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朝野紀
關燈
小
中
大
迫令上疏保之。
未幾,鳳督馬士英合兵圍讨,超困出降,解赴京師,正法獻俘,時于阙下大聲呼冤枉者再三。
上不問。
七月初十日,上召三法司、錦衣衛、刑科掌印官、山東武德道佥事雷演祚來中左門,命該衛提範志完門外伺候。
先是,演祚疏言,志完兩年佥事,遽陟督師,不聞知兵善戰,徒恃賄躐升,非有大黨,何以至是?方北兵攻德不下,去陷臨清,越五日而志完始至,聞破景州,懼欲避入德城,臣未之允,乃托德州大紳謝升、僑寓詞林方拱■〈卓乚〉晤臣于南城古廟,臣答以援兵非受垛之用,督師非入城之官,不聞蘇州之陷、由夷丁内潰乎?此臣目睹最真者也。
若夫座師當朝,罔利代庇,玉帶明珠,懸作市賣,撫鎮之囮子,部堂台省,半屬頤指氣使之私人,稱功頌德于班聯,君前臣名,通廢常禮,至于中樞主計,惟善虛文,請饷必饋,常例萬金,必扣三千。
兵部則推升有估缺之價,叙功憑孔方為優,一則木偶皆貪,聽司官吏書作弊;一則深揖長跪,丐科道閣部免參。
□□寇獗,惟以添撫、添督,卸脫誘推,徒為破甑燃灰之巧圖,何有金城棗隻之實着;上覽疏,異之,命舊計臣李侍問、傅淑訓、樞臣張國維及戶、兵科俱議處志完,拿解質究。
随召演祚入京。
至是,召問缤祚,前劾志完,縱兵氵?掠及金銀托方拱■〈卓乚〉行賄,果否?演祚對如前奏,因召拱■〈卓乚〉入,又問演祚稱功頌德,遍于班聯,是指何人?對曰:周延儒招權納賄,如起廢、清獄、蠲租,俱認為己功;兩次考選,收為門下;凡賣巡撫、總兵,必經幕客董心葵之手。
又令馮铨之子送物回家。
上命立逮心葵。
又問志完逗遛氵?掠之狀。
志完辨無有,且曰:是日,臣在大王莊,督總兵賈芳名等禦敵,乘大風卻之。
上斥其妄。
又問吳履中,爾察核志完雲何?履中對如演祚言。
上曰:趙光抃亦逗遛,但參志完,何以服之?命并逮光抃、薛敏中,而拱■〈卓乚〉辨無受賄事,上不問。
二十六日,上禦中左門,東宮二王左右侍,召三法司等官及禦史蔣拱宸、郎中吳昌時上,問昌時結交廠衛、存何意見?昌時辨其無。
又問馮铨,結親受其萬金。
昌時言行聘,從無萬金之理。
又問數款,皆拱宸疏中所參也。
昌時一一辨對,不服。
上令夾起,将昌時二夾,敲四十杠;斷杠二根。
上疑有弊,着錦衣喬司用門外候旨。
昌時暈絕而蘇,複奏雲:五案之大,法失事必誅,行間之功罪。
察飾同任,東協兵失事,拱宸何得脫免!上問拱宸行間失事情形。
拱宸不能答,因仍拿下候旨,随下谕雲:吳昌時大奸巨猾,鄭三俊何以破格錄用,着議處。
張國維職任中樞,失事重大;侯恂棄汴不救,坐糜糧饷;俱拿解來京究問。
郝炯、蔣拱宸、方士亮、尹民興,扶同欺飾,并喬可用,俱着法司提問。
郝、蔣以參昌時贓款不實,方、尹則先奉命随輔臣出征者也。
谕吏部:朕覽輔臣奏嚴禁寓所通谒,其有事關職掌,俱于朝房會議,或重大機要,不妨過東閣密商,并不許擅詣私宅投谒,送遞私揭,犯者緝糾論斬。
蓋内閣陳演,有揭嚴饬往來也。
說者謂演如此自慎,不知日後為闖賊所炙獻,多金何來。
谕吏部:差官召上江漕儲副使方嶽貢來京陛見。
尋以召對稱旨,特升協完左副都。
未幾,即以原官同李建泰入閣辦事。
從來閣臣無僅帶副都禦史銜者,三百年來惟嶽貢一人而已。
先一日召對,适上诘責吏部某事,尚書鄭三俊雲:臣正行糾駁,嶽貢雲:何不即行題奏?一語深當聖意,遂得大拜,後闖賊破城,不早引決,竟被刑辱而死。
時有給事中時敏,部拟例推金華知府,托同鄉求援于方;方令急具一條陳疏進來。
敏即具一套疏,忽奉嚴旨,下部議處,衆相訝不解,所謂适例推疏,上方票旨,時敏正當議處,何得遽行升擢員缺,另推後議處疏,奉旨時敏降三級照舊管事,仍俨然掖垣矣。
其舞文弄權如此。
嶽貢,以崇祯元年為松江府守,曆十四年不遷;同時蘇州守陳洪谧,則曆八年不遷;皆以錢糧不清,降罰至二十餘級。
兩人于糧務實未精明,任吏胥耗蠹,不能辨也。
