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集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於易傳今卻已自成書但逐旋修改期以七十其書可出退之稱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日負於初心信然某於易傳後來所改無幾不知如何故且期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春秋之書待劉絢文字到卻用功亦不多也今人解詩全無意思卻待出些文字中庸書卻已成今農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種五谷吾得而食之今百工技藝作為器用吾得而用之甲胄之士被堅執鋭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卻如此閑過了日月即是天地間一蠧也功澤又不及民别事又做不得惟有補緝聖人遺書庶幾有補耳
陳長方見尹子於姑蘇問中庸解子雲先生自以為不滿意焚之矣
先生被谪時李邦直尹洛令都監來見伊川才出見之便請上轎先生欲略見叔母亦不許莫知朝命雲何是夜宿於都監廳明日差人管押成行至龍門邦直遣人赆銀百星先生不受既歸門人問何為不受曰渠是時已與某不相知豈可受
嘗雲吾四十以前讀誦五十以前研究其義六十以前反複紬繹六十以後着書着書不得已
尹焞年二十始登先生之門嘗得朱公掞所論雜說呈先生問先生此書可觀否先生留半月一日請曰前日所呈雜說如何先生曰某在何必觀此若不得頤心隻是記得他意焞自此不敢複讀
朱子曰若伊川不在則何可不讀
南方學者從先生既久有歸者或問曰學者久從學于門誰是最有得者先生曰豈敢便道有得處且隻是指與他個岐徑令他尋将去不錯了已是忒大?若夫自得尤難其人謂之得者便是已有也若論随力量而有見處則不無其人也
先生常服蠒袍高?檐劣半寸【一雲?桶八寸檐半寸四直】系縧曰此野人之服也深衣紳帶青緣篆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紹興間胡安國言程某修身行法規矩凖繩獨出諸儒之表雖崇甯間曲加防禁學者私相傳習其後門人稍稍進用傳者浸廣士大夫争相淬勵而其間志利祿者托其說以自售分黨相排衆論洶洶深诮其徒而乃上及於伊川竊以為過矣夫聖人之道所以埀訓萬世無非中庸非有甚高難行之說離世異俗之行此誠不可易之至論也然中庸之義不明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後其義可思而得也不然則或謂高明所以處己中庸所以接物本末上下析為二途而其義不明矣士學宜師孔孟此亦至論也然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而後其道可學而至也不然則或以六經語孟之書資口耳取世資以幹祿愈不得其門而入矣今欲使學者蹈中庸師孔孟而禁使不得從頤之學是入室而不由戶也不亦誤乎
尹焞曰先生之學本於至誠其見於言動事為之間處中有常疏通簡易不為矯異不為狷介寛猛合宜莊重有體或說匍匐以吊喪誦孝經以追薦皆無此事衣雖紬素冠襟必整食雖簡儉蔬飯必潔太中年老左右緻養無違以家事自任悉力營辦細事必親贍給内外親族八十餘口
又曰於書無所不讀於事無所不能
謝良佐曰伊川才大以之處大事必不動聲色指顧而集矣或曰人謂伊川守正則盡通變不足子之言若是何也謝子曰陝右錢以鉄舊矣有議更以銅者巳而會所鑄子不喻母謂無利也遂止伊川聞之曰此乃國家之大利也利多費省私鑄者衆費多利少盜鑄者息民不敢盜鑄則權歸公上非國家之大利乎又有議增解鹽之直者伊川曰價平則鹽易洩人人得食無積而不售者歲入必倍矣增價則反是巳而果然司馬公既相薦伊川而起之伊川曰将累人矣使韓富當國時吾猶可以有行也及溫公大變熙豐複祖宗之舊伊川曰役法當讨論未可輕改也公不然之既而數年紛紛不能定由是觀之亦可以見其梗概矣
朱熹書易傳後曰易更三聖而制作不同若包犠氏之象文王之辭皆依蔔筮以為教而其法則異至於孔子之贊則一以義理為教而不專於蔔筮也是豈其故相反哉俗之淳漓既異故其所以為教為法者不得不異而道則未嘗不同也然自秦漢以來考象辭者泥於術數而不得其弘通簡易之法談義理者淪於空寂而不适乎中正仁義之歸求其因時立教以承三聖不同於法而同於道者則惟伊川之書而已
又曰易傳義理精字數足無一毫欠阙隻是於本義不相合易本是蔔筮之書程先生隻說得一理
伊川晚年文字如易傳直是盛得水住
晚年所見甚實更無一句懸空說底話今觀易傳可見何嘗有一句不着實
易傳言理甚備象數卻欠在亦有未安處如旡妄六二不耕獲不菑畲隻是說一個無所作為之意易傳卻言不耕而獲不菑而畲謂不首造其事殊非正意
沈元用問和靖伊川易傳何處是切要尹雲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此是最切要處後舉似李延平延平曰尹說固好然須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說得此話
向見敬夫及伯恭皆令學者專讀程易傳往往皆無所得蓋程傳但觀其理而不考卦畫經文則其意味無窮各有用處誠為切於日用功夫但以卦畫經文考之則不免有可疑者
問程易說得理也太多曰伊川求之太深嘗說三百八十四爻不可隻作三百八十四爻解其說也好而今似他解時依舊隻作得三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