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朝野紀
關燈
小
中
大
領其衆焉。
當日破京師、殺君後者,闖之罪惡實甚于獻,而蹂躏楚蜀殺人盈野者,獻之暴虐尤甚于闖。
蓋天實生此二賊,以亂天下;迹其所為,固多史冊以來所不經見之事;近婁吳梅村先生記兩寇始末頗詳,茲不具述。
上念宣鎮為京藩屏,援剿必先,以馬缺,發禦前銀三萬給鎮臣唐钰,令市馬。
閣臣蔣德璟奏言,該鎮買馬額銀,兵部歲發不資,未見作何收買,茲複另發,既非例,且恐钰複浪費一擲也。
上不聽。
未幾,大同、山海各鎮臣引例讨禦前銀買馬。
上思璟言,不複發。
钰以貪氵?為宣督王繼谟參提,前銀竟不可問。
吏部文選司、兵部職方司,為用人之地,曆任正郎多不能副上意,因特起原任太常少卿沈自影,以原官管文選事,原任四川布政張法孔以太仆少卿管職方事。
沈系辛醜科,由縣令曆任部曹府道,以天啟年布政升常少,崇祯元年緻仕。
張系庚戌科,由戶部曆任司道,丁醜年以四川布政考察革職,茲忽以陳、方二輔薦,特起廢籍,改授吏兵司官;皆未有之異事也。
到任未久,即遭國變,不能殉節,為賊夾辱而死。
浙、粵二鎮缺已一年,因營求者多,相持久不推,有大珰王之心之弟之仁,久欲得之,兵部堂司引嫌,置為緩局,以緻蜚語。
上聞,特召職方郎王永積入德政殿,诘其不推之故。
永積以邊鎮方急,未暇推及内地為對。
亦實語也。
上怒,镌其官,實欲出此缺以予新職方也。
有大力者,亦果得二鎮以去。
十七年正月,大風霾,占曰:風從幹起,主暴兵破城。
鳳陽地震。
闖賊李自成稱王于西安,僭國号曰順,改元永昌,以牛金星為僞丞相,立六政府、尚書等僞官,恣掠河東、河津、稷山、榮河、绛州一路,遣僞牌投于兵部,言三月十日至。
會同館繳兵部執牌者訊之則京師人,自涿州還,值逆旅客,與十金代投,以為詐,斬之。
宮中向有密室,累朝不開。
至是,上忽欲開視,大珰因谏止不聽,開進見空屋三間,中惟小紅箱一隻,啟而視之則有小畫三軸。
其一畫文武百官,俱手執朝冠、披發亂走狀。
上曰:此殆言官多法亂耶!其一畫兵将倒戈、棄甲、窮民負襁奔逃狀。
上曰:此是軍民背叛那!其第三軸則止畫有一人,短衣跣足,披發中懸,則俨然禦容也。
群珰相顧失色,上為怃然而出。
吏科吳麟征疏:請棄山海關外甯遠前屯二城,檄吳三桂入關,屯宿近郊,以衛京師。
蓋甯遠在關外,徒守甚難。
先年職方趙光抃出關察核,已有此疏,議者謂無故棄地不可。
今當有警,徙三桂精兵入援,實要計也。
上下廷臣議,閣臣謂關門兵未可輕調,棄地作何名目,持不可。
且咎麟征言之失,乃不果行。
三月中,警報益急,亦以為言,上獨斷其是。
内閣乃肯行,猶請降旨。
吳三桂問撤兵事如何,經數月往返,遂遲師期。
三桂以二十日抵豐潤,則京師先以十九日陷矣。
罷兵部尚書馮元颷,以原任兵科都給事中、新升添設兵部右侍郎張缙彥代之,仍兼翰林院學士。
缙彥初任縣令,以禦寇有功,考選戶部郎,以召試,改翰林。
時楊嗣昌為樞輔,屬其私人沈迅薦缙彥才,改授兵科都給事,本欲收為同黨也。
缙彥到任,即疏參嗣昌,且于召對時言之,而議五案大法一疏,尤為嚴切,可謂克稱其職矣。
至是,方以科臣起複,遂趨拜佐部,即正樞席,皆出帝心特簡。
受事未久,忽遭大故。
先既不能畫一策以濟變,後複不能拚一死以報國;南渡之日,幸借名以複官;鼎革之後,又反顔而受職。
究以飾名獲罪,禍及身家,可不哀哉!元颷與其兄元揚,同以文章聲氣,名振一時,推為大小馮。
元颷在谏垣,頗多谠論,晉任中樞,已值時事艱危之秋,自知不能勝任,故托病堅辭,幸得卸責,歸未幾,亦即以病終。
揚任天津巡撫,北都變後,潔身言旋,未幾,相繼赍志以沒,識者悲其所遇之不幸矣。
命免金聲逮問,授翰林修撰,來京陛見。
聲初任庶吉士,己巳之警,同劉之綸請纓自效,改授禦史監軍。
事平解任,養疾家居;值寇警,練鄉兵以衛地方。
鳳督馬士英所募黔兵,過徽争鬥失事,士英具疏參之,奉旨逮問。
聲亦先具疏辨,上察其枉,且追念昔年舊勞,故有是命,并谕追之恤綸雲。
聲是時已丁艱,未遑赴召,乙酉之變,起義不克,挺身赴難,從容殉節于舊都。
正月三十日,上召閣臣及吏、戶二部臣入文華殿。
谕吏尚李遇知曰:廷臣所舉知兵及清官,皆當核實,不得濫徇。
