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外交史料選輯(二)

關燈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曾國荃報預備五船援台電 軍機處奏英欲調停戰事拟訂辦法請寄李鴻章曾紀澤核辦折(附旨及條款) 使英曾紀澤緻總署法廷對和議情形電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緻樞垣取道江西赴閩電 全權大臣曾國荃緻樞垣南洋船俟北洋船來偕行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租威利英輪裝勇赴台電 直督李鴻章奏派德國總兵式百齡帶兵援台折(附上谕) 粵督張之洞緻構垣密探閩江法船法兵數目及設法與台通信電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籌濟台灣饷械請代奏電(附旨) 北洋會辦吳大澄緻樞垣拟援台十策請代奏電 旨饬楊昌浚等斷法接濟及派船繞道援台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威利船抵台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台越均戰勝法人電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英國調停中法未成并法廷堅守原議如不允仍戰電(二件) 使英曾紀澤緻總署與法廷磋商和約電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台北滬尾大戰獲勝現籌規複基隆折(附旨)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法兵船分赴台越現增兵出關電 旨寄劉銘傳台饷緊急已嚴催趕辦不得飾詞推诿電 使英曾紀澤緻總署法俟華出償款則退台北之兵電 旨寄曾國荃據奏北洋快船在滬修理着趕修赴閩電 全權大臣曾國荃緻總署威利船裝勇械已立合同電 旨南洋五船着曾國荃饬赴閩省妥籌援台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已令式百齡赴旅順電 兵部尚書彭玉麐等緻樞垣已派兵渡台需饷向港商暫借請敕撥還電 旨寄彭玉麐等援台甚是借款奏明由部核辦電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閩撫劉請饬閩關借二十萬不可失信電 全權大臣曾國荃緻樞垣法大舉兵我不能敵台北一失台南立亡請速派援電 閩督楊昌浚緻樞垣吳鴻源自廈帶隊潛渡台灣電 旨寄曾國荃楊嶽斌着調度五船援台電 鴻胪寺卿鄧承修奏疆臣阻兵台防危急請派重臣速往調度折(附禀呈二件)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劉銘傳電稱川勇由恒春上岸鎗亦到電 旨着程文炳軍由江入閩速複基隆電 旨龔照瑗交劉銘傳差委着邵友濂辦理援台事宜電 台道劉璈奏法違公法封禁台口阻礙通商請咨各國理論折 台道劉璈奏請與德國立互助盟約以保全台片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劉銘傳電稱法到七輪攻滬尾并劉璈跋扈請轉達電 閩督楊昌浚緻樞垣報到任後收支數目及存款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據邵友濂電援台各事亟須秘密請留龔照瑗籌辦電(附旨)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報運台饷械并法兵病斃過半電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吳鴻源渡澎募勇拟為力籌饷械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台道劉璈不肯接濟台北電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抵閩詳查台灣防務并籌赴援折(附上谕)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請派淮勇援台電 旨着楊昌浚與台灣各官通力合籌電 旨寄左宗棠等法船聚泊基滬着各軍迅速援台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據福州電恪靖營渡台電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規越援台饷無所出拟借德款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劉銘傳電稱台北乞援電 旨據楊昌浚電稱設道濟公棧通台灣文報并劉銘傳請調舊部着張之洞籌奏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據劉銘傳電台北緊急請籌援電 左宗棠楊昌浚緻樞垣報援軍抵澎并拟借洋款以備援台電(二件) 旨寄劉銘傳台北增勇添饷着迅圖進取電 旨着劉銘傳迅複基隆電 粵督張之洞緻總署向德商借款五十萬鎊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威利船載勇械到台請予保獎電 閩撫劉銘傳奏台北軍情緊急請速派援師折(附旨) 閩撫劉銘傳奏招撫法軍越人片(附旨) 全權大臣曾國荃緻樞垣遵查援台各船行程電 全權大臣曾國荃緻樞垣援台五船在石浦港法船吃水深不能入電 使英曾紀澤緻總署與英廷議法封台口電 閩督楊昌浚緻總署請向英質問代法運饷械電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法有擾粵信現籌防廉欽電 閩撫劉銘傳緻樞垣法添兵連戰請派船速援電 江督曾國荃緻樞垣報援台各船行蹤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閩撫劉電稱台事危迫請運送饷械并撥兵輪電 甘督楊嶽斌緻樞垣報所帶幹軍暫紮福州策應長門金牌電 旨寄李鴻章曾國荃着派南北洋兵輪援台電 旨寄曾國荃等着接濟龔照瑗援台電 旨寄劉銘傳已令左宗棠借洋款濟台防電 旨着劉銘傳進攻基隆并查覆劉璈緻英領事照會電 江督曾國荃緻樞垣澄馭兩船在石浦被轟電 粵督張之洞緻總署彙豐借款已議定并代鮑軍籌饷百萬由何處還請代奏電(二件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雲桂台饷械均經分别籌運電 