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朝野紀
關燈
小
中
大
死難;姜采在谏垣直言着節,幾斃诏獄;此外無一人足副特恩者矣。
禮科倪仁祯疏言:臣等初授科,例于朝房候見閣臣,謝升言及兵饷時事,忽曰:皇上惟自用聰明,以察為明,緻天下俱壞。
升居位輔弼,敢歸罪天子,如此吏科,朱徽、廖國遴亦劾奏同之。
上怒,下廷臣議處,命削籍為民。
升先任冢宰,與唐世濟合謀,薦逆案霍維、華世濟,下獄;升閑住。
田唯嘉罷後,以南京右都禦史莊欽鄰為冢宰。
欽鄰久不到任,奉旨切責調用,複召升為之。
庚辰冬,同陳演入閣,聖眷頗隆。
次年辛巳,上命追寫孝純皇後同孝元皇後、光宗皇帝禦容,一同迎入,上親緻祭。
諸閣臣陪祭。
升獨後至,台省參之,升疏辨謂:臣将出門而衣帶忽斷,再續再斷,以是後期。
乞提裁衣者,同班役下法司訊鞫,雖奉旨免究,而上意已動。
至是罷斥之。
夫以大臣而委罪下役,其作事之乖,亦見一斑矣。
升後降清,仍為大學士。
禦史徐殿臣、劉之渤各疏糾輔臣魏照乘,得旨準其請告。
魏初與韓城善,每票拟,辄效其深文駁摘;宜興入後,諸輔皆請教惟謹,魏專行自如,宜興心不然。
至是糾疏入,方一疏引疾,即票旨允歸,未幾費縣,江夏亦相繼與告去。
起升馬士英兵部右侍即兼都察院佥都禦吏,總督應鳳等處軍務。
馬先任宣府巡撫,為總監王坤參其支用庫銀事,逮問遣戍。
馬本貴州人,久僑居金陵,與東南諸紳往來頗善。
至是以流賊橫行江北,會推鳳督,列士英名其中。
上頗怒,謂會推大典,辄用廢棄,冢臣欺蔽殊甚。
宜興奏曰,冢臣豈敢欺,實以士英曾曆邊疆,有才可惜,今止開列,候皇上裁用。
惟是不先奏明為有罪耳。
上怒始霁。
曰:馬士英既有邊才,即着他去,以此起官,馴至有南渡之柄用矣。
上以寇氛未靖,民罹鋒刃,建齋南城,每子刻同中宮往誦佛。
移時,然後還内。
禮科姜采疏言:宗社之安危,非佛氏之禍福也。
以九重之尊,對西竺之繁文,臣不敢以為可。
且正德年之往事,皇上豈不見及此耶?禦史廖惟義疏請驅真人、羽士各還原籍,侍郎王錫衮請遣真人張應京歸,皆不聽。
先是,召應京入都,即傳禮部宴;侍郎奏:會典宴法王在大慈恩寺,則宴真人宜在宮觀。
上遲回久之,始報可。
旋召應京至會極門,賜赍甚渥。
比洪熙時所賜逾數十倍。
諸司無敢執奏者。
已加王錫衮服俸一級,嘉其諷上事佛,寓規于愛也。
宮中舊規,上每年冬底,書符召仙或召将,叩以來歲事,無不應者。
至是年,召不至,良久,元帝下臨,亂批雲:天将皆已降生人間,無可應召者。
上再拜叩問:天将降生,意欲何為?尚未降生者否?亂答雲:惟漢壽亭侯受明厚恩,不肯降生,餘無在者。
批畢寂然,再叩不應矣。
六月十九日,上召會推諸臣吏尚李日宣、禮尚林欲楫、左都王道直、禮侍王錫衮、蔣德璟、左副都房可壯、掌詹李紹賢、兵侍吳甡、刑侍惠世揚、徐石麟、工侍宋玫、詹事黃景昉、邱瑜、通政使沈惟炳、大理卿張三谟、谕德楊觀光共十六人來中左門。
徐以病不至。
同輔臣賜飯畢,先召諸輔臣入德政殿,賜坐。
次輔賀逢聖,時已奉旨允放,猶被召入見,忽放聲大哭不止,久之,召兵部詢邊事;又召日宣、道直入;頃之,谕曰:卿二人,不須召對,俱令出。
上移駕入中極殿,輔臣亦入殿,賜坐!賀複放聲大哭,拜跪數十不止。
命之出殿,行五拜三叩頭,辭朝複大哭不止,見者怪之;既出,方召預推諸臣入,行禮畢,令入殿内依班魚貫立禦床東。
上曰:□□未滅,流寇猖獗,天變民窮,卿等有何嘉猷奏來。
即令各依會推次序過奏,奏對畢,殿内先備酒六桌,将賜諸臣坐宴,而房、宋、張三人奏對不稱旨,上遽傳令各回衙門,遂俱出。
是夜,傳旨命德璟、景昉、甡三人入閣,而以濫推多人責吏部回話。
賀公居身清正,不和于時,故再召未久,旋即告歸。
家居武昌。
十六年獻寇破城,全家殉難,大節凜然。
如時陛辭痛哭,豈非憂國憂君、明知禍敗之将至,有不能言,不忍言者耶!同輩洩洩者流,反以怪異目之矣。
噫! 二十一日,上召府部九卿科道入政宏門,賜飯。
上禦中左門,皇太子、定王、永王左右侍立,各官行一拜三叩頭禮,朝東宮亦一拜三叩頭,朝二王一拜一叩頭。