陳過于仁厚,然與民休息,民皆德之。
方則惟奉聲氣要津,日以詞訟作書帕,因得延譽廷内,躐位宰相,卒緻身名俱敗,使不遇國變,幾同漢家良二千石并傳矣。
八月,谕刑部:瘟疫盛行,民間罹災甚慘,大小各官,都着洗心滌慮,共圖挽回。
獄中情輕各犯,先行釋放,候旨。
事涉矜疑者,作速問結。
未幾,上召刑部尚書張忻問曰:獄中各犯,可盡該放否?忻曰:此時瘟疫遍行,物故者多,慘不忍見,所以取保放出,若失誤封疆者,仍禁不放。
上曰:放也罷了。
各犯就帶方巾,穿色衣,在外拜客。
如熊開元、姜采、尹民興等,這等可惡,忻出即拘喚數人還監收禁。
時,京城瘟疫盛行,朝病夕逝,人人惴惴不保,有全家數十口,一夕并命者。
上特令張真人建醮,而終無驗。
日中鬼為市,店家至有收紙錢者,乃各置水一盆于門,投銀錢于水,以辨真僞。
民間終夜擊銅錢器聲,以驅厲崇。
聲達九重,上不能禁。
景象蕭條,識者早蔔有甲申之禍矣。
谕内閣:禁奢靡,止宴樂,前已與先生面谕,還宜拟旨通饬。
朕于元旦、冬至、壽節、端陽、中秋及諸大典禮,升殿方許作樂,其餘皆免。
朕浣衣,減膳,已有谕旨,今用錫、木器以示儉約,金銀各器,關典禮者留用,餘儲庫以備賞赉;内外文武諸臣,俱宜省約,專力辦賊。
先生每将先年舊旨,再參看,議妥來行。
上性儉約,常服多系浣衣。
庚辰秋後,以念聖母,矢心齋素,用湯初系金玉,自後止用磁漆器;袍服大袖,止留尺五寸;令閣部大臣,亦以尺五寸為則。
辛巳六月,瀛國太夫人徐氏言夢太後鸾輿下降,笑語如家人,請上除齋戒日外,不妨量進肉味。
奉旨:聖母托夢,勝心不勝思慕,除郊廟,祭告、遣谒、忌辰、朔望,仍齋戒外,其餘日用常膳,于奉先殿收回祭品量用。
自是始用葷,然每當祭祀,散齋七日,緻齋三日,皆出宿文華殿,或武英殿,俟禮畢,始回宮雲。
十一月□□日,刑部奉旨:周延儒機械欺蔽,比匪營私,濫用匪人,封疆贻誤,屢旨已明所拟,豈足蔽辜?姑念一品大臣,着錦衣衛會同法司官于寓所,勒令自裁,準其棺斂回籍。
先是,部院看議雲:周延儒召起田間,隆以師保,可稱千古殊遇,受事之初,将順聖明,有蠲租、起廢、解網、肆赦諸大政,天下想望太平,自宜永矢清白,仰贊宸谟,乃防簡疏于比匪,居身涉于營私;又雲:精神慣用之揣摩,伎倆總歸于閃爍;一時之幸窦日甚,狐假公行;自誤因以誤國。
嗟何及矣!以大官受财枉法律,拟發煙瘴地方充軍。
奉旨勒令自裁,蓋出自聖斷雲。
部院看語,略摘數句,實中情罪,受者當亦心服。
若如流傳種種,至有受賄縱敵之說;夫力能殲敵,方能縱敵;漫坐以莫須有之案,有識者俱不以為然也。
同日,奉聖谕:罪督範志完、趙光抃、薛敏中,失陷封疆,着即會官處決。
吳昌時把持朝政,奸狡百端,也着斬決了罷。
吳甡發雲南金齒充軍。
法司看議雲:吳昌時遍身鱗甲,轉眼戈矛,生平伎倆在于依附逢迎,晝夜營謀,惟是挑構反複,望門希附,則改頭換面以呈身;入幕求容,則舐痔吮廱而獻媚。
陽為詭谲,反誇作驅奸除黨之公;明肄傾排,偏矜有護翼正人之力;投拜罪輔薛國觀,遂觊觎乎考選事;串通逆案馮铨,而假竊其聲靈舊冢臣清執之品。
自昌時入而铨政亂,是累冢臣者昌時也。
舊輔臣柄政之時,自昌時用而議論煩滋;是誤輔臣者亦昌時也。
數語描寫已盡,可作昌時小傳也。
光抃由兵部,任雲密巡撫,以劾總監鄧光韶,谪戍。
薊州破日,廷臣鹹薦其才,起任薊遼總督,竭家資以練兵,竟與志完同鹨,識者冤之。
張獻忠既破襄陽,複破黃安。
癸未正月,破蕲州,荊王播遷;兵備許文岐死之,遂黃陷州,破麻城,從鴨蛋洲渡。
五月日,破武昌。
先是,賊至江北,省中官府皆洩洩無言城守者,忽中夜有呼于街者曰:賊至矣。
阖城男女,驚起狂奔,至哓寂然,未見有賊。
如是者數夜,人皆玩之,不以為意。
及是曉,登城望之,滿江皆賊船矣。
兵民一時驚潰,賊入城,盤踞楚王府,搜取庫藏,及劫掠紳民無遺,以便輿籠王,沈之江,屠戮數萬人。