左宗棠穆圖善楊昌浚緻總署借定洋款四百萬電 旨着劉銘傳等速籌方略将基隆克複電 閩督楊昌浚緻樞垣王詩正等援台分期出發電 旨寄曾國荃劉秉璋開濟三船饬回南洋電 旨詢劉銘傳不令吳鴻源赴前敵意見電 江督曾國荃緻樞垣報開瑞琛三船回滬電 粵督張之洞緻總署借彙豐款請催巴使電港電 使法許景澄緻總署報法人示意肯退基隆電 江督曾國荃緻樞垣法船在鎮口開炮電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報台北惡戰我軍奪回月眉山電 彭玉麐張之洞奏分遣廣軍大舉規越以緩台圍折 幫辦福建軍務楊嶽斌緻樞垣報帶隊渡台電 浙撫劉秉璋緻樞垣請派程文炳來浙防守電 江督曾國荃緻樞垣報法人棄基隆駐普陀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法兵在基隆前進奪營我兵傷亡千餘電 谕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法使議約電 閩撫劉銘傳提督孫開華奏台防戰勝并戰守情形折 軍機處奏酌核赫德所遞法國拟訂善後事宜折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緻樞垣台軍接戰失利電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緻樞垣向彙豐借款百萬鎊電 辦理援台事宜邵友濂緻樞垣法統領斃命孤拔據澎湖電 旨寄左宗棠着将王詩正失事情形據實參奏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劉銘傳楊昌浚報台防危急并澎湖失守電(二件) 使法許景澄緻總署赫議各條已在巴黎畫押電(二件) 谕法允修好各路軍營着撤回邊境電 幫辦援台事宜龔照瑗緻樞垣報饷械運台電 旨寄各督撫法來請和定期停戰條款未定之先仍嚴密整備電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停戰則可撤兵則不可電(附旨)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法使來電言停戰并啟封口岸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報淡水及宣泰均獲大勝電 左宗棠楊昌浚緻總署法請和有無翻覆殊難逆料電 軍機處緻楊昌浚張之洞請派員知照台防越防各軍停戰電(二件)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為要盟宜慎防兵難撤折 閩撫劉銘傳等奏法兵分攻月眉山我軍衆寡不敵退守河南布置情形折(附上谕)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等奏援台各營苦戰獲勝因援斷退師折 直督李鴻章等奏與法使商議條約畫押竣事折(附中法新約) 直督李鴻章奏和議成後請向法使索還所擄平安弁兵片 直督李鴻章奏中法因戰事被擄兵民互相交還片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等奏查明澎湖失事文武員弁下落請旨懲處折 幫辦福建軍務楊嶽斌等奏澎湖法船撤退并查明失守情形折 谕楊昌浚劉銘傳等台灣建設行省着會商奏辦電 粵督張之洞緻總署日人以兵輪失蹤為詞拟派艦來粵尋訪電 閩督楊昌浚緻總署日領知照不派兵艦到閩尋船電 總署緻李鴻章英法德等使言台灣系通商口岸希停收洋裡電 總署奏台灣抽收洋商厘金與約不符請旨遵辦折(附旨)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劉銘傳電台灣洋商完稅請補叙府城口并半稅二節電(二件) 總署緻李鴻章轉劉銘傳洋商入内地不領單則抽厘電 總署緻李鴻章轉劉銘傳通商口岸無論城鎮皆為口岸電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台灣府城口」字樣本屬牽混電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劉銘傳電台灣無租界可免電(二件)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劉電免厘事請辨明約章口字電 總署緻李鴻章轉劉銘傳準洋商采買樟腦電 台撫劉銘傳奏洋商應完子口半稅申明約章折 台撫劉銘傳奏辨明内地土貨厘金片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劉銘傳電稱洋商采買樟腦不得深入番社電 總署緻李鴻章天津洋稅辦法請告知台撫參酌電 台撫劉銘傳緻總署後山番變已相機剿辦請代奏電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劉銘傳報快船已到台電 台撫劉銘傳緻總署德商樟腦事不肯在台商辦請知照德使電 總署緻劉銘傳英使稱領事假滿來台電 台撫劉銘傳奏基隆煤礦拟歸英商承辦請旨饬議折 軍機處與總署會議應付日本事宜概略(二月二十二日) 閩督譚锺麟緻總署日艦到閩請派艦往來長崎台灣使知有備電 台撫邵友濂緻樞垣詢若日船進口如何辦理請示電 禮部侍郎志銳奏日人謀占朝鮮請速決大計折 台撫邵友濂緻樞垣報布置台灣防務電 旨着劉永福幫辦台灣防務電 台撫邵友濂緻樞垣台島饷機支绌請饬南北洋及閩督籌濟電 台撫邵友濂奏籌備海防及布置情形并懇撥的款折 台撫邵友濂緻樞垣報台境布防并策應澎湖電 旨寄邵友濂着楊岐珍總統基隆滬尾各軍電 台撫邵友濂緻總署據稅務司稱英售與日運貨之船雖未換旗亦應充公請詢英使電 台撫邵友濂緻總署報拿獲接濟敵船名巴山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滬電日出兵三隊每隊三萬來華乞分饬閩浙台粵嚴防電 旨寄劉坤一防日襲台灣嚴查濟敵米糧勿信滬作局外說并令程文炳北上電(四件) 旨着邵友濂速覆包鎊借款事并饬劉永福北上電(二件) 旨寄譚锺麟饬派廖得勝等渡台電 旨寄李鴻章令劉銘傳來京陛見電 旨寄邵友濂着詢劉永福能否率偏師直搗長崎電 台撫邵友濂緻樞垣據劉永福咨直搗長崎未敢曰能乞代奏電(附旨) 台藩唐景崧緻樞垣乞恩銷去幫辦台防帶防營北上電(附旨二件) 台撫邵友濂奏請簡大員迅接撫篆以一事權電(附旨二件) 閩督譚锺麟緻樞垣請旨饬邵友濂唐景崧不可各存意見電 旨着譚锺麟查明浙台兩撫能否勝任電 旨寄張之洞日船恐擾南洋着饬沿江沿海嚴防電 派張蔭桓邵友濂至日修好國書(附上谕) 江督張之洞等緻軍務處南洋練外海水師拟向德國借款購船炮請旨電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曾國荃報預備五船援台電 南洋電稱:『左侯相奏,商派南洋五船。

