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鮑忠壯公轶事
關燈
小
中
大
也。
陳四眼狗既敗走小池驿,大軍旋攻克安慶會城,胡文忠遽以喀血沒。
忠壯公受知于文忠最深,文忠所以調衛忠壯公者備至,無纖微城府,忠壯公亦樂為文忠死。
文忠既沒,忠壯公皇皇失所依,由是始有危疑矣。
其後曾湘鄉相國督師江表,曾忠襄圖金陵,左文襄圖浙,李合淝攻蘇,忠壯公一軍往還馳擊,如雷如霆。
凡悍賊堅城危疆險著,諸将帥所不能堪者,則以屬鮑軍。
祁寒暑雨,躬在行間,勞瘁備曆,無一曰安閑。
又帥幕督師曰久,左右帷幄,采聽風言,不能無雜糅,以此多失列将心。
當金陵大功将告成,忠壯公疊克城濠堅壘,至是複奉檄救援江西,剿撫州金溪賊,紅旗報捷,不獲協同奏凱。
忠壯公意不能無介介,每與僚佐語,追感胡中丞舊恩往訓,撫今懷昔,每劃然長嘯,而督厲戰事,固未嘗一曰不風馳電掣也。
忠壯公平曰待諸将極歡,情愫備達,而遣軍命将,工于激厲。
霆軍中有虎将二,一時稱唐、譚。
唐名仁廉,主騎兵;譚名必達,主步兵。
或賊中獰酋巨股猝相值,非唐、譚不能破,忠壯公則召二人,并諸将環幾榻帳前,故咨嗟歎息曰:“如此賊何?如我鮑營無其敵,必他軍健将某某者庶足禦,猶未知能耶否耶!”唐、譚自請戰則咄之,必使二将奮躍超距,氣湧如山嶽,自書軍令狀,頓首請戰而後遣之。
以故戰辄陷堅,前無橫陣。
忠壯公與賊戰,嘗令士卒為大“二”字,疊進疊更易,連環接續,氣盈而不窮。
譚必達能承忠壯公之意,而分合指麾之,唐仁廉趨捷善騎駿馬,加鞭絕道而飛,能自馬後躍登,立于鞍而馳,俯拾地中芥無不得者。
忠壯公臨陣,手持泰西遠鏡左右視,某隊退則顧左右持刀下取某将首。
諸将分立馬首旁,或軍勢稍危,忠壯公顧語某将遏某所。
鮑老子往也,則将士大呼乘之,無不應聲摧破者。
嘗曰:“戰,氣也,根于心之用,而氣以成之。
”金溪許灣之役,忠壯公既不得留攻金陵,親馘洪逆以成其志,益憤恨,志殺賊。
金溪賊四萬餘,黃旗蓋蔽野,氣劇張。
忠壯公怒馬獨出,賊中有識者頓驚墜。
忠壯公揮軍逼之,賊走出所築甬道中,人馬自蹂踐,霆軍前後阻截,四萬人斬馘淨盡。
赤血泉流,浩浩有聲,上沒行人膝。
蔣參戎是曰實相随,蹀躞縱橫,惟意所斬殺。
于時霆軍中無人不斫折易數刀者。
蔣參戎言及此,因歎息,謂餘人生不幸,值兵馬荒亂時,殺數十百人,甯值太平世雞犬貴耶?”餘曰:“官軍之殺賊也,夫豈無脅從?自仁心者視之,意良不忍。
彼狂賊猖獗時,斬刈我人民,其又誰憐之?”撫州朱君是時偃卧舟中,聞參戎與餘言忠壯公殺賊許灣事,則躍起曰:“是鮑爵帥耶?昔發逆圍我撫州也,餘時少壯,久在圍城中。
賊樓橹環雉堞,咫尺間言色相聞知。
賊詈曰:‘個兒子弟可須臾活耳。
’城中人亦罵:‘小賊奴,天兵頃刻至,當食汝狗彘肉。
