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案紀略
關燈
小
中
大
傷腹流腸,猶斬三賊始仆。
十八日,曾、鄭帶兵出東門,義首黃定安、陳此出西門,羅冠英出中路,大戰于水汴頭。
林晟藤牌軍繼至,橫沖直撞,勢如驟雨;東西二軍皆潰。
羅冠英被困,左沖右突不能出;方危急,幸柯九、柯興死力沖殺,方透重圍收兵,死傷甚多。
又偵知南埔等莊背叛,人心惶惶,遂堅守待救。
賊四面環攻之,城中水道又絕,計無所施;不得已,姑請節婦林氏再出祈雨。
在官民之意,亦未必遂敢有應;蓋至此已三次矣。
讵林拜于香案下,俯伏未起,黑雲陡合。
适巨賊何守以火箭從南門射入,燒毀近城民居,諸賊乘之攀登;外以掘子軍穿城,墉垣崩數丈,勢已危。
适雨至,鄭榮歡呼,引兵冒雨堵禦;曾捷步繼之,百姓皆持楯矛相助。
賊方退出,林占梅遣曾捷步之弟捷升解運鉛彈、火藥并精兵三百名來救,大戰城下;鄭榮急開城,援之入。
賊見救至,又聞朝命水師提督吳鴻源統兵三千人抵郡,又聞鹿港亦有兵由帆船抵沖西港登岸,軍威大振,始懾;解圍而退。
十二月,吳提督抵郡見道府、紳士,以鎮、道皆殉節,乃擇吉招魂緻祭;吳帥親拜泣奠,感動軍民。
旋得鹽水港軍報,遂集各官計議進取之策。
同時有吳豬哥者,龍岩産也;飄流來鹿,時炫異術,自誇習奇門、遁甲,且能役驅神鬼、撒豆成兵。
有薦之于曾玉明,曾笑置之。
林淵源谏曰:『吳誠有術,公乃輕之不用;萬一為賊所得,又生巨患,悔之何及』!曾公曉之曰:『從來戰陣,皆憑天命;從無見邪術成功者。
果術士有用,則謀臣勇将無足貴矣』!卒屏之。
吳乃夜奔彰城,得引見林晟,誇其所能;晟令遣鬼兵殺敵帥。
值曾玉明與蔡德芳議事,将散歸寝,燈下有影幢幢;初疑近侍,不甚介意。
比谛視,覺其不倫,知有異;遂握劍僞寐而觇其變。
果三鼓甫盡,見有物非人非獸,揭帳登床;曾以劍刺之,中其腹。
怪大啼,血流床席;急起逐之,方逾戶欲遁,急斬之帳外。
兵聞聲鹹至;灼之,則一黃狗遍體符箓,頭戴紙制鬼臉,狀極猙獰,已受劍而倒。
衆皆栗然,謂術士果亦可畏;曾獨晏然笑曰:『技隻此耳,何能為哉』!及夜,親随兵丁已有戒心,燈火輝煌;曾公命撤去之,使不改常度。
經二夕不異,衆亦謂無他矣。
一夕,曾接吳鴻源軍報有夾攻之約,聚标下計議,三鼓方散。
甫歸帳,覺心跳不甯;乃呼親兵二人同行搜檢,則于草堆内搜出一人,身帶短铳一柄、利刃二枝。
訊之,乃術士令作刺客也。
問:『何愚!供其差使』?刺客稱『有掩身符可恃,所以貿然來耳』。
曾大笑曰:『予固言其技止此,誠哉』!群欲殺之,曾憫其愚,割斷腳後跟筋并去一耳,然後放之去;意蓋謂已成殘廢,放去亦不能有為也(此段似近滑稽,第就所聞,姑筆記之)。
同治二年(癸亥)正月,署水師提督樸勇巴圖魯吳鴻源出師平賊,進紮鹽水港。
以店仔口降将吳志高(即吳牆)為鄉導,同知張啟煃、鹽大使秦培恩、守備徐榮生、蘇吉良進屯鹿仔草。
蓋戴逆之倡亂,以店仔口為郡、嘉交通孔道,使巨賊盧大鼻領大股賊黨鎮守之。
吳志高生有機警,曾應童子試不售。
該莊附近固村愚無知,以吳有識,群聽其指揮;且吳族大丁多,家資又裕,故一帶五十三莊推之為大總理。
戴逆封以大将軍名号,吳亦受之;迨林向榮出師,吳以計殺盧大鼻反正,且為林運糧。
初,解嘉義之圍,吳與有力;及林鎮敗沒鬥六,吳嚴饬聯莊、深溝高壘,賊未奈之何。
其不能進窺台南者,亦恐吳中梗故也。
吳帥知之,故令為鄉導。
十五日,鎮中遊擊洪金升、鎮标左營遊擊葉得茂、守備徐榮生帶兵四百名由鹿仔草進兵至埔心之南靖厝,賊兵由後襲之;二重溝呂仔梓引賊抄包,路徑雜沓,軍心慌亂,遂敗散。
遊擊葉得茂、千總黃茂生力戰,陣亡。
海外散人曰:店仔口吳志高,予嘗造其家。
其人身材五短;頗溫文,無粗浮氣。
平時以教讀為生,曉暢事機,一呼百諾。
郡、嘉之缙紳,無不遍交。
園林頗盛。
詢當日之戰績,猶津津樂道之也。
蓋所居店仔口之後山,即嘉義城文廟之尖峰;開屏列帳,直趣抵莊。
北面又有北隙諸小山,西南有上、下茄苳諸土埠,羅列環拱。
清晨遙望,了然眉宇,宜乎人傑之出;殆亦由于地靈之所鐘欤!餘與盤桓多天,故心見其性情之真也(此段評語,頗有所袒。
以餘所聞,似未必然。
故王允不許中郎續史,職是故也)。
菜耘曰:戴逆之役,從征諸将如吳鴻源,後實授台灣鎮;蘇吉良,至甲申中、法之戰亦來澎湖防堵,實授澎湖鎮;鄭榮則至戊子施九段之事起方去職,其來任鹿港水師遊擊者多年:與該地紳商交情甚洽,是皆餘之所認識者也。
鄭榮字子開,善書,草法尤擅長;循循然儒雅,非武夫驕厲之氣。