    向日左相辦事,總是獨抒忠愛,從未采聽人言。

    至于事理之能行與否、成敗利鈍,左相均未深思;荃尤未敢置問。

    尊處電指快船,荃覆電亦指快船而言;非允三船而不允五船也。

    荃斷不敢自伸其說,而委過于人。

    現俟北船來江密商一切,惟有盡心努力以報國恩;何忍顧恤五船』等語。

    南洋本非執定三船之說,鴻已飛饬現駐旅順口之「超勇」、「揚威」快船管駕官趕緊預備糧饷、子藥,克日起椗南下入江,與南洋所派五船會齊,相機前進。

    乞代奏,仰慰聖廑。

    (九月二十一日) 軍機處奏英欲調停戰事拟訂辦法請寄李鴻章曾紀澤核辦折(附旨及條款) 醇親王奕譞奏:為法、越之事,現英國欲出為調停,拟訂辦法八條;俟欽定後,電寄李鴻章、曾紀澤酌核辦理事。

     查前允福祿諾五條津約,明知法國所沾利益甚大;祗以兩國和好有年,故以大度置之。

    讵福祿諾自抹草約,狡辯不認諒山之役法将先開釁端,轉向中國橫索兵費;而中國仍欲保全和局,屢次照會剀切詳明。

    乃法使巴德諾、法提督孤拔等不顧禮義、恃詐失信,緻有不候照覆遽攻基隆、戰期之前遽犯馬江之事。

    卒之師徒撓敗,贻笑華洋。

    是不但得罪中國,抑亦為法國之玷;且從此不足以取信于環球各國也。

    然中國素尚寬厚,猶不願與法國遽行決絕;雖屢次接仗,而巴德諾仍許其安居上海,各省法人亦極力保護。

    凡此寬仁之舉,實為震古爍今;原冀法國感悟,津約或可續議。

    今巴德諾受福不知、孤拔但恃兇橫,竟聲言封我台灣海口,阻滞各國商務;是中未絕法、法先絕中,不但津約五條至此真廢,即盡廢以前舊約亦事理當然。

    況中國基隆首獲勝仗,馬江亦戰狀相當;近日淡水之戰,斬将搴旗,尤為大捷。

    入越各軍,屢報獲勝。

    現已雄師雲集、力籌大舉之際,若率允和議,既不足對環球各國,亦不足對中國人民。

    如法國實心悔禍,必須遵照中國拟辦八條,方可重申睦誼;否則,和議即難開辦。

    謹奏。

     光緒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奉旨:『電曾紀澤:現拟議約八條,發交閱看。

    法如悔禍就商,該大臣即本此議與之商榷,随時電奏請旨』。

     謹将拟定辦法八條,恭錄呈覽。

     一、津約本已作為廢紙,今既修和,仍準商議;惟界務、商務尚須酌改,總期彼此有益。

     一、滇、粵邊外,中國駐兵業已多年;将來勘定南界,由諒山至保勝一帶劃一直線,為中國保護通商界限。

     一、中國線界之外設關通商事宜,将來派員詳細定議,總期于兩國均有裨益。

     一、中國之于舊屬,受其貢獻,不預其政。

    今法國隻可在越南通商,不應有保護該國之名。

    嗣後越南貢獻中國及該國一切政令,法國不得阻止幹預,以合至理。

     一、法國應派公正大臣,與中國駐英曾大臣或文移詳議、或同來中國商辦。

     一、中、法文字不同,翻譯恐涉歧誤;此次立約,中國應以中國文字為主,法國應派通曉中國文字之員詳慎翻譯,并令畫押以昭慎重。

     一、現既議和,中國入越之兵均暫紮不進;法軍退出基隆,泊船待議。

    俟和議就緒,兩國定期撤兵。

    至台灣封口之說有礙各國商務,應由法國自行撤去。

    倘以占據基隆為要挾之計,和議即難開辦。

     一、兩國構兵,中國既費巨款,複添備保護在華法人之費,業經數月;馬江之戰,法人先期攻我水師,緻損華船數隻:理應計較索償。

    今已棄怨修好,中國亦可免索此項巨款。

    若法國有不允之條,應先賠中國以上各費,再明定和戰之局。

     使英曾紀澤緻總署法廷對和議情形電 法密探人述廷意雲:『一、仍允津約。

    二、華退東京兵,法退水師。

    三、免兵費。

    四、法兵留台,候津約之行』。

    澤答以『俟有法官或法牍言此,可電衙門。

    然中朝必難盡允』雲雲。

    澤意第四條必不可允。

    茹相未請調停,俟中朝問之。

    (四月二十一日)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緻樞垣取道江西赴閩電 十九日抵湖口;适潘偉如中丞巡閱炮台,棠與晤商兵饷。

