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鮑忠壯公轶事
關燈
小
中
大
氣方新,恢張事權,暗識者每陵跨湘人出其上。
湘軍苦戰久,摧賊強盛時,血淚盈江,意常哀。
淮人後起,乘弊虜,幸獲成功,戰不如湘人,而爵位享用過之。
湘淮兩軍以此不和,蓋事變之流相激使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漸久矣。
淮軍某帥,既聞忠壯公軍至,則大歡悅,親率數十騎來見。
邂逅忠壯公結好,欲得霆字全軍生力并破撚。
既與忠壯公約曰:“某軍初更蓐食,三更出隊,霆軍三更造飯,黎明出隊。
”某帥既别去,忠壯公出令曰:“黎明造飯,午時出隊。
”于時某帥軍中将士,聞有鮑軍新至為後應,皆于中有所恃,中心搖搖,戰不甚盡力,既與撚遇,則大敗退不止。
撚賊盡出餘騎四面躏某軍,某軍大奔至所,期霆軍策應。
時而霆軍不至,諸将弁皆椎髻袒背,距躍塍壤間,凡糧械軍火金帛胥入撚。
某軍中治疏牍各文員,皆棄馬席踞草地中,引領以俟死。
曰中時,霆軍張兩翼大至,馳驟如風雨。
既接戰,撚賊馬足颠挫土簍間,蔽塞失所長,遂大敗。
霆軍益猛進,撚賊死傷山積,鮑軍盡奪獲撚賊辎重,凡某軍所失,無不納鮑營者。
忠壯公既還營,諸将效首虜畢,則命鼓吹兩部士,衤勻服執刺肩彩輿,完璧送歸某帥所失孔翠翎、貂冠、珊瑚寶石頂。
某帥以是大恨,疏語聞朝廷。
忠壯公亦自以力戰功成,益招緻讕言,郁郁意不樂,遂返裡。
自此戰後,而忠壯公不複更臨陣矣。
蔣參戎所語餘忠壯公戰事如此。
餘見參戎行箧中所與人書,字長大有劍弩奇勢,偶為長短句,倔強奧古,不甚協律韻。
随手散去,亦不自掇緝也。
參戎語餘,忠壯公不甚知書,能識大意,凡奏疏函牍,繕者藁具,必使口誦,而以兩耳決别之,曰可曰否。
如其旨更定,投之無不宜,所指摘往往驚異人出其意表。
圍攻甯國之役,疾疫繁興,軍中十人而病者六七。
草疏者奏雲“屢戰屢敗”,忠壯公易之曰“屢敗屢戰”,一時幕中人皆歎服。
然鄙惡龌龊俗下迂儒生,素倨無禮,奇傑士亦以此不樂就,率下乘者屍位充具員。
保薦奏案出,雖忠壯公所雲,舞文者每以私意謬篡入為進退,奉谕旨後,參差增減不如前,忠壯公但駭詫稱怪,而不疑載筆者之有他也。
故雖翊贊中興,戰功偉烈,聲炳寰區,而報最效捷,叙述無高文。
即家藏偶有年譜傳記諸篇,愛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言,言之者又不能文。
虛詞陋筆,且不足以動世人對風雲企龍虎之雄心,又何以增朝廷聞鼓鼙思将帥之殊眷?是則可悼惜者已。
忠壯公嘗困長圍中不得出,急召幕府司筆牍者,馳書走胡詠芝行營乞救。
諸文人惶惑甚,磨墨促就,詞旨益晦澀,不能得忠壯公意。
忠壯公則大怒,手撷紙走筆作一大鮑字最居中,而層層回旋為圜墨圍疊互缭繞之,即以達文忠。
文忠得書大驚曰:“春霆被困矣,速遣兵往救。