其去官也,亦以恤民情而嫉李嘉棠之愎,故為蜚語所中而去之也。
當地百姓時猶念之,其德澤亦足都者。
正月十八日,林逆戆虎晟複糾衆再圍大甲,候補同知王桢率義首林盛出兵與晟戰于磁磘莊。
林晟穿黃馬褂、張黃蓋督戰,方相持,賊忽大至,勢如驟雨;官兵不敵,王桢幾為所獲,賴蔡俊竭死力救之出,喊殺震天地。
賊縱火燒民居,又斷絕水路,将大甲四面合圍。
城内奸民王發與賊約梯屋以應;事洩,為王此所獲,送官誅之。
時城内大困,僞鎮北大将軍何首與大甲有切密關系,本有緩急相救之盟;縛箭書射入城内,令安心勿潰。
越二日,林晟登鐵砧山,相傳延平王昔嘗屯軍此山,軍兵乏水,渴甚;延平乃拔劍插山上,甘泉湧出成巨井,劍遂留井中。
每月朗風清,劍氣沖霄;即午節、中秋諸佳日井水澄清,劍亦可見雲雲。
于是林晟乃造井拜祝,雲:『若己有大福,劍當湧出。
否則,一炮相遺』等語。
祭畢,遂與官兵戰于水尾社莊。
方興高采烈,忽一炮飛來,折其當門兩齒,魂不附體;餘賊亦漸敗退,何首亦乘勢而退。
林晟喪氣,乘夜纡途從鳌頭山後逃回四塊厝老巢;大甲城遂得安堵如故。
二月,紳士陳捷元、義首蔡宇克複鳌頭、梧栖街等處。
先是,二處之土匪應賊,官兵勢力未逮,該地遂為賊所踞。
顧以對岸向迩,可得交易貨物,故不焚毀;然蟠踞如故也。
迨林晟敗後,鳌頭紳士蔡懷斌(字時超)密遣人請官收複,己統鄉子弟兵應之;賊渠陳在敗走,鳌頭克複:時六(?)月朔日也。
初四日,蔡懷斌為前導,引官兵乘勝攻梧栖;郊戶楊琏(字玉器)引官兵入街,陳在與紀、林等猶擁兵巷戰不退。
紳士楊清珠(字誨我)率鄉兵夾擊之,義民蔡新光鳴鑼殺賊;賊方不支退走,梧栖亦克複。
大甲張世英及羅冠英、廖廷鳳等攻馬公厝,克之;遂進攻新廣莊、埧仔等處,皆克之。
時戴潮春已往嘉義四張犁老巢,使陳梓生守之;官兵連攻數次,賊黨死守望樓(俗謂铳櫃樓),死傷甚多。
羅冠英絕其水道,賊黨涸渴慌亂。
二十七夕,先由地道穿入,埋火藥爆之,賊屍飛空亂舞;兵乘之,遂克四張犁,所得器械、糧米甚多。
旋出兵,收複附近鄉村。
林晟自敗後,蟄伏家居;及聞老巢有失,統死黨陳狗毋、廖安然之衆死力來争。
然張世英與羅冠英屯翁仔社,已據四張犁之上遊;且聞各處豪傑效順,日有捷聞。
賊勢遂漸衰,将成困獸矣。
二月十二日,水師提督吳鴻源接到諸路軍報。
蓋諸軍次第攻破上樹頭莊、馬稠後莊,各殺賊數百級。
戴逆自率悍賊圍攻嘉義已閱數月,其間互有勝敗;然賊存必得之心,故猛撲不休,外救依然不至。
吳帥遂使洪金升分紮白沙墩,通判楊興邦、同知張啟煃進紮水堀頭街,自以吳志高為鄉導引兵下茄苳,先定鼎足之勢。
自将遊擊周逢時、守備蘇吉良等統鎮标諸軍攻破後寮仔莊,生獲僞元帥、将軍等十八人。
賊渠王祿拔據守馬稠後莊,與官兵力戰。
洪金升與楊興邦各分兵蹑其左右,王三面受敵,始慌亂,請救于陳弄;弄令書記陳吉生覆書,囑拔堅守,約三更救兵決到。
陳吉生本從林鎮随營人員,林覆沒,陳被執,陳弄惜其才,與認宗誼,勸之降,使掌文報書類之職。
至是,吉生改其詞,謂「彰化三更已失,大衆四處逃散」等語;又陰令人詐報彰化已失之訊。
王祿拔接書大驚,棄軍而走。
陳弄聞拔敗,又聞彰化失守,亦狼狽退歸;所遺辎重器械無數,皆為官兵所有。
官兵既得馬稠後莊之要隘,軍威大振;集合諸軍,自店仔口長驅抵嘉義。
城中而九月被困至此,兵窮糧盡;雖紳富傾赀助饷,總不能濟。
許山最好義,自以龍眼核杵粉和米麥混食,傾囊濟軍,民皆感泣。
守将湯得升晝夜督戰,衣不解帶、目不交睫,勉勵軍士皆以至情至理之言,聞者無不感奮忘死,故得抗守不失。
賊于城外築土堡,高與城齊;日夜嬲戰,架雲梯以登。
官兵初運巨石碎之,登者盡死;後賊由土堡緣攀登城,官兵以利矛俟近刺之令墜。
賊來林晟處召藤牌兵薄城址,城上以糖煮油潑之,燒者皆爛。
數月之間,窮竭心力。
比聞吳帥救至,如大旱得雨,軍聲歡呼,開城夾擊;陣獲逆叔戴老見,嘉義解圍。
從前義首林義、總理林維銘、林大約、林榮貴等均以解圍陣亡,鄉勇死者四十四人;吳提督皆親祭奠拜,奏旨請獎,予建祠宇,春秋二祭。
海外散人曰:前次林鎮解圍,已備嘗辛苦;比聞林帥覆沒,鬥六淪陷,人心徨駭,風聲鶴唳。
況戴逆銳志而來,聲勢十倍;糧道既盡、外援又絕,而能堅守五閱月餘者,則參府湯得升與士卒同甘苦、紳士許山等又複向義相勉勸,竟能轉敗圖功,皆緣君上無窮之仁恩淪肌浃髓,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非然者,則内地發逆方張之際、兵單饷竭之秋,縱有頗、牧,未必為功。