上服黃袍,東宮、二王俱服紅袍。
上喚吏部尚書李日宣,其聲頗厲;次喚吏科都章正宸、河南道張瑄、副都禦史房可壯、工部侍即宋玫、大理卿張三谟,知過跪。
上曰:枚蔔大典,如何濫推許多?如房可壯等三人,果堪推舉麼?責令回話。
尚是支吾。
日宣奏:從不敢徇私。
上曰:前爾奏當秉公執法,惟知有君父,不知有私交;知有國法,不知有情面;你那一件不是情面?朕數次優容;全然不悛。
正宸奏:日宣素是遊移,臣前有公疏糾他,此番實不敢徇私。
日宣奏:可壯素有豐采,宋玫年少向學,三谟亦曾掌河南道過。
上怒曰:住了,錦衣衛通着拿了。
王錫衮着改吏部侍即暑印,日宣等六人去冠拿出,天怒方震,諸臣相顧失色。
德璟、吳璟跪辭新命,因奏:臣等亦在會推中,諸臣既有罪,臣等豈能自安?上曰:已有旨了。
輔臣奏:枚蔔大典,尚望聖慈寬宥。
左都王道直奏:頃會推俱是冢臣與科道商确,臣不敢置一語。
上谕此後枚蔔,隻用翰林,其各衙門間陪一、二人,不許多推。
旋令各賜茶餅訖。
明日有旨,下六人刑部問。
日宣等三人戍邊,可壯等三人削籍。
又以議罪不當,罷刑部侍郎惠世揚。
或謂初次不與推者,流言入内,及再推,又有不與者,陰行中傷;複有二十四氣之目,徑達禦前,皆以小人傾陷,故緻上怒如此。
增鄉試解額北直生員七名、監生十名、南直生員十名,監生五名、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各十名、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各八名、廣東六名、雲貴各二名,獨河南以寇亂停試。
至次年春,始補何瑞征、朱銳铈主考南北,公行賄賣以關節中者居其大半。
時有對雲:不用孔子,不用孟子,隻取公子;不要古文,不要今文,隻取直紋;吳郡有卷堂文,又有四書成語編文,悉快人口。
起孫傅庭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佥都禦史,總督陝西軍務剿寇。
傅庭至西安,檄召諸将聽令,各以兵來會;既集,乃縛賀人龍責之曰:爾奉命入川讨寇,開縣噪歸,猛帥以孤軍失利,獻賊出押,職爾之由,爾為大帥,遇寇先潰,緻秦督、秦撫委命賊手,一死不足塞責也。
遂正法軍前。
諸将莫不動色,因以人龍兵分隸諸将,刻期進讨。
人龍,米脂人,初以諸生效用,佐督撫讨賊有功,總全陝兵,降賊多歸之。
人龍推誠以待,往往得其死力,襄城之役,朝廷疑人龍與賊通,密敕傅庭殺之,賊聞人龍死,酌酒相慶曰:賀瘋子死,取關中如拾芥矣。
命侯恂以兵部侍郎總督援剿兵讨賊,與孫傅庭協力援開封。
七月,賊圍開封久,先召總兵許定國以山西兵援之,兵潰于覃懷。
時督師丁啟睿、保督楊文嶽合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諸軍次于朱仙鎮,與賊壘相望。
啟睿督諸軍進戰,良玉曰:賊兵方銳,未可擊也。
啟睿曰:汴圍已急,豈能持久?必擊之。
諸将請诘朝戰,良玉以其兵南走,襄陽諸軍相次而退,營亂。
啟睿、文嶽聯騎奔汝甯,賊渡河逐之,追奔四百裡,喪兵馬數萬。
啟睿印劍俱失。
事聞,逮啟睿下獄,文嶽革職聽勘。
後閏十一月,賊攻汝甯,文嶽以兵救之,不克,城破,賊執楊文嶽及分巡佥事王世琮殺之。
世琮屢卻賊有功,賊射矢貫耳不動,号王鐵耳。
賊久圍開封,城中食盡,人相食;周王先後捐庫金百二十萬,複捐歲祿萬石以養兵。
國廪空虛,宮人鹹有饑色,城北十裡,枕黃河;巡撫高名衡、推官黃澍等守且不支,特引河水環濠以自固,更決堤灌賊,可潰也。
九月河決,賊先營高處,然移營不及,亦沈其卒萬人。
河流直沖汴城,勢如山嶽,自北門入,穿東南門出,流入渦水,水驟長二丈,士民溺死數十萬。
巡撫各官,鹹乘小舟至城頭,周王府第已沒,後從水逸出西城樓,率宮眷及諸王子露栖城上雨中七日。
督師侯恂,以舟迎王及巡撫,推官黃澍從王乘城夜渡,達堤口,諸軍列營朱家寨,賊乘高據筏以矢石擊汴城北渡者,城中遺民尚存數萬,賊浮舟入城,盡擄以去。