”兵至,忠壯公合兵腹背夾擊賊,賊大敗。
忠壯公平素好著長衣衫,彬彬習文士态度,與人語熙和樂易。
惟臨戰事,升中軍帳發号令,面森嚴作沈沈青鐵色,諸将官雖相從數十年,雅誼諄笃,每立前俟指揮,常戰栗不敢一仰首。
當時中興諸将帥,與忠壯公以戰功顯達者,若曾文襄、左文襄、李文忠,皆以忠壯公天性峻厲剛烈嚴憚之,不樂與共事。
曾湘鄉相國疏谕諸将,于忠壯公屢有微辭,以為不能獨當一面,以故朝廷亦遂以一介武夫目之,終其身不能建節钺,專制封圻,為天子重臣,世之目論者或深惜焉。
意謂忠壯公果使生平多稍讀書,見古今成敗,武緯矣,複經以文,建樹宏闊,甯第爾爾?餘獨以為不然。
夫忠壯公之輕身以赴敵,出萬死不一生之計,而無幾微顧慮者,惟其忠赤心素有然也。
如令忠壯公沈酣載籍,利害明,趨避熟,自惜已甚,必将留我躬以營天下之安且重者。
而任戰必不能強,則其受病即在于此。
若使天佑本朝,挺生偉人,以平靖中外,更有兼忠壯公之所長,而益增其所未備,則必也學之大效,而中華天下人民之福也。
是雖非餘之所敢知,而要不可不麗為厚望也已。
然世之有志于天下者,得吾說而存之,其亦不為無助欤?忠壯公生平殺賊無算,先後數百戰,不甚喜用西洋器械,然所遇強寇,無不應手摧殄。
軍行迅捷,将士甲裳不炫華彩,檻褛者或無異乞丐,忠壯公每戰必躬帥之前行以作其氣,故雖他人殘憊之兵,入鮑營皆為勁旅。
忠壯公撫士卒有恩,與最下者同甘苦,攻城破寨,能饒人以金帛,以此人鹹樂為死。
忠壯公臨陣屢瀕于危,卒其所以全者,天也。
左臂受炮傷,晚年不能舉,而語及戰事,其氣彌厲。
戰功大顯後,部曲增募數逾萬,有請投效者,别蓄剽悍數千人,不束以營制。
每霆營止宿,辄解鞍縱卧,散處左右數裡間。
每出戰先登陷陣,鋒銳不可當。
然惟忠壯公能馭之,奉令雲謹,卒亦未嘗偶嚣讧也。
爵夫人識忠壯公于微時,遂以身事之,有韓蕲王夢虎姻緣奇遇。
蔣參戎之言曰:“忠壯公一曰出軍剿賊,爵夫人屯營舟次,旌旗蔽江。
賊與忠壯公戰既敗退,沿河幹下竄,爵夫人手桴鼓,指麾諸将士上岸殺賊,與忠壯公聲勢合沓,并蹙賊,賊盡戮無遺者。
”餘齊年生吳君嘗語餘曰:“山海關之役,忠壯公由海舶道上海出天津,吳君适與忠壯公同舟,諸護衛武士群上下海舶縱觀,西人尼之,衆武士挺身請鬥,曰:‘來前。
’西人亦瑟縮走避。
忠壯公旅寓所屆,中華人争誇诩街衢間,謬稱羊所授食者豹,以懾外國人,而外國人亦竊觇伺,生敬憚。
”嗟乎!以中華大域,人民四萬萬,今豈無忠壯公者流,足以為當代幹城腹心?而不知求之,蓋必有任其責者,是可慨耳。
光緒六年,忠壯公至天津,與李文忠相見,文忠為規畫一切,所以愛敬調護忠壯公者良厚。
入都門,忠壯公與伯父寅臣公别久矣,蜀同鄉旅京人,相約公宴忠壯公于新館,名伶畢集,弦管嗷嘈,歌舞妙一時。
忠壯公大歡,開襟暢叙,逮曲終始去。
當時旁觀俚論,多以此譏忠壯公。
蓋沿京師俗例,賓客稱祭酒者為尊榮,所命劇甫出樓間簾幕,即當去,常不待夕。