倘嘉垣有失,則賊得長驅直進,郡城亦難保守;則不獨台地未易收回,黎民不知若何塗炭矣!語雲:『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信哉,斯言也。
執政者一隅亦知三反焉。
陳吉生之依陳弄也,本非誠意;初思逃走,後見陳弄頗見信,遂思乘機圖賊立功。
及陳弄困嘉義日久未拔,檄召賊衆,吉生司文檄,一依陳弄所命,照數檄召;而于科派糧食,則暗中減少。
群賊見糧食不充,逐漸散歸。
吉生又作箭書射入城中,細告減糧散衆之故,囑城中務必堅守;及王祿拔讨救,又故改軍報,且雲彰垣已失,賊心離渙。
陳弄敗歸小埔心,查知吉生所為,召而诘之;吉生面不改色,大言曰:『吾世受國恩,肯從汝作賊耶!所以暫栖止者,蓋欲尋機會為林鎮報仇也。
事之不成,天也!縱死,亦為忠義之鬼。
汝等草木腐鼠,何足以知哉』!陳弄大怒,以銅鐵燒烙之;弄妻亦以女鞋擊其頭。
吉生始終自承,不供一人,竟以殉節;哀哉!時六(?)月二十日事也。
同月,朝命以曾玉明署台灣挂印總兵。
時曾紮秀水,與賊對壘數月。
賊首黃阿起踞後港仔莊,所處賊巢岸高如牆,竹圍密箐編排如城;且遍埋竹簽,掘陷坑。
圍内再築高牆,四方各架築铳樓,曉夜瞭望。
莿竹之堅硬如鐵,刀斫不斷、火燒不透,比城尤堅固;是以不能猝攻。
官兵以草把卷立竹簽,肉薄過之;賊于铳樓發射,旋以大釘補釘之。
玉明造孔明車,上蒙濕水綿績于車上,壯士伏其下,迫攻之;賊用銅铳子以油炒之,且制如兩頭尖,射透綿績及孔明車兵士死三十餘人。
玉明又造土堡高四丈餘,以安大煩擊之,奈準頭不能中的;賊又挖土坑以避之。
是以蕞爾之地,緻攻三年之久。
當道有謂曾之擁兵不進,蓋未知其中事實耳。
惟葉虎鞭、黃炳榮克烏瓦厝以攻湳尾莊。
按陳吉生之事實,或有傳是海帆者;殊未知孰是?抑同時有王、陳兩人共謀者?惜無确知可考。
姑兩存之,以志忠義之士姓名可以長存也。
同年四月孟夏,鹿港海防分府興廉(字宜泉,滿洲人),以曾玉明累攻不克,詳請閩浙總督耆齡,請添兵。
督委遊擊蕭瑞芳、守備陳啟祥解運大炮十餘尊,由沖西抵鹿;再命記名副将北路協曾元福(泉州晉江人)帶兵千人由鹿港登岸。
旋進兵白沙坑,駐紮觀音山前敵,距城隻四裡許;賊紮大岸頭及湳尾以拒。
元福分二路進兵,一令五品藍翎梁征辰率把總林逢照、林清輝與賊酣戰,一由虎山岩後圹底以攻待人坑,一由烏瓦厝以攻大岸頭;又約曾玉明進攻後港仔及湳尾,以分其勢。
時軍中主兵者兩曾姓,故人以玉明為「大曾」、元福為「小曾」以相分别。
二十四莊紳士陳捷魁、李華文、陳宗文等各引莊兵助戰,計十餘陣不能取勝。
大曾令陳大戆、葉虎鞭進紮水返橋,令蕭瑞芳、遊紹芳、胡松齡攻湳尾;賊堅守,瑞芳以大煩轟之。
奈竹圍甚密,雖彈丸所中,祗折其半;而竹尾蒙葺,仍倒垂覆敵,轉以護铳樓之牆壁,佥為障護難倒。
故猛攻數陣,亦不可拔。
四月二十八日,彰化舉人陳肇興(字伯康)、邱位南(字石莊)、沙連舉人林鳳池(字文翰)、生員陳上治(字熙朝)、永春生員廖秉均、南投堡義首陳雲龍、吳聯輝、牛牯嶺義首陳捷三(字月三)、北投堡舉人簡成化、義首林錫爵、沙仔侖廪生陳貞元等皆會同聯盟,約六莊同日樹白旗以應官兵。
集集義首陳再裕招屯番力戰,家眷在城内,賊目陳永明、陳輝、黃丁目殺入其家,再裕之妾吳信娘、子陳番、陳天成、陳祥、婢菊花及莊丁計二十八人,俱被殺。
再裕聞訊,痛切心髓,急欲報仇;孤軍深入,被困不脫。
賊擄之到鬥六獻功,不屈,仰藥死。
許厝寮義首陳耀及生員廖秉均,本在沙連辦局;賊緻之,廖、陳戰敗,皆被執。
戴逆欲使之跪拜,皆不屈,大罵;遇害。
武東堡背約,賊渠蕭金泉率衆攻許厝寮。
義首陳耀山拒之,連戰數日;救不至,賊乘風縱火,耀山兵潰被執,賊刮面爬背而寸磔之,死狀最慘(陳耀、陳耀山是一是二?俟再考之)。
陳貞元兵敗;在沙仔侖之家宅樓閣連雲,亦被賊所毀。
時民軍疊敗,賊鋒愈熾,所到人心惶駭;沙連陳上治把守不住,孤身逃脫,家産一無所有。
林克柳驚悸而死。
北投堡水道被賊堵斷,五谷無收;林錫爵以忠義撫循鄉兵,僅足自守,然家資已罄于軍火矣。
陳雲龍(後至鬥六都司)、陳捷三(後至鹿港水師遊擊)引兵惡戰經旬,賊始稍戢其鋒,而武東山頂及沙仔侖、沙連、南北投等處方能支持,引領日望官軍之來矣。
陳肇興、邱石莊因避亂逃居南北投堡,該莊人頗尊崇之;軍事提調,大都二人指揮。
賊恨之次骨,數命刺客殺之,每不能遂意。
一日,邱議事夕歸,傍路有大樹,忽見樹杪火光閃閃;邱疑之,以詢從者,佥雲不見。
命搜之,發見二怪漢,各有利刃短铳;訊所欲為,不答。
