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本宗族譜

關燈
抄」作『相逢』。

     第三三頁第一一行第一字『荥』,「原抄」作『榮』。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四字『先』,「原抄」作『光』。

     序贈 第三四頁第四行第三、四兩字『往此』,疑「原抄」有誤。

     同頁第六行第三、四兩字『因而』語,疑有誤。

     同頁第七行第二二、二三兩字間衍一『此』字;第二四字『礿』,「原抄」作『初』。

     同頁第一○行第一五字『述』,「原抄」作『逑』。

     同頁第一二行第八字下,疑脫一字或數字。

     第三五頁第一行第一九、二○兩字『拜贈』,「原抄」在上文『以列于後』語下。

     井江鄭氏曆代人物 第三五頁第四行第二三字『戌』,「原抄」作『戍』。

     同頁第五行第三一字『陝』,「原抄」作『陝』。

     同頁第八行第二九字『掾』,「原抄」作『椽』。

     同行第三二字起至次行第一二字止,顯系有誤;且最後一字(現以□代)抄寫不清,無法辨認。

     同頁第一一行第三六字『部』,「原抄」脫。

     第三六頁第三行第七字『侯』,「原抄」作『候』。

     同頁第七行第一、二兩字『西亭』,「原抄」脫。

    因芝龍一支系屬『西亭』,非『東角』也。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脫。

     同行第二二字「原抄」缺字,脫。

     同頁第一四行第二八字『役』,「原抄」作『投』。

     第三七頁第二行第三三字『天』,「原抄」作『三』(『天』、『三』草書相似)。

     同頁第三行第二三字『紅』,「原抄」脫。

     同頁第四行第五字『戌』,「原抄」作『戍』。

     同行第一六字『科』,「原抄」脫;第一八字『二』是否為『三』之誤,待考。

     同頁第一四行第八字『管』,「原抄」作『■〈爫冖隹,上中下〉』。

     同行第一七字『帶』,「原抄」作『萬』;第一八字疑脫。

     第三八頁第一行第一一字『諱』,「原抄」作『号』。

     同頁第三行第二三字『授』,「原抄」脫。

     同頁第四行第三一字『号』,「原抄」脫。

    鄭拔煌兄瑛(見前行)号『振吾』,其号『奇吾』當無誤。

     同頁第七行第三四及第九行第一六兩字『陝』,「原抄」均作『陝』。

     同頁第一○行第一○字,「原抄」缺字;其下一字『卿』,「原抄」似作『鄉』,『卿』、『鄉』不易辨别。

     同頁第一四行第九字『齊』,可能為『齋』之誤,附此存疑。

     同行第二九、三○兩字『誤入』,「原抄」作『入誤』。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字『諱』,「原抄」脫。

     第三九頁第三行第二四字『名』,「原抄」作『各』。

     同頁第五行第一三、一四兩字,「原抄」缺字;且『任山東□□府遂安縣』語,非『山東』、即「遂安」有誤,因兩不相屬也。

     同頁第七行第一二字『帝』,「原抄」脫。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三字『方』,「原抄」作『封』。

     同頁第一八字『驸』,「原抄」作『附』。

     同頁第一一行第三、四兩字『貝勒』,「原抄」作『見敕』。

     同行第一九字『悲』,「原抄」作『懼』(系『悲』誤『愳』而轉誤『懼』),且其下又脫一『歌』字。

    第一三行第七字『四』,「原抄」脫。

    第一四行第一六字『揖』,「原抄」作『楫』。

    鄭亦鄒「鄭成功傳」:『乃悲歌慷慨謀起師,攜所著儒巾、襕衫,赴文廟焚之,四拜先師,仰天曰「……」!高揖而去』;與此相合。

    惟鄭着中『仰天』二字似以此譜『仰之』義長;附此求正。

     第一四行第二一字『文』,「原抄」作『又』。

     同行第二九字『曆』,「原抄」作『曆』。

     第一五行第二字下,「原抄」衍『延平王』三字。

     同行第二九字『容』「原抄」作『客』。

    「台灣外記」(文獻叢刊第六○種)「鄭氏應谶五代記」作『容』。

     第四○頁第六行第二七字『衷』,「原抄」作『■』。

     同頁第九行第一三字,「原抄」脫。

     同頁第一三行第二五字『授』,「原抄」作『暧』。

     同頁第一六行第一三字,「原抄」缺字。

     第四一頁第九行第二字『卒』,「原抄」脫。

     同頁第一四行第三○字『贈』,「原抄」脫。

     第四二頁第二行第二九字『累』及次行第一四字『贈』,「原抄」均脫。

     同頁第五行第二八字『剿』,「原抄」作『巢』。

     同頁第一○行第六字『姬』,「原抄」作『姖』。

     同行第二八字『曆』,「原抄」作『曆』。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字『商』,「原抄」作『商』。

     同頁第一五行第二三字及次頁第二行第二三兩字『詳』,「原抄」均作『祥』。

     第四三頁第七行第二六~二八三字『太學生』疑脫;第二九、三○兩字『授欽』,「原抄」作『欽授』。

     同頁第九行第二七字下,「原抄」有缺文。

     同頁第一○行第八字『郎』,「原抄」作『部』。

     同頁第一一行第八字『玺』,「原抄」作『玺』。

     同頁第一五行第七字『莊』,「原抄」作『莊』。

     第四四頁第六行第一四字『友』,「原抄」作『文』。

     同頁第九行第一五字『授』,「原抄」脫,而其上或更脫一『欽』字。

     同頁第一○行第一二字『孺』,「原抄」作『儒』。

    一因其表字為『哲孜』、二因下「十四世」其子『鄭修典』名下有『孺雲公長子也』語,可證『儒』為『孺』之誤。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字『襲』,「原抄」作『龍』。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二字『來』,「原抄」缺字。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八字『義』,「原抄」作『儀』。

