐,士英戟手罵曰:“若輩東林,欲藉防江,縱左逆入犯也!北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得志,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已撤良佐兵過江矣。
甯死北,毋死左。
”福王默然。
甲子,豫王兵至淮安,劉澤清大掠南奔,于是江北遂無一旅。
是日,彙選淑女于貢院,七十人中選中阮姓一名,大铖侄女也。
壬戌,送到浙中淑女五十人,選中王姓一名,周姓一名,俱送皇監。
命内臣屈尚忠,催大禮措辦銀兩,戶部請借徵來歲條銀。
己已。
黃得功破左兵于采石,左夢庚以其衆北降。
捷聞,賜劉孔昭、阮大铖、黃得功、方國安銀币。
史可法未至采石而還。
丁醜,王師&Tau揚州,民間訛言許定國乞師複仇,将盡殲高營。
高營兵斬關先遁,可法血書寸紙,馳報兵部求救,不應。
城破,以遺表授副将史得威,自刎未殊,執詣豫王,不屈而死。
己卯,馬士英召黔兵入衛。
有探事者,報王師編木為筏,乘風入江,士英以為非實,杖之,自後警報寂然。
五月壬午朔,福王召對百官于武英殿,君臣默無一語。
良久曰:“外間傳朕欲出。
”大學士王铎曰:“此語何來?”福王指一小閹,铎正色語之曰:“外間言不可亂傳!”因請講期,福王曰:“且過端陽。
” 癸未,高營兵南奔,至京口,鄭鴻逵截殺,不得渡。
李成棟等奉高傑妻子北降,阮鄭以大捷聞。
士英率百官上表稱賀,欲以愚衆。
或書于長安門曰:“弘主沈醉未醒,全憑馬上胡謅;羽公凱歌以休,且聽阮中曲變。
”羽公,鴻逵字也。
丙戌,端陽節,福王在宮演劇。
内旨召乞兒多捕蝦蟆為房中藥,士英平日好鬥蟋蟀,故時人又稱蝦蟆天子,以對蟋蟀相公。
丁亥,有一騎從金川門入馬士英第,午刻,士英入見,傳令各門下閘,辰開申閉。
戊子,調黔兵守孝陵,各官集議于清議堂,多竊竊耳語。
臨散,或聞唐世濟與李峤相和曰:“即降志辱身,亦所甘心。
”叩之,答雲:“北信甚急,今不妨。
”是日,鄭鴻逵以誕辰在京江張燈大宴。
王師編筏夜渡金山,又别走老鹳河,诘旦,因大風順流而南,不過數百騎,鄭鴻逵先遁,黃蜚、黃斌卿等聞風皆潰。
辛卯内傳選中三淑女放還母家,召馬士英入見,士英無語,惟書一避字于幾而退。
午刻,集梨園演劇,福王與諸内官雜坐酣飲,三鼓,同後宮宦豎跨馬出聚寶門,奔太平,投黃得功。
劉孔昭斬關遁,馬士英欲随衆降,又恐不免,壬辰黎明,飾其母為太妃,以黔兵自衛,奔廣德。
辰刻,百姓出故太子于獄,擁至武英殿,取福王所遺冠服加之,叩頭呼萬歲。
擒王铎至,群擊之,須發立盡。
張捷恐禍及,走雞鳴寺,以佛幡自缢。
楊維垣殺其二妾,置三棺中堂,旁殓二妾,虛其中,題楊維垣之柩,而遁。
癸已,文武集中府會議,無言及立君者;太學徐瑜谒趙之龍,請奉太子即位,之龍立斬之。
是夜,豫王至江甯,營于天壇。
丙申昧爽,趙之龍啟門率群臣迎降。
丁酉,豫王入城,李峤獨先發,王罵之。
諸降官以太子至,土降階而迎,賜坐于右。
劉良佐被擒,請取福王以自贖;王發三百人同往,且召黃得功。
時得功奉福王走蕪湖就斌卿,而斌卿已遁;良佐至,得功自刎,福王窘急,伏中軍翁之祺舟,降将蘇養性、田雄搜得之,之棋投水死,良佐拘福王東還。
丙午,福王乘小轎,衣藍袍,首披包頭,油扇障面,太妃及金妃騎驢,随良佐至江甯,百姓夾道唾罵,甚有投瓦礫者。