又召戶尚倪元璐曰:各邊需饷甚急,月前即要措處百萬。
元璐言外解未到,途中梗阻,因言浙中東陽土寇之變。
上曰:不必奏,即與輔臣商議措置。
因取光時亨疏,目閣臣曰:先生每票拟,須依朕意,這疏内聚斂小人系何人?閣臣蔣德璟對曰:即是系練饷部科。
上曰:部科何人?璟曰:原任戶部尚書李待問;科臣偶記不真。
上曰:朕如何是聚斂?當時隻欲練兵。
璟曰:既有舊饷五百萬、新饷九百餘萬,複增出練饷七百三十萬,當時部科實不得辭其責。
且所練兵馬,今皆安在?上曰:倪元璐已并三饷為一了。
璟曰:戶部雖并三饷為一,州縣追征,隻是三饷。
上大怒曰:前票孫晉本,既是徇縱,這光時亨本内所參何人,并不明言,這等票拟,顯是朋比。
璟奏:臣孤蹤獨立,與二人并無一面,一向在禦前說練饷當蠲聚斂之非,不是今日方說。
諸輔臣同李遇知、倪元璐皆為求寬。
倪止以鈔饷系戶部職掌,自引咎。
上曰:起來,諸臣承旨退。
退後,璟具揭待罪,奉禦批「朕知道了」。
而鈔法已停免,練饷亦議裁矣。
璟連疏求罷,至三月初二日,始得旨允放,仍賜銀币乘傳雲。
先時,有建議行鈔法者,鈔背書寫行使姓名,五年填滿繳換,上以堂印钤之,命侍郎督寶鈔提舉司閣中票拟,屢不合旨。
上于宮中傳鈔式,令鑄印二面相連,又改五年為四年雲。
命大學士李建泰出師剿寇。
二十六日,遣将禮;命驸馬都尉萬炜以特牲告太廟。
上親禦正陽門,授建泰節钺,備法駕,□警跸,賜宴餞之。
五府掌印侯伯、内閣六郡、都察院掌印官及京營總協侍立,鴻胪贊禮禦史糾儀,大漢将軍侍衛,設宴作樂。
上親賜建泰禦酒三杯,即以杯賜之。
慰谕再三曰:先生此去,如朕親行,令内珰為挂紅、簪花;鼓樂導尚方劍而出。
上目送之,又賜手敕,有「願卿早蕩寇氛、旋師奏凱、候封進爵、鼎彜勒銘」語。
官軍旗番十餘萬,自午門外,排列至正陽門,旌旗金鼓甚盛。
建泰禦肩輿,行不數武,杠折,識者知為不祥。
是日大風沙,占曰:不利行師。
授進士淩駉職方主事,随輔臣監軍;赦李政修罪,軍前效用。
以郭中傑為副總兵,充中軍旗鼓;西洋人湯若望随行,修火攻水利。
建泰出都,道聞山西烽火甚急,因遲其行。
日三十裡,師次涿州營,州兵逃歸者三千人。
次東光,紳衿城守不納,留攻三日,破之,笞知縣張宏基,殺鄉紳王佐。
是日,即移師出城初,建泰承上寵命,恃有家财可佐軍需,後聞家已破,進退失措,惟逡巡畿内而已。
二十九日,上傳命工部尚書範景文、禮部侍郎邱瑜,俱以原官入閣辨事。
後城破,上崩,閣臣中從死者,惟景文一人。
不然,黃扉一席地,盡作南冠楚囚矣。
李自成陷蒲州及汾州,遂以二月初五日薄太原,山西巡撫蔡懋德遣牙将牛勇、朱孔訓出戰,孔訓傷于炮,牛勇陷陣死,一軍皆沒。
城中奪氣,困守兩晝夜。
初七夜,風霾大作。
初八辰刻,風愈烈,飛沙揚塵,賊乘風緣梯而入,城遂陷。
懋德先已知不支,手寫遺疏付監紀賈士璋曰:君将此疏上聞,俾朝廷知今日尚有不逃、不降、從容死節之臣也。
時緊随惟中軍應時盛。
時盛先謂妻拿曰:外無救、内難守,撫院忠義自矢,吾誓必相從。
汝輩不若從吾皆為厲鬼,無為賊辱也。
先将妻妾及一子手刃之。
次日同撫院被執,不屈罵賊而死。
同死者布政趙建極、守道毛文炳而下共四十六人「姓名俱未詳」。
賊破太原後,遂至忻州,攻代州,薄甯武關,總兵周遇吉悉力拒守,殺賦萬餘,或言賊勢重,可款也,遇吉曰:戰三日,已殺萬賊,能勝之一,軍盡為忠義,萬一不支,縛我以獻,若輩可無恙。
于是,衆心益固,會兵少食盡,不敵而敗,城破猶揮刀力鬥,被執磔死,遂屠甯武。
賊遂移檄遠近,有雲: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甚至賄通宮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紳,闾左之脂膏盡竭。
又雲,公侯皆食肉纨褲,而倚為腹心;宦臣悉龁糠犬豕,而借其耳目;獄囚累累,士無報禮之心;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人讀之,無不扼腕憤恨者。
上下罪己诏曰:朕嗣守鴻緒,十有七年;深念上帝陟降之威,祖宗付畀之重;宵旦兢惕,罔敢怠荒;乃者災害頻仍,流氛日熾;忘累世豢養,肆二十載兇殘,赦之益驕,撫而辄叛;甚有受其煽惑,頓忘敵忾者。