    二十一日取道江西,換輪前進。

    (九月二十一日) 全權大臣曾國荃緻樞垣南洋船俟北洋船來偕行電 南洋快船拟交吳安康統帶,該鎮本系輪船營務處。

    一俟北洋五船來,即與偕行;訂定在白茆沙以下江陰會齊。

    (九月二十二日) ——以上見原書卷四十八。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租威利英輪裝勇赴台電 江陰援台銘軍尚未全去,鴻與南洋商饬邵道設法。

    據稱「威利」英輪允裝勇械,要先付銀二萬兩作押;如不能上岸,裝回隻付飯錢。

    允照辦。

    倘不能抵台,即改赴廈,與彭提督、葉文瀾密商,賃民船偷渡小口。

    頃電禀:「威利」二十七到營,計裝勇八百四十、官弁十四;是午開輪。

    台信頗惡,此事冒險。

    寸心懸系,恐難辦到;隻盡心力為之。

    可否?代奏。

    (九月二十八日) 直督李鴻章奏派德國總兵式百齡帶兵援台折(附上谕) 直隸總督李鴻章奏:為遵旨派船援閩,拟令新募德國水師總兵統帶前往襄助事。

     竊奉電旨,饬撥北洋兵船赴閩援剿台灣;經臣将撥派「超勇」、「揚威」兩快船饬令預備煤糧、子藥,即由旅順口起椗,南下入江與南洋所派五船會齊,密商相機前進,電請總理衙門代奏在案。

     查北洋兵船,除「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蚊船六隻專備守口,「威遠」、「普濟」兩艘專作弁兵水守練船,并無大炮,均不便馳逐洋面接仗;即「超勇」、「揚威」快碰船兩号每船雖有二十五噸巨炮二尊,而船身過小,鐵皮薄僅三四分,易為鐵艦大炮轟破穿沉。

    從前在英廠訂購此船,原拟與鐵甲船相輔而行,可以巡探接應。

    今德國定購鐵艦既為公法所阻,急切不能駛回;僅此兩船力量太單,斷不足以禦大敵。

    臣因旅順要口,令該船駐泊其間,與黃金山炮台水陸相依;立腳既穩,出入夾擊可期得勁。

    茲台灣危急,奉旨饬催派援;明知法艦堅猛而多,非中國現有兵船所能敵,亦不得不勉強派撥,與南洋各船略助聲勢。

    統領水師天津鎮總兵丁汝昌,前已奏明督帶蚊、快各船扼守旅順,與宋慶陸軍協力籌防;現撥快船赴閩,而蚊、練等船必須責令該鎮督率布置。

    旅順為津、沽門戶,防務極關重要,勢難分身遠去。

    其管帶「超勇」之盡先副将林泰曾、管帶「揚威」之盡先遊擊鄧世昌,皆由船政學堂出身,嗣又出洋學習,熟谙泰西兵船規法,操練頗為整齊;第閱曆戰事尚少,未可以當一面。

    适有出使大臣李鳳苞遵旨雇募德國水師總兵式百齡(改名萬裡城)到津谒晤,英銳沉鸷,謀略甚優;同治初年南北花旗之役,曾為美國帶師船打仗。

    據李鳳苞緘稱:『在德國水師中出色之員;久經海上戰陣,深堪倚任』。

    該員願告奮勇,帶兩快船前往;并稱『法人先後來台灣洋面者,不下三十餘号。

    中國師船單弱,又經馬江大挫之後,不宜輕試其鋒;然亦不可不設法牽制。

    北洋快船二号加以南洋快船三号并另派兩船,如果管駕得人,同心協力,雖不能與法國大幫兵船鏖戰,而在閩、粵之交相機乘間、避實擊虛,或可攻奪其單行小号兵船及運兵、運煤糧之船』。

    察其所言,洵屬知彼知己,切中機宜。

    臣詢之林泰曾等,均願與共事,藉得觀摩之益。

    因令該總兵馳赴旅順統帶兩船,克日開駛;順過上海修理、添煤,約須耽擱旬日,再會同南洋派出各船相機密速前進。

    惟接福州電報:『閩口馬祖澳近日法人又添數船,難保不聞信截阻』;已屬式百齡與林泰曾等随時确探情形,察酌進止。

    臣等均當不為遙制,庶免意外之虞。

    謹奏。

     光緒十年九月二十八日,奉旨:『李鴻章派德國水師總兵式百齡帶快船赴閩,饬令速往,到滬後與南洋所有各船會合前進;并着曾國荃、楊昌浚饬水師統領與式百齡妥為聯絡商辦。

    該總兵系客将,楊昌浚當加意拊循,使之踴躍盡力。

    李鴻章奏将來加倍優賞,均依議行。

    福建巡撫,楊昌浚暫行兼署。

    俟海道一通,即移文劉銘傳接任』。

     粵督張之洞緻構垣密探閩江法船法兵數目及設法與台通信電 台事近無确信;現密向洋人籌得台南通信之法,已函商閩撫劉及台道,告以法兵未添、軍火亦缺,入越官軍屢勝,安心固守。