河北諸軍,以大炮擊之,奪回子女五千餘人。
舊河故道清淺不容尺,歸德隔斷在河北,邳、亳以下皆被其災。
汴城佳麗甲天下,群寇心豔已久,前後三攻之,士馬死者無算,賊積恨誓必拔,久懷灌城之謀,頗以子女■〈王爾〉、寶山積,不忍棄之水族。
至是,河大決,百姓生齒盡屬波臣,斷垣矗水口上,數堞隐見而已。
黃澍以守禦功召對,特授禦史,即發十萬金,令澍赍往,以三萬賜周王,餘分赈宗室及被難饑民。
禮部疏題:谥典五年一舉,今自特賜外,不無久停,即如逆珰一案,諸臣慘死甚多,其得谥者止楊漣、高攀龍、魏大中、周順昌、周起元、缪昌期六人無容議外;其未得谥者,則尚有左光鬥、李應升、周宗建等九人,今恭繹明綸,仰見當時慘死多人,若左光鬥等,正在皇上垂憐恫鑒中,謹将諸臣本末開列上,請一體加恩易名雲雲。
奉聖旨:易名大典,宜核公評,所列慘死各官,即着該部科會同詹翰儒臣察明觸奸本末章疏實據及本官生平品行是否允惬,逐一核議具奏。
按谥典必由部疏請旨俞允,然後詹翰諸臣拟議送閣,閣中具揭題奏。
崇祯初,蒲州為政,因姚文毅之議,先題趙忠毅公等十二人,同難中惟揚忠烈,高忠憲、魏忠節、周忠介與焉,續經鄒惟琏、張國維、淩義渠、姚思孝諸公催請,雖有旨下部,終高閣。
至十一年,給谏熊維典特疏舉先公,亦奉旨下部,部不為題覆也。
宜興再召,頗留意此事,言路如李清、沈允培、戴明說諸公,竭力聳之,疏請再三,因同難諸臣後人之陳乞,嚴旨催覆。
時宗伯林欲楫祠司吳康侯,于恤大忠典,漠不關心,亦不知諸君子之始末,但憑胥吏呈稿,至以未谥周、缪二公為已谥,又以不在慘死之列如丁幹學者,亦混入焉。
因奉核議實據之旨,遂終于見格矣。
此,沈公面語遜之雲然。
宏光時,複賴李、沈二公疏催,宗伯管公紹甯疏請,乃得全給;一代褒忠之典,始大備矣。
八月十九日,早朝畢,上即登文昭閣。
閣在皇極殿東,上步下閣,禦德政殿,召五閣臣,言文昭閣兩旁可建直房,朕不時召對及講讀,偶有疑問,先生每往來亦便。
宋人言親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
又問永樂大典及大學用人理财,諸臣各有奏對。
上因言京中宜積儲本色,又言屯田也是要緊,又言漕運諸事,黃河一帶修築如何?德璟對:自董家河起,即用泇河,不用黃河,一路較平穩。
上言:京中運糧車戶之苦。
德璟對:車戶腳價原有輕赍銀可用,隻須給發。
外面百姓尤苦。
練饷之加,須是漸漸減省。
上默然。
翼日,命于文昭閣左右各設直房雲。
八月二十四日,講讀畢,上召五輔臣入文華後殿,手執一本,問張溥、張釆何如人?延儒對:讀書的好秀才。
上曰:張溥已死,張釆小官,科道官如何說他好?延儒對:他胸中頗有書,會做文章;科道官做秀才時,見其文章;又以其用未竟而惜之。
上曰:亦不免偏。
延儒曰:張溥、黃道周,皆有些偏,隻是會讀書,所以人人惜他。
上默然。
德璟曰:道周前日蒙放,他極感聖恩,隻是永遠充軍,家貧子幼,還望天恩赦宥。
上微笑。
延儒曰:道周在獄中,尚寫許多書,即前上奏章,俱是親筆寫的。
德璟曰:道周寫有孝經一百本,每本做有一篇文字,多是感頌聖恩。
景昉言:皇上表章孝經,所以道周寫的有聖德頌,極感聖恩。
演言:他事親亦極孝。
德璟言:皇上問知樂之人,即道周便能知樂。
甡言:道周無不博通,且極清苦。
德璟言:道周子方十歲,但得免共永戍,就是讀書亦還用得。
上不答,但微笑而已。
翌日,遂奉手敕雲:昨先生回奏黃道周清操博學,見今戍遠子幼,朕心不覺憐憫!彼雖偏迂,經此一番懲創,想亦改悔。
人才當惜,作何赦罪酌用,先生每密議來奏。
輔臣具揭回複,即奉禦批:黃道周準赦罪,複原官;特谕吏:兵二部。
一時臣民無不鼓舞,以為聖主轉圜之美,而宜興之巽言匡君者,亦其一端已。
九月十八日,禦日講,講論語子罕言節。
上召輔臣,問夫子論仁,如欲立、欲達、克己、複禮,天下歸仁及出門使民等章,言仁盡多何雲罕言?延儒對:此即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之意。