又驅男女數萬人于教場,聲言點兵,衆人既集,傳令跪上者亂砍,跪下者亂箭射死,百無一存,積屍浮江,江水為赤。
其未殺者,多則手足,鑿毀目鼻,無一全角。
獻忠遂僭稱僞号,鑄西王之寶,稱武昌曰京城,僞設六部并府,開科取士。
殿試取三十人為進士,授郡縣官;在城各官,死難者參将崔文榮,與賊格鬥死。
長史徐學顔,為衆賊斷左臂,右手持刀不仆,賊支解之。
鄉紳大學士賀逢聖,與文榮守德勝門,城陷歸家,衣冠向北再拜,以巨舟載其家出墩子湖,鑿舟全家溺死。
子觐明、光明,俱夫婦同死。
逢聖屍沈百七十日不壞。
至十一月壬子,始克斂。
自此以後,常、武、衡、德、相繼告陷。
八月,破嶽州,長沙巡按劉熙祚,長沙推官蔡道憲俱被執不屈,殉義最烈。
别有詳記。
同時殉難者,又有知縣嘉魚王良鑒、锺祥蕭漢、蒲圻曾拭、均州胡承熙、衡陽張鵬翼與郡留守徐孝崇、武昌通判李毓、經曆任文熙。
上聞闖賊在崇汜、密禹之間,嚴令孫傅庭出關相機掃蕩。
先是,賊盤踞楚、豫間,有窺關中,逼金陵之意,廷議催傅庭進剿。
傅庭故将家子,九邊精銳悉隸麾下,又據潼關之險,初試小勝,遂欲一大創之,恃高傑為摧鋒。
傑不肯用命,再三止傅勿出。
秦撫馮師孔數言:頓兵久安,非朝廷命戰意也。
且寇日深橫,将何所底?傅庭不得已,以八月二十日出師逼賊。
賊匿精銳,驅殘民誘我,屢有斬獲,遂以捷聞。
前行三百餘裡,賊伏盡起,進退失據,刍糧不繼,兵衆大潰。
時,将士家屬盡在泾原,高傑謂潼必不可守,莫若收合各兵,保西安以固根本。
傅庭不許。
曰:若退則潰不可止,不如聲言進戰,使賊聞而遁,我且可待饷。
賊偵知之明,旦挑精騎壓壘,我師即奔潰,器甲山積,騎兵悉退入關,步卒後至,賊尾之,獲所棄甲仗甚衆,乃僞為步卒裝,雜入關;關内伏兵既多,炮聲一響,關門即開,時九月初六日也。
諸帥倉皇四散,西安人王根子私降賊,縱賊大入;道臣楊王休,布政陸之祺以下皆降。
西安遂陷。
傅庭方在關上,為所留西番喇嘛僧二百人擁之西行,死于亂兵。
自傅庭死而秦地悉陷,遂破榆林入太原,直逼京師矣。
一時殉難死職者,省城則巡撫馮師孔、按察使王綱、長安知縣吳從義、渭南知縣楊瑄、商雒則道臣黃世清、蒲城知縣朱一純、商州鄉官則原任尚書南企仲、诰封副都朱崇德、原任巡撫焦源清、焦源漙、禦史王道純、參政田時震、主事南居素、蒲州鄉官則副使祝萬齡、鹹甯舉人朱誼泉,中部知縣則朱新■〈走外枼内〉,有一未配妾亦投缳死;都司一吏邱從周亦罵賊死。
孫公以将種奮迹甲科,由知縣升吏部,有吏才,至崇祯七年,任陝西巡撫,禦賊有功,既遷保定總督,以同事不相能,稱疾求去。
言官谕其卸責誤事,革職下獄。
張獻忠既降複叛,楊嗣昌失事自盡,傅宗龍、汪喬年相繼敗死,孫從獄中請讨賊自贖,乃複官,總督各省兵剿寇。
初奉密谕,誅賀人龍,撫其部衆,分将領之。
誓師出關,頗有成畫。
方捷至京,廷臣動色相賀,未幾而敗報踵至矣。
考其由,皆馮撫趨之。
又是時,熊給事人霖方奉使在秦,亦責以奉命讨賊,宜速進、無退,不得已徼幸一出,竟至于敗。
嗟乎!國之将亡,神奪其鑒;四路出師,決于紅旗之踵至;松杏敗績,成于職方之坐催;潼關不守,陷于馮、熊之谠言;遂至于一敗塗地,中原為墟,是誰之咎欤!然而馮卒能殉職,熊于國亡之後亦航海全節而死,悉可免後人之苛論矣。
目成自初起至是,剽掠十餘年,既席卷楚豫,始有大志,然地四通皆戰場,所得郡縣,官軍旋複之,既奄有全秦百二山河,遂不可制。
自成據秦府,僞授秦王存樞權将軍。
世子妃劉氏曰:國破家亡,願求一死。
自成遣歸外家。
秦藩富甲天下,賊之犯秦也,戶部尚書倪元璐奏曰:天下諸藩,無如秦、晉山險、用武國也。
宜谕兩藩,能任殺賊,不如姑假之以大将之權,如不知兵,宜悉輸所有,與其赍盜,何如饷軍;賊平之後,益封兩藩各一子如親王,亦足以報之。
兩王獨不鑒十一宗之禍乎?賢王忠而熟于計,必知所處矣。
書上,不省。
賊初專事殺掠,牛金星勸以不嗜殺。
于是,禁戢其下,民間安堵,逢改西安府為長安府。
