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從人文主義回到基督信仰

關燈
許多人問我,為什麼多年來自認為無宗教信仰的我,現在又回到了基督教的信仰。

     要我解答頗不容易,因為宗教的本質是很偏向于個人的。

    但我相信許多人在尋找一種可滿意的宗教時,曾遭遇和我相同的困難。

    一個有思想的人若處在漫無目标的信仰中——不管稱它為哲學或宗教——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動機、行為和歸宿。

     三十多年來我唯一的宗教乃是人文主義:相信人有了理性的督導已很夠了,而知識方面的進步必然改善世界。

    可是觀察二十世紀物質上的進步,和那些不信神的國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我現在深信人文主義是不夠的。

    人類為着自身的生存,需與一種外在的、比人本身偉大的力量相聯系。

    這就是我回歸基督教的理由。

    我願意回到那由耶稣以簡明方法傳布出來的上帝之愛和對它的認識中去。

     為着說明我的立場,我想應該叙述一點自己的背景。

    我是一個第三代的基督徒,父親是長老會牧師,在閩南離海岸約六十裡一個偏僻山谷中的小鄉村傳道。

    在那裡我過着非常愉快的童年——靠近上帝和它的偉大創造。

    我所接觸的世界何等美麗,綜錯山峰上的燦爛行雲,夕陽底下的淡灰色草原,溪間流水所發出潺潺水聲……我所以提起這些,乃是因為這些記憶和我的宗教信仰頗有關系。

    它們使我厭惡一切造作、複什、和人為的瑣碎事物。

     第二件事是我童年時代的家庭生活。

    我們家宗教氣氛非常濃厚,充滿着基督教的純潔和愛,以及追求學問的熱心。

    說來也許難以叫人相信,在那樣偏僻的小鄉村中,而且是當慈禧太後還統治着中國的時代,我父親卻告訴我關于柏林大學和牛津大學了,且半開玩笑地說希望有一天我能到這些大學念書。

    我們一家人都很會做夢! 我到上海進大學之初,自願選修神學,準備參加教會工作。

    可是神學上的許多花槍很使我厭煩。

    我雖然相信上帝,卻反抗教條,于是我離開了神學和教會。

    愛默生所說的一句話很可以描寫我那時的情況:"你不可能藉死的公式認識上帝,但從花園小徑走去或者可達。

    "那時我離開了教會,在花園中徘徊,尋找那可通的途徑。

     另一叫我傾向于我不要宗教的力量,這時也活動起來。

    大學畢業後我到北京清華大學教書。

    和許多教會學校出身的學生一樣,我對于中國民俗非常生疏。

    我幼年時就熟識約書亞的号筒吹倒耶利哥城垣的故事,可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孟姜女哭塌了一段長城的故事。

    來到這曆史性的古都,又接觸了真實的中國社會,這才對自己的無知深覺慚愧,于是埋頭研究中國文學哲學,對教會給我的教育及其他一切均生反感。

     記得我之決意脫離宗教是在一位同事談話之後。

    他根據儒家的人本觀念說,"隻因我們是人,所以我們得做好人。

    "孔夫子提倡禮、忠恕、責任心,和對人生的嚴肅态度。

    他相信人的智能,也相信人藉着教育的力量,可以達到完美境界。

    這種哲學和歐洲的人文主義頗相似,現在成為我自己的哲學了。

     許多年來我滿足于這種哲學,相信人的理性足夠改善自己及改善世界。

    可是在我的生活中,從思想和經驗所得,對此漸生疑念。

    我看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