    此信若通,後可照辦。

    彙銀,兩次電曾使由倫敦茂商轉托港商,港不允;頃與一洋人商,允。

    今相機彙兌,俟取有台灣收銀确據,随時照付。

    援兵難往;現訪求得湘、淮熟習将弁願往者十數人,令其設法潛渡,稍收指臂之效。

    今連前共購得前膛大吉洋鎗二千枝、鎗炮藥十萬磅、銅帽百萬,派員運往泉州一帶,相機分起賃民船潛由鹿港。

    廈門必洩,隻可另由他小港發運;惟不免鈍滞。

    台軍持久,必須前膛鎗土火藥;但磺多硝缺,已募得煽土提漂制藥員匠十三人設法赴台。

    大約信尚可通,彙銀多少難定。

    将弁、藥工或可陸續到達,軍械較難;隻可分覓數船伺便即往,達與不達聽之。

    即被截,所費尚不甚巨。

    以上濟台各事,分晰奏聞。

    近得密報:在台法兵多患病,糧、藥尤缺。

    前數日到港運煤糧者,情形甚急;駐港之大兵船近回西貢,必往取軍火。

    數月來,台、閩、港、越隻此數船來往。

    通計閩江戰後,在華十七船,雷船在外;共兵三千一百餘。

    續入五船,其運兵船三,約共千五、六百人;餘兩船共六、七百人。

    今回越、回貢者四船,共在華十八船;其十五船有泊處可指,餘不詳。

    戰斃、傷亡者數百,傷病回國者數百;合新兵計之,不過四千。

    此将西報、港報參考,大約十得八、九。

    新兵内除駐越法兵及阿洲默什外,餘多貢越教匪、客匪及過港時收留雜匪。

    請代奏。

    (十月初一日)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籌濟台灣饷械請代奏電(附旨) 二十六日為雲、貴及各省請巨款電奏,未奉覆旨,當因銀款難籌之故。

    竊又思得一策:朝廷若允借款由海關認還,粵可向彙豐再借百萬接濟雲、桂各半,當分批速解;較北洋借、他省撥,尤近便。

    以洞管見:今各省防勇數百營,月饷軍火在百五十萬以上;然皆防守之軍,欲戰不得。

    惟雲、桂出關數十營乃攻戰之軍,尚得當敵。

    此時宜以全力濟關外軍,使岑、潘、劉皆得就地添募;糧足賞重,庶可迅速成功。

    總之,振全局在争越南,争越南在此數月。

    法雖悍,斷無半年内能據全台之理,亦斷無在陸地将劉、孫、章、曹諸軍盡行擊破之理。

    台灣圍,冀河内解。

    特再懇切上陳,如蒙俞允,請一面谕洞遵辦,一面敕總署知照英巴使、彙豐,以期捷速。

    伏祈聖裁!再,唐景崧電稱:宣光法頓兵固守,有輪船二、洋杉闆一;會黃守忠攻之。

    現籌銀五千濟守忠,并解後膛鎗千、彈百萬分濟劉、黃、唐各軍,又解後膛一千七百四十枝、彈百萬連銅帽五百萬、藥三萬磅濟岑軍。

    祈代奏。

     十月初一日,奉旨:『寄張之洞:兩電均悉。

    籌濟台、越軍事,具見公忠;深堪嘉尚。

    即分别妥速辦理。

    所請再借銀百萬兩分濟滇、桂各軍,依議行。

    該衙門即知照巴夏禮電告彙豐洋行。

    此款借到,張之洞速行解運,以資飽騰』。

     北洋會辦吳大澄緻樞垣拟援台十策請代奏電 大澄現拟援台十策:一、劉銘傳部下現存勇丁,拟請每月各給銀十兩。

    一、就台北招勇,每名各給銀八兩。

    一、援兵能赴台北者,每月給八兩。

    一、援兵能帶後膛鎗一杆,到台後賞銀十兩;帶後膛炮一尊,賞銀百兩。

    一、北洋銘軍舊部,酌撥兩、三營赴台援應。

    一、重價雇英、美、德各商黑夜裝兵偷渡,由他水口繞道赴淡水。

    一、南、北洋協撥兵輪,令在廈門一帶遊弋,專截香港裝運煤、米之法船。

    一、台南兵力尚不甚單,應令酌撥台北,由陸分起前往。

    一、饬劉銘傳嚴禁在台遊勇滋擾台民。

    一、饬林維源借饷,由閩關撥還。

    請代奏。

    (十月初三日) 旨饬楊昌浚等斷法接濟及派船繞道援台電 旨:『據吳大澄條陳援台之策,拟以重價雇英、美、德各商輪黑夜裝兵偷渡,由他口繞道赴淡水;并令南、北洋所撥兵船在廈門一帶遊弋,專截香港裝運煤、米之法船等語。

    繞道赴台、斷敵接濟,前已疊饬穆圖善、楊昌浚竭力辦理。

    巡撫事繁,楊昌浚難于兼顧,張兆棟着暫緩交卸』。

    (十月初四日)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威利船抵台電 頃接「威利」船主廈門電:『登台岸四百五十人;風過大,載回二百二十人』。

    洋炮手二十,接葉文瀾覆電:『由恒春登岸,軍火各随身帶』等語。

    已電請彭軍門暫安置,容日或由廈、或由泉州漁船潛渡,或仍由「威利」運台。

    現已饬「威利」回,再裝江陰餘勇、軍械;所存廈勇亦當設法潛渡。

    薛委員已登台岸,自初八日至十六日谕旨文件均到。

    恒春上岸,較僻而妥;距台北千餘裡,總可徑達。

    彙饷銀,聞亦可到。

    (十月初八日)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台越均戰勝法人電 淡水未失;九月二十六、七日,法兵自基隆往淡水,途遇華軍,敗之。