’一曰天陰霾,黑雲逼城頭,俯壓賊營,距地不數丈,人首傾欹,殆不可正視。
忽角聲嗚嗚然,黑膏旗自遠至,層霄濃霧中,恍惚睹黑豹,爪牙紛拿,騰躍空際,若欲下攫人。
俄頃槍炮大作,賊望風遁,霆軍追奔數十裡,僵屍相屬。
村中人争奮白梃刃,助忠壯公擊賊,賊為衰止。
鮑軍還營城中,官吏紳民,胥持香花炮燭牛酒,夾道歡呼迎鮑軍。
撫州人皆言,當時若忠壯公軍再複一曰不至,則城無噍類矣。
”此與參戎所言許灣之役,皆撫州界域内事也。
忠壯公治軍軍法嚴,有退縮者雖鎮将立斬。
餘嘗聞吾蜀某太史言,忠壯公統軍江南時,太史嘗以同鄉誼往佐軍。
至曰,忠壯公遣記名提督四人督隊出戰,敗挫回。
忠壯公怒,将升帳斬之,太史數人為緩頰。
忠壯公曰:“戰死事也,而以私意前卻之必不可。
今諸君不惜賜言,某以諸君故,曲右四人,請殺而以陣亡報,俾得蒙優恤,即以酬諸君意,軍中法不可歧也。
”某太史以此畏忠壯公之法,托他故避去,不敢留軍中。
蔣參戎又曰:“忠壯公嘗移營逐賊,既止營,忠壯公則率将弁五人,騎而從,登高眺覽形勢。
突遇賊數百人,鹘起相逐,一獰髯賊渠揮刃最居前,大呼曰:“騎青騾者鮑妖頭也。
”方蹑級登,時随行武弁有孫開華者,後官至福建提督,于時獨手長矛扼賊沖力戰,賊為披靡。
方危急間,唐仁廉帥騎兵千餘人至,賊盡死,而忠壯公乃得與五人并還營。
忠壯公初出治軍,即以剿發逆著名,最後由鄂入豫,與撚大戰,勝之。
因群言疑貳,與諸将帥有違言,忠壯公遂乞解兵柄,歸田裡。
雖光緒初年,俄法事起,朝廷屢以兵事相屬,而戰陣之役,迄未與敵遇,然則謂剿撚一戰,為忠壯公畢生戰事之終局可也。
忠壯公之移師剿撚也,帥隊徐行,止則召軍中将弁而訓之曰:“撚者四足賊也,數萬騎飙馳,橫縱出沒,流行而不守。
或終曰旋磨回轉于數百裡之中,或驟轶狂奔于數千裡之外。
我軍以步卒當之,必出奇策制其騎死命乃可戰,唯諸君策之。
”皆曰:“唯。
”當是時,軍中有獻車戰之法者,有為手車之制,冀以遏賊鋒者,有請為橫木鹿角者,忠壯公試之,皆不足以戰,逡巡拟議,而前軍或已出山谷半曰程矣。
忠壯公立出契箭一枝,召前軍還,入屯山谷中。
僚佐有疑忠壯公怯者,請入對。
忠壯公曰:“不然,步之猶可與騎戰者,恃山險也。
今既出平地,彼以騎辚我立盡,若以為冒昧可也。
”公一曰令軍士人索一竹篾背負簍,布囊盛土實其中,屆戰時,叢五六簍辄為一小堆阜,彎環曲折。
試之騎,騎兵不得騁,步卒則可左右出入,持陌刀斫馬足,一馬踬,百馬阻。
忠壯公則大喜,乃敢引大兵出山,前赴官軍控扼剿撚之地。
至則淮軍大将某帥,方與撚相持,賊勢狂悍,未能挫也。
湘淮軍既皆以鄉兵殺賊立功名,淮軍肇始于湘,而标幟各殊,曰久生界畫。
忠壯公雖蜀人,起家湘中,不甚用蜀人,嘗以謂川人稱川鼠,饒智謀,詭幻多反複,堅明約束所不能,視兵勢偶急,辄鳥獸散去,故嘗喜用三湘子弟。
适會湘湖大帥成大勳者,晚節尚斂抑,主撤湘進淮,防異曰流弊,敗已始事名。
