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我的書架①
關燈
小
中
大
①原題為《我的書室》,有删節。
且說M姚英寫了一篇說她處理書室中書籍的方法的美妙的文章,那方法,同我的竟那麼的巧合,要是我在這以前曾發表過隻字關于我處理的方法,或以前曾同她見過面的話,我真要說她偷竊了我的文思。
因此我在她這篇文章後面寫了一篇很長的編者按語——我是希望編者們能在人家的文章後面寫點長的按語。
——說明她的理論與我的完全不謀而合。
事實上,我們所有的隻是一種共同的理論而已,這大緻如下: (轉譯她的文章) 當然,公共圖書館或學校圖書館擇用一種編目的方法,把書籍按照規定一一标簽分類,當是很好的,不論是依照杜威分類法或王雲五分類法。
但這辦法對于一個窮書生是辦不到的,他沒有一部全套的圖書館版本來陳列起來,他往往在上海或南京住着一幢幢的弄堂房子。
這種弄堂房子通常有一間會客室,二間客堂,二間卧室,二間浴室,如果他(或她)可以有一間書房,那已算是幸運的了。
此外,他(或她)所收藏的有限的書籍通常都是按着個性的,大概是偏多于他(或她)所喜歡的作者的書,而其他的作者的書則較少。
那麼,他對于這些書又怎樣來處理呢? 别人我不知道,但這是我的方法(我高興這種從第三人稱轉到第一人稱的說法,因為英文也不經心地忘掉了對于"我"及"我的"第二個詞的性的區别。
)我的方法是一種自然的方法。
譬如說,當正在書桌前坐着的時候,接到了寄來的一本書或刊物,我便把它放在書桌上。
假如正在看的時候有客來了,于是我便把它拿到客廳裡去同我的朋友共讀。
如果那朋友走了,我忘記把它拿回來,我便讓它去放在客廳裡。
但有時讀得十分有味,我還不想睡覺,而隻想舒散一回,那麼我便把它拿上樓來在床上看。
如果這書能抓住我的興趣,我便讀下去,但如果沒興趣了,我便可以随手把它當作枕頭,這便是我所謂的自然方法,這可以約略給它下個定義為"把書籍随手置放的方法。
"我甚至根本不能說的書有什麼"适當" 的地方可放置。
這種方式的邏輯結果,當然是到處都是書籍雜志了。
床上、沙發上、會客室裡、食架上、自來水龍頭邊等等,有着一種在杜威或王雲五的分類法中所不能獲得的豐富印象。
這種方法有三個優點可以介紹。
第一、有一種多樣錯綜的美。
因為這樣一來書本都雜放在一起了,皮面精裝本、紙面本、中文的、英文的、大而厚的巨冊、輕巧的毛邊書,有的有中世紀英雄的圖案,有的有裸體的摩登女郎,全混合在一個智識的大拼盤中,包括了整個人類史的一個縮影。
第二、有一種豐盛與多樣的趣味。
我讓一本哲學書放在一部自然科學論文旁邊,讓一本幽默的小冊子同一本意義堂皇的提倡道德的書籍并肩齊立。
它們隻是組成了一個雜色隊伍,好像各自存着相反的意見,而在我的想象中作着一場荒唐無稽的争論而叫我開開心而已。
第三、這種方法有一種十分便利的好處,因為如果一個人把他的全部書籍都放置在書房裡,那麼他在客廳裡便分明無書可看了。
用了這一種方法,我即使在廁所也可以增進智識了。
我要聲明的,便是那是我個人的方法,我并不是要求别人的贊成或請他們照我這樣做。
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就是因為當我的客人們看見了我的生活方式時,往往搖頭歎息。
因為我沒有去問過他們,所以我也不知道那是不以為然的歎息呢,還是贊成的歎息……但我也不管。
上面的文章可以說是現在中國的小品文的一個好例子。
這有中國古文的飄逸,又有現代文的親切随便。
下面便是我的編者按語的大要。
我說: 我收到這篇來稿時,那題目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好像有人偷去了我的一件钜寶,當我讀下去的時候,我大為驚詫地發現,我所喜歡的收藏與處置書籍的方法,已同時也被另一個獨立的工作者發現了。