自潼關既破,賊乘勝長驅,如入無人之境。
京師大震,廷議以兵部侍郎餘應桂為總督,命禦史霍達為監軍。
十一月初三日,上召對,谕應桂曰:逆寇入秦,特命前往,早平狂寇,早安萬民,有真剿然後有真撫,有好将自然有好兵,有好有司自然有好百姓,在爾實心去做。
應桂再三稱難,言賊已入關,州縣瓦解,所發臣兵三萬及糧饷,尚無實着。
陝西既為賊所蹂躏,本地糧饷如何追征,所撥川饷亦隔省為梗。
上呼戶臣倪元璐問該部何以應之?元璐奏,懷慶現儲有饷銀十五萬;又司官劉邦弼催到十萬,又剩有五萬;奏中剿饷原額七十餘萬,如西安未破,憑該督設法督催接應。
應桂奏,催征已雞,隻有山西就近可以接濟。
元璐奏,山西近京,隻有此項可濟邊需,不敢輕許。
上曰:也要撥些與他。
應桂奏,要幾員好将官。
上呼署兵部張伯鲸,谕宜選兩員與他。
伯鲸奏,他讨馬岱已推保鎮尤翟文已回,止有孫獻捷見在京營。
應桂奏,原任保鎮姜瑄,以通賄;薊鎮薛敏中,以失事;二人可用。
上不許,着另推呼霍達,命作速前去料理。
達奏,昨據按臣金毓峒報,孫傅庭不知下落,按臣東走,撫臣馮師孔西走,未知存亡,如有兵、有饷,臣不惜一死,以報皇上;無兵、無饷、空死無濟。
因恸哭伏地。
上許其熟練地形,實心任事,令照谕内事有功,破格升賞。
上命輔臣拟谕,頒給銀币、纻絹各項為犒賞用,又令禦馬監撥馬數十匹,與家丁騎坐。
令兵部速選将官同去,又命吏部李遇知,察邊撫宜易者,因議易甘肅巡撫林日瑞去時,賊已入關,方推秦督,無肯行者。
上謂罪廢諸臣,原以知兵舉,何至推督撫便苦無人,聖意蓋有所指,應桂亦其一也,部中不得已推之,然實非邊才。
上特賜宴于中左門直房,令閣臣侍宴。
應桂得命後,日夜悲泣,勉出部門,則僞官充斥,赴任無地矣。
是時,望無确報,相率自愚,莫有以賊在意者。
閣中票旨,但雲以匹馬不入為功;兵部議兵,但雲以死報國,未聞作何調遺;上下相蒙,馴至敗亡,莫之省也。
李自成既破西安,遂破延安、破鳳翔,以達榆林。
兵備副使都任及故總兵王世顯,侯世祿、侯拱極、尤世威、惠顯、李昌齡、尤翟文等,斂各堡精銳入鎮城,大集将士,問之曰:若等守乎?降乎?各言效死無二。
遂推世威為長,主号令,繕甲兵;賊遣僞官說降,不聽。
賊怒,環四面攻之,城上強弩疊射,殺賊無算。
賊稍卻,已複益兵,力攻逾旬,不克,賊以沖車環城穴之,城崩數十丈,賊擁入,城遂陷。
都任合室自缢死,尤世威縱火焚其家百餘口,揮刀突戰死。
諸将各率所部巷戰,殺賊千許,賊大至,殺傷殆盡,無一降者。
合城婦女。
俱自盡,文武将吏以及士民死者數萬人。
榆林為天下勁兵處,頻年缺饷,軍士饑困,而殚義殉城,志不少挫。
榆林既屠,賊搗甯夏,總兵官撫民迎降,三邊俱沒。
賊無後顧,長驅而東矣。
攻甯陽,城守不支,遂報殆。
韓王兵備段複興、知府董琬、鄉紳太常少卿麻僖,俱死之。
已複遣賊陷甘州,巡撫甘肅林日瑞,已奉旨罷職,尚未離任,同總兵郭天吉、同知藍台等,并以力竭死之;殺居民四萬七千餘人。
西甯衛堅守不下,至明年二月詐降,殺僞官賀錦等。
張獻忠既破武昌,随返兵破長沙,一路至四川,陷涪州、泸州,圍佛圖關,進圍重慶,悉力拒守,四日而陷。
瑞王合宮被難,舊撫陳士奇、知府王行儉皆死之。
賊屠重慶,取丁壯萬餘,刳耳鼻、斷一手,驅至各州縣,兵至不降者,視此為例。
若能殺王官府吏,封府庫以待,則秋毫無犯。
由是,所至官民自亂,無不解甲投降者矣。
進陷成都,蜀王亦合宮被難。
巡撫龍文光及道府各官皆死之。
姓名不能詳記。
所知者,惟推官劉士鬥、華陽知縣沈雲祚、仁壽知縣顧繩贻、成都知縣吳繼善。
繼善一門四十餘口,皆同日并命為尤慘雲。
獻忠大索全蜀官紳,至成都皆殺之,既而懸榜試士,諸生遠近争赴,獻忠以兵圍之,擊殺數千人,鹹挾卷握筆以死。
蜀中士類俱盡,複大殺百姓,全蜀數千裡,蕭條絕無人迹。
時蓋甲申年秋冬事也。
中原多故,獻忠遂奄有兩川。
李自成敗後,益發兵攻漢中,陷之,獻忠逡巡自守,不敢出;未幾,獻忠以病死于蜀,以養子孫可望嗣