入内守備府,見豫王叩首,王坐受之;命設宴,坐于太子下,諸降官皆侍。
酒半,豫王問曰:“汝先帝自有太子,汝不奉遺诏,擅自僭立,何居?”又曰:“汝既僭立,惟縱酒色,聽奸臣納賄報複,不遣一兵讨賊,何居?” 又曰:“汝先帝止有太子,逃難遠來,汝既不讓位,又反磨滅之,于心何忍?” 又曰:“我兵尚在揚州,汝何故便走?”福王汗流沾襟,終無一語。
宴罷,羁候于江甯縣署。
豫王命舊臣就視之,惟何楷、柳昌祚二人往,福王嘻笑自如,但問馬士英何在?後人有詩歎之曰:“乘輿不惜殉山河,率土悲号志枕戈,最是江南稱樂國,一年赢得聖顔酡。
” 論曰:世或言福王讀書少,未能親決章奏。
故内閹外壬得相倚為奸。
其平居飲食宴樂時,或狂走宮苑,如失心狀;至如娈童季女,方藥縱淫,皆傳聞之過。
此言或然。
要之,漢阿鬥之類也,即史高諸公在朝,猶難輔之,況易以馬阮乎? 元夕手自張燈,韓贊周進曰:“天下事正難措手,何親此瑣屑之務?”福王曰:“天下事,有老馬在,何慮?”陳洪範還,言王師必至,士英惡之,曰:“賊猶未滅,北兵不無後慮,豈能投鞭問渡?且赤壁三萬,淝水八千,一戰而安江左;有四鎮在,何用多言?”劉澤清鎮淮安,與田仰酣飲,或問守禦,答曰:“我為扶立福王而來,此地但供我息師,設或有事,我自擇一善處去耳!”嗚呼,承大變之後,而上下洩沓,清歌于漏舟之中,痛飲于焚屋之下,而不知覆溺之将及也,可哀也哉! ◎史可法殉揚可法字憲之,一字道鄰,大興籍,祥符人;祖應元,黃平知州,有惠政;父從質,母尹氏,夢文信國入其舍而生可法,幼時即以孝聞。
崇祯戊辰進士,曆仕至副使,分巡安慶,池州監江北諸軍。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爍爍有光;廉信,與下均勞苦,能得士死力,以故所至有功,累升至南大司馬。
甲申夏,與留都諸臣共立福王,為馬士英所忌。
以大學士督師江北,開府揚州,首請分設四鎮,征士劉成谏曰:“四鎮兵半盜賊,餘(疑阙)非有恩義聯結,知慕節概,樹功勳,流後世者也!主弱必叛,敵強必降;主敵兩弱,則專制自為,而互相兼并,勝則大自封。
小挾王,不勝者複潰溢而為盜。
今内無勁将親兵足以彈壓,而欲倚此四人以防敵,足猶使狼守戶,虎來未必能拒,而主人先不得動搖手足矣!苟行是,公必悔之。
”可法不聽。
前商邱令梁以樟亦獻書可法曰:“守江非策也,公今以河南山東為江南屏蔽,仿唐宋節度招讨使之制,于山東設一大藩,經理全省,以圖北直;于河南設一大藩,經理全省,以圖山陝;擇大臣才兼文武者任之,厚集兵饷,假以便宜,于濟甯、歸德,設行在以備巡幸,示天下不忘中原,如此克複可期。
若棄二省而守江北,則形勢已屈,即欲偏安,不可得矣! 又四鎮鹹跋扈,宜使分不宜使合,務别其忠順強梗之情以懋勸之,而閣部大樹兵以自強,乃可制也。
“可法心然其策,然卒不能用。
揚州富庶甲天下,至于四鎮争欲駐兵。
高傑先至,大肆殺掠,揚人大懼,登陴拒守,傑攻之浃月,可法馳檄往谕,三鎮皆斂兵順命,惟傑尤驕悍難制,可法乃身往谕之。
傑素憚可法,聞其來,即夜掘坎千百,埋暴骸,旦日谒可法,辭色俱變,汗流浃背;可法坦懷待之,偏裨皆接以溫語,傑喜過望。
然自是心易可法,用己甲士防衛,文籍必取視而後行;可法夷然,為具疏屯其衆于瓜洲,傑又大喜。
傑去而揚州始安。