朕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為朕赤子,不得而懷保之,坐令秦豫邱墟,江楚腥穢;罪非朕躬,誰任其責!所以使民罹鋒镝、蹈水火、殣量以壑、骸積成邱者,皆朕之過也。
使民輸刍挽粟、居送行赍、加賦多無藝之征、預征有稱貸之過者,又朕之過也。
使民室如懸磬、田卒污萊、望煙火而無門、号冷風而絕命者,又朕之過也。
使民日月告兇、旱潦薦至師旅所處、疫疠為殃、上幹天地之和、下叢室家之怨者,又朕之過也。
至于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首鼠而議不清,武将驕懦而功不奏;皆由朕撫馭失道,誠感未孚,中夜以思,蹐局無地。
朕自今痛加創艾,深省夙愆,要在惜人才以培元氣,守舊制以息煩嚣;行不忍之政,以收人心;蠲額外之科,以省民力;至于罪廢諸臣,有公忠正直、廉潔幹才、尚堪用者,不拘文武,吏兵二部,确核推用。
草澤豪傑,有恢複一郡一邑者,予官世襲,功等開疆。
即陷沒脅從之流,能舍逆反正,率衆來歸,許赦罪立功;能擒斬闖、獻,仍予通侯之賞。
于戲!忠君愛國,人有同心,雪恥除兇,誰無公憤;尚懷祖宗之厚澤,助成底定之大功;思克厥愆,曆告意朕。
吏部奏:大寇就擒。
奉旨:陳子龍定變可嘉,着授兵科給事中。
先是東陽之變,實推許都為主,都故任俠好義、遠近信服,邑令姚孫棐貪殘虐民,借名備亂,橫派士民輸金,而坐都以萬計。
都實中人産,勉輸數百,自請告減,因有忤言,适有奸民假中珰名招兵者于都無涉也,事發,文緻之,又摘其所刻社稿姓字,謂是結黨謀叛。
會都葬母,賓客鹹集,負氣者互煽之,因發憤舉兵以誅貪吏為名,民怨毒已深,旬日之間,遂聚衆數萬,掠東陽、義烏、浦江三邑。
巡按左光先聞變,即調兵行剿,民各保寨拒敵,官兵大敗。
子龍時為紹興推官,命之監軍。
子龍謂都非反者,為貪令所激耳。
令親信赉書往谕都,即率其同事十三人解甲投降。
子龍為之請命,光先不詳,悉斬之,餘黨盡散,浙以平。
子龍向以文章名世,南渡時為谏官有聲,國變之後謀起大義,不克而死。
出原任兵部尚書張國維于獄,召對中左門,命以原官督浙直兵饷,國維拜命後,即賊信漸迫,星夜率數騎南行,得不及于難。
吏科馬嘉植、韓如愈等,亦借催銀等差連辔而南,至山東、如愈為劉澤清差兵殺死于道。
國維,本浙人,在谏垣時,能不附同鄉烏程之黨;然亦不為崖異,故烏程容之。
鎮撫蘇松,曆七年之久,雖無大功德,而與民休息,民頗頌本。
至中樞之任,木不能勝,況值時事多艱,前人敗壞之後耶!時科道交章論列,有曰:深揖打恭、便成職業,亦略其大而苛其細也。
宏光時,再任戎政,與馬、阮不合,先幾乞身,人謂其愚不可及。
南都既覆,錢塘畫守,卒能竭力盡節,一死以畢其事。
噫!是亦可以傳矣。
召對文華殿,上問左都禦史李邦華密奏内雲輔臣知而未敢言,其試問之語,指詢何事?輔臣陳演對:中允李明睿疏及少詹項煜議單。
上即簡閱默然。
蔣德璟奏:廷議俱言東宮宜往南京監國。
上不應。
次日,給事中光時亨即疏參李明睿南遷為邪說。
明睿疏辨。
上即召光時亨面诘曰:一樣邪說,卻隻參李明睿何也?顯是朋黨,姑且不究。
光曰: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國事至此,無一忠臣義士為朝廷分憂,而所謀乃若此耶?至三月初四日召對,複谕閣臣曰:督輔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将何往!大學士範景文、左都李邦華、襄城伯李國祯,請先奉太子撫軍江南。
光時亨曰: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将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
上複問戰守策,衆默然。
上歎曰: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也。
遂拂衣起。
嗚呼!遷國圖存,古人有行之者。