    又越南電:『十月初二法人所統土、客大隊,被黑旗及雲南兵所敗;退止叢林中,乃免』雲。

    (十月初八日)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英國調停中法未成并法廷堅守原議如不允仍戰電(二件) 頃倫敦電:『英外部雲:「為中、法調停之事,未能成功」雲』。

    (十月初九日) 林椿來,〔面呈巴德諾函内開〕:『接茹斐禮電雲:我等并未與曾侯商辦;聞曾侯飾詞以诳中朝,其實毫不知我等命意所在。

    法廷現仍牢守原定之議,隻可将淡水、基隆暫據若幹年之處,聽與國秉公調處。

    然調處時,先須查照天津條約辦理,将北圻華軍撤回;倘中國願自與法國徑商亦可。

    至法國雖暫據基隆、淡水,并非貪其地,亦不幹預地方官之權。

    惟中國不允此議,仍戰争不已;至盡據台灣全境,屆時恐難中止』雲。

    (十月初九日) 使英曾紀澤緻總署與法廷磋商和約電 陽。

    前八條,葛不允傳。

    奉微電,惟重界、貢二事;澤遵辦節略示葛:一、華允越交鄰。

    二、越與各國訂約,無礙于華者可允。

    三、越照舊貢華。

    四、自諒山東某處至保勝下某處畫線,依線劃可分之界。

    五、華允派員商邊界、商務。

    六、華、法、越兵停戰。

    七、約畫押後若幹日在北京互換,未換前,撤封口法船;已換,即退台北法兵。

    八、公曆本年元旦前,中、法約仍照行。

    此約譯漢、法文各三分雲雲。

    葛雲:『不去「保護」名,則法功不緻盡棄。

    此稿可送』。

    乃以示瓦,瓦大怒雲:『有修界事,即無和理』。

    龐私告澤,謂『瓦怒未足憑,中國可堅執,勿遽退讓』雲。

    澤之第四條因劃界必依山川,故未徑言直線為界;第八條系暗廢律約,并廢法文為主之語。

    李相或他人有與法人議事者,乞屬随時電澤,免緻歧異。

    (十月初十日)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台北滬尾大戰獲勝現籌規複基隆折(附旨)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為台北滬尾地方大戰獲勝,現籌規覆基隆情形事。

     竊臣接據台灣道劉璈禀稱:『滬尾自八月十四日開仗之後,法人屢思乘間登岸。

    二十日卯刻,法船先開大炮攻我營壘,一面放小劃數十隻載兵數十名蜂擁上岸;我軍三面包抄,擢勝三營敵其南、淮軍二營截其北,中間則有健營土勇數百人禦之。

    鏖戰至午,法兵不支,紛紛逃竄;被我軍尾追,追入沙侖之草寮。

    法船頭目望見,遽開炮轟擊迎救;夷卒上船,然已傷斃百餘名、沉溺數小劃矣。

    是日自卯至未惡戰四時之久,陣斬首級十餘顆,奪獲鎗械多件;我軍弁勇僅傷亡數十名,實屬大獲勝仗。

    又探詢基隆法兵不過千餘人,皆漢奸及安南脅從之衆。

    該法人于九弓坑、獅球嶺、佛祖嶺、木瓜嶺、牛稠山頂、二重橋、山頂大炮台、後山等處紮營安炮,法提督親自梭巡;晚間率兵回船,惟留安南各處人駐守營卡。

    昨有安南人逃赴提督曹克忠營内剃發投誠,業加撫慰。

    現在官軍進紮蝴蝶嶺,合官紳助募之土勇數千,已不下萬餘人;正可進圖基隆』各等因。

    臣維兵法莫善于用間,軍謀尤貴乎乘機。

    法人垂涎台灣,挾全力以思逞;其引誘中華奸民及驅安南裹脅之人以助戰,皆意計中事。

    臣前奏請飛饬楊嶽斌帶兵救台,以該處為海道咽喉,不可坐視其失。

    客軍渡台已非易易,而又有不服水土、不熟情形之患;則駕輕就熟,且有不如鄉兵之可恃者。

    臣于九月初六日密電劉銘傳督饬該鎮、道等籌備台灣富戶之款,重價募生、熟番萬人以資守禦,亦實有所見;今據該道劉璈禀稱有越人投誠及富紳助募土勇之事,臣愚以為用間乘機,在此一舉。