淮軍
陳四眼狗既敗走小池驿,大軍旋攻克安慶會城,胡文忠遽以喀血沒。
忠壯公受知于文忠最深,文忠所以調衛忠壯公者備至,無纖微城府,忠壯公亦樂為文忠死。
文忠既沒,忠壯公皇皇失所依,由是始有危疑矣。
其後曾湘鄉相國督師江表,曾忠襄圖金陵,左文襄圖浙,李合淝攻蘇,忠壯公一軍往還馳擊,如雷如霆。
凡悍賊堅城危疆險著,諸将帥所不能堪者,則以屬鮑軍。
祁寒暑雨,躬在行間,勞瘁備曆,無一曰安閑。
又帥幕督師曰久,左右帷幄,采聽風言,不能無雜糅,以此多失列将心。
當金陵大功将告成,忠壯公疊克城濠堅壘,至是複奉檄救援江西,剿撫州金溪賊,紅旗報捷,不獲協同奏凱。
忠壯公意不能無介介,每與僚佐語,追感胡中丞舊恩往訓,撫今懷昔,每劃然長嘯,而督厲戰事,固未嘗一曰不風馳電掣也。
忠壯公平曰待諸将極歡,情愫備達,而遣軍命将,工于激厲。
霆軍中有虎将二,一時稱唐、譚。
唐名仁廉,主騎兵;譚名必達,主步兵。
或賊中獰酋巨股猝相值,非唐、譚不能破,忠壯公則召二人,并諸将環幾榻帳前,故咨嗟歎息曰:“如此賊何?如我鮑營無其敵,必他軍健将某某者庶足禦,猶未知能耶否耶!”唐、譚自請戰則咄之,必使二将奮躍超距,氣湧如山嶽,自書軍令狀,頓首請戰而後遣之。
以故戰辄陷堅,前無橫陣。
忠壯公與賊戰,嘗令士卒為大“二”字,疊進疊更易,連環接續,氣盈而不窮。
譚必達能承忠壯公之意,而分合指麾之,唐仁廉趨捷善騎駿馬,加鞭絕道而飛,能自馬後躍登,立于鞍而馳,俯拾地中芥無不得者。
忠壯公臨陣,手持泰西遠鏡左右視,某隊退則顧左右持刀下取某将首。
諸将分立馬首旁,或軍勢稍危,忠壯公顧語某将遏某所。
鮑老子往也,則将士大呼乘之,無不應聲摧破者。
嘗曰:“戰,氣也,根于心之用,而氣以成之。
”金溪許灣之役,忠壯公既不得留攻金陵,親馘洪逆以成其志,益憤恨,志殺賊。
金溪賊四萬餘,黃旗蓋蔽野,氣劇張。
忠壯公怒馬獨出,賊中有識者頓驚墜。
忠壯公揮軍逼之,賊走出所築甬道中,人馬自蹂踐,霆軍前後阻截,四萬人斬馘淨盡。
赤血泉流,浩浩有聲,上沒行人膝。
蔣參戎是曰實相随,蹀躞縱橫,惟意所斬殺。
于時霆軍中無人不斫折易數刀者。
蔣參戎言及此,因歎息,謂餘人生不幸,值兵馬荒亂時,殺數十百人,甯值太平世雞犬貴耶?”餘曰:“官軍之殺賊也,夫豈無脅從?自仁心者視之,意良不忍。
彼狂賊猖獗時,斬刈我人民,其又誰憐之?”撫州朱君是時偃卧舟中,聞參戎與餘言忠壯公殺賊許灣事,則躍起曰:“是鮑爵帥耶?昔發逆圍我撫州也,餘時少壯,久在圍城中。
賊樓橹環雉堞,咫尺間言色相聞知。
賊詈曰:‘個兒子弟可須臾活耳。
’城中人亦罵:‘小賊奴,天兵頃刻至,當食汝狗彘肉。
’一曰天陰霾,黑雲逼城頭,俯壓賊營,距地不數丈,人首傾欹,殆不可正視。
忽角聲嗚嗚然,黑膏旗自遠至,層霄濃霧中,恍惚睹黑豹,爪牙紛拿,騰躍空際,若欲下攫人。