未幾,鳳督馬士英合兵圍讨,超困出降,解赴京師,正法獻俘,時于阙下大聲呼冤枉者再三。
上不問。
七月初十日,上召三法司、錦衣衛、刑科掌印官、山東武德道佥事雷演祚來中左門,命該衛提範志完門外伺候。
先是,演祚疏言,志完兩年佥事,遽陟督師,不聞知兵善戰,徒恃賄躐升,非有大黨,何以至是?方北兵攻德不下,去陷臨清,越五日而志完始至,聞破景州,懼欲避入德城,臣未之允,乃托德州大紳謝升、僑寓詞林方拱■〈卓乚〉晤臣于南城古廟,臣答以援兵非受垛之用,督師非入城之官,不聞蘇州之陷、由夷丁内潰乎?此臣目睹最真者也。
若夫座師當朝,罔利代庇,玉帶明珠,懸作市賣,撫鎮之囮子,部堂台省,半屬頤指氣使之私人,稱功頌德于班聯,君前臣名,通廢常禮,至于中樞主計,惟善虛文,請饷必饋,常例萬金,必扣三千。
兵部則推升有估缺之價,叙功憑孔方為優,一則木偶皆貪,聽司官吏書作弊;一則深揖長跪,丐科道閣部免參。
□□寇獗,惟以添撫、添督,卸脫誘推,徒為破甑燃灰之巧圖,何有金城棗隻之實着;上覽疏,異之,命舊計臣李侍問、傅淑訓、樞臣張國維及戶、兵科俱議處志完,拿解質究。
随召演祚入京。
至是,召問缤祚,前劾志完,縱兵氵?掠及金銀托方拱■〈卓乚〉行賄,果否?演祚對如前奏,因召拱■〈卓乚〉入,又問演祚稱功頌德,遍于班聯,是指何人?對曰:周延儒招權納賄,如起廢、清獄、蠲租,俱認為己功;兩次考選,收為門下;凡賣巡撫、總兵,必經幕客董心葵之手。
又令馮铨之子送物回家。
上命立逮心葵。
又問志完逗遛氵?掠之狀。
志完辨無有,且曰:是日,臣在大王莊,督總兵賈芳名等禦敵,乘大風卻之。
上斥其妄。
又問吳履中,爾察核志完雲何?履中對如演祚言。
上曰:趙光抃亦逗遛,但參志完,何以服之?命并逮光抃、薛敏中,而拱■〈卓乚〉辨無受賄事,上不問。
二十六日,上禦中左門,東宮二王左右侍,召三法司等官及禦史蔣拱宸、郎中吳昌時上,問昌時結交廠衛、存何意見?昌時辨其無。
又問馮铨,結親受其萬金。
昌時言行聘,從無萬金之理。
又問數款,皆拱宸疏中所參也。
昌時一一辨對,不服。
上令夾起,将昌時二夾,敲四十杠;斷杠二根。
上疑有弊,着錦衣喬司用門外候旨。
昌時暈絕而蘇,複奏雲:五案之大,法失事必誅,行間之功罪。
察飾同任,東協兵失事,拱宸何得脫免!上問拱宸行間失事情形。
拱宸不能答,因仍拿下候旨,随下谕雲:吳昌時大奸巨猾,鄭三俊何以破格錄用,着議處。
張國維職任中樞,失事重大;侯恂棄汴不救,坐糜糧饷;俱拿解來京究問。
郝炯、蔣拱宸、方士亮、尹民興,扶同欺飾,并喬可用,俱着法司提問。
郝、蔣以參昌時贓款不實,方、尹則先奉命随輔臣出征者也。
谕吏部:朕覽輔臣奏嚴禁寓所通谒,其有事關職掌,俱于朝房會議,或重大機要,不妨過東閣密商,并不許擅詣私宅投谒,送遞私揭,犯者緝糾論斬。
蓋内閣陳演,有揭嚴饬往來也。
說者謂演如此自慎,不知日後為闖賊所炙獻,多金何來。
谕吏部:差官召上江漕儲副使方嶽貢來京陛見。
尋以召對稱旨,特升協完左副都。
未幾,即以原官同李建泰入閣辦事。
從來閣臣無僅帶副都禦史銜者,三百年來惟嶽貢一人而已。
先一日召對,适上诘責吏部某事,尚書鄭三俊雲:臣正行糾駁,嶽貢雲:何不即行題奏?一語深當聖意,遂得大拜,後闖賊破城,不早引決,竟被刑辱而死。
時有給事中時敏,部拟例推金華知府,托同鄉求援于方;方令急具一條陳疏進來。
敏即具一套疏,忽奉嚴旨,下部議處,衆相訝不解,所謂适例推疏,上方票旨,時敏正當議處,何得遽行升擢員缺,另推後議處疏,奉旨時敏降三級照舊管事,仍俨然掖垣矣。
其舞文弄權如此。
嶽貢,以崇祯元年為松江府守,曆十四年不遷;同時蘇州守陳洪谧,則曆八年不遷;皆以錢糧不清,降罰至二十餘級。
兩人于糧務實未精明,任吏胥耗蠹,不能辨也。
陳過于仁厚,然與民休息,民皆德之。
方則惟奉聲氣要津,日以詞訟作書帕,因得延譽廷内,躐位宰相,卒緻身名俱敗,使不遇國變,幾同漢家良二千石并傳矣。