    拟請密谕撫臣劉銘傳,督饬所屬文武将領将法人派守營卡之安南人民多方招納,以分戰勢;并訪求台灣所屬忠勇明幹紳士,激以義憤,勸令倡辦團練,相機殺賊。

    務乘此次滬尾大捷、軍聲方壯,分道奪取基隆,庶為得勢。

    謹奏。

     北緒十年十月初十日,奉旨:『前據劉銘傳奏報八月二十日滬尾勝仗,業經降旨宣示并疊谕該撫将被脅越人設法招徕、聯絡紳團,攻複基隆矣。

    折内提督曹克忠,自系曹志忠之誤。

    該大臣饬令劉璈随時禀承劉銘傳妥為辦理,共奏膚功;不得稍存畛域之見』。

     粵督張之洞緻樞垣法兵船分赴台越現增兵出關電 龍州電:『船頭添輪、郎甲添壘。

    又密探:本月初七日法兵船一到越。

    前月自法來兵船三,每船各裝兵千人,以三分之二赴越,餘赴台;約十一月半到雲。

    此時桂軍尚與雲軍未合,惟有增兵攻其東路以收犄角。

    今派在籍前廣西提督馮子材募十營由欽赴龍,出關攻廣安一路,以圖海防;派本任廣西右江鎮總兵王孝祺統率一軍赴越協剿。

    (十月十一日) 旨寄劉銘傳台饷緊急已嚴催趕辦不得飾詞推诿電 旨:『台饷緊急,前據沈保靖電奏,拟籌彙銀二十萬;着楊昌浚嚴催趕辦,用廈門海關印文向英商彙兌,令彭楚漢設法速達,源源接濟。

    台南兵、饷兩項,尚可接濟台北;劉璈如意存膜視,即嚴參治罪。

    朝廷于援台兵、饷,不遺餘力;劉銘傳不得以饷绌兵單,飾詞推诿幹咎』。

    (十月十六日) 使英曾紀澤緻總署法俟華出償款則退台北之兵電 葛面述瓦言:『法一索全允津約,二議久據台北;華出償款,則可早退』。

    葛屬澤請旨,澤答『津約可擇允、不可全允;法台北兵宜早退。

    此二事皆已奉旨,不敢再渎』雲。

    (十月十八日) 旨寄曾國荃據奏北洋快船在滬修理着趕修赴閩電 旨:『寄曾國荃:據奏「北洋快船在滬修理,會同赴閩」一折,着即饬催将快船趕緊修竣,令七船聯為一氣,即日赴閩聽候調度。

    左宗棠、劉銘傳務當妥為駕馭,以便水陸夾擊,共奏膚功』。

    (十月十九日) ——以上見原書卷四十九。

     全權大臣曾國荃緻總署威利船裝勇械已立合同電 邵道電稱:『「威利」船以三萬五千金作押,現肯裝勇械;已立合同,約二十九日赴江陰。

    台饷缺,較甚勇械;無饷,萬不能保。

    至于借出使經費十萬濟台,原可通融;惟變金一層,恐台不能兌換。

    台北用銀而不用金,折耗更多,又不濟用;不可不慮。

    倘必須變金,應請轉電傅相。

    台饷十三萬,傅相電彙滬轉寄,尚未彙到;拟由使費暫借十萬變金,交「威利」寄。

    可否乞示』等語。

    (十月二十八日) 旨南洋五船着曾國荃饬赴閩省妥籌援台電 旨:『式百齡既經北來,所有南洋五船着曾國荃即饬吳安康等統帶赴閩,歸楊嶽斌調度。

    該前督未到以前,交楊昌浚調遣,妥籌援台之策。

    朝鮮之事,必須審慎籌辦,不宜輕開兵釁。

    式百齡前往,或偏執己見、或意在見功,不服調度,事均可虞。

    該将行止,着李鴻章妥議具奏』。

    (十一月初一日) 直督李鴻章緻樞垣已令式百齡赴旅順電 式雲:『七船援台,本無把握;再減兩船,更為難。

    我固願北,懼違旨。

    南船非操演月餘,不能成行』雲雲。

    鴻令帶「超武」、「揚威」兩船赴旅順與朝鮮馬山浦。

    日船進仁川,相距數十裡。

    丁汝昌向與洋将共事,頗聯絡;嚴屬其勿輕開邊釁,必不至偏任己見、不服調度,可纾宸廑。

    乞代奏。

    (十一月初二日) 兵部尚書彭玉麐等緻樞垣已派兵渡台需饷向港商暫借請敕撥還電 旨撥兵雇船援台,援軍已派新舊十八營出關規越,萬難更抽。

    八月派方恭潮勇五營援閩;今閩大軍雲集,無須于此。

    且潮勇與閩人不洽,台多潮人,風土尚習;拟調此軍援台,已與左、楊商允。

    港、滬皆無洋輪肯往,廈門風聲太大;既訪得南澳、汕頭一帶尚有民船潛渡,此五營揚言回粵,到澳、汕一帶分起相機,已派員弁往備船。

    惟渡台須帶五月饷;免後籌濟,已商閩發兩月、粵籌三月。

    粵庫久罄,各營停饷月餘;拟向港商設法暫借,伏望敕撥确款歸還。

    因函商電商閩、廈、南洋、滬、港,頃始定議。

    請代奏。

    (十一月初三日) 旨寄彭玉麐等援台甚是借款奏明由部核辦電 旨:『據彭玉麐等電陳調營援台,分籌饷銀等語;所籌甚是。

    援台是第一要務,穆圖善等密饬方恭以回粵為名,統帶潮勇五營速赴南澳、汕頭一帶設法渡台。

    其饷銀,閩發兩月、粵發三月,備足五月之用。

    粵饷不濟,張之洞等即向港商籌借,仍與前項借款一并奏明,由部核辦。

    并由閩密咨劉銘傳知悉』。

    (十一月初三日) 直督李鴻章緻總署閩撫劉請饬閩關借二十萬不可失信電 閩撫劉九月三十日來電:『九月二十三民船赴廈告急,到否?現同華洋商人議兌款,華有五萬元,洋有六、七萬元;必均在廈收銀,始能由台兌銀。

