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異傳
關燈
小
中
大
讀海外異傳
盛世無由試錯盤,遠懷利器去求餐。
峨冠重見同舟客,青後當年褲下韓。
螫毒橫流蠢爾蠻,片帆敵忾入台灣。
一身是膽胸吞賊,虎穴從容獲子還。
物光慘淡北風膻,胡騎如雲壓海堧。
大廈傾來孤木在,南疆支得卅餘年。
妖氛旦夕暗邊陲,豈是高堂酣醉時。
史筆凜然吐生氣,揭将三傳警恬嬉。
閑人多事擔閑憂,卻向世間要汗牛。
安識個中寓深慨,勝他防海萬言籌。
嘉永庚戌中元,李門佑相撰。
海外異傳 津藩齋藤正謙着 鐵研子曰:我大日本之為邦,寶劍開基,俗尚信義,将勇而士強,為四方所畏服。
自倭武東伐、神功西征以降,以至比羅夫立功肅慎、田材丸震威蝦夷、源鎮西開祚流虬、源判官傳名東鞑、平相州殲蒙古十萬衆、豐太合屠鳀域破明師,并赫赫在人耳目,不待稱述也。
若夫近世山田長正之霸身毒、濱田彌兵之脅紅毛、鄭大木之王台灣,亦我皇國之餘烈。
而世或不詳其事迹,豈不惜哉!作海外異傳。
暹羅國在南天竺,「隋志」稱為赤土。
暹與羅斛本為二國,當元之時合為一;周回萬裡,物豐人繁,号為善國;而我山田長正霸于此雲。
長正,字仁左衛門;或曰伊勢祠官之隸、或曰尾張人,自稱織田右府之孫。
少而礌落有大志,不事商販作業,好譚兵,雄傑自喜,流落寓于駿府。
元和初,天下始定,士之求仕者皆于侯伯;長正弗屑曰:『此間無立功名處,唯遊海外,或可以展吾志耳』!時下海無禁,府有經商二人,曰泷、曰太田,将航海回易台灣,舣舟于大坂;長正請附乘之。
二人弗許。
長正乃先到大坂求二人之舟,入而匿焉。
既而二人至,揭帆而發。
長正乃從艙間出,申前請。
二人大驚,不能如之何,許之。
既到台灣,商事畢,将俱還;長正曰:『某在鄉國,殆不能自存,姑欲留此土,覓吃飯處』。
二人方患長正之狂,心私喜,委而去之。
方此之時,支那奸民稱日本甲螺,誘我邦邊民,占據台地。
長正通覽地方,蕞爾一島,且已有主,不可有為也,又附蠻舶,西遊暹羅。
會邦内騷亂,四鄰交侵,而六昆最強;暹羅國主出師禦之。
長正見其行軍無紀律,私言其必敗;既而果然。
人或傳其語聞于國主,國主奇之,召見長正詢方略。
長正指畫陳策,鑿鑿可用。
國主大喜,擢長正為上将軍,往禦六昆。
時本邦人流寓暹羅者衆,長正糾合數百人,雜以土兵,亡慮萬餘人,皆為日本裝,聲言日本援兵大至。
六昆軍沮,因縱兵奮擊,大破之。
六昆王憤甚,傾國來寇,兵數十萬。
長正曰:『敵衆強盛,難與争鋒,唯以謀撓之,破之易易耳』。
乃分軍為三:一伏山陰,一舣海澨,長正親率其一出于海陸之間;進挑戰。
兵既交,佯敗走;六昆兵追之,将及,号炮俄發,海、陸二軍吶喊齊進,火鎗亂發。
長正視機反之,衷敵軍前後擊之,大破六昆兵,殺數萬人,遂追北長驅入其都,擒六昆王以歸。
威震遠近,四鄰争送款于暹羅。
于是國主大賞長正,妻以其女,封六昆及匹皮留之地,号曰「唵普良」。
唵普良,蓋諸侯王之謂也。
久之,國主年既高,頗倦勤;使長正攝行國事。
于是瘌普良之名噪于印度諸國,而本邦地隔遠,未聞知也。
數歲,泷、太田複回易海外,行到暹羅。
既入其界,迓勞之使沓至,相迎入館。