德璟對:聖人未嘗不言及,門弟子悟者以為言,不悟者以為不言耳。
又問:命與仁如何分别?德璟對:總是一理,在天為命,在心為仁。
又問:一日克複,天下歸仁,便是修己以安百姓意。
諸臣言:聖鑒極明徹。
延儒言:帝王學問,隻是明德、新民。
德璟言:明明德于天下,便是天下歸仁。
頃之諸臣言及起廢事,舉葉廷秀,成勇最有清望。
上颔之。
又谕孟冬祭太廟宜用何時?德璟對:會典原無定時。
上因商子醜二時。
德璟對:古祭禮隻言厥明,質明,似用寅時為妥。
十月十七日,講畢,上與閣臣議東宮移宮事,出黃匝内欽定官屬條約八款,皆禦筆也。
首款離間親親,上因言潛邸孤危情事,且捐「诳吓绐誘」四字,雲中難盡言。
時方有選九嫔之旨,又東宮年當選婚,故議移居于外,然婚尚未選,又方在嚴冬,德璟因微言天氣嚴凍,甡即繼之雲:天氣正寒,稍緩如何。
上曰:即俟二、三月不妨,未幾罷選嫔,東宮因亦不遷。
皇極門外西庑四十八間,除曠八間,實四十間。
東二十間為實錄玉牒諸館及東閣會坐公揖處。
西二十間,上十間為諸王館,下十間為會典諸館。
定王書房在西第六間,第五間懸先師畫像,四配侍側;及永王出閣,移定王于第四間,永王在第六間。
王初出,向先師四拜三叩頭,以後一拜三叩頭。
第三間、第七間為二王退居處,餘三間則大珰,内閣講官會集處也。
定王中宮周後出,辛巳受封,年方十歲。
壬午正月出閣。
永王,東宮田妃出,壬午受封,年亦十歲,癸未八月出閣,皆命選新進士為簡讨,助教等官為待诏,充講讀,以兩房、兩殿中書充侍書。
故事,初開館,内閣連到三日,提調、講讀以後不複到。
上愛諸王,令隔一日則輪一閣臣提調,初開講行四拜禮,以後一拜,不叩頭。
讀四書、書經各五遍,講四書、書經各二遍,用酒飯畢,再入侍王寫傲,閣臣至案前觀王親寫十字餘,俟諸臣退後寫足送閣,閣批圈,進呈禦覽。
十一月初二日,诏誅兵部尚書陳新甲。
新甲起家乙科,由邊道升巡撫丁憂。
楊嗣昌薦其才,奪情起宣大總督。
嗣昌入閣,繼任中樞者為傅宗龍,既得罪,遂升新甲為大司馬,附嗣昌,力主款議。
當張若麒督戰敗逃後,特遣馬紹愉往義州議款,竟得嫚罵,紹愉幾被殺,匍匐竄歸。
台省惡其辱國,交章發新甲奸狀。
上雖怒,隐忍未即發。
适新甲有疏,細陳款事,中多援引聖谕,此疏誤為書役發科抄傳,兵科據疏糾參。
上意:新甲見賣,嚴旨切責回話。
新甲回奏,絕不引罪,反自诩其功,有「某事人以為功而實臣之大罪」等語。
上大怒,着刑部提問,部引失陷城寨律,秋後處決。
左右有為營解者。
以□未薄城為言。
上曰:□辱僇我七親藩,不更甚薄城乎?下部具議,司冠徐石麒因言甲陷邊城四、陷腹七十二、陷親藩七,此從來失事未有之奇禍,亦刑書所不忍載之條例者也。
當臨敵缺乏,不依期進兵策應,因而失誤軍機者斬決不待時。
旨下,即會官處決。
左都禦史劉宗周到任,上言六事。
一曰建道揆;京師,首善之地,先臣馮從吾立首善書院,請複之,以昭明緻治之本。
一曰貞法守;高皇帝焚錦衣刑具,一切獄詞專聽法司,不必下錦衣,并請罷東廠緝事。
一曰崇國體;大臣自三品而上,犯罪者,宜令九卿科道會詳之,乃付司寇拟辟,乃得收系此于僇辱之中不忘禮遇之意。
一曰清伏奸;凡禁地匿名文書,一切立毀。
一曰懲官邪;京師士大夫與外官交際,愈多愈巧,彈劾之後,惟祈嚴斷。
一曰饬吏治;吏治之敗,無如催科、火耗、詞訟、贖锾,已複為常例矣。
朝廷頒一令,一令即為奧躐之始;地方有一事,一事即為科斂之籍;至于營升謝薦,巡方尤甚。
請以風憲受贓之律,為科道考核第一義。
上嘉納之。
未幾,有武英殿中書王育民谒宗周于私寓,出員外郎孫順所饋金。
宗周自劾被逮。
育民下刑部究問。
贈故輔臣文震孟、禮部尚書詹事姚希孟、禮部右侍郎各蔭一子入監,給與應得祭葬。
震孟以日講受知,特簡入閣,為溫體仁構誣疏參閑住,亡後,溫猶在事,撫按不敢具題。
戊寅年,吏科吳麟征有疏言之,韓城拟票恤典自出朝廷,何得徇私市恩?禦筆抹去,止票該部知道。
希孟以鄉闱事谪南,先震孟一月卒,撫按以舊講官例,為之疏請,部覆如例議恤。