識者以是知時流耳目之淺說為非,而
湘軍苦戰久,摧賊強盛時,血淚盈江,意常哀。
淮人後起,乘弊虜,幸獲成功,戰不如湘人,而爵位享用過之。
湘淮兩軍以此不和,蓋事變之流相激使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漸久矣。
淮軍某帥,既聞忠壯公軍至,則大歡悅,親率數十騎來見。
邂逅忠壯公結好,欲得霆字全軍生力并破撚。
既與忠壯公約曰:“某軍初更蓐食,三更出隊,霆軍三更造飯,黎明出隊。
”某帥既别去,忠壯公出令曰:“黎明造飯,午時出隊。
”于時某帥軍中将士,聞有鮑軍新至為後應,皆于中有所恃,中心搖搖,戰不甚盡力,既與撚遇,則大敗退不止。
撚賊盡出餘騎四面躏某軍,某軍大奔至所,期霆軍策應。
時而霆軍不至,諸将弁皆椎髻袒背,距躍塍壤間,凡糧械軍火金帛胥入撚。
某軍中治疏牍各文員,皆棄馬席踞草地中,引領以俟死。
曰中時,霆軍張兩翼大至,馳驟如風雨。
既接戰,撚賊馬足颠挫土簍間,蔽塞失所長,遂大敗。
霆軍益猛進,撚賊死傷山積,鮑軍盡奪獲撚賊辎重,凡某軍所失,無不納鮑營者。
忠壯公既還營,諸将效首虜畢,則命鼓吹兩部士,衤勻服執刺肩彩輿,完璧送歸某帥所失孔翠翎、貂冠、珊瑚寶石頂。
某帥以是大恨,疏語聞朝廷。
忠壯公亦自以力戰功成,益招緻讕言,郁郁意不樂,遂返裡。
自此戰後,而忠壯公不複更臨陣矣。
蔣參戎所語餘忠壯公戰事如此。
餘見參戎行箧中所與人書,字長大有劍弩奇勢,偶為長短句,倔強奧古,不甚協律韻。
随手散去,亦不自掇緝也。
參戎語餘,忠壯公不甚知書,能識大意,凡奏疏函牍,繕者藁具,必使口誦,而以兩耳決别之,曰可曰否。
如其旨更定,投之無不宜,所指摘往往驚異人出其意表。
圍攻甯國之役,疾疫繁興,軍中十人而病者六七。
草疏者奏雲“屢戰屢敗”,忠壯公易之曰“屢敗屢戰”,一時幕中人皆歎服。
然鄙惡龌龊俗下迂儒生,素倨無禮,奇傑士亦以此不樂就,率下乘者屍位充具員。
保薦奏案出,雖忠壯公所雲,舞文者每以私意謬篡入為進退,奉谕旨後,參差增減不如前,忠壯公但駭詫稱怪,而不疑載筆者之有他也。
故雖翊贊中興,戰功偉烈,聲炳寰區,而報最效捷,叙述無高文。
即家藏偶有年譜傳記諸篇,愛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言,言之者又不能文。
虛詞陋筆,且不足以動世人對風雲企龍虎之雄心,又何以增朝廷聞鼓鼙思将帥之殊眷?是則可悼惜者已。
忠壯公嘗困長圍中不得出,急召幕府司筆牍者,馳書走胡詠芝行營乞救。
諸文人惶惑甚,磨墨促就,詞旨益晦澀,不能得忠壯公意。
忠壯公則大怒,手撷紙走筆作一大鮑字最居中,而層層回旋為圜墨圍疊互缭繞之,即以達文忠。
文忠得書大驚曰:“春霆被困矣,速遣兵往救。
”兵至,忠壯公合兵腹背夾擊賊,賊大敗。
忠壯公平素好著長衣衫,彬彬習文士态度,與人語熙和樂易。