八月,谕刑部:瘟疫盛行,民間罹災甚慘,大小各官,都着洗心滌慮,共圖挽回。
獄中情輕各犯,先行釋放,候旨。
事涉矜疑者,作速問結。
未幾,上召刑部尚書張忻問曰:獄中各犯,可盡該放否?忻曰:此時瘟疫遍行,物故者多,慘不忍見,所以取保放出,若失誤封疆者,仍禁不放。
上曰:放也罷了。
各犯就帶方巾,穿色衣,在外拜客。
如熊開元、姜采、尹民興等,這等可惡,忻出即拘喚數人還監收禁。
時,京城瘟疫盛行,朝病夕逝,人人惴惴不保,有全家數十口,一夕并命者。
上特令張真人建醮,而終無驗。
日中鬼為市,店家至有收紙錢者,乃各置水一盆于門,投銀錢于水,以辨真僞。
民間終夜擊銅錢器聲,以驅厲崇。
聲達九重,上不能禁。
景象蕭條,識者早蔔有甲申之禍矣。
谕内閣:禁奢靡,止宴樂,前已與先生面谕,還宜拟旨通饬。
朕于元旦、冬至、壽節、端陽、中秋及諸大典禮,升殿方許作樂,其餘皆免。
朕浣衣,減膳,已有谕旨,今用錫、木器以示儉約,金銀各器,關典禮者留用,餘儲庫以備賞赉;内外文武諸臣,俱宜省約,專力辦賊。
先生每将先年舊旨,再參看,議妥來行。
上性儉約,常服多系浣衣。
庚辰秋後,以念聖母,矢心齋素,用湯初系金玉,自後止用磁漆器;袍服大袖,止留尺五寸;令閣部大臣,亦以尺五寸為則。
辛巳六月,瀛國太夫人徐氏言夢太後鸾輿下降,笑語如家人,請上除齋戒日外,不妨量進肉味。
奉旨:聖母托夢,勝心不勝思慕,除郊廟,祭告、遣谒、忌辰、朔望,仍齋戒外,其餘日用常膳,于奉先殿收回祭品量用。
自是始用葷,然每當祭祀,散齋七日,緻齋三日,皆出宿文華殿,或武英殿,俟禮畢,始回宮雲。
十一月□□日,刑部奉旨:周延儒機械欺蔽,比匪營私,濫用匪人,封疆贻誤,屢旨已明所拟,豈足蔽辜?姑念一品大臣,着錦衣衛會同法司官于寓所,勒令自裁,準其棺斂回籍。
先是,部院看議雲:周延儒召起田間,隆以師保,可稱千古殊遇,受事之初,将順聖明,有蠲租、起廢、解網、肆赦諸大政,天下想望太平,自宜永矢清白,仰贊宸谟,乃防簡疏于比匪,居身涉于營私;又雲:精神慣用之揣摩,伎倆總歸于閃爍;一時之幸窦日甚,狐假公行;自誤因以誤國。
嗟何及矣!以大官受财枉法律,拟發煙瘴地方充軍。
奉旨勒令自裁,蓋出自聖斷雲。
部院看語,略摘數句,實中情罪,受者當亦心服。
若如流傳種種,至有受賄縱敵之說;夫力能殲敵,方能縱敵;漫坐以莫須有之案,有識者俱不以為然也。
同日,奉聖谕:罪督範志完、趙光抃、薛敏中,失陷封疆,着即會官處決。
吳昌時把持朝政,奸狡百端,也着斬決了罷。
吳甡發雲南金齒充軍。
法司看議雲:吳昌時遍身鱗甲,轉眼戈矛,生平伎倆在于依附逢迎,晝夜營謀,惟是挑構反複,望門希附,則改頭換面以呈身;入幕求容,則舐痔吮廱而獻媚。
陽為詭谲,反誇作驅奸除黨之公;明肄傾排,偏矜有護翼正人之力;投拜罪輔薛國觀,遂觊觎乎考選事;串通逆案馮铨,而假竊其聲靈舊冢臣清執之品。
自昌時入而铨政亂,是累冢臣者昌時也。
舊輔臣柄政之時,自昌時用而議論煩滋;是誤輔臣者亦昌時也。
數語描寫已盡,可作昌時小傳也。
光抃由兵部,任雲密巡撫,以劾總監鄧光韶,谪戍。
薊州破日,廷臣鹹薦其才,起任薊遼總督,竭家資以練兵,竟與志完同鹨,識者冤之。
張獻忠既破襄陽,複破黃安。
癸未正月,破蕲州,荊王播遷;兵備許文岐死之,遂黃陷州,破麻城,從鴨蛋洲渡。
五月日,破武昌。
先是,賊至江北,省中官府皆洩洩無言城守者,忽中夜有呼于街者曰:賊至矣。
阖城男女,驚起狂奔,至哓寂然,未見有賊。
如是者數夜,人皆玩之,不以為意。
及是曉,登城望之,滿江皆賊船矣。
兵民一時驚潰,賊入城,盤踞楚王府,搜取庫藏,及劫掠紳民無遺,以便輿籠王,沈之江,屠戮數萬人。
又驅男女數萬人于教場,聲言點兵,衆人既集,傳令跪上者亂砍,跪下者亂箭射死,百無一存,積屍浮江,江水為赤。
其未殺者,多則手足,鑿毀目鼻,無一全角。