至于東宮撫軍,雖屬權宜,實為要計,但遷亦何易言。
斯時賊鋒已蔓齊魯,南北聲息中斷,即出國門,能一往無咎哉!上之英明,早已見及,故曆次召對,環顧無人不勝彷徨慨歎耳。
聞曾私語首輔演曰:此事要先生一擔,演嘿不答。
既複有「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之語。
上意可知矣。
此時計複何之。
惟有斷然守「君死社稷」之義為正矣。
悲哉!「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之語也。
此真千古至恨,豈直遺民私痛已哉! 诏封各總兵吳三桂平西、左良玉甯南伯、唐通定西伯、黃得功靖南伯。
劉澤清實升一級,劉良佐、高傑、兵馬科姜宣、孔希貴、黃蜚、葛汝芝、高第、許定國、王承允、劉芳名、李栖鳳、曹友義、杜允登、趙光遠、蔔從吉、楊禦蕃等,各升署一級。
各督撫亦分别加升。
始征吳三桂、王永吉率兵入衛。
又召唐通、劉澤清入。
澤清命移彰德鎮,因縱兵劫掠臨清南奔。
通以八千人入,壁齊化門外陛見。
上慰勞倍至,尋出内帑十萬,命太監杜之秩監其軍。
通倨傲甚,謂上大帥我,又以内官節制我,是我不敵一奴才也。
随奏兵寡賊衆不敵,當往居庸關設險以待,拜疏即行,不俟朝命,既至居庸,即倒戈降賊矣。
命太監高起潛、杜勳等分保天津、真保、宣府各鎮監軍。
兵部言:各處物力不繼,而事權紛拿,反使督撫各官有所借口。
上不聽。
命進魏藻德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總督河南屯練,往天津;方嶽貢戶部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總督漕運屯練,前往濟甯。
會有言各官不可令出,出即潛遁,遂止不遣。
未幾,陳演、蔣德璟相繼告歸,藻德即為首輔。
當罷演之先一日,上語演曰:朕不要做的,先生偏要做?朕要做的,先生偏不要做。
蓋指言南遷及遣兩輔諸事也。
賊犯大同,兵民皆欲降,命守城不應,總兵朱三樂自刎,巡撫衛景瑗、督理糧儲戶部郎中徐有聲、朱家仕俱死之。
文學李若葵合家九人自缢,先題曰:「一門完節」。
李自成入大同,殺代府宗室殆盡,留僞将張天琳守之。
天琳殺僇兇暴,後為陽和軍民約鎮城軍民内應,殺天琳。
賊犯保定,督師李建泰已病,中軍郭中傑缒城降賊。
賊入城,建泰被執;禦史金毓峒守西門,賊執之,入三皇廟,見賊帥;毓峒奮拳驅賊帥仆地,躍入井中死。
妻王氏自經,從子振孫以武舉效力行間,登城射賊,多應弦而斃;城陷,衆解戎衣,自匿振孫,衣裲裆,大呼曰:我金禦史侄也。
賊支解之。
毓峒子婦陳氏,年十八,與其祖母張氏、母楊氏、嫂常氏,盡投于井。
張抱一孫于懷,而下侍婢四人,亦同下。
時三月二十一日,京城已先三日破矣。
賊陷陽和,遂長驅向宣府。
宣府叛将白廣恩,贻總兵姜瓖書約降,監視太監杜勳,绯袍八驺郊迎,軍民聚謀藉藉。
巡撫朱之馮懸賞勞軍守城,無一應者。
三命之,鹹叩頭曰:願聽軍民納款。
之馮獨行巡城,見大炮曰:汝曹試發之,可殺數百人,賊雖殺我,無恨矣。
衆不之應。
之馮不得已,乃自起燃火,軍民競挽其手,之馮乃奪刀自刎死。
軍民遂開門降,鄉紳羅彥自殺。
時京師以西諸郡縣,望風瓦解,将吏或遁,賊移檄至京曰:十八日至幽州,會同館繳。
京師大震。
十六日,陷昌平州。
十七日,上方禦殿,召考選諸臣問裕饷安民,對未及半,秘封入,上覽之變色,即起入,諸臣文候多時,命俱退,始知為昌平失守也。
是夜,賊自沙河直犯平則門,竟夜焚掠,火光燭天。
十八早朝,上召諸臣而泣,俯首書禦案十二字,以示司禮監王之心,即拭去,諸臣方侍班,襄城伯李國桢匹馬馳阙下,汗浃沾衣,内臣呵止之。
國桢曰:此何時也,君臣即來相見,不可多得矣。
上召入,奏守城軍不用命,鞭一人起一人複卧如故。
上乃命内臣俱往守城。
十九日早大雨,兩止,賊攻城炮聲不絕。
上幸南宮,登萬歲山,望烽火不絕,徘徊逾時,回幹清宮,珠書谕内閣,成國公提督内外諸軍事,夾輔東宮。
時諸閣臣已出,内臣置幾上而去。
上入中宮,視後缢畢,仍回南宮,登萬歲山之壽皇亭,自缢。
亭新建,閱操處也。
太監王之心對缢,諸文武臣相随死難者,閣臣範景文而下凡二十餘人,另有紀。