縛而遍示村中人,竟無識者;知為刺客,遂活埋于溪洲之荒坪。
吳鴻源既解嘉義之圍,遣蘇吉良、徐榮生進攻劉厝莊、小定厝、上塗溝、下塗溝等處。
賊渠呂仔梓、羅彭胡拒戰,官兵小卻;藍翎都司陳康泰陷陣戰殁。
忽曾元福救兵到,蘇、徐之兵回頭力戰。
呂仔梓之妻素親臨陣鏖戰,勇悍過男子;見陣勢小挫,欲率親兵略陣。
忽一炮飛來,碎其頭而死;賊大震。
官兵乘勢奮進,連戰二晝夜,陣捉僞元帥葉新婦、僞大将軍何錢鼠。
嚴辨見勢急,逃匿新港;呂仔梓投降,導引官兵攻破大侖莊。
時吳帥諸部将惟蘇吉良、徐榮生功績最多,前後三百餘戰,生獲賊酋二十餘名。
乃清莊通道,嘉義一帶之路途始通行無阻。
吳帥懲林鎮之敗,欲先清道,搜剿餘匪,然後出師;乃洪道輕信蜚語,迫令出軍。
吳往返辯論不已,洪道愈忌,竟責以「擁兵滞逗」之罪;謂二重溪呂仔梓一竹圍之地,何以連攻兩月之久尚不能下?吳帥接到公(?),即日班師而回。
時曾元福紮白沙坑,軍士多染時疫;忽接到督憲檄文令代統吳鴻源之衆,乃纡海道至麥寮港登岸,接篆軍事。
洪道自戴逆亂起,以知府坐升兵備道,即以平賊為己任;每日集群僚、紳士讨論剿賊之計,至深宵乃罷。
時内地發逆未平,财政困難,巡撫徐宗幹許洪就地籌饷;計捐有十餘萬元,不足需用。
乃盡出其玩器、首飾珍品,售以贍軍;再不足,權用鈔票:牽蘿補屋,日坐愁城。
每論時政痛切,辄泣下沾襟。
坐是抱疾不起,六月卒于任;彌留之際,手書示群僚,皆剿賊事宜。
台郡進士施瓊芳、福州贊善趙新,佥聯名疏請「洪毓琛毀家纾難,保障全台;請于郡治建專祠,在官事迹宣示史館」。
巡撫徐宗幹亦奏請從優議恤。
後旨贈太常寺正卿,蔭一子入監讀書;并饬地方官将靈柩妥為照料,運回原籍安葬。
時賊渠楊目丁引賊黨各處蹂躏鄉村,兇無人理。
陳捷三合義民數千紮沙仔侖,與賊大戰。
六月十六日,戰于濁水溪,炮彈沖天。
陳貞元引莊兵出助,未勝;幸水沙連陳上治引兵由南面包抄夾擊,賊始不支。
捷三乘勝沖鋒,遇楊目丁于陣,舉刀劈之,生擒以歸;斬首摘心,以祭其兄。
陳再裕斬賊首四十餘級。
餘賊敗歸,猶蟠踞南投,攻打諸義莊;陳捷三與陳雲龍率義兵數千人進剿,南投紳士吳聯輝内應;南投收複,殺賊八十五人。
捷三等遂進攻北投,林錫爵亦自北投助攻,吳聯輝又引兵來會,軍聲大震;賊連日出戰皆敗,遂退屯施厝坪。
其地與牛牯嶺相去僅數裡之遠,陳捷三人地熟識,夜遣人放火攻之;賊駭潰,遂克施厝坪,與陳雲龍分兵徇收附近鄉村。
七月二十二日,陳雲龍攻克集集,斬賊百餘級。
時埔裡社諸賊聞六堡之民樹白旗,大駭;麇聚集集,圖大舉。
陳雲龍知之,與陳捷三率義民五千餘人進攻之,鹹死戰不退;忽水沙連舉人林鳳池引兵來助,賊大敗,退紮水社。
八月,群賊再圍集集街,以圖與鬥六通消息。
林、陳諸将各出兵與戰,賊拚死而來,勢頗銳;陳捷三之兄陳捷元(後任水師遊擊)引六堡之衆來助。
牛牯嶺本高山,以高臨下,勢如驟雨。
且捷元兄弟素得士心,器械精良、糧米充足,故守則無缺、戰則有功;自軍興以來,大小數十戰,少有敗衄。
是役殺賊三百六十餘人,溪水盡赤。
九月,僞鎮北大将軍林大用詣曾玉明軍營投降。
因大用本居中寮,族大丁多,平昔與嘉寶潭陳耀有隙,常相攻殺;奈陳耀雄于财,恒為所侮。
故紅旗事起,轉投賊,冀伸夙憤;諸賊甚重之,倚為北門筦鑰。
及是,陳耀已故,賊勢又漸衰;知不能久持,始向曾軍反正。
群賊偵知,駭且憤,相率圍攻之;大用逃匿于柑仔井。
賊蹑至,大用與親随二百人竭力拒戰;曾軍旋救至捒,賊方退。
城中巨賊陳梓生、陳鮄、王萬等知中寮歸官,距城不滿三裡,知難久守;爰将酷斂财物潛運歸四塊厝,林晟亦潛守老巢,思所以抗拒官兵之計,隻留江有仁、林貓等守彰城。
江有仁于賊中亦狡黠異常,蓋亦識朝不保暮;惟族微衆寡,難逞其欲,故欲乘此機一伸其貪壑,然後别籌生路耳。
羅冠英、廖廷鳳攻東大墩,守賊廖安然竭力死守;連日惡戰,不克。
張世英乃分兵進攻棋盤厝,适風大作,官兵縱火焚之;賊不支,敗走。
十九日,官兵乘勝攻破東大墩,通阿罩霧,廖安然猶作困獸之鬥;忽後甲心中炮,遂死于陣中。
附近之莊如石崗仔、枋寮、土牛,以次恢複。
職員林文鳳(字儀卿)、副将林文明率親丁分頭迎殺,新莊仔至鳥铳頭、番仔寮等處之賊皆肅清。
冬十月,現任泉州陸路提督烏納思齊巴圖魯林文察(字密卿)以家屬在阿罩霧,桑梓之邦情形熟識,故閩浙總督左宗棠令帶兵抵台助剿;武狀元王世清為先鋒,餘部下屬員皆東及貓羅堡之人為多,由帆船入麥寮港纡途回本居阿罩霧。
新任兵備道丁曰健(字述安,安徽舉人)帶兵三千人抵竹塹,旋進駐牛罵頭。