獻忠遂僭稱僞号,鑄西王之寶,稱武昌曰京城,僞設六部并府,開科取士。
殿試取三十人為進士,授郡縣官;在城各官,死難者參将崔文榮,與賊格鬥死。
長史徐學顔,為衆賊斷左臂,右手持刀不仆,賊支解之。
鄉紳大學士賀逢聖,與文榮守德勝門,城陷歸家,衣冠向北再拜,以巨舟載其家出墩子湖,鑿舟全家溺死。
子觐明、光明,俱夫婦同死。
逢聖屍沈百七十日不壞。
至十一月壬子,始克斂。
自此以後,常、武、衡、德、相繼告陷。
八月,破嶽州,長沙巡按劉熙祚,長沙推官蔡道憲俱被執不屈,殉義最烈。
别有詳記。
同時殉難者,又有知縣嘉魚王良鑒、锺祥蕭漢、蒲圻曾拭、均州胡承熙、衡陽張鵬翼與郡留守徐孝崇、武昌通判李毓、經曆任文熙。
上聞闖賊在崇汜、密禹之間,嚴令孫傅庭出關相機掃蕩。
先是,賊盤踞楚、豫間,有窺關中,逼金陵之意,廷議催傅庭進剿。
傅庭故将家子,九邊精銳悉隸麾下,又據潼關之險,初試小勝,遂欲一大創之,恃高傑為摧鋒。
傑不肯用命,再三止傅勿出。
秦撫馮師孔數言:頓兵久安,非朝廷命戰意也。
且寇日深橫,将何所底?傅庭不得已,以八月二十日出師逼賊。
賊匿精銳,驅殘民誘我,屢有斬獲,遂以捷聞。
前行三百餘裡,賊伏盡起,進退失據,刍糧不繼,兵衆大潰。
時,将士家屬盡在泾原,高傑謂潼必不可守,莫若收合各兵,保西安以固根本。
傅庭不許。
曰:若退則潰不可止,不如聲言進戰,使賊聞而遁,我且可待饷。
賊偵知之明,旦挑精騎壓壘,我師即奔潰,器甲山積,騎兵悉退入關,步卒後至,賊尾之,獲所棄甲仗甚衆,乃僞為步卒裝,雜入關;關内伏兵既多,炮聲一響,關門即開,時九月初六日也。
諸帥倉皇四散,西安人王根子私降賊,縱賊大入;道臣楊王休,布政陸之祺以下皆降。
西安遂陷。
傅庭方在關上,為所留西番喇嘛僧二百人擁之西行,死于亂兵。
自傅庭死而秦地悉陷,遂破榆林入太原,直逼京師矣。
一時殉難死職者,省城則巡撫馮師孔、按察使王綱、長安知縣吳從義、渭南知縣楊瑄、商雒則道臣黃世清、蒲城知縣朱一純、商州鄉官則原任尚書南企仲、诰封副都朱崇德、原任巡撫焦源清、焦源漙、禦史王道純、參政田時震、主事南居素、蒲州鄉官則副使祝萬齡、鹹甯舉人朱誼泉,中部知縣則朱新■〈走外枼内〉,有一未配妾亦投缳死;都司一吏邱從周亦罵賊死。
孫公以将種奮迹甲科,由知縣升吏部,有吏才,至崇祯七年,任陝西巡撫,禦賊有功,既遷保定總督,以同事不相能,稱疾求去。
言官谕其卸責誤事,革職下獄。
張獻忠既降複叛,楊嗣昌失事自盡,傅宗龍、汪喬年相繼敗死,孫從獄中請讨賊自贖,乃複官,總督各省兵剿寇。
初奉密谕,誅賀人龍,撫其部衆,分将領之。
誓師出關,頗有成畫。
方捷至京,廷臣動色相賀,未幾而敗報踵至矣。
考其由,皆馮撫趨之。
又是時,熊給事人霖方奉使在秦,亦責以奉命讨賊,宜速進、無退,不得已徼幸一出,竟至于敗。
嗟乎!國之将亡,神奪其鑒;四路出師,決于紅旗之踵至;松杏敗績,成于職方之坐催;潼關不守,陷于馮、熊之谠言;遂至于一敗塗地,中原為墟,是誰之咎欤!然而馮卒能殉職,熊于國亡之後亦航海全節而死,悉可免後人之苛論矣。
目成自初起至是,剽掠十餘年,既席卷楚豫,始有大志,然地四通皆戰場,所得郡縣,官軍旋複之,既奄有全秦百二山河,遂不可制。
自成據秦府,僞授秦王存樞權将軍。
世子妃劉氏曰:國破家亡,願求一死。
自成遣歸外家。
秦藩富甲天下,賊之犯秦也,戶部尚書倪元璐奏曰:天下諸藩,無如秦、晉山險、用武國也。
宜谕兩藩,能任殺賊,不如姑假之以大将之權,如不知兵,宜悉輸所有,與其赍盜,何如饷軍;賊平之後,益封兩藩各一子如親王,亦足以報之。
兩王獨不鑒十一宗之禍乎?賢王忠而熟于計,必知所處矣。
書上,不省。
賊初專事殺掠,牛金星勸以不嗜殺。
于是,禁戢其下,民間安堵,逢改西安府為長安府。
自潼關既破,賊乘勝長驅,如入無人之境。
京師大震,廷議以兵部侍郎餘應桂為總督,命禦史霍達為監軍。