當日破京師、殺君後者,闖之罪惡實甚于獻,而蹂躏楚蜀殺人盈野者,獻之暴虐尤甚于闖。
蓋天實生此二賊,以亂天下;迹其所為,固多史冊以來所不經見之事;近婁吳梅村先生記兩寇始末頗詳,茲不具述。
上念宣鎮為京藩屏,援剿必先,以馬缺,發禦前銀三萬給鎮臣唐钰,令市馬。
閣臣蔣德璟奏言,該鎮買馬額銀,兵部歲發不資,未見作何收買,茲複另發,既非例,且恐钰複浪費一擲也。
上不聽。
未幾,大同、山海各鎮臣引例讨禦前銀買馬。
上思璟言,不複發。
钰以貪氵?為宣督王繼谟參提,前銀竟不可問。
吏部文選司、兵部職方司,為用人之地,曆任正郎多不能副上意,因特起原任太常少卿沈自影,以原官管文選事,原任四川布政張法孔以太仆少卿管職方事。
沈系辛醜科,由縣令曆任部曹府道,以天啟年布政升常少,崇祯元年緻仕。
張系庚戌科,由戶部曆任司道,丁醜年以四川布政考察革職,茲忽以陳、方二輔薦,特起廢籍,改授吏兵司官;皆未有之異事也。
到任未久,即遭國變,不能殉節,為賊夾辱而死。
浙、粵二鎮缺已一年,因營求者多,相持久不推,有大珰王之心之弟之仁,久欲得之,兵部堂司引嫌,置為緩局,以緻蜚語。
上聞,特召職方郎王永積入德政殿,诘其不推之故。
永積以邊鎮方急,未暇推及内地為對。
亦實語也。
上怒,镌其官,實欲出此缺以予新職方也。
有大力者,亦果得二鎮以去。
十七年正月,大風霾,占曰:風從幹起,主暴兵破城。
鳳陽地震。
闖賊李自成稱王于西安,僭國号曰順,改元永昌,以牛金星為僞丞相,立六政府、尚書等僞官,恣掠河東、河津、稷山、榮河、绛州一路,遣僞牌投于兵部,言三月十日至。
會同館繳兵部執牌者訊之則京師人,自涿州還,值逆旅客,與十金代投,以為詐,斬之。
宮中向有密室,累朝不開。
至是,上忽欲開視,大珰因谏止不聽,開進見空屋三間,中惟小紅箱一隻,啟而視之則有小畫三軸。
其一畫文武百官,俱手執朝冠、披發亂走狀。
上曰:此殆言官多法亂耶!其一畫兵将倒戈、棄甲、窮民負襁奔逃狀。
上曰:此是軍民背叛那!其第三軸則止畫有一人,短衣跣足,披發中懸,則俨然禦容也。
群珰相顧失色,上為怃然而出。
吏科吳麟征疏:請棄山海關外甯遠前屯二城,檄吳三桂入關,屯宿近郊,以衛京師。
蓋甯遠在關外,徒守甚難。
先年職方趙光抃出關察核,已有此疏,議者謂無故棄地不可。
今當有警,徙三桂精兵入援,實要計也。
上下廷臣議,閣臣謂關門兵未可輕調,棄地作何名目,持不可。
且咎麟征言之失,乃不果行。
三月中,警報益急,亦以為言,上獨斷其是。
内閣乃肯行,猶請降旨。
吳三桂問撤兵事如何,經數月往返,遂遲師期。
三桂以二十日抵豐潤,則京師先以十九日陷矣。
罷兵部尚書馮元颷,以原任兵科都給事中、新升添設兵部右侍郎張缙彥代之,仍兼翰林院學士。
缙彥初任縣令,以禦寇有功,考選戶部郎,以召試,改翰林。
時楊嗣昌為樞輔,屬其私人沈迅薦缙彥才,改授兵科都給事,本欲收為同黨也。
缙彥到任,即疏參嗣昌,且于召對時言之,而議五案大法一疏,尤為嚴切,可謂克稱其職矣。
至是,方以科臣起複,遂趨拜佐部,即正樞席,皆出帝心特簡。
受事未久,忽遭大故。
先既不能畫一策以濟變,後複不能拚一死以報國;南渡之日,幸借名以複官;鼎革之後,又反顔而受職。
究以飾名獲罪,禍及身家,可不哀哉!元颷與其兄元揚,同以文章聲氣,名振一時,推為大小馮。
元颷在谏垣,頗多谠論,晉任中樞,已值時事艱危之秋,自知不能勝任,故托病堅辭,幸得卸責,歸未幾,亦即以病終。
揚任天津巡撫,北都變後,潔身言旋,未幾,相繼赍志以沒,識者悲其所遇之不幸矣。
命免金聲逮問,授翰林修撰,來京陛見。
聲初任庶吉士,己巳之警,同劉之綸請纓自效,改授禦史監軍。
事平解任,養疾家居;值寇警,練鄉兵以衛地方。
鳳督馬士英所募黔兵,過徽争鬥失事,士英具疏參之,奉旨逮問。
聲亦先具疏辨,上察其枉,且追念昔年舊勞,故有是命,并谕追之恤綸雲。
聲是時已丁艱,未遑赴召,乙酉之變,起義不克,挺身赴難,從容殉節于舊都。
正月三十日,上召閣臣及吏、戶二部臣入文華殿。
谕吏尚李遇知曰:廷臣所舉知兵及清官,皆當核實,不得濫徇。
又召戶尚倪元璐曰:各邊需饷甚急,月前即要措處百萬。
元璐言外解未到,途中梗阻,因言浙中東陽土寇之變。