先是,巡撫徐宗幹檄催林占梅總辦團練,占梅上書略陳台灣情形,
十八日,曾、鄭帶兵出東門,義首黃定安、陳此出西門,羅冠英出中路,大戰于水汴頭。
林晟藤牌軍繼至,橫沖直撞,勢如驟雨;東西二軍皆潰。
羅冠英被困,左沖右突不能出;方危急,幸柯九、柯興死力沖殺,方透重圍收兵,死傷甚多。
又偵知南埔等莊背叛,人心惶惶,遂堅守待救。
賊四面環攻之,城中水道又絕,計無所施;不得已,姑請節婦林氏再出祈雨。
在官民之意,亦未必遂敢有應;蓋至此已三次矣。
讵林拜于香案下,俯伏未起,黑雲陡合。
适巨賊何守以火箭從南門射入,燒毀近城民居,諸賊乘之攀登;外以掘子軍穿城,墉垣崩數丈,勢已危。
适雨至,鄭榮歡呼,引兵冒雨堵禦;曾捷步繼之,百姓皆持楯矛相助。
賊方退出,林占梅遣曾捷步之弟捷升解運鉛彈、火藥并精兵三百名來救,大戰城下;鄭榮急開城,援之入。
賊見救至,又聞朝命水師提督吳鴻源統兵三千人抵郡,又聞鹿港亦有兵由帆船抵沖西港登岸,軍威大振,始懾;解圍而退。
十二月,吳提督抵郡見道府、紳士,以鎮、道皆殉節,乃擇吉招魂緻祭;吳帥親拜泣奠,感動軍民。
旋得鹽水港軍報,遂集各官計議進取之策。
同時有吳豬哥者,龍岩産也;飄流來鹿,時炫異術,自誇習奇門、遁甲,且能役驅神鬼、撒豆成兵。
有薦之于曾玉明,曾笑置之。
林淵源谏曰:『吳誠有術,公乃輕之不用;萬一為賊所得,又生巨患,悔之何及』!曾公曉之曰:『從來戰陣,皆憑天命;從無見邪術成功者。
果術士有用,則謀臣勇将無足貴矣』!卒屏之。
吳乃夜奔彰城,得引見林晟,誇其所能;晟令遣鬼兵殺敵帥。
值曾玉明與蔡德芳議事,将散歸寝,燈下有影幢幢;初疑近侍,不甚介意。
比谛視,覺其不倫,知有異;遂握劍僞寐而觇其變。
果三鼓甫盡,見有物非人非獸,揭帳登床;曾以劍刺之,中其腹。
怪大啼,血流床席;急起逐之,方逾戶欲遁,急斬之帳外。
兵聞聲鹹至;灼之,則一黃狗遍體符箓,頭戴紙制鬼臉,狀極猙獰,已受劍而倒。
衆皆栗然,謂術士果亦可畏;曾獨晏然笑曰:『技隻此耳,何能為哉』!及夜,親随兵丁已有戒心,燈火輝煌;曾公命撤去之,使不改常度。
經二夕不異,衆亦謂無他矣。
一夕,曾接吳鴻源軍報有夾攻之約,聚标下計議,三鼓方散。
甫歸帳,覺心跳不甯;乃呼親兵二人同行搜檢,則于草堆内搜出一人,身帶短铳一柄、利刃二枝。
訊之,乃術士令作刺客也。
問:『何愚!供其差使』?刺客稱『有掩身符可恃,所以貿然來耳』。
曾大笑曰:『予固言其技止此,誠哉』!群欲殺之,曾憫其愚,割斷腳後跟筋并去一耳,然後放之去;意蓋謂已成殘廢,放去亦不能有為也(此段似近滑稽,第就所聞,姑筆記之)。
同治二年(癸亥)正月,署水師提督樸勇巴圖魯吳鴻源出師平賊,進紮鹽水港。
以店仔口降将吳志高(即吳牆)為鄉導,同知張啟煃、鹽大使秦培恩、守備徐榮生、蘇吉良進屯鹿仔草。
蓋戴逆之倡亂,以店仔口為郡、嘉交通孔道,使巨賊盧大鼻領大股賊黨鎮守之。
吳志高生有機警,曾應童子試不售。
該莊附近固村愚無知,以吳有識,群聽其指揮;且吳族大丁多,家資又裕,故一帶五十三莊推之為大總理。
戴逆封以大将軍名号,吳亦受之;迨林向榮出師,吳以計殺盧大鼻反正,且為林運糧。
初,解嘉義之圍,吳與有力;及林鎮敗沒鬥六,吳嚴饬聯莊、深溝高壘,賊未奈之何。
其不能進窺台南者,亦恐吳中梗故也。
吳帥知之,故令為鄉導。
十五日,鎮中遊擊洪金升、鎮标左營遊擊葉得茂、守備徐榮生帶兵四百名由鹿仔草進兵至埔心之南靖厝,賊兵由後襲之;二重溝呂仔梓引賊抄包,路徑雜沓,軍心慌亂,遂敗散。
遊擊葉得茂、千總黃茂生力戰,陣亡。
海外散人曰:店仔口吳志高,予嘗造其家。
其人身材五短;頗溫文,無粗浮氣。
平時以教讀為生,曉暢事機,一呼百諾。
郡、嘉之缙紳,無不遍交。
園林頗盛。
詢當日之戰績,猶津津樂道之也。
蓋所居店仔口之後山,即嘉義城文廟之尖峰;開屏列帳,直趣抵莊。
北面又有北隙諸小山,西南有上、下茄苳諸土埠,羅列環拱。
清晨遙望,了然眉宇,宜乎人傑之出;殆亦由于地靈之所鐘欤!餘與盤桓多天,故心見其性情之真也(此段評語,頗有所袒。
以餘所聞,似未必然。
故王允不許中郎續史,職是故也)。
菜耘曰:戴逆之役,從征諸将如吳鴻源,後實授台灣鎮;蘇吉良,至甲申中、法之戰亦來澎湖防堵,實授澎湖鎮;鄭榮則至戊子施九段之事起方去職,其來任鹿港水師遊擊者多年:與該地紳商交情甚洽,是皆餘之所認識者也。
鄭榮字子開,善書,草法尤擅長;循循然儒雅,非武夫驕厲之氣。
其去官也,亦以恤民情而嫉李嘉棠之愎,故為蜚語所中而去之也。
當地百姓時猶念之,其德澤亦足都者。