十一月初三日,上召對,谕應桂曰:逆寇入秦,特命前往,早平狂寇,早安萬民,有真剿然後有真撫,有好将自然有好兵,有好有司自然有好百姓,在爾實心去做。
應桂再三稱難,言賊已入關,州縣瓦解,所發臣兵三萬及糧饷,尚無實着。
陝西既為賊所蹂躏,本地糧饷如何追征,所撥川饷亦隔省為梗。
上呼戶臣倪元璐問該部何以應之?元璐奏,懷慶現儲有饷銀十五萬;又司官劉邦弼催到十萬,又剩有五萬;奏中剿饷原額七十餘萬,如西安未破,憑該督設法督催接應。
應桂奏,催征已雞,隻有山西就近可以接濟。
元璐奏,山西近京,隻有此項可濟邊需,不敢輕許。
上曰:也要撥些與他。
應桂奏,要幾員好将官。
上呼署兵部張伯鲸,谕宜選兩員與他。
伯鲸奏,他讨馬岱已推保鎮尤翟文已回,止有孫獻捷見在京營。
應桂奏,原任保鎮姜瑄,以通賄;薊鎮薛敏中,以失事;二人可用。
上不許,着另推呼霍達,命作速前去料理。
達奏,昨據按臣金毓峒報,孫傅庭不知下落,按臣東走,撫臣馮師孔西走,未知存亡,如有兵、有饷,臣不惜一死,以報皇上;無兵、無饷、空死無濟。
因恸哭伏地。
上許其熟練地形,實心任事,令照谕内事有功,破格升賞。
上命輔臣拟谕,頒給銀币、纻絹各項為犒賞用,又令禦馬監撥馬數十匹,與家丁騎坐。
令兵部速選将官同去,又命吏部李遇知,察邊撫宜易者,因議易甘肅巡撫林日瑞去時,賊已入關,方推秦督,無肯行者。
上謂罪廢諸臣,原以知兵舉,何至推督撫便苦無人,聖意蓋有所指,應桂亦其一也,部中不得已推之,然實非邊才。
上特賜宴于中左門直房,令閣臣侍宴。
應桂得命後,日夜悲泣,勉出部門,則僞官充斥,赴任無地矣。
是時,望無确報,相率自愚,莫有以賊在意者。
閣中票旨,但雲以匹馬不入為功;兵部議兵,但雲以死報國,未聞作何調遺;上下相蒙,馴至敗亡,莫之省也。
李自成既破西安,遂破延安、破鳳翔,以達榆林。
兵備副使都任及故總兵王世顯,侯世祿、侯拱極、尤世威、惠顯、李昌齡、尤翟文等,斂各堡精銳入鎮城,大集将士,問之曰:若等守乎?降乎?各言效死無二。
遂推世威為長,主号令,繕甲兵;賊遣僞官說降,不聽。
賊怒,環四面攻之,城上強弩疊射,殺賊無算。
賊稍卻,已複益兵,力攻逾旬,不克,賊以沖車環城穴之,城崩數十丈,賊擁入,城遂陷。
都任合室自缢死,尤世威縱火焚其家百餘口,揮刀突戰死。
諸将各率所部巷戰,殺賊千許,賊大至,殺傷殆盡,無一降者。
合城婦女。
俱自盡,文武将吏以及士民死者數萬人。
榆林為天下勁兵處,頻年缺饷,軍士饑困,而殚義殉城,志不少挫。
榆林既屠,賊搗甯夏,總兵官撫民迎降,三邊俱沒。
賊無後顧,長驅而東矣。
攻甯陽,城守不支,遂報殆。
韓王兵備段複興、知府董琬、鄉紳太常少卿麻僖,俱死之。
已複遣賊陷甘州,巡撫甘肅林日瑞,已奉旨罷職,尚未離任,同總兵郭天吉、同知藍台等,并以力竭死之;殺居民四萬七千餘人。
西甯衛堅守不下,至明年二月詐降,殺僞官賀錦等。
張獻忠既破武昌,随返兵破長沙,一路至四川,陷涪州、泸州,圍佛圖關,進圍重慶,悉力拒守,四日而陷。
瑞王合宮被難,舊撫陳士奇、知府王行儉皆死之。
賊屠重慶,取丁壯萬餘,刳耳鼻、斷一手,驅至各州縣,兵至不降者,視此為例。
若能殺王官府吏,封府庫以待,則秋毫無犯。
由是,所至官民自亂,無不解甲投降者矣。
進陷成都,蜀王亦合宮被難。
巡撫龍文光及道府各官皆死之。
姓名不能詳記。
所知者,惟推官劉士鬥、華陽知縣沈雲祚、仁壽知縣顧繩贻、成都知縣吳繼善。
繼善一門四十餘口,皆同日并命為尤慘雲。
獻忠大索全蜀官紳,至成都皆殺之,既而懸榜試士,諸生遠近争赴,獻忠以兵圍之,擊殺數千人,鹹挾卷握筆以死。
蜀中士類俱盡,複大殺百姓,全蜀數千裡,蕭條絕無人迹。
時蓋甲申年秋冬事也。
中原多故,獻忠遂奄有兩川。
李自成敗後,益發兵攻漢中,陷之,獻忠逡巡自守,不敢出;未幾,獻忠以病死于蜀,以養子孫可望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