上曰:不必奏,即與輔臣商議措置。
因取光時亨疏,目閣臣曰:先生每票拟,須依朕意,這疏内聚斂小人系何人?閣臣蔣德璟對曰:即是系練饷部科。
上曰:部科何人?璟曰:原任戶部尚書李待問;科臣偶記不真。
上曰:朕如何是聚斂?當時隻欲練兵。
璟曰:既有舊饷五百萬、新饷九百餘萬,複增出練饷七百三十萬,當時部科實不得辭其責。
且所練兵馬,今皆安在?上曰:倪元璐已并三饷為一了。
璟曰:戶部雖并三饷為一,州縣追征,隻是三饷。
上大怒曰:前票孫晉本,既是徇縱,這光時亨本内所參何人,并不明言,這等票拟,顯是朋比。
璟奏:臣孤蹤獨立,與二人并無一面,一向在禦前說練饷當蠲聚斂之非,不是今日方說。
諸輔臣同李遇知、倪元璐皆為求寬。
倪止以鈔饷系戶部職掌,自引咎。
上曰:起來,諸臣承旨退。
退後,璟具揭待罪,奉禦批「朕知道了」。
而鈔法已停免,練饷亦議裁矣。
璟連疏求罷,至三月初二日,始得旨允放,仍賜銀币乘傳雲。
先時,有建議行鈔法者,鈔背書寫行使姓名,五年填滿繳換,上以堂印钤之,命侍郎督寶鈔提舉司閣中票拟,屢不合旨。
上于宮中傳鈔式,令鑄印二面相連,又改五年為四年雲。
命大學士李建泰出師剿寇。
二十六日,遣将禮;命驸馬都尉萬炜以特牲告太廟。
上親禦正陽門,授建泰節钺,備法駕,□警跸,賜宴餞之。
五府掌印侯伯、内閣六郡、都察院掌印官及京營總協侍立,鴻胪贊禮禦史糾儀,大漢将軍侍衛,設宴作樂。
上親賜建泰禦酒三杯,即以杯賜之。
慰谕再三曰:先生此去,如朕親行,令内珰為挂紅、簪花;鼓樂導尚方劍而出。
上目送之,又賜手敕,有「願卿早蕩寇氛、旋師奏凱、候封進爵、鼎彜勒銘」語。
官軍旗番十餘萬,自午門外,排列至正陽門,旌旗金鼓甚盛。
建泰禦肩輿,行不數武,杠折,識者知為不祥。
是日大風沙,占曰:不利行師。
授進士淩駉職方主事,随輔臣監軍;赦李政修罪,軍前效用。
以郭中傑為副總兵,充中軍旗鼓;西洋人湯若望随行,修火攻水利。
建泰出都,道聞山西烽火甚急,因遲其行。
日三十裡,師次涿州營,州兵逃歸者三千人。
次東光,紳衿城守不納,留攻三日,破之,笞知縣張宏基,殺鄉紳王佐。
是日,即移師出城初,建泰承上寵命,恃有家财可佐軍需,後聞家已破,進退失措,惟逡巡畿内而已。
二十九日,上傳命工部尚書範景文、禮部侍郎邱瑜,俱以原官入閣辨事。
後城破,上崩,閣臣中從死者,惟景文一人。
不然,黃扉一席地,盡作南冠楚囚矣。
李自成陷蒲州及汾州,遂以二月初五日薄太原,山西巡撫蔡懋德遣牙将牛勇、朱孔訓出戰,孔訓傷于炮,牛勇陷陣死,一軍皆沒。
城中奪氣,困守兩晝夜。
初七夜,風霾大作。
初八辰刻,風愈烈,飛沙揚塵,賊乘風緣梯而入,城遂陷。
懋德先已知不支,手寫遺疏付監紀賈士璋曰:君将此疏上聞,俾朝廷知今日尚有不逃、不降、從容死節之臣也。
時緊随惟中軍應時盛。
時盛先謂妻拿曰:外無救、内難守,撫院忠義自矢,吾誓必相從。
汝輩不若從吾皆為厲鬼,無為賊辱也。
先将妻妾及一子手刃之。
次日同撫院被執,不屈罵賊而死。
同死者布政趙建極、守道毛文炳而下共四十六人「姓名俱未詳」。
賊破太原後,遂至忻州,攻代州,薄甯武關,總兵周遇吉悉力拒守,殺賦萬餘,或言賊勢重,可款也,遇吉曰:戰三日,已殺萬賊,能勝之一,軍盡為忠義,萬一不支,縛我以獻,若輩可無恙。
于是,衆心益固,會兵少食盡,不敵而敗,城破猶揮刀力鬥,被執磔死,遂屠甯武。
賊遂移檄遠近,有雲: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甚至賄通宮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紳,闾左之脂膏盡竭。
又雲,公侯皆食肉纨褲,而倚為腹心;宦臣悉龁糠犬豕,而借其耳目;獄囚累累,士無報禮之心;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人讀之,無不扼腕憤恨者。
上下罪己诏曰:朕嗣守鴻緒,十有七年;深念上帝陟降之威,祖宗付畀之重;宵旦兢惕,罔敢怠荒;乃者災害頻仍,流氛日熾;忘累世豢養,肆二十載兇殘,赦之益驕,撫而辄叛;甚有受其煽惑,頓忘敵忾者。