正月十八日,林逆戆虎晟複糾衆再圍大甲,候補同知王桢率義首林盛出兵與晟戰于磁磘莊。
林晟穿黃馬褂、張黃蓋督戰,方相持,賊忽大至,勢如驟雨;官兵不敵,王桢幾為所獲,賴蔡俊竭死力救之出,喊殺震天地。
賊縱火燒民居,又斷絕水路,将大甲四面合圍。
城内奸民王發與賊約梯屋以應;事洩,為王此所獲,送官誅之。
時城内大困,僞鎮北大将軍何首與大甲有切密關系,本有緩急相救之盟;縛箭書射入城内,令安心勿潰。
越二日,林晟登鐵砧山,相傳延平王昔嘗屯軍此山,軍兵乏水,渴甚;延平乃拔劍插山上,甘泉湧出成巨井,劍遂留井中。
每月朗風清,劍氣沖霄;即午節、中秋諸佳日井水澄清,劍亦可見雲雲。
于是林晟乃造井拜祝,雲:『若己有大福,劍當湧出。
否則,一炮相遺』等語。
祭畢,遂與官兵戰于水尾社莊。
方興高采烈,忽一炮飛來,折其當門兩齒,魂不附體;餘賊亦漸敗退,何首亦乘勢而退。
林晟喪氣,乘夜纡途從鳌頭山後逃回四塊厝老巢;大甲城遂得安堵如故。
二月,紳士陳捷元、義首蔡宇克複鳌頭、梧栖街等處。
先是,二處之土匪應賊,官兵勢力未逮,該地遂為賊所踞。
顧以對岸向迩,可得交易貨物,故不焚毀;然蟠踞如故也。
迨林晟敗後,鳌頭紳士蔡懷斌(字時超)密遣人請官收複,己統鄉子弟兵應之;賊渠陳在敗走,鳌頭克複:時六(?)月朔日也。
初四日,蔡懷斌為前導,引官兵乘勝攻梧栖;郊戶楊琏(字玉器)引官兵入街,陳在與紀、林等猶擁兵巷戰不退。
紳士楊清珠(字誨我)率鄉兵夾擊之,義民蔡新光鳴鑼殺賊;賊方不支退走,梧栖亦克複。
大甲張世英及羅冠英、廖廷鳳等攻馬公厝,克之;遂進攻新廣莊、埧仔等處,皆克之。
時戴潮春已往嘉義四張犁老巢,使陳梓生守之;官兵連攻數次,賊黨死守望樓(俗謂铳櫃樓),死傷甚多。
羅冠英絕其水道,賊黨涸渴慌亂。
二十七夕,先由地道穿入,埋火藥爆之,賊屍飛空亂舞;兵乘之,遂克四張犁,所得器械、糧米甚多。
旋出兵,收複附近鄉村。
林晟自敗後,蟄伏家居;及聞老巢有失,統死黨陳狗毋、廖安然之衆死力來争。
然張世英與羅冠英屯翁仔社,已據四張犁之上遊;且聞各處豪傑效順,日有捷聞。
賊勢遂漸衰,将成困獸矣。
二月十二日,水師提督吳鴻源接到諸路軍報。
蓋諸軍次第攻破上樹頭莊、馬稠後莊,各殺賊數百級。
戴逆自率悍賊圍攻嘉義已閱數月,其間互有勝敗;然賊存必得之心,故猛撲不休,外救依然不至。
吳帥遂使洪金升分紮白沙墩,通判楊興邦、同知張啟煃進紮水堀頭街,自以吳志高為鄉導引兵下茄苳,先定鼎足之勢。
自将遊擊周逢時、守備蘇吉良等統鎮标諸軍攻破後寮仔莊,生獲僞元帥、将軍等十八人。
賊渠王祿拔據守馬稠後莊,與官兵力戰。
洪金升與楊興邦各分兵蹑其左右,王三面受敵,始慌亂,請救于陳弄;弄令書記陳吉生覆書,囑拔堅守,約三更救兵決到。
陳吉生本從林鎮随營人員,林覆沒,陳被執,陳弄惜其才,與認宗誼,勸之降,使掌文報書類之職。
至是,吉生改其詞,謂「彰化三更已失,大衆四處逃散」等語;又陰令人詐報彰化已失之訊。
王祿拔接書大驚,棄軍而走。
陳弄聞拔敗,又聞彰化失守,亦狼狽退歸;所遺辎重器械無數,皆為官兵所有。
官兵既得馬稠後莊之要隘,軍威大振;集合諸軍,自店仔口長驅抵嘉義。
城中而九月被困至此,兵窮糧盡;雖紳富傾赀助饷,總不能濟。
許山最好義,自以龍眼核杵粉和米麥混食,傾囊濟軍,民皆感泣。
守将湯得升晝夜督戰,衣不解帶、目不交睫,勉勵軍士皆以至情至理之言,聞者無不感奮忘死,故得抗守不失。
賊于城外築土堡,高與城齊;日夜嬲戰,架雲梯以登。
官兵初運巨石碎之,登者盡死;後賊由土堡緣攀登城,官兵以利矛俟近刺之令墜。
賊來林晟處召藤牌兵薄城址,城上以糖煮油潑之,燒者皆爛。
數月之間,窮竭心力。
比聞吳帥救至,如大旱得雨,軍聲歡呼,開城夾擊;陣獲逆叔戴老見,嘉義解圍。
從前義首林義、總理林維銘、林大約、林榮貴等均以解圍陣亡,鄉勇死者四十四人;吳提督皆親祭奠拜,奏旨請獎,予建祠宇,春秋二祭。
海外散人曰:前次林鎮解圍,已備嘗辛苦;比聞林帥覆沒,鬥六淪陷,人心徨駭,風聲鶴唳。
況戴逆銳志而來,聲勢十倍;糧道既盡、外援又絕,而能堅守五閱月餘者,則參府湯得升與士卒同甘苦、紳士許山等又複向義相勉勸,竟能轉敗圖功,皆緣君上無窮之仁恩淪肌浃髓,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非然者,則内地發逆方張之際、兵單饷竭之秋,縱有頗、牧,未必為功。
倘嘉垣有失,則賊得長驅直進,郡城亦難保守;則不獨台地未易收回,黎民不知若何塗炭矣!語雲:『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信哉,斯言也。
