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我殺了一個人①

關燈
①原題為《冬至之晨殺人記》。

     孔子曰,上士殺人用筆端,中士殺人用語言,下士殺人用石盤。

    可見殺人的方法很多。

    我剛會見一位客,因為他談鋒太健了,就用兩句半話把他殺死。

    雖然死不死由他,但殺不殺卻由我,總盡我中士之義務了。

     事情是這樣的。

    我雖不信耶稣,卻守聖誕,即俗所謂外國冬至。

    幾日來因為聖誕節到,加倍鬧忙,多買不應買的什物,多與小孩打滾,而且在這節期中似乎覺得理應特别躲懶,所以《中國評論報》"小評論"的稿始終未寫。

    取稿的人卻于二十分鐘内要來了。

    本來我辦事很有系統,此時卻想給他不系統一下。

    我想一人終年規規矩矩做事,到這節期撒一爛污,也沒什麼。

    就使《中國評論報》不能按期出版,中國也不緻就此滅亡罷?所以我正坐在一洋鐵爐邊,夢想有壁爐觀火的快樂,暫把胸中挂慮,一齊付之夢中爐火,化歸烏有,飛上青天。

    隻因素來安分成性,所以雖然坐着做夢,卻是時向那架打字機丢眼色。

    結果,我明曉大義,躲懶之心被克服了,我下決心,正在準備工作。

     正在這趕稿之時,知道有文章要寫,卻不知如何下筆,忽然門外鈴響。

    看了片子,是個陌生客。

    這倒叫我為難,因為如果是熟客,我可以恭祝他聖誕一下,再請他滾蛋。

    不過來客情形又似十分重要。

    所以我叫聽差先告訴來人,我此刻甚忙,不過如有要事,不妨進來坐談幾分鐘。

    他說事情非常緊要,由是進來了。

     這位先生,穿的很整齊,舉止也很風雅,其實看他聚珍版仿宋的名片,也就知道他是個學界中人。

    他的颡額很高,很像一位文人學者,但是嘴巴尖小,而且眼睛渺細,看來不甚叫人喜歡。

    他手裡拿着一個紙包。

    我已經對他不懷好意了。

    于是我們開始寒暄。

    某君是久仰我的"大名",而且也曾拜讀過我的"大作"。

     "淺薄的很。

    先生不要見笑。

    "我照例恭恭敬敬的回答。

    但是這句話剛出口,我登時就覺不妙。

    我得了一種感覺,我們還得互相回敬十五分鐘,大繞大彎,才有言歸正傳的希望。

    到底不知他有什麼公幹。

     老實說,我會客的經驗十分豐富。

    大概來客越知書識禮,互相回敬的寒暄語及大繞大彎的話頭越多。

    誰也知道,見生客是不好冒冒昧昧,像洋鬼子"此來為某事"直截了當開題,因為這樣開題,便不風雅了。

    凡讀書人初次相會,必有讀書人的身份,把做八股的功夫,或是桐城起承轉伏的義法拿出來。

    這樣談話起來,叫做話裡有文章,文章不但應有風格,而且應有結構。

    大概可分為四段。

    不過談話并不像文章的做法,下筆便破題而承題,入題的話是留在最後,這四段是這樣的:(一)談寒暄,評氣候;(二)叙往事,追舊誼;(三)談時事,發感慨;(四)所要奉托之"小事"。

    凡讀書人,絕不肯從第四段講起,必須運用章法,有伏,有承,氣勢既壯,然後陡然收筆,于實為德便之下,兀然而止。

    這四段若用圖書分類法,亦可分為(一)氣象學,(二)史學,(三)政治,(四)經濟。

    第一段之作用在于"坐穩",符于來則安之之義。

    "尊姓"&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