所以我對
且說M姚英寫了一篇說她處理書室中書籍的方法的美妙的文章,那方法,同我的竟那麼的巧合,要是我在這以前曾發表過隻字關于我處理的方法,或以前曾同她見過面的話,我真要說她偷竊了我的文思。
因此我在她這篇文章後面寫了一篇很長的編者按語——我是希望編者們能在人家的文章後面寫點長的按語。
——說明她的理論與我的完全不謀而合。
事實上,我們所有的隻是一種共同的理論而已,這大緻如下: (轉譯她的文章) 當然,公共圖書館或學校圖書館擇用一種編目的方法,把書籍按照規定一一标簽分類,當是很好的,不論是依照杜威分類法或王雲五分類法。
但這辦法對于一個窮書生是辦不到的,他沒有一部全套的圖書館版本來陳列起來,他往往在上海或南京住着一幢幢的弄堂房子。
這種弄堂房子通常有一間會客室,二間客堂,二間卧室,二間浴室,如果他(或她)可以有一間書房,那已算是幸運的了。
此外,他(或她)所收藏的有限的書籍通常都是按着個性的,大概是偏多于他(或她)所喜歡的作者的書,而其他的作者的書則較少。
那麼,他對于這些書又怎樣來處理呢? 别人我不知道,但這是我的方法(我高興這種從第三人稱轉到第一人稱的說法,因為英文也不經心地忘掉了對于"我"及"我的"第二個詞的性的區别。
)我的方法是一種自然的方法。
譬如說,當正在書桌前坐着的時候,接到了寄來的一本書或刊物,我便把它放在書桌上。
假如正在看的時候有客來了,于是我便把它拿到客廳裡去同我的朋友共讀。
如果那朋友走了,我忘記把它拿回來,我便讓它去放在客廳裡。
但有時讀得十分有味,我還不想睡覺,而隻想舒散一回,那麼我便把它拿上樓來在床上看。
如果這書能抓住我的興趣,我便讀下去,但如果沒興趣了,我便可以随手把它當作枕頭,這便是我所謂的自然方法,這可以約略給它下個定義為"把書籍随手置放的方法。
"我甚至根本不能說的書有什麼"适當" 的地方可放置。
這種方式的邏輯結果,當然是到處都是書籍雜志了。
床上、沙發上、會客室裡、食架上、自來水龍頭邊等等,有着一種在杜威或王雲五的分類法中所不能獲得的豐富印象。
這種方法有三個優點可以介紹。
第一、有一種多樣錯綜的美。
因為這樣一來書本都雜放在一起了,皮面精裝本、紙面本、中文的、英文的、大而厚的巨冊、輕巧的毛邊書,有的有中世紀英雄的圖案,有的有裸體的摩登女郎,全混合在一個智識的大拼盤中,包括了整個人類史的一個縮影。
第二、有一種豐盛與多樣的趣味。
我讓一本哲學書放在一部自然科學論文旁邊,讓一本幽默的小冊子同一本意義堂皇的提倡道德的書籍并肩齊立。
它們隻是組成了一個雜色隊伍,好像各自存着相反的意見,而在我的想象中作着一場荒唐無稽的争論而叫我開開心而已。
第三、這種方法有一種十分便利的好處,因為如果一個人把他的全部書籍都放置在書房裡,那麼他在客廳裡便分明無書可看了。
用了這一種方法,我即使在廁所也可以增進智識了。
我要聲明的,便是那是我個人的方法,我并不是要求别人的贊成或請他們照我這樣做。
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就是因為當我的客人們看見了我的生活方式時,往往搖頭歎息。
因為我沒有去問過他們,所以我也不知道那是不以為然的歎息呢,還是贊成的歎息……但我也不管。
上面的文章可以說是現在中國的小品文的一個好例子。
這有中國古文的飄逸,又有現代文的親切随便。
下面便是我的編者按語的大要。
我說: 我收到這篇來稿時,那題目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好像有人偷去了我的一件钜寶,當我讀下去的時候,我大為驚詫地發現,我所喜歡的收藏與處置書籍的方法,已同時也被另一個獨立的工作者發現了。
所以我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