朕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為朕赤子,不得而懷保之,坐令秦豫邱墟,江楚腥穢;罪非朕躬,誰任其責!所以使民罹鋒镝、蹈水火、殣量以壑、骸積成邱者,皆朕之過也。
使民輸刍挽粟、居送行赍、加賦多無藝之征、預征有稱貸之過者,又朕之過也。
使民室如懸磬、田卒污萊、望煙火而無門、号冷風而絕命者,又朕之過也。
使民日月告兇、旱潦薦至師旅所處、疫疠為殃、上幹天地之和、下叢室家之怨者,又朕之過也。
至于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首鼠而議不清,武将驕懦而功不奏;皆由朕撫馭失道,誠感未孚,中夜以思,蹐局無地。
朕自今痛加創艾,深省夙愆,要在惜人才以培元氣,守舊制以息煩嚣;行不忍之政,以收人心;蠲額外之科,以省民力;至于罪廢諸臣,有公忠正直、廉潔幹才、尚堪用者,不拘文武,吏兵二部,确核推用。
草澤豪傑,有恢複一郡一邑者,予官世襲,功等開疆。
即陷沒脅從之流,能舍逆反正,率衆來歸,許赦罪立功;能擒斬闖、獻,仍予通侯之賞。
于戲!忠君愛國,人有同心,雪恥除兇,誰無公憤;尚懷祖宗之厚澤,助成底定之大功;思克厥愆,曆告意朕。
吏部奏:大寇就擒。
奉旨:陳子龍定變可嘉,着授兵科給事中。
先是東陽之變,實推許都為主,都故任俠好義、遠近信服,邑令姚孫棐貪殘虐民,借名備亂,橫派士民輸金,而坐都以萬計。
都實中人産,勉輸數百,自請告減,因有忤言,适有奸民假中珰名招兵者于都無涉也,事發,文緻之,又摘其所刻社稿姓字,謂是結黨謀叛。
會都葬母,賓客鹹集,負氣者互煽之,因發憤舉兵以誅貪吏為名,民怨毒已深,旬日之間,遂聚衆數萬,掠東陽、義烏、浦江三邑。
巡按左光先聞變,即調兵行剿,民各保寨拒敵,官兵大敗。
子龍時為紹興推官,命之監軍。
子龍謂都非反者,為貪令所激耳。
令親信赉書往谕都,即率其同事十三人解甲投降。
子龍為之請命,光先不詳,悉斬之,餘黨盡散,浙以平。
子龍向以文章名世,南渡時為谏官有聲,國變之後謀起大義,不克而死。
出原任兵部尚書張國維于獄,召對中左門,命以原官督浙直兵饷,國維拜命後,即賊信漸迫,星夜率數騎南行,得不及于難。
吏科馬嘉植、韓如愈等,亦借催銀等差連辔而南,至山東、如愈為劉澤清差兵殺死于道。
國維,本浙人,在谏垣時,能不附同鄉烏程之黨;然亦不為崖異,故烏程容之。
鎮撫蘇松,曆七年之久,雖無大功德,而與民休息,民頗頌本。
至中樞之任,木不能勝,況值時事多艱,前人敗壞之後耶!時科道交章論列,有曰:深揖打恭、便成職業,亦略其大而苛其細也。
宏光時,再任戎政,與馬、阮不合,先幾乞身,人謂其愚不可及。
南都既覆,錢塘畫守,卒能竭力盡節,一死以畢其事。
噫!是亦可以傳矣。
召對文華殿,上問左都禦史李邦華密奏内雲輔臣知而未敢言,其試問之語,指詢何事?輔臣陳演對:中允李明睿疏及少詹項煜議單。
上即簡閱默然。
蔣德璟奏:廷議俱言東宮宜往南京監國。
上不應。
次日,給事中光時亨即疏參李明睿南遷為邪說。
明睿疏辨。
上即召光時亨面诘曰:一樣邪說,卻隻參李明睿何也?顯是朋黨,姑且不究。
光曰: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國事至此,無一忠臣義士為朝廷分憂,而所謀乃若此耶?至三月初四日召對,複谕閣臣曰:督輔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将何往!大學士範景文、左都李邦華、襄城伯李國祯,請先奉太子撫軍江南。
光時亨曰: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将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
上複問戰守策,衆默然。
上歎曰: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也。
遂拂衣起。
嗚呼!遷國圖存,古人有行之者。
至于東宮撫軍,雖屬權宜,實為要計,但遷亦何易言。
斯時賊鋒已蔓齊魯,南北聲息中斷,即出國門,能一往無咎哉!上之英明,早已見及,故曆次召對,環顧無人不勝彷徨慨歎耳。