惟臨戰事,升中軍帳發号令,面森嚴作沈沈青鐵色,諸将官雖相從數十年,雅誼諄笃,每立前俟指揮,常戰栗不敢一仰首。
當時中興諸将帥,與忠壯公以戰功顯達者,若曾文襄、左文襄、李文忠,皆以忠壯公天性峻厲剛烈嚴憚之,不樂與共事。
曾湘鄉相國疏谕諸将,于忠壯公屢有微辭,以為不能獨當一面,以故朝廷亦遂以一介武夫目之,終其身不能建節钺,專制封圻,為天子重臣,世之目論者或深惜焉。
意謂忠壯公果使生平多稍讀書,見古今成敗,武緯矣,複經以文,建樹宏闊,甯第爾爾?餘獨以為不然。
夫忠壯公之輕身以赴敵,出萬死不一生之計,而無幾微顧慮者,惟其忠赤心素有然也。
如令忠壯公沈酣載籍,利害明,趨避熟,自惜已甚,必将留我躬以營天下之安且重者。
而任戰必不能強,則其受病即在于此。
若使天佑本朝,挺生偉人,以平靖中外,更有兼忠壯公之所長,而益增其所未備,則必也學之大效,而中華天下人民之福也。
是雖非餘之所敢知,而要不可不麗為厚望也已。
然世之有志于天下者,得吾說而存之,其亦不為無助欤?忠壯公生平殺賊無算,先後數百戰,不甚喜用西洋器械,然所遇強寇,無不應手摧殄。
軍行迅捷,将士甲裳不炫華彩,檻褛者或無異乞丐,忠壯公每戰必躬帥之前行以作其氣,故雖他人殘憊之兵,入鮑營皆為勁旅。
忠壯公撫士卒有恩,與最下者同甘苦,攻城破寨,能饒人以金帛,以此人鹹樂為死。
忠壯公臨陣屢瀕于危,卒其所以全者,天也。
左臂受炮傷,晚年不能舉,而語及戰事,其氣彌厲。
戰功大顯後,部曲增募數逾萬,有請投效者,别蓄剽悍數千人,不束以營制。
每霆營止宿,辄解鞍縱卧,散處左右數裡間。
每出戰先登陷陣,鋒銳不可當。
然惟忠壯公能馭之,奉令雲謹,卒亦未嘗偶嚣讧也。
爵夫人識忠壯公于微時,遂以身事之,有韓蕲王夢虎姻緣奇遇。
蔣參戎之言曰:“忠壯公一曰出軍剿賊,爵夫人屯營舟次,旌旗蔽江。
賊與忠壯公戰既敗退,沿河幹下竄,爵夫人手桴鼓,指麾諸将士上岸殺賊,與忠壯公聲勢合沓,并蹙賊,賊盡戮無遺者。
”餘齊年生吳君嘗語餘曰:“山海關之役,忠壯公由海舶道上海出天津,吳君适與忠壯公同舟,諸護衛武士群上下海舶縱觀,西人尼之,衆武士挺身請鬥,曰:‘來前。
’西人亦瑟縮走避。
忠壯公旅寓所屆,中華人争誇诩街衢間,謬稱羊所授食者豹,以懾外國人,而外國人亦竊觇伺,生敬憚。
”嗟乎!以中華大域,人民四萬萬,今豈無忠壯公者流,足以為當代幹城腹心?而不知求之,蓋必有任其責者,是可慨耳。
光緒六年,忠壯公至天津,與李文忠相見,文忠為規畫一切,所以愛敬調護忠壯公者良厚。
入都門,忠壯公與伯父寅臣公别久矣,蜀同鄉旅京人,相約公宴忠壯公于新館,名伶畢集,弦管嗷嘈,歌舞妙一時。
忠壯公大歡,開襟暢叙,逮曲終始去。
當時旁觀俚論,多以此譏忠壯公。
蓋沿京師俗例,賓客稱祭酒者為尊榮,所命劇甫出樓間簾幕,即當去,常不待夕。
識者以是知時流耳目之淺說為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