其年冬,國朝發兵南下,傳示江南臣民,攝政王又賜可法書,略雲:“君父之仇,不共戴天!闖賊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
本朝念夙好,棄小嫌,嚴整貔貅,驅除枭獍;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後谥号,蔔葬山陵,悉如典禮。
仁人君子,宜如何感恩圖報!乃乘賊寇稽誅,王師暫息,即欲雄據江南,享漁人之利。
獨不聞春秋之義,君殺賊不讨,不書即位乎?且國家定鼎燕都,乃取之于闖賊,非取之于貴國。
諸君子果能炳機燭理,切念故主,厚愛賢王,宜令削号歸藩,國家當待以虞賓,永綏福位。
南國安危,在此一舉。
毋貪瞬息之榮,為亂賊所笑!“ 可法答書曰:“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特為庸臣所誤,緻有闖賊之變。
法待罪南樞,救援不及,即肆法市朝,以為洩洩之戒,豈足謝先帝哉?聞變之日,留都臣子,欲悉東南之甲,立殄兇仇,而二三老臣,謂國破君亡,社稷為重,相與迎立今上。
今上非他,神宗之孫,光宗之侄,大行皇帝之兄也。
即位之日,即令法視師江北,始知我大将軍吳三桂借兵破賊,掃清宮禁。
貴國入都,即為先皇帝發喪成禮,普天之下,孰不感激?謹于今八月薄具筐篚,遣使犒師,請命鴻裁,連兵西讨。
是以王師既發,複次江淮,乃辱明谕,引春秋之義,來相诘責。
夫春秋所言,特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不讨,不忍死其君父者立說耳!若赤縣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重罹慘變;而猶拘牽不即位之說,坐昧大一統之義,何以維系人心,号召忠義?本朝正統相承,傳世十六,存亡繼絕,仁恩遐被。
貴國不忘舊好,毆除逆亂,兵以義動,萬世瞻仰;若乃乘我内難,窺我幅員,足以義始而以利終也。
語雲:”樹德務滋,除惡務盡。
‘今逆賊尚稽天誅,正圖報複;伏乞樹同仇之義,全始終之德,會師進讨,共枭逆賊之頭,以洩神人之憤,則貴國義聲照耀千古矣!本朝報德,惟力是視。
至法身陷大難,所以不及從先帝者,實惟社稷之故。
《傳》曰:“竭股肱之力,繼以忠貞。
’自處今日,惟有鞠躬緻命,自盡臣節,不知其他。
惟貴國實昭鑒之。
” 高傑既屯瓜洲,可法益推誠待之,導以君臣大義,久之,傑大感悟,奉約束,上表帥師北征。
可法出巡清江浦,遣官屯田開封,為經略中原計。
舟次鶴鎮,聞王師入宿遷,進自白洋河,令總兵劉肇基往援,王師還攻邳州,肇基複援之,王師還。
乙酉正月,高傑進至雎州,為許定國所殺。
可法如徐州,撫定其衆,于是大梁以南皆不守。
四月,王師深入,可法方移軍泗州護祖陵,而左兵東下,士英悉撤江北兵西禦,并召可法。
可法争之不能得,乃渡江入援。
抵燕子矶,聞左兵已破,急還趨天長,忽報盱眙、泗州皆潰,大将侯方嚴全軍戰沒,遂一旦奔還揚州,則城中訛傳定國兵将至,殲高氏部曲,于是高營兵先潰。
可法齧血為書,請救于朝,又檄各鎮兵,無一應者。
俄而王師至,屯班竹園,可法率諸文武分陴拒守。
閱二日,總兵李栖鳳、監軍副使高歧鳳拔營出降,城遂破。
可法出遺疏授家丁,又為書上其母,拔刀自刎,未殊;左右負之出小東門,遇北騎,大呼曰:“史可法在此。
”執見豫王,王欲降之,不順而死。
