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本宗族譜

關燈
行第六字『創』,「原抄」作『别』,疑形誤;否則,應為『辟』之音誤。

     第三頁第四行第三○字『渎』,「原抄」作『渎』。

     同頁第六行第二七字『三』,「原抄」作『參』,系大寫『參』之别寫;今改普通小寫。

    以下各種數字,凡「原抄」大寫者,一律準此照改,不另逐一贅述。

     第四頁第四行第四、五兩字『統陳』,疑有誤。

     同行第二○、第五行第二○及第六行第七等三字『員』,「原抄」作『人』。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二兩字『寺卿』,「原抄」作『卿寺』。

     第六頁第一二行第二字『副』,「原抄」脫。

     第八頁第二行第二七字『堂』,「原抄」作『坐』。

     同頁第五行第一七字『遊』,「原抄」作『營』。

     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贲岱等題本第八頁第一四行第二四字『官』,「原抄」作『宦』。

    以下多處類此,不一一贅。

     同行第三七字『述』,「原抄」作『逑』。

     第九頁第二行第一九字『楊』,「原抄」作『揚』。

     同頁第三行第三○字『兵』,「原抄」脫。

    前「欽命太保建平侯鄭造報官員兵民船隻總冊」内有『水陸官兵計四十一萬二千五百名』語,與此相合。

     同頁第一四行第八字『锺』,「原抄」作『鐘』。

     同行第二○字,「原抄」缺;疑脫一字或若幹字。

     第一○頁第六行第一三字『澄』,「原抄」作『登』。

     同頁第七行第三二字『眷』,「原抄」作『脊』。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九字『尚』,「原抄」作『省』。

     第一二頁第二行第七字,「原抄」缺,可能脫一字。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九字『範』,「原抄」作『範』。

    前「馮澄世」名下有『率男僞侍衛鎮馮錫範由銅山駕船投誠』及『男馮錫範複逃台灣』等語,據以改訂。

    惟按諸各種文獻,『範』『範』二字互見。

     第一二頁第八行第一三字『官』,「原抄」脫。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八~二五字『拱辰弟蕭福逃歸證』語,「原抄」作『拱辰弟逃歸蕭福證』。

     第一四頁第一行第一五字『與』,「原抄」脫。

     同頁第五行第四字『督』,「原抄」脫。

     第一五頁第一三行第二、三兩字『武閑』,「原抄」作『閑武』。

    前有『僞文閑員姓名開列』、後「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中有『投歸抄帶有僞鎮、僞文官及僞文武閑員冊底』語,可資參證。

     第一六頁第一一行第一八字『萬』,「原抄」作『萬』。

     同頁第一二頁第六字,疑脫一字(或數字)。

     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 第一七頁第六行第二七字『晔』,「原抄」作『葉』。

    按諸各種文獻:「海上見聞錄」作『晔』,「靖海志」前作『烨』、後作『晔』,「從征實錄」、「台灣外記」均作『烨』,「海紀輯要」作『燦』,「台灣鄭氏始末」作『華』,種種不一。

    自以作『晔』為正,其說已見文獻叢刊第三五種「靖海志」所附「靖海志及海上見聞錄合校記」。

    究其紛亂之由,除「從征實錄」似屬形誤外,當為避聖祖(康熙)玄晔諱而改『烨』(音同晔)或『華』(取晔之偏);至『燦』為『烨』之轉誤,而『葉』又為『華』之轉誤也(「黃奏」在康熙六年)。

     同頁第八行第三一字『各』,「原抄」作『名』。

     同頁第一二行第三七~第三八行第二字『愛鼎遷善』語不解。

     同頁第一六行第一字『恣』,「原抄」作『姿』。

     第一八頁第二行第二五字『免』,「原抄」作『兔』。

     同頁第四行第三○字『淩』,「原抄」作『淩』。

     同頁第六行第三五、三六兩字『便重』,疑有誤。

     同頁第一一行第九字『阱』,「原抄」作『穿』。

     同頁第一四行第三、四兩字『縣周』,「原抄」作『周縣』。

     第一九頁第二行第三八字『劄』,「原抄」作『劄』。

     同頁第三行第九字「外」,疑有誤;或為『經』之訛,附供參考。

     同頁第七行第一四字『缵』,「原抄」作『贊』。

    查「石井本宗族譜」「井江鄭氏曆代人物」十三世「鄭缵祖」名下有『題授參政道』語,可為左證。

    至同行第一五字『斥』,「原抄」作『斤』。

     同頁第八行第二二字『杭』,「原抄」作『抗』。

     第二○頁第五行第一二字『辦』,「原抄」作『辨』。

    第七行第一一字『辦』同。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商』,「原抄」作『商』。

    第一五行第一○字『商』同。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三字『宇』,「原抄」作『字』。

    「台灣外記」作『宇』。

     第二一頁第三行第四字『驺』,「原抄」作『驺』。

     石井本宗族譜 石井本宗族譜序(鄭芝龍撰) 第二三頁第六行第三五字『戈』,「原抄」作『弋』。

     同頁第九行第二二字『閩』,「原抄」作『門』。

    後鄭芝鸾「石井本宗譜序」有『述其光啟間十姓從王緣光州(「原抄」作『卅』)固始入閩』及鄭名山「本宗族譜序」有『夫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語,可證其誤。

     同頁第一○行第二九字『蘿』,「原抄」缺字。

    後鄭名山序亦有『茑蘿相附(「原抄」作『符』),意味投合』語,可資證補。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字『于』,「原抄」作『與』;第一○字『焉』,「原抄」作『馬』。