時張至發當國,票旨以骈語四六新經申饬,疏語違式,議處撫按部科各官而寝其
禮科倪仁祯疏言:臣等初授科,例于朝房候見閣臣,謝升言及兵饷時事,忽曰:皇上惟自用聰明,以察為明,緻天下俱壞。
升居位輔弼,敢歸罪天子,如此吏科,朱徽、廖國遴亦劾奏同之。
上怒,下廷臣議處,命削籍為民。
升先任冢宰,與唐世濟合謀,薦逆案霍維、華世濟,下獄;升閑住。
田唯嘉罷後,以南京右都禦史莊欽鄰為冢宰。
欽鄰久不到任,奉旨切責調用,複召升為之。
庚辰冬,同陳演入閣,聖眷頗隆。
次年辛巳,上命追寫孝純皇後同孝元皇後、光宗皇帝禦容,一同迎入,上親緻祭。
諸閣臣陪祭。
升獨後至,台省參之,升疏辨謂:臣将出門而衣帶忽斷,再續再斷,以是後期。
乞提裁衣者,同班役下法司訊鞫,雖奉旨免究,而上意已動。
至是罷斥之。
夫以大臣而委罪下役,其作事之乖,亦見一斑矣。
升後降清,仍為大學士。
禦史徐殿臣、劉之渤各疏糾輔臣魏照乘,得旨準其請告。
魏初與韓城善,每票拟,辄效其深文駁摘;宜興入後,諸輔皆請教惟謹,魏專行自如,宜興心不然。
至是糾疏入,方一疏引疾,即票旨允歸,未幾費縣,江夏亦相繼與告去。
起升馬士英兵部右侍即兼都察院佥都禦吏,總督應鳳等處軍務。
馬先任宣府巡撫,為總監王坤參其支用庫銀事,逮問遣戍。
馬本貴州人,久僑居金陵,與東南諸紳往來頗善。
至是以流賊橫行江北,會推鳳督,列士英名其中。
上頗怒,謂會推大典,辄用廢棄,冢臣欺蔽殊甚。
宜興奏曰,冢臣豈敢欺,實以士英曾曆邊疆,有才可惜,今止開列,候皇上裁用。
惟是不先奏明為有罪耳。
上怒始霁。
曰:馬士英既有邊才,即着他去,以此起官,馴至有南渡之柄用矣。
上以寇氛未靖,民罹鋒刃,建齋南城,每子刻同中宮往誦佛。
移時,然後還内。
禮科姜采疏言:宗社之安危,非佛氏之禍福也。
以九重之尊,對西竺之繁文,臣不敢以為可。
且正德年之往事,皇上豈不見及此耶?禦史廖惟義疏請驅真人、羽士各還原籍,侍郎王錫衮請遣真人張應京歸,皆不聽。
先是,召應京入都,即傳禮部宴;侍郎奏:會典宴法王在大慈恩寺,則宴真人宜在宮觀。
上遲回久之,始報可。
旋召應京至會極門,賜赍甚渥。
比洪熙時所賜逾數十倍。
諸司無敢執奏者。
已加王錫衮服俸一級,嘉其諷上事佛,寓規于愛也。
宮中舊規,上每年冬底,書符召仙或召将,叩以來歲事,無不應者。
至是年,召不至,良久,元帝下臨,亂批雲:天将皆已降生人間,無可應召者。
上再拜叩問:天将降生,意欲何為?尚未降生者否?亂答雲:惟漢壽亭侯受明厚恩,不肯降生,餘無在者。
批畢寂然,再叩不應矣。
六月十九日,上召會推諸臣吏尚李日宣、禮尚林欲楫、左都王道直、禮侍王錫衮、蔣德璟、左副都房可壯、掌詹李紹賢、兵侍吳甡、刑侍惠世揚、徐石麟、工侍宋玫、詹事黃景昉、邱瑜、通政使沈惟炳、大理卿張三谟、谕德楊觀光共十六人來中左門。
徐以病不至。
同輔臣賜飯畢,先召諸輔臣入德政殿,賜坐。
次輔賀逢聖,時已奉旨允放,猶被召入見,忽放聲大哭不止,久之,召兵部詢邊事;又召日宣、道直入;頃之,谕曰:卿二人,不須召對,俱令出。
上移駕入中極殿,輔臣亦入殿,賜坐!賀複放聲大哭,拜跪數十不止。
命之出殿,行五拜三叩頭,辭朝複大哭不止,見者怪之;既出,方召預推諸臣入,行禮畢,令入殿内依班魚貫立禦床東。
上曰:□□未滅,流寇猖獗,天變民窮,卿等有何嘉猷奏來。
即令各依會推次序過奏,奏對畢,殿内先備酒六桌,将賜諸臣坐宴,而房、宋、張三人奏對不稱旨,上遽傳令各回衙門,遂俱出。
是夜,傳旨命德璟、景昉、甡三人入閣,而以濫推多人責吏部回話。
賀公居身清正,不和于時,故再召未久,旋即告歸。
家居武昌。
十六年獻寇破城,全家殉難,大節凜然。
如時陛辭痛哭,豈非憂國憂君、明知禍敗之将至,有不能言,不忍言者耶!同輩洩洩者流,反以怪異目之矣。
噫! 二十一日,上召府部九卿科道入政宏門,賜飯。
上禦中左門,皇太子、定王、永王左右侍立,各官行一拜三叩頭禮,朝東宮亦一拜三叩頭,朝二王一拜一叩頭。
上服黃袍,東宮、二王俱服紅袍。
上喚吏部尚書李日宣,其聲頗厲;次喚吏科都章正宸、河南道張瑄、副都禦史房可壯、工部侍即宋玫、大理卿張三谟,知過跪。