執政者一隅亦知三反焉。
陳吉生之依陳弄也,本非誠意;初思逃走,後見陳弄頗見信,遂思乘機圖賊立功。
及陳弄困嘉義日久未拔,檄召賊衆,吉生司文檄,一依陳弄所命,照數檄召;而于科派糧食,則暗中減少。
群賊見糧食不充,逐漸散歸。
吉生又作箭書射入城中,細告減糧散衆之故,囑城中務必堅守;及王祿拔讨救,又故改軍報,且雲彰垣已失,賊心離渙。
陳弄敗歸小埔心,查知吉生所為,召而诘之;吉生面不改色,大言曰:『吾世受國恩,肯從汝作賊耶!所以暫栖止者,蓋欲尋機會為林鎮報仇也。
事之不成,天也!縱死,亦為忠義之鬼。
汝等草木腐鼠,何足以知哉』!陳弄大怒,以銅鐵燒烙之;弄妻亦以女鞋擊其頭。
吉生始終自承,不供一人,竟以殉節;哀哉!時六(?)月二十日事也。
同月,朝命以曾玉明署台灣挂印總兵。
時曾紮秀水,與賊對壘數月。
賊首黃阿起踞後港仔莊,所處賊巢岸高如牆,竹圍密箐編排如城;且遍埋竹簽,掘陷坑。
圍内再築高牆,四方各架築铳樓,曉夜瞭望。
莿竹之堅硬如鐵,刀斫不斷、火燒不透,比城尤堅固;是以不能猝攻。
官兵以草把卷立竹簽,肉薄過之;賊于铳樓發射,旋以大釘補釘之。
玉明造孔明車,上蒙濕水綿績于車上,壯士伏其下,迫攻之;賊用銅铳子以油炒之,且制如兩頭尖,射透綿績及孔明車兵士死三十餘人。
玉明又造土堡高四丈餘,以安大煩擊之,奈準頭不能中的;賊又挖土坑以避之。
是以蕞爾之地,緻攻三年之久。
當道有謂曾之擁兵不進,蓋未知其中事實耳。
惟葉虎鞭、黃炳榮克烏瓦厝以攻湳尾莊。
按陳吉生之事實,或有傳是海帆者;殊未知孰是?抑同時有王、陳兩人共謀者?惜無确知可考。
姑兩存之,以志忠義之士姓名可以長存也。
同年四月孟夏,鹿港海防分府興廉(字宜泉,滿洲人),以曾玉明累攻不克,詳請閩浙總督耆齡,請添兵。
督委遊擊蕭瑞芳、守備陳啟祥解運大炮十餘尊,由沖西抵鹿;再命記名副将北路協曾元福(泉州晉江人)帶兵千人由鹿港登岸。
旋進兵白沙坑,駐紮觀音山前敵,距城隻四裡許;賊紮大岸頭及湳尾以拒。
元福分二路進兵,一令五品藍翎梁征辰率把總林逢照、林清輝與賊酣戰,一由虎山岩後圹底以攻待人坑,一由烏瓦厝以攻大岸頭;又約曾玉明進攻後港仔及湳尾,以分其勢。
時軍中主兵者兩曾姓,故人以玉明為「大曾」、元福為「小曾」以相分别。
二十四莊紳士陳捷魁、李華文、陳宗文等各引莊兵助戰,計十餘陣不能取勝。
大曾令陳大戆、葉虎鞭進紮水返橋,令蕭瑞芳、遊紹芳、胡松齡攻湳尾;賊堅守,瑞芳以大煩轟之。
奈竹圍甚密,雖彈丸所中,祗折其半;而竹尾蒙葺,仍倒垂覆敵,轉以護铳樓之牆壁,佥為障護難倒。
故猛攻數陣,亦不可拔。
四月二十八日,彰化舉人陳肇興(字伯康)、邱位南(字石莊)、沙連舉人林鳳池(字文翰)、生員陳上治(字熙朝)、永春生員廖秉均、南投堡義首陳雲龍、吳聯輝、牛牯嶺義首陳捷三(字月三)、北投堡舉人簡成化、義首林錫爵、沙仔侖廪生陳貞元等皆會同聯盟,約六莊同日樹白旗以應官兵。
集集義首陳再裕招屯番力戰,家眷在城内,賊目陳永明、陳輝、黃丁目殺入其家,再裕之妾吳信娘、子陳番、陳天成、陳祥、婢菊花及莊丁計二十八人,俱被殺。
再裕聞訊,痛切心髓,急欲報仇;孤軍深入,被困不脫。
賊擄之到鬥六獻功,不屈,仰藥死。
許厝寮義首陳耀及生員廖秉均,本在沙連辦局;賊緻之,廖、陳戰敗,皆被執。
戴逆欲使之跪拜,皆不屈,大罵;遇害。
武東堡背約,賊渠蕭金泉率衆攻許厝寮。
義首陳耀山拒之,連戰數日;救不至,賊乘風縱火,耀山兵潰被執,賊刮面爬背而寸磔之,死狀最慘(陳耀、陳耀山是一是二?俟再考之)。
陳貞元兵敗;在沙仔侖之家宅樓閣連雲,亦被賊所毀。
時民軍疊敗,賊鋒愈熾,所到人心惶駭;沙連陳上治把守不住,孤身逃脫,家産一無所有。
林克柳驚悸而死。
北投堡水道被賊堵斷,五谷無收;林錫爵以忠義撫循鄉兵,僅足自守,然家資已罄于軍火矣。
陳雲龍(後至鬥六都司)、陳捷三(後至鹿港水師遊擊)引兵惡戰經旬,賊始稍戢其鋒,而武東山頂及沙仔侖、沙連、南北投等處方能支持,引領日望官軍之來矣。
陳肇興、邱石莊因避亂逃居南北投堡,該莊人頗尊崇之;軍事提調,大都二人指揮。
賊恨之次骨,數命刺客殺之,每不能遂意。
一日,邱議事夕歸,傍路有大樹,忽見樹杪火光閃閃;邱疑之,以詢從者,佥雲不見。
命搜之,發見二怪漢,各有利刃短铳;訊所欲為,不答。
縛而遍示村中人,竟無識者;知為刺客,遂活埋于溪洲之荒坪。
吳鴻源既解嘉義之圍,遣蘇吉良、徐榮生進攻劉厝莊、小定厝、上塗溝、下塗溝等處。