    後鄭名山序亦有『遂于楊子山下石井家焉』語,可證其誤。

     同行第一八字『具』,「原抄」作『俱』。

    後鄭名山序亦有『今武榮山邱壟具在』語。

     同行第三六字『煙』,「原抄」作『煙』。

     同頁第一二行第二八字『抑』,「原抄」從『木』。

     第二四頁第一行第一六字『固』,「原抄」作『因』。

     同行第三○字『修』,「原抄」脫;據「後漢書」鄧禹本傳訂補。

     同頁第四行第五字『炷』,「原抄」作『柱』。

     同頁第六行第五字上「原抄」缺字;是否脫一字?附此存疑。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字『世』,「原抄」脫。

     石井本宗族譜序(鄭芝鸾撰) 第二四頁第一五行第一四字『以』,「原抄」脫。

    下句有『譜以聯情』語,與此『史以記事』相對。

     第二五頁第一行第一八字『逮』,「原抄」作『遞』。

     同頁第三行第三一字『湮』,「原抄」作『煙』。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徙』,「原抄」作『徒』。

     同頁第一二行第二五字『萁』,「原抄」作『箕』。

     同行第二七字『拊』,「原抄」作『■〈亻付〉』。

     同頁第一三行第六字『鉏』,「原抄」作『鈕』。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三字『殷』,「原抄」作『■〈覀上殷下〉』。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三、一五兩『述』字,「原抄」均作『逑』。

     同行第二七字『州』,「原抄」作『卅』。

    按固始(縣)屬河南(省)光州。

     第二六頁第一行第二四~二八字『氏絲于蟻矣』語費解,疑有誤。

     同頁第二行第一五字『蟬』,「原抄」作『禅』。

     同頁第六行第三字『輯』,「原抄」作『緝』。

     同行第七字『展』,「原抄」作『■〈屃,衣代貝〉』。

    『展親』,盡親親之道。

     同行第一二字『黉』,「原抄」作『鲎』。

     同頁第九行第七字『甯』,「原抄」作『甯』。

     石井祠堂聯文 第二六頁第一三行第一一字『寵』,「原抄」作『籠』。

     第二七頁第七行第一○、一一兩字『萬壑』,「原抄」作『壑萬』。

     井江祖傳春冬二祀儀注 第二八頁第五行第八字『祀』,「原抄」作『劄』。

     同頁第八行第九字『筷』,「原抄」作『快』。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字『揖』,「原抄」作『楫』。

     第二九頁第六行第一一字『迎』,「原抄」作『送』。

     石井名賢序 第二九頁第一一行第一七、一八兩字『周室』,似為『同安』之誤,附此存疑。

     同頁第一三行第三一~三五字『又烏可乎哉』語,疑中有脫字。

     本宗族譜序(鄭名山撰) 第三○頁第三行第一四、一五字兩『以記』,「原抄」脫。

    「說明」見前。

     同頁第四行第一七字『逮』,「原抄」作『遞』。

     同頁第六行第二一及二七兩字『事』、『所』,「原抄」均脫。

    前鄭芝鸾序亦有『昭穆明、祀事舉,不忘其所繇生也』語,可資證補。

     同頁第一○行第四字『幾』,「原抄」作『幾』。

     同行第三六字『澳』,「原抄」作『澚』。

    以下尚有數處同此,不一一贅。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一字『經』,「原抄」作『耕』。

     同行第二四字『沃』,「原抄」作『■〈氵矢〉』。

    前鄭芝龍序亦有『蕃滋衍沃』語。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三字『徙』,「原抄」作『徒』。

     同頁第一四行第二字『勸』,「原抄」作『動』。

    前鄭芝龍序有『動我世世子孫忠孝思者也』語,似有不同。

    『動』乎?『勸』乎?存此求正。

     第三一頁第一行第五字『弁』,「原抄」作『升』。

     族譜名行序 第三一頁第二行第三字『名』,「原抄」作『自』。

     同頁第三行第七字『姓』,「原抄」作『侄』。

     同行第一一字『名』,「原抄」作『多』。

     同頁第八行第一、二兩字『十一』,「原抄」并作『土』。

    按石井鄭氏宗譜初排名行第十一世至十六世為『曰、明、哲、實、作、則』,觀下「井江鄭氏曆代人物」芝龍輩(十一世)字「曰□」、成功輩(十二世)字「明□」、經輩(十三世)字「哲□」、克塽輩(十四)名「實□」…………等,均相吻合,可證「原抄」『土』為『十一』之誤。

     世系圖譜序 第三一頁第一二行第五字『序』,「原抄」疑脫。

     第三二頁第三行第一字『恩』,「原抄」作『息』。

    按前鄭芝龍鸾序『矧身荷國恩』及後「井江鄭氏曆代人物」第十二世「鄭垚」名下『諱恩』之『恩』,「原抄」亦作『息』,可證其誤。

     石井谒祖序 第三二頁第五行第二八字『物』,「原抄」作『派』。

    『派』疑衍,『物』竄入下句,見次條。

     同頁第六行第三、四字兩字間衍一『物』字。

     同行第一三字起『豈不以樂樂所自生』語,疑有誤。

     同頁第八行第一一字『五』與次頁第八頁第一二字『二』,似應相同,『五』、『二』必有一誤。

     同頁第九行第一一字『不』,「原抄」脫。

     同頁第一○行第二二、二三兩字『逢相』,「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