上曰:枚蔔大典,如何濫推許多?如房可壯等三人,果堪推舉麼?責令回話。
尚是支吾。
日宣奏:從不敢徇私。
上曰:前爾奏當秉公執法,惟知有君父,不知有私交;知有國法,不知有情面;你那一件不是情面?朕數次優容;全然不悛。
正宸奏:日宣素是遊移,臣前有公疏糾他,此番實不敢徇私。
日宣奏:可壯素有豐采,宋玫年少向學,三谟亦曾掌河南道過。
上怒曰:住了,錦衣衛通着拿了。
王錫衮着改吏部侍即暑印,日宣等六人去冠拿出,天怒方震,諸臣相顧失色。
德璟、吳璟跪辭新命,因奏:臣等亦在會推中,諸臣既有罪,臣等豈能自安?上曰:已有旨了。
輔臣奏:枚蔔大典,尚望聖慈寬宥。
左都王道直奏:頃會推俱是冢臣與科道商确,臣不敢置一語。
上谕此後枚蔔,隻用翰林,其各衙門間陪一、二人,不許多推。
旋令各賜茶餅訖。
明日有旨,下六人刑部問。
日宣等三人戍邊,可壯等三人削籍。
又以議罪不當,罷刑部侍郎惠世揚。
或謂初次不與推者,流言入内,及再推,又有不與者,陰行中傷;複有二十四氣之目,徑達禦前,皆以小人傾陷,故緻上怒如此。
增鄉試解額北直生員七名、監生十名、南直生員十名,監生五名、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各十名、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各八名、廣東六名、雲貴各二名,獨河南以寇亂停試。
至次年春,始補何瑞征、朱銳铈主考南北,公行賄賣以關節中者居其大半。
時有對雲:不用孔子,不用孟子,隻取公子;不要古文,不要今文,隻取直紋;吳郡有卷堂文,又有四書成語編文,悉快人口。
起孫傅庭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佥都禦史,總督陝西軍務剿寇。
傅庭至西安,檄召諸将聽令,各以兵來會;既集,乃縛賀人龍責之曰:爾奉命入川讨寇,開縣噪歸,猛帥以孤軍失利,獻賊出押,職爾之由,爾為大帥,遇寇先潰,緻秦督、秦撫委命賊手,一死不足塞責也。
遂正法軍前。
諸将莫不動色,因以人龍兵分隸諸将,刻期進讨。
人龍,米脂人,初以諸生效用,佐督撫讨賊有功,總全陝兵,降賊多歸之。
人龍推誠以待,往往得其死力,襄城之役,朝廷疑人龍與賊通,密敕傅庭殺之,賊聞人龍死,酌酒相慶曰:賀瘋子死,取關中如拾芥矣。
命侯恂以兵部侍郎總督援剿兵讨賊,與孫傅庭協力援開封。
七月,賊圍開封久,先召總兵許定國以山西兵援之,兵潰于覃懷。
時督師丁啟睿、保督楊文嶽合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諸軍次于朱仙鎮,與賊壘相望。
啟睿督諸軍進戰,良玉曰:賊兵方銳,未可擊也。
啟睿曰:汴圍已急,豈能持久?必擊之。
諸将請诘朝戰,良玉以其兵南走,襄陽諸軍相次而退,營亂。
啟睿、文嶽聯騎奔汝甯,賊渡河逐之,追奔四百裡,喪兵馬數萬。
啟睿印劍俱失。
事聞,逮啟睿下獄,文嶽革職聽勘。
後閏十一月,賊攻汝甯,文嶽以兵救之,不克,城破,賊執楊文嶽及分巡佥事王世琮殺之。
世琮屢卻賊有功,賊射矢貫耳不動,号王鐵耳。
賊久圍開封,城中食盡,人相食;周王先後捐庫金百二十萬,複捐歲祿萬石以養兵。
國廪空虛,宮人鹹有饑色,城北十裡,枕黃河;巡撫高名衡、推官黃澍等守且不支,特引河水環濠以自固,更決堤灌賊,可潰也。
九月河決,賊先營高處,然移營不及,亦沈其卒萬人。
河流直沖汴城,勢如山嶽,自北門入,穿東南門出,流入渦水,水驟長二丈,士民溺死數十萬。
巡撫各官,鹹乘小舟至城頭,周王府第已沒,後從水逸出西城樓,率宮眷及諸王子露栖城上雨中七日。
督師侯恂,以舟迎王及巡撫,推官黃澍從王乘城夜渡,達堤口,諸軍列營朱家寨,賊乘高據筏以矢石擊汴城北渡者,城中遺民尚存數萬,賊浮舟入城,盡擄以去。
河北諸軍,以大炮擊之,奪回子女五千餘人。
舊河故道清淺不容尺,歸德隔斷在河北,邳、亳以下皆被其災。