少焉,有吏來戒,王召見二人。
二人初不知其故,心頗疑懼,且從吏入見。
王冠服在交椅上,金珠粲目,儀衛甚盛。
二人俯伏膝行,不敢仰視。
及退就館,飲食供禦,如待貴客者;意益不安。
既夜,複有更傳呼至曰:『王來』!二人驚出迎。
王便服入坐,笑拍二人之肩曰:『故人無恙』?二人愕眙仰視,乃長正也!長正自備說其發迹之由。
二人叩頭謝曰:『鄙人愚蒙,嘗相從于塵埃中,無禮,獲罪多矣。
不意大王能自緻于寥廓之上也』!長正曰:『予之有今日,實由二子之賜。
抑人有德于我,可不報哉』?既罷,厚賜遣之。
本邦商旅聞之,多遊暹羅;長正皆善遇之。
長正雖富貴,而常懷桑梓不置;每臨戰,遙禱于駿府淺間之神,軍轍勝。
至是命工摹繪當時戰鬥之狀為扁,附商舶獻于淺間廟以報賽焉。
又屢牒執政,納方物于大府,不失恭順之意。
頃之,國主殂,世子代立,長正退就封。
先是,國主之妃與其近臣奸亂,謀除國主,畏長正而不發。
及長正去,遂弒之。
長正聞之,則謀興兵讨之。
二奸大懼,募人潛往毒之,長正死;時寬永十年也。
長正無子,有一女名阿因,勇武有父風;親将其衆,欲複父雠,屢敗暹羅之兵。
通國震恐,盡發屬國之兵來戰,衆寡不敵,阿因遂敗亡。
其下逃歸于本邦。
長正之弟某在江戶,聞長正獲志,欲往從之;适有人傳長正死,乃止。
先是,紅毛夷酋绐日本甲螺,奪台灣據之,剽掠我商舶。
當時有濱田某,脅紅毛夷酋而報之。
台灣在支那東南海中,古無聞焉。
明天啟初,海澄人顔振泉聚衆據之,招我邦邊民入其黨,因自稱日本甲螺。
甲螺猶謂頭目;我日本謂頭目為「加志良」,音近「甲螺」,故遂訛稱耳。
先是,泉州人鄭芝龍,少流落,往來我邦,因入振泉
峨冠重見同舟客,青後當年褲下韓。
螫毒橫流蠢爾蠻,片帆敵忾入台灣。
一身是膽胸吞賊,虎穴從容獲子還。
物光慘淡北風膻,胡騎如雲壓海堧。
大廈傾來孤木在,南疆支得卅餘年。
妖氛旦夕暗邊陲,豈是高堂酣醉時。
史筆凜然吐生氣,揭将三傳警恬嬉。
閑人多事擔閑憂,卻向世間要汗牛。
安識個中寓深慨,勝他防海萬言籌。
嘉永庚戌中元,李門佑相撰。
海外異傳 津藩齋藤正謙着 鐵研子曰:我大日本之為邦,寶劍開基,俗尚信義,将勇而士強,為四方所畏服。
自倭武東伐、神功西征以降,以至比羅夫立功肅慎、田材丸震威蝦夷、源鎮西開祚流虬、源判官傳名東鞑、平相州殲蒙古十萬衆、豐太合屠鳀域破明師,并赫赫在人耳目,不待稱述也。
若夫近世山田長正之霸身毒、濱田彌兵之脅紅毛、鄭大木之王台灣,亦我皇國之餘烈。
而世或不詳其事迹,豈不惜哉!作海外異傳。
暹羅國在南天竺,「隋志」稱為赤土。
暹與羅斛本為二國,當元之時合為一;周回萬裡,物豐人繁,号為善國;而我山田長正霸于此雲。
長正,字仁左衛門;或曰伊勢祠官之隸、或曰尾張人,自稱織田右府之孫。
少而礌落有大志,不事商販作業,好譚兵,雄傑自喜,流落寓于駿府。
元和初,天下始定,士之求仕者皆于侯伯;長正弗屑曰:『此間無立功名處,唯遊海外,或可以展吾志耳』!時下海無禁,府有經商二人,曰泷、曰太田,将航海回易台灣,舣舟于大坂;長正請附乘之。
二人弗許。
長正乃先到大坂求二人之舟,入而匿焉。
既而二人至,揭帆而發。
長正乃從艙間出,申前請。
二人大驚,不能如之何,許之。