    萬不可緩。

    前請旨饬閩轉饬廈道海關借二十萬,知會葉道文瀾屬付台商;無論如何,先備十萬交葉道兌此急款。

    再借十萬,候設法續兌。

    救命之款,萬不可失信,自絕生路;否則,恐誤大局。

    一切分兌,已函緻孫并葉道。

    澎湖,台南不肯接濟,請旨饬閩趕緊接濟。

    請轉電總署』(十一月初四日) 全權大臣曾國荃緻樞垣法大舉兵我不能敵台北一失台南立亡請速派援電 頃省帥來電:『二十五法又添陸兵五百,聲言安南官兵敗退,抽調二千人來台大舉。

    連日逼基隆附近百姓歸順,派夫修營;不從者以兵攻之。

    百姓求救,不得已以曹軍前紮離基二十裡五堵地方,壁壘相望。

    我軍多病,難當大敵;孫軍病甚,愈處危險。

    台北惟茶、米不缺;第一無饷日久,兵不能敵、民亦不安。

    台北關稅、厘金每年百萬,彼族得之,有煤、有饷。

    台南平陽無險,萬難守禦;台北失,台南立亡。

    日本船接濟,川流不息,必有狡謀。

    我無兵船,束手坐待受困。

    海島孤危,如何能支!務求朝廷俯念全台土地生靈,将士數月苦守血戰,速計救援。

    事甚急迫,危在朝露;惟有痛哭陳情。

    折奏難帶,此電信費銀千兩,請洋人旒儇送寄。

    兌銀到廈門,更為急要』。

    (十一月初四日) 閩督楊昌浚緻樞垣吳鴻源自廈帶隊潛渡台灣電 昨據溫州鎮吳鴻源呈報:『奉旨渡南,遵于十月二十九日自廈起程,帶同所部「春」字營于惠安縣屬之崇武、獺窟等澳不動聲色,分起潛渡』。

    另禀請饷,現已饬司酌給。

    查台住漳、泉人多,該鎮又可資聯絡;合為電達。

    (十一月初六日) 旨寄曾國荃楊嶽斌着調度五船援台電 旨:『電曾國荃、楊嶽斌:台事萬緊,該前督着調度五船援台,即由江西迅速赴閩;毋唐前赴金陵,緻稽時日。

    劉銘傳電稱:台南法船擾至馬祖澳;着曾國荃饬吳安康格外慎重』。

    (十一月初六日) 鴻胪寺卿鄧承修奏疆臣阻兵台防危急請派重臣速往調度折(附禀呈二件) 總理衙門行走、鴻胪寺卿鄧承修奏:為風聞疆臣因病阻兵,台防危急;請旨密派重臣速往調度,以固軍心而維大局事。

     竊以法夷侵犯台北,警報紛來,千詭萬變。

    八月中,忽傳基隆之捷、忽傳滬尾之勝;既而,忽傳基隆失守矣。

    自法船封口,台報不通;即間有電音,亦不過以饷缺兵單、疾疫無援為詞。

    坐耗數月之糧,未嘗接一仗、殺一敵;臣心竊疑之。

    因博訪人言、參稽文報,鹹謂基隆之退,我軍實未嘗敗、且未嘗戰也。

    徒以知府李彤恩與孫開華同駐軍滬尾,挾其宿怨,飾詞告急,簧鼓衆心。

    劉銘傳驟為所惑,遽令撤師;将士雨泣,百姓遮道攀留莫及。

    關稅務司來禀:西人言之,尚為憤懑;不獨基隆廳一禀曆曆如繪也。

    我兵以是日退回,法兵即以是日據岸;迨至二十日孫軍大勝、法将授首,滬尾之防固、台北之守嚴,而基隆竟不可複矣。

    劉銘傳素号知兵,一着之失,兵家豈無。

    且聞法兵登岸之始,不過千人耳;該撫自應力圖補救,乘其營壘未固、喘息未定之先,合集士兵更番鏖戰,分兵以擾之、多方以疲之,彼以主客異形、衆寡異勢,又安能久據而立于不敗之地哉!聞該撫自基隆退後,知為李彤恩所誤,愧悔莫追,神魂若失;舉動語言驟改常度,竟似有心疾者。

    閩人皆知,而獨不肯為朝廷一言耳。

    夫師之進退,在乎主帥;全台之命,系于一人。

    今曹、章諸将已無所禀承,株守七堵業經數月;朝廷若不早為措置,台防決裂恐在目前:臣實憂之。

    臣愚欲乞密旨電饬楊嶽斌無論行抵何處,迅速渡台察看劉銘傳:如精神識略足鞏全台,即令傳旨責成限日克複基隆以贖前過;即以基隆之得失,定該撫之功罪。

    倘病狀屬實,則應先解其兵柄,谕令靜養,冀效将來。

    一面嚴饬曹、章各軍克期進取,不得遲回,緻生他變。

    一面按照基隆廳所禀,确查李彤恩挾私诳禀,緻失事機罪狀;如果屬實,即行就地正法以肅軍心。

    至梁純夫禀中有傅相私電劉鋁傳,謂「基隆可守則守,不必強争」;法來格亦有「劉爵帥先令孫總鎮退回滬尾,孫鎮誓死不遵」之言。

    雖系得自傳聞,而失機喪地、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