汴城佳麗甲天下,群寇心豔已久,前後三攻之,士馬死者無算,賊積恨誓必拔,久懷灌城之謀,頗以子女■〈王爾〉、寶山積,不忍棄之水族。
至是,河大決,百姓生齒盡屬波臣,斷垣矗水口上,數堞隐見而已。
黃澍以守禦功召對,特授禦史,即發十萬金,令澍赍往,以三萬賜周王,餘分赈宗室及被難饑民。
禮部疏題:谥典五年一舉,今自特賜外,不無久停,即如逆珰一案,諸臣慘死甚多,其得谥者止楊漣、高攀龍、魏大中、周順昌、周起元、缪昌期六人無容議外;其未得谥者,則尚有左光鬥、李應升、周宗建等九人,今恭繹明綸,仰見當時慘死多人,若左光鬥等,正在皇上垂憐恫鑒中,謹将諸臣本末開列上,請一體加恩易名雲雲。
奉聖旨:易名大典,宜核公評,所列慘死各官,即着該部科會同詹翰儒臣察明觸奸本末章疏實據及本官生平品行是否允惬,逐一核議具奏。
按谥典必由部疏請旨俞允,然後詹翰諸臣拟議送閣,閣中具揭題奏。
崇祯初,蒲州為政,因姚文毅之議,先題趙忠毅公等十二人,同難中惟揚忠烈,高忠憲、魏忠節、周忠介與焉,續經鄒惟琏、張國維、淩義渠、姚思孝諸公催請,雖有旨下部,終高閣。
至十一年,給谏熊維典特疏舉先公,亦奉旨下部,部不為題覆也。
宜興再召,頗留意此事,言路如李清、沈允培、戴明說諸公,竭力聳之,疏請再三,因同難諸臣後人之陳乞,嚴旨催覆。
時宗伯林欲楫祠司吳康侯,于恤大忠典,漠不關心,亦不知諸君子之始末,但憑胥吏呈稿,至以未谥周、缪二公為已谥,又以不在慘死之列如丁幹學者,亦混入焉。
因奉核議實據之旨,遂終于見格矣。
此,沈公面語遜之雲然。
宏光時,複賴李、沈二公疏催,宗伯管公紹甯疏請,乃得全給;一代褒忠之典,始大備矣。
八月十九日,早朝畢,上即登文昭閣。
閣在皇極殿東,上步下閣,禦德政殿,召五閣臣,言文昭閣兩旁可建直房,朕不時召對及講讀,偶有疑問,先生每往來亦便。
宋人言親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
又問永樂大典及大學用人理财,諸臣各有奏對。
上因言京中宜積儲本色,又言屯田也是要緊,又言漕運諸事,黃河一帶修築如何?德璟對:自董家河起,即用泇河,不用黃河,一路較平穩。
上言:京中運糧車戶之苦。
德璟對:車戶腳價原有輕赍銀可用,隻須給發。
外面百姓尤苦。
練饷之加,須是漸漸減省。
上默然。
翼日,命于文昭閣左右各設直房雲。
八月二十四日,講讀畢,上召五輔臣入文華後殿,手執一本,問張溥、張釆何如人?延儒對:讀書的好秀才。
上曰:張溥已死,張釆小官,科道官如何說他好?延儒對:他胸中頗有書,會做文章;科道官做秀才時,見其文章;又以其用未竟而惜之。
上曰:亦不免偏。
延儒曰:張溥、黃道周,皆有些偏,隻是會讀書,所以人人惜他。
上默然。
德璟曰:道周前日蒙放,他極感聖恩,隻是永遠充軍,家貧子幼,還望天恩赦宥。
上微笑。
延儒曰:道周在獄中,尚寫許多書,即前上奏章,俱是親筆寫的。
德璟曰:道周寫有孝經一百本,每本做有一篇文字,多是感頌聖恩。
景昉言:皇上表章孝經,所以道周寫的有聖德頌,極感聖恩。
演言:他事親亦極孝。
德璟言:皇上問知樂之人,即道周便能知樂。
甡言:道周無不博通,且極清苦。
德璟言:道周子方十歲,但得免共永戍,就是讀書亦還用得。
上不答,但微笑而已。
翌日,遂奉手敕雲:昨先生回奏黃道周清操博學,見今戍遠子幼,朕心不覺憐憫!彼雖偏迂,經此一番懲創,想亦改悔。
人才當惜,作何赦罪酌用,先生每密議來奏。
輔臣具揭回複,即奉禦批:黃道周準赦罪,複原官;特谕吏:兵二部。
一時臣民無不鼓舞,以為聖主轉圜之美,而宜興之巽言匡君者,亦其一端已。
九月十八日,禦日講,講論語子罕言節。
上召輔臣,問夫子論仁,如欲立、欲達、克己、複禮,天下歸仁及出門使民等章,言仁盡多何雲罕言?延儒對:此即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之意。
德璟對:聖人未嘗不言及,門弟子悟者以為言,不悟者以為不言耳。
又問:命與仁如何分别?德璟對:總是一理,在天為命,在心為仁。