同時死事者:知府任民育,字時澤,濟甯人;同知曲從直,違東人;王缵爵,鄞縣人;知縣周志畏,鄞縣人;羅伏龍,新喻人,受代甫三日,鹽運使楊振熙,臨海人;監饷知縣吳道正,餘姚人;縣丞王志端,孝豐人;副将汪恩誠,字純一,貴池人;幕客盧渭,字渭生,長洲諸生,即上書留可法,言秦桧在内,李綱在外,宋終不競者也。
又遵義知府何剛,字悫人,上海人,崇祯庚子舉人,素抱濟世之志,好交天下豪俊。
十七年正月,入都上書,陳天下大計,莊烈帝壯其言,授職方主事,募兵金華。
福王立,複至南京上書,時不能用,令以其兵隸史可法,可法得之大喜,剛亦幸遇知己。
士英惡之,出為遵義知府,剛不忍去,卒與可法同死。
又庶吉士何爾埙,崇德人,癸未進士。
初陷賊中,賊敗,南歸谒可法,請從贖罪,可法留參軍事。
時其父之屏方督學福建,爾埙斷一指寄故人祝淵曰:“君歸語我父母,悉出私财畀我饷軍,我他日不歸,即以指葬可也。
”從高傑北征,傑死,流寓祥符,遇婦人自言福王妃,爾埙因守臣附疏以進,斥其妄言,逮之,可法為救免,亦與可法同死。
◎高黃二鎮黃得功号虎山,開原衛人,本姓王,早孤,與母徐居。
少負奇氣,膽力過人,性嗜酒,年十二,母釀酒熟,竊飲至盡。
母責之,笑曰:“償易事耳!”時遼事方急,得功持刀雜行伍中,出斬二首,得賞,歸奉母曰:“以償酒也。
”總兵黃惟正以為養子,因冒姓黃。
嘗乘醉匹馬裸身揮雙刀,逐蒙古數十騎,殲其大半,軍中稱為黃闖子。
初授把總,從惟正援薊門,戰大沙河,以寡敵衆,再遇皆捷;從援撫甯,戰索羅嶺,斬獲過當,追奔至雙望,複灤州永平;又戰馬頭山,功最,升參将。
自将援畿輔,戰良鄉涿州,累勝,進副總兵,分管京衛營。
十年春,賊犯安慶,逼風陽,自請率禁軍掃蕩。
十一年春,從熊文燦破賊于舞陽。
其年秋,又從破馬光玉于浙川,加總兵銜。
京師警,以步兵勤王,大戰吳橋卻敵,加宮保。
十三年,從盧九德破賊于闆石畈,降革裡眼。
十四年,以總兵駐定遠,護鳳泗陵。
與劉良佐救桐城,大破張獻忠于鮑家嶺,追至潛山,得功面傷矢,氣愈奮,轉戰十餘日,斬賊将闖世王、三鹞子,又單騎逐獻忠,幾獲之,先後斬首級六千,救回難民數萬。
尋受命讨永城,俘叛将劉超,加太傅。
明年,移廬州,封靖南伯。
福王立,加太師,進爵為侯。
與劉良佐、劉澤清、高傑分守江北,号四鎮。
高傑,米脂人,賊中所謂翻山鹞。
後從李自成剽掠,嘗殺總兵許定國一家,已而竊自成小妻邢,以其部衆降明。
壬午冬,隸賀人龍麾下;人龍誅,命傑為實授遊擊,分領其衆。
孫傳庭治兵出關,命擢傑與魯勝為前鋒,戰冢頭,賊敗走,追奔六十裡;會羅汝才來援,繞出官軍後,後軍左先奔,師遂大潰,傑所失亡獨少。
癸未,秦兵再出,進傑副将,與白廣恩為先鋒,進克寶豐,力戰卻賊,遂複郏縣。
會大雨糧盡,師還,降将李際遇通賊,自成帥精騎大至。
傳庭召諸将謀,傑請戰,廣恩以為不可,傳庭笑其怯,廣恩不怿。
及戰,傑先登陷陣,破賊坐纛,俘其将謝君友。
賊兵益至,廣恩引所部先遁,師遂大潰。
賊長驅叩關,廣恩力戰,傑亦不救,引衆至西安,取其家北奔延安,賊将李過追之急,複奔宜川,乘冰東渡。
甲申春,進傑總兵,召赴李建泰軍前。
傑退至澤州,沿途大掠。
京師陷,傑複南走,福王封興平伯,列于四鎮。
是時,朝議以傑轄徐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