賊渠呂仔梓、羅彭胡拒戰,官兵小卻;藍翎都司陳康泰陷陣戰殁。
忽曾元福救兵到,蘇、徐之兵回頭力戰。
呂仔梓之妻素親臨陣鏖戰,勇悍過男子;見陣勢小挫,欲率親兵略陣。
忽一炮飛來,碎其頭而死;賊大震。
官兵乘勢奮進,連戰二晝夜,陣捉僞元帥葉新婦、僞大将軍何錢鼠。
嚴辨見勢急,逃匿新港;呂仔梓投降,導引官兵攻破大侖莊。
時吳帥諸部将惟蘇吉良、徐榮生功績最多,前後三百餘戰,生獲賊酋二十餘名。
乃清莊通道,嘉義一帶之路途始通行無阻。
吳帥懲林鎮之敗,欲先清道,搜剿餘匪,然後出師;乃洪道輕信蜚語,迫令出軍。
吳往返辯論不已,洪道愈忌,竟責以「擁兵滞逗」之罪;謂二重溪呂仔梓一竹圍之地,何以連攻兩月之久尚不能下?吳帥接到公(?),即日班師而回。
時曾元福紮白沙坑,軍士多染時疫;忽接到督憲檄文令代統吳鴻源之衆,乃纡海道至麥寮港登岸,接篆軍事。
洪道自戴逆亂起,以知府坐升兵備道,即以平賊為己任;每日集群僚、紳士讨論剿賊之計,至深宵乃罷。
時内地發逆未平,财政困難,巡撫徐宗幹許洪就地籌饷;計捐有十餘萬元,不足需用。
乃盡出其玩器、首飾珍品,售以贍軍;再不足,權用鈔票:牽蘿補屋,日坐愁城。
每論時政痛切,辄泣下沾襟。
坐是抱疾不起,六月卒于任;彌留之際,手書示群僚,皆剿賊事宜。
台郡進士施瓊芳、福州贊善趙新,佥聯名疏請「洪毓琛毀家纾難,保障全台;請于郡治建專祠,在官事迹宣示史館」。
巡撫徐宗幹亦奏請從優議恤。
後旨贈太常寺正卿,蔭一子入監讀書;并饬地方官将靈柩妥為照料,運回原籍安葬。
時賊渠楊目丁引賊黨各處蹂躏鄉村,兇無人理。
陳捷三合義民數千紮沙仔侖,與賊大戰。
六月十六日,戰于濁水溪,炮彈沖天。
陳貞元引莊兵出助,未勝;幸水沙連陳上治引兵由南面包抄夾擊,賊始不支。
捷三乘勝沖鋒,遇楊目丁于陣,舉刀劈之,生擒以歸;斬首摘心,以祭其兄。
陳再裕斬賊首四十餘級。
餘賊敗歸,猶蟠踞南投,攻打諸義莊;陳捷三與陳雲龍率義兵數千人進剿,南投紳士吳聯輝内應;南投收複,殺賊八十五人。
捷三等遂進攻北投,林錫爵亦自北投助攻,吳聯輝又引兵來會,軍聲大震;賊連日出戰皆敗,遂退屯施厝坪。
其地與牛牯嶺相去僅數裡之遠,陳捷三人地熟識,夜遣人放火攻之;賊駭潰,遂克施厝坪,與陳雲龍分兵徇收附近鄉村。
七月二十二日,陳雲龍攻克集集,斬賊百餘級。
時埔裡社諸賊聞六堡之民樹白旗,大駭;麇聚集集,圖大舉。
陳雲龍知之,與陳捷三率義民五千餘人進攻之,鹹死戰不退;忽水沙連舉人林鳳池引兵來助,賊大敗,退紮水社。
八月,群賊再圍集集街,以圖與鬥六通消息。
林、陳諸将各出兵與戰,賊拚死而來,勢頗銳;陳捷三之兄陳捷元(後任水師遊擊)引六堡之衆來助。
牛牯嶺本高山,以高臨下,勢如驟雨。
且捷元兄弟素得士心,器械精良、糧米充足,故守則無缺、戰則有功;自軍興以來,大小數十戰,少有敗衄。
是役殺賊三百六十餘人,溪水盡赤。
九月,僞鎮北大将軍林大用詣曾玉明軍營投降。
因大用本居中寮,族大丁多,平昔與嘉寶潭陳耀有隙,常相攻殺;奈陳耀雄于财,恒為所侮。
故紅旗事起,轉投賊,冀伸夙憤;諸賊甚重之,倚為北門筦鑰。
及是,陳耀已故,賊勢又漸衰;知不能久持,始向曾軍反正。
群賊偵知,駭且憤,相率圍攻之;大用逃匿于柑仔井。
賊蹑至,大用與親随二百人竭力拒戰;曾軍旋救至捒,賊方退。
城中巨賊陳梓生、陳鮄、王萬等知中寮歸官,距城不滿三裡,知難久守;爰将酷斂财物潛運歸四塊厝,林晟亦潛守老巢,思所以抗拒官兵之計,隻留江有仁、林貓等守彰城。
江有仁于賊中亦狡黠異常,蓋亦識朝不保暮;惟族微衆寡,難逞其欲,故欲乘此機一伸其貪壑,然後别籌生路耳。
羅冠英、廖廷鳳攻東大墩,守賊廖安然竭力死守;連日惡戰,不克。
張世英乃分兵進攻棋盤厝,适風大作,官兵縱火焚之;賊不支,敗走。
十九日,官兵乘勝攻破東大墩,通阿罩霧,廖安然猶作困獸之鬥;忽後甲心中炮,遂死于陣中。
附近之莊如石崗仔、枋寮、土牛,以次恢複。
職員林文鳳(字儀卿)、副将林文明率親丁分頭迎殺,新莊仔至鳥铳頭、番仔寮等處之賊皆肅清。
冬十月,現任泉州陸路提督烏納思齊巴圖魯林文察(字密卿)以家屬在阿罩霧,桑梓之邦情形熟識,故閩浙總督左宗棠令帶兵抵台助剿;武狀元王世清為先鋒,餘部下屬員皆東及貓羅堡之人為多,由帆船入麥寮港纡途回本居阿罩霧。
新任兵備道丁曰健(字述安,安徽舉人)帶兵三千人抵竹塹,旋進駐牛罵頭。
先是,巡撫徐宗幹檄催林占梅總辦團練,占梅上書略陳台灣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