    上「十二世」其父『鄭鳴駿』名下,有『以歸誠功,封遵義侯』句。

     同行第二八字『賜』,「原抄」脫。

     第四五頁第三行第一四~一六三字『式天公』,「原抄」僅一『其』字;第一九字『乘』,「原抄」作『東』;第二八字『各』,「原抄」作『名』。

    按江日升「台灣外記」卷首「鄭氏應谶五代記」『鄭克■〈臧上土下〉』名下載:『經長子。

    當甲寅之變,經乘釁西渡,仍居金、廈各島;允陳永華請,令其在台監國……』,與此相同;上一『其』字應為『式天公』,以示與下一『其』字有别。

     同頁第四行第三三字『谮』,「原抄」作『僣』。

     同頁第五行第二二字『歎』,「原抄」作『雙』。

    前引「鄭氏應谶五代記」作『歎』(其轉誤當 由于歎、難、難、歡、雙順序而成)。

     同頁第六行第一五字下『天』,「原抄」作『之』(『天』『之』草書相似)。

     同頁第七行第一五字及第一二行第一七兩字『晦』,似有一誤。

     同頁第八行第二七字『琅』,「原抄」作『■〈阝良〉』。

     同頁第九字下『甯靖王同五妃投缳絕胵而死』句,「原抄」『甯』作『■〈甯上皿下〉』、『同』作『因』、『缳』作『環』、『脰』作『胫』。

     同頁第一○行第二一字『正』,「原抄」脫。

     第四六頁第一行第一二字,「原抄」缺文。

     同行第二一字『骁』,「原抄」作『号』。

     同頁第四行第八字『商』,「原抄」作『商』。

     同頁第六行第五字下,「原抄」缺若幹字。

     同頁第七行第五字下,同前。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四字『恩』,「原抄」脫。

    參閱「十三世」其父『鄭缵緒』名下可證。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及一七兩字『巳』與『入』,「原抄」均脫。

    參閱下「十五世」其子『鄭武』名下,可證。

     第四七頁第四行第一四字以下,「原抄」脫二字。

     同頁第五行第三六字『彰』,「原抄」作『漳』。

    按鄭仕谟子廷策進彰化學,嘉慶十六年拔貢,載「彰化縣志」「人物志」;下「十六世」『鄭廷策』名下亦作『漳化』,兩『漳』字同誤。

     同頁第七行第一一字『仰』,下「十六世」其子『鄭嵩』名下作『昂』,今兩存備考。

     同頁第九行第一一字『嵩』,「原抄」作『蒿』。

    按鄭輝星即拭,下「十六世」『鄭嵩(字峻瞻)之父。

     同頁第一一行第七字『園』,「原抄」作『國』。

    上「十四世」其父『鄭修典』名下有『号慎園』語及其事略可作參證。

     第四八頁第一行第一四字『昂』,是否作『仰』?存疑;請參閱上頁第七行第一一字校記。

     同行第二五及三二兩字『己』與『人』,「原抄」作『巳』與『入』。

     同頁第二行第五字,「原抄」缺字;第九字『備』,「原抄」脫,其下并有缺文;第一六字『遊』,「原抄」作『右』。

    且此『右』字可能原在『營』上,因竄至『營』下而脫『遊』也,并此存疑。

     同頁第四行第一二字,「原抄」脫,其下并有缺文。

     同行第一七字『彰』,「原抄」作『漳』。

    說見上頁第五行第三六字校記。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 第四八頁第九行第一字『四』,「原抄」作『五』。

     同頁第一一行第八字『扁』,下第五○頁第一三行作『扃』(第一五字);未悉執是?存疑。

     第四九頁第一二行第二七字『山』,「原抄」脫。

    前鄭芝龍序及鄭名山序均有『遂于楊子山下石井居焉』語,可資證補。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五字『拮』,「原抄」作『桔』。

     第五○頁第一行第一二字『顯』,「原抄」作『■〈目上亞下〉』。

    按『■〈目上亞下〉』為『顯』别寫。

    且乃弟隐泉公諱岱(與嵓均從山)字頤中『顯』與『頤』均從頁,亦足參證。

     同頁第二行第四字『之』,「原抄」脫。

     同頁第七行第二字『泉』、第九字『栻』及第十六字『砥』,「原抄」均缺字。

    參閱前列「世譜」及下文,足資證補。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四字『扃』,原抄「世譜」作『扁』;參閱第四八頁第一一行第八字校記,存疑。

     第五一頁第一行第一七字『玉』,「原抄」作『王』。

     同安縣感化裡石澳保石獅鄉鄭氏圖譜 同頁第三行第四字『之』,「原抄」脫。

     同頁第四行第一七字『軒』,「原抄」作『軒』。

     同頁第五行第二四字『葬』及第六行第一、二兩字『坤向』,「原抄」均缺字。

    後有「殘文」『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頭,坐坤向艮兼未醜』語,與此相同,足資證補。

     同頁第一五行第九字,「原抄」缺字。

     同頁第八行至第五二頁第三行止,顯系殘缺未全,祗仍其舊。

     (虞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