既到台灣,商事畢,将俱還;長正曰:『某在鄉國,殆不能自存,姑欲留此土,覓吃飯處』。
二人方患長正之狂,心私喜,委而去之。
方此之時,支那奸民稱日本甲螺,誘我邦邊民,占據台地。
長正通覽地方,蕞爾一島,且已有主,不可有為也,又附蠻舶,西遊暹羅。
會邦内騷亂,四鄰交侵,而六昆最強;暹羅國主出師禦之。
長正見其行軍無紀律,私言其必敗;既而果然。
人或傳其語聞于國主,國主奇之,召見長正詢方略。
長正指畫陳策,鑿鑿可用。
國主大喜,擢長正為上将軍,往禦六昆。
時本邦人流寓暹羅者衆,長正糾合數百人,雜以土兵,亡慮萬餘人,皆為日本裝,聲言日本援兵大至。
六昆軍沮,因縱兵奮擊,大破之。
六昆王憤甚,傾國來寇,兵數十萬。
長正曰:『敵衆強盛,難與争鋒,唯以謀撓之,破之易易耳』。
乃分軍為三:一伏山陰,一舣海澨,長正親率其一出于海陸之間;進挑戰。
兵既交,佯敗走;六昆兵追之,将及,号炮俄發,海、陸二軍吶喊齊進,火鎗亂發。
長正視機反之,衷敵軍前後擊之,大破六昆兵,殺數萬人,遂追北長驅入其都,擒六昆王以歸。
威震遠近,四鄰争送款于暹羅。
于是國主大賞長正,妻以其女,封六昆及匹皮留之地,号曰「唵普良」。
唵普良,蓋諸侯王之謂也。
久之,國主年既高,頗倦勤;使長正攝行國事。
于是瘌普良之名噪于印度諸國,而本邦地隔遠,未聞知也。
數歲,泷、太田複回易海外,行到暹羅。
既入其界,迓勞之使沓至,相迎入館。
少焉,有吏來戒,王召見二人。
二人初不知其故,心頗疑懼,且從吏入見。
王冠服在交椅上,金珠粲目,儀衛甚盛。
二人俯伏膝行,不敢仰視。
及退就館,飲食供禦,如待貴客者;意益不安。
既夜,複有更傳呼至曰:『王來』!二人驚出迎。
王便服入坐,笑拍二人之肩曰:『故人無恙』?二人愕眙仰視,乃長正也!長正自備說其發迹之由。
二人叩頭謝曰:『鄙人愚蒙,嘗相從于塵埃中,無禮,獲罪多矣。
不意大王能自緻于寥廓之上也』!長正曰:『予之有今日,實由二子之賜。
抑人有德于我,可不報哉』?既罷,厚賜遣之。
本邦商旅聞之,多遊暹羅;長正皆善遇之。
長正雖富貴,而常懷桑梓不置;每臨戰,遙禱于駿府淺間之神,軍轍勝。
至是命工摹繪當時戰鬥之狀為扁,附商舶獻于淺間廟以報賽焉。
又屢牒執政,納方物于大府,不失恭順之意。
頃之,國主殂,世子代立,長正退就封。
先是,國主之妃與其近臣奸亂,謀除國主,畏長正而不發。
及長正去,遂弒之。
長正聞之,則謀興兵讨之。
二奸大懼,募人潛往毒之,長正死;時寬永十年也。
長正無子,有一女名阿因,勇武有父風;親将其衆,欲複父雠,屢敗暹羅之兵。
通國震恐,盡發屬國之兵來戰,衆寡不敵,阿因遂敗亡。
其下逃歸于本邦。
長正之弟某在江戶,聞長正獲志,欲往從之;适有人傳長正死,乃止。
先是,紅毛夷酋绐日本甲螺,奪台灣據之,剽掠我商舶。
當時有濱田某,脅紅毛夷酋而報之。
台灣在支那東南海中,古無聞焉。
明天啟初,海澄人顔振泉聚衆據之,招我邦邊民入其黨,因自稱日本甲螺。
甲螺猶謂頭目;我日本謂頭目為「加志良」,音近「甲螺」,故遂訛稱耳。
先是,泉州人鄭芝龍,少流落,往來我邦,因入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