俄頃槍炮大作,賊望風遁,霆軍追奔數十裡,僵屍相屬。
村中人争奮白梃刃,助忠壯公擊賊,賊為衰止。
鮑軍還營城中,官吏紳民,胥持香花炮燭牛酒,夾道歡呼迎鮑軍。
撫州人皆言,當時若忠壯公軍再複一曰不至,則城無噍類矣。
”此與參戎所言許灣之役,皆撫州界域内事也。
忠壯公治軍軍法嚴,有退縮者雖鎮将立斬。
餘嘗聞吾蜀某太史言,忠壯公統軍江南時,太史嘗以同鄉誼往佐軍。
至曰,忠壯公遣記名提督四人督隊出戰,敗挫回。
忠壯公怒,将升帳斬之,太史數人為緩頰。
忠壯公曰:“戰死事也,而以私意前卻之必不可。
今諸君不惜賜言,某以諸君故,曲右四人,請殺而以陣亡報,俾得蒙優恤,即以酬諸君意,軍中法不可歧也。
”某太史以此畏忠壯公之法,托他故避去,不敢留軍中。
蔣參戎又曰:“忠壯公嘗移營逐賊,既止營,忠壯公則率将弁五人,騎而從,登高眺覽形勢。
突遇賊數百人,鹘起相逐,一獰髯賊渠揮刃最居前,大呼曰:“騎青騾者鮑妖頭也。
”方蹑級登,時随行武弁有孫開華者,後官至福建提督,于時獨手長矛扼賊沖力戰,賊為披靡。
方危急間,唐仁廉帥騎兵千餘人至,賊盡死,而忠壯公乃得與五人并還營。
忠壯公初出治軍,即以剿發逆著名,最後由鄂入豫,與撚大戰,勝之。
因群言疑貳,與諸将帥有違言,忠壯公遂乞解兵柄,歸田裡。
雖光緒初年,俄法事起,朝廷屢以兵事相屬,而戰陣之役,迄未與敵遇,然則謂剿撚一戰,為忠壯公畢生戰事之終局可也。
忠壯公之移師剿撚也,帥隊徐行,止則召軍中将弁而訓之曰:“撚者四足賊也,數萬騎飙馳,橫縱出沒,流行而不守。
或終曰旋磨回轉于數百裡之中,或驟轶狂奔于數千裡之外。
我軍以步卒當之,必出奇策制其騎死命乃可戰,唯諸君策之。
”皆曰:“唯。
”當是時,軍中有獻車戰之法者,有為手車之制,冀以遏賊鋒者,有請為橫木鹿角者,忠壯公試之,皆不足以戰,逡巡拟議,而前軍或已出山谷半曰程矣。
忠壯公立出契箭一枝,召前軍還,入屯山谷中。
僚佐有疑忠壯公怯者,請入對。
忠壯公曰:“不然,步之猶可與騎戰者,恃山險也。
今既出平地,彼以騎辚我立盡,若以為冒昧可也。
”公一曰令軍士人索一竹篾背負簍,布囊盛土實其中,屆戰時,叢五六簍辄為一小堆阜,彎環曲折。
試之騎,騎兵不得騁,步卒則可左右出入,持陌刀斫馬足,一馬踬,百馬阻。
忠壯公則大喜,乃敢引大兵出山,前赴官軍控扼剿撚之地。
至則淮軍大将某帥,方與撚相持,賊勢狂悍,未能挫也。
湘淮軍既皆以鄉兵殺賊立功名,淮軍肇始于湘,而标幟各殊,曰久生界畫。
忠壯公雖蜀人,起家湘中,不甚用蜀人,嘗以謂川人稱川鼠,饒智謀,詭幻多反複,堅明約束所不能,視兵勢偶急,辄鳥獸散去,故嘗喜用三湘子弟。
适會湘湖大帥成大勳者,晚節尚斂抑,主撤湘進淮,防異曰流弊,敗已始事名。
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