又問:一日克複,天下歸仁,便是修己以安百姓意。
諸臣言:聖鑒極明徹。
延儒言:帝王學問,隻是明德、新民。
德璟言:明明德于天下,便是天下歸仁。
頃之諸臣言及起廢事,舉葉廷秀,成勇最有清望。
上颔之。
又谕孟冬祭太廟宜用何時?德璟對:會典原無定時。
上因商子醜二時。
德璟對:古祭禮隻言厥明,質明,似用寅時為妥。
十月十七日,講畢,上與閣臣議東宮移宮事,出黃匝内欽定官屬條約八款,皆禦筆也。
首款離間親親,上因言潛邸孤危情事,且捐「诳吓绐誘」四字,雲中難盡言。
時方有選九嫔之旨,又東宮年當選婚,故議移居于外,然婚尚未選,又方在嚴冬,德璟因微言天氣嚴凍,甡即繼之雲:天氣正寒,稍緩如何。
上曰:即俟二、三月不妨,未幾罷選嫔,東宮因亦不遷。
皇極門外西庑四十八間,除曠八間,實四十間。
東二十間為實錄玉牒諸館及東閣會坐公揖處。
西二十間,上十間為諸王館,下十間為會典諸館。
定王書房在西第六間,第五間懸先師畫像,四配侍側;及永王出閣,移定王于第四間,永王在第六間。
王初出,向先師四拜三叩頭,以後一拜三叩頭。
第三間、第七間為二王退居處,餘三間則大珰,内閣講官會集處也。
定王中宮周後出,辛巳受封,年方十歲。
壬午正月出閣。
永王,東宮田妃出,壬午受封,年亦十歲,癸未八月出閣,皆命選新進士為簡讨,助教等官為待诏,充講讀,以兩房、兩殿中書充侍書。
故事,初開館,内閣連到三日,提調、講讀以後不複到。
上愛諸王,令隔一日則輪一閣臣提調,初開講行四拜禮,以後一拜,不叩頭。
讀四書、書經各五遍,講四書、書經各二遍,用酒飯畢,再入侍王寫傲,閣臣至案前觀王親寫十字餘,俟諸臣退後寫足送閣,閣批圈,進呈禦覽。
十一月初二日,诏誅兵部尚書陳新甲。
新甲起家乙科,由邊道升巡撫丁憂。
楊嗣昌薦其才,奪情起宣大總督。
嗣昌入閣,繼任中樞者為傅宗龍,既得罪,遂升新甲為大司馬,附嗣昌,力主款議。
當張若麒督戰敗逃後,特遣馬紹愉往義州議款,竟得嫚罵,紹愉幾被殺,匍匐竄歸。
台省惡其辱國,交章發新甲奸狀。
上雖怒,隐忍未即發。
适新甲有疏,細陳款事,中多援引聖谕,此疏誤為書役發科抄傳,兵科據疏糾參。
上意:新甲見賣,嚴旨切責回話。
新甲回奏,絕不引罪,反自诩其功,有「某事人以為功而實臣之大罪」等語。
上大怒,着刑部提問,部引失陷城寨律,秋後處決。
左右有為營解者。
以□未薄城為言。
上曰:□辱僇我七親藩,不更甚薄城乎?下部具議,司冠徐石麒因言甲陷邊城四、陷腹七十二、陷親藩七,此從來失事未有之奇禍,亦刑書所不忍載之條例者也。
當臨敵缺乏,不依期進兵策應,因而失誤軍機者斬決不待時。
旨下,即會官處決。
左都禦史劉宗周到任,上言六事。
一曰建道揆;京師,首善之地,先臣馮從吾立首善書院,請複之,以昭明緻治之本。
一曰貞法守;高皇帝焚錦衣刑具,一切獄詞專聽法司,不必下錦衣,并請罷東廠緝事。
一曰崇國體;大臣自三品而上,犯罪者,宜令九卿科道會詳之,乃付司寇拟辟,乃得收系此于僇辱之中不忘禮遇之意。
一曰清伏奸;凡禁地匿名文書,一切立毀。
一曰懲官邪;京師士大夫與外官交際,愈多愈巧,彈劾之後,惟祈嚴斷。
一曰饬吏治;吏治之敗,無如催科、火耗、詞訟、贖锾,已複為常例矣。
朝廷頒一令,一令即為奧躐之始;地方有一事,一事即為科斂之籍;至于營升謝薦,巡方尤甚。
請以風憲受贓之律,為科道考核第一義。
上嘉納之。
未幾,有武英殿中書王育民谒宗周于私寓,出員外郎孫順所饋金。
宗周自劾被逮。
育民下刑部究問。
贈故輔臣文震孟、禮部尚書詹事姚希孟、禮部右侍郎各蔭一子入監,給與應得祭葬。
震孟以日講受知,特簡入閣,為溫體仁構誣疏參閑住,亡後,溫猶在事,撫按不敢具題。
戊寅年,吏科吳麟征有疏言之,韓城拟票恤典自出朝廷,何得徇私市恩?禦筆抹去,止票該部知道。
希孟以鄉闱事谪南,先震孟一月卒,撫按以舊講官例,為之疏請,部覆如例議恤。
時張至發當國,票旨以骈語四六新經申饬,疏語違式,議處撫按部科各官而寝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