聞曾私語首輔演曰:此事要先生一擔,演嘿不答。
既複有「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之語。
上意可知矣。
此時計複何之。
惟有斷然守「君死社稷」之義為正矣。
悲哉!「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之語也。
此真千古至恨,豈直遺民私痛已哉! 诏封各總兵吳三桂平西、左良玉甯南伯、唐通定西伯、黃得功靖南伯。
劉澤清實升一級,劉良佐、高傑、兵馬科姜宣、孔希貴、黃蜚、葛汝芝、高第、許定國、王承允、劉芳名、李栖鳳、曹友義、杜允登、趙光遠、蔔從吉、楊禦蕃等,各升署一級。
各督撫亦分别加升。
始征吳三桂、王永吉率兵入衛。
又召唐通、劉澤清入。
澤清命移彰德鎮,因縱兵劫掠臨清南奔。
通以八千人入,壁齊化門外陛見。
上慰勞倍至,尋出内帑十萬,命太監杜之秩監其軍。
通倨傲甚,謂上大帥我,又以内官節制我,是我不敵一奴才也。
随奏兵寡賊衆不敵,當往居庸關設險以待,拜疏即行,不俟朝命,既至居庸,即倒戈降賊矣。
命太監高起潛、杜勳等分保天津、真保、宣府各鎮監軍。
兵部言:各處物力不繼,而事權紛拿,反使督撫各官有所借口。
上不聽。
命進魏藻德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總督河南屯練,往天津;方嶽貢戶部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總督漕運屯練,前往濟甯。
會有言各官不可令出,出即潛遁,遂止不遣。
未幾,陳演、蔣德璟相繼告歸,藻德即為首輔。
當罷演之先一日,上語演曰:朕不要做的,先生偏要做?朕要做的,先生偏不要做。
蓋指言南遷及遣兩輔諸事也。
賊犯大同,兵民皆欲降,命守城不應,總兵朱三樂自刎,巡撫衛景瑗、督理糧儲戶部郎中徐有聲、朱家仕俱死之。
文學李若葵合家九人自缢,先題曰:「一門完節」。
李自成入大同,殺代府宗室殆盡,留僞将張天琳守之。
天琳殺僇兇暴,後為陽和軍民約鎮城軍民内應,殺天琳。
賊犯保定,督師李建泰已病,中軍郭中傑缒城降賊。
賊入城,建泰被執;禦史金毓峒守西門,賊執之,入三皇廟,見賊帥;毓峒奮拳驅賊帥仆地,躍入井中死。
妻王氏自經,從子振孫以武舉效力行間,登城射賊,多應弦而斃;城陷,衆解戎衣,自匿振孫,衣裲裆,大呼曰:我金禦史侄也。
賊支解之。
毓峒子婦陳氏,年十八,與其祖母張氏、母楊氏、嫂常氏,盡投于井。
張抱一孫于懷,而下侍婢四人,亦同下。
時三月二十一日,京城已先三日破矣。
賊陷陽和,遂長驅向宣府。
宣府叛将白廣恩,贻總兵姜瓖書約降,監視太監杜勳,绯袍八驺郊迎,軍民聚謀藉藉。
巡撫朱之馮懸賞勞軍守城,無一應者。
三命之,鹹叩頭曰:願聽軍民納款。
之馮獨行巡城,見大炮曰:汝曹試發之,可殺數百人,賊雖殺我,無恨矣。
衆不之應。
之馮不得已,乃自起燃火,軍民競挽其手,之馮乃奪刀自刎死。
軍民遂開門降,鄉紳羅彥自殺。
時京師以西諸郡縣,望風瓦解,将吏或遁,賊移檄至京曰:十八日至幽州,會同館繳。
京師大震。
十六日,陷昌平州。
十七日,上方禦殿,召考選諸臣問裕饷安民,對未及半,秘封入,上覽之變色,即起入,諸臣文候多時,命俱退,始知為昌平失守也。
是夜,賊自沙河直犯平則門,竟夜焚掠,火光燭天。
十八早朝,上召諸臣而泣,俯首書禦案十二字,以示司禮監王之心,即拭去,諸臣方侍班,襄城伯李國桢匹馬馳阙下,汗浃沾衣,内臣呵止之。
國桢曰:此何時也,君臣即來相見,不可多得矣。
上召入,奏守城軍不用命,鞭一人起一人複卧如故。
上乃命内臣俱往守城。
十九日早大雨,兩止,賊攻城炮聲不絕。
上幸南宮,登萬歲山,望烽火不絕,徘徊逾時,回幹清宮,珠書谕内閣,成國公提督内外諸軍事,夾輔東宮。
時諸閣臣已出,内臣置幾上而去。
上入中宮,視後缢畢,仍回南宮,登萬歲山之壽皇亭,自缢。
亭新建,閱操處也。
太監王之心對缢,諸文武臣相随死難者,閣臣範景文而下凡二十餘人,另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