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的信仰
關燈
小
中
大
我素不愛好哲學上無聊的理論、哲學名詞,如柏拉圖的"意象",斯賓諾沙的"本質"、"本體"、"屬性",康德的"無上命令"等等,總使我懷疑哲學的念頭已經轉到牛角尖裡去了。
一旦哲學理論的體系過分動聽,邏輯方面過分引人入勝時,我就難免心頭狐疑。
自滿自足,邏輯得有點呆氣的哲學體系,如黑智兒的曆史哲學,卡爾文的人性堕落說,僅引起我一笑而已。
等而下之,政治上的主義,如流行的法西斯主義與共産主義,那簡直是胡鬧了。
不過這二者之間,共産主義還較能引起我的尊重,因它在理想方面畢竟是以博愛平民為主旨;至于法西斯主義則根本上就瞧不起平民。
二者都是西方唯智論的産物,在我看來似都缺少自制克己的精神。
科學研讨分析生命上細微瑣碎之事,我頗有耐心;隻是對于剖析過細的哲學理論,則殊覺厭煩。
雖然,不論科學、宗教、或哲學,若以簡單的文字出之,卻都能使我入迷。
其實說得淺近點,科學無非是對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對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學是對于生命的歎賞,藝術是對于生命的欣賞;根據個人對于宇宙之了解所生的對于人生之态度,是謂哲學。
我初入大學時,不知何者為文科,何者曰理科,然總得二者之中擇其一,是誠憾事也。
我雖選文科,然總覺此或是一種錯誤。
我素嗜科學,故同時留意科學的探究以補救我的缺失。
如果科學為對于生命與宇宙之好奇感的話不謬,則我也可說是個科學家。
同時,我秉心虔敬,故所謂"宗教"常使我内心大惑。
我雖為牧師之子,然此殊不能完全解釋我的态度也。
我以普通受過教育之人的資格,對于生命,對于生活,對于社會、宇宙、及造物,曾想采取一個和諧而一貫的态度。
我雖天性不信任哲學的理論體系,然此非謂對于人生——如金錢、結婚、成功、家庭、愛國、政治等——就不能有和諧而一貫的态度。
我卻以為知道毫沒破綻的哲學體系之不足憑信,反而使采取較為近情、一貫而和諧的人生觀較為簡易。
我深知科學也有它的限度,然我崇拜科學,我老是讓科學家去小心地兢兢業業的工作着,我深信他是誠實可靠的。
我讓他去為我尋求發現物質的宇宙,那個我所切望知道的物質的宇宙。
但一旦盡量取得科學家對于物質的宇宙的知識後,我記住人總比科學家偉大,科學家是不能告訴我們一切的,他并不能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物,他不能告訴我們使人快樂的事物。
我還得依賴"良知"(bonsens),那個似乎還值得複活的十八世紀的名詞。
叫它"良知"也好,叫它常識也好,叫它直覺或觸機也好,其實它隻是一種真誠的由衷的,半幽默半狂妄,帶點理想色彩而又有些無聊然卻有趣的思維。
先讓想象力略為放肆着,然後再加以冷嘲,正如風筝與其線那樣。
一部人類曆史恰如放風筝:有時風太急了,就把繩收得短些;有時它被樹枝絆住了,隻是風筝青雲直上,抵達愉快的太空——啊,恐不能這麼盡如人意吧。
自有伽利略以來,科學之影響如此其廣且深,吾人無有不受其影響者。
近代人類對于造物、宇宙,對物質的基礎性質及構造,關于人類的創造及其過去的曆史,關于人的善與惡,關于靈魂不滅,關于罪惡,懲罰,上帝的賞罰,以及關于人類動物的關系等等的觀念,自有伽利略以來,都經過莫大的變動了。
大體上我可說:在我們的腦筋裡上帝是愈來愈偉大,人是變得愈渺小;而人的軀殼即變得愈純潔,靈魂不滅的觀念卻亦愈模糊了。
因此與信仰宗教有關的重要概念,如上帝、人類、罪惡、及永生(或得救)均得重新加以檢讨。
我情不自禁的尋求科學知識之進步怎樣予宗教的繁文缛節以打擊,并非我不虔敬,倒是因為我對于宗教非常感覺興趣。
雖則基督之山上垂訓,與乎道德境界及高潔生活的優美,仍然深入人心,然我們必須大膽承認宗教的工具——宗教所賴以活動的觀念,如罪惡、地獄等——卻已為科學摧殘無餘了。
我想真正想象地獄的,在今日大學生中恐百不得一,或簡直千不得一罷。
這些基本的觀念即已大大的變更了,則宗教本身,至少在教會,當然是難免要受影響的了。
方才我說上帝在我們腦中比前來得巨大而人卻變得渺小,我意指物質方面而言。
因為上帝既然充其量隻能與宇宙同其廣大,而現代天文學告訴我們的物質的宇宙愈來愈廣闊無際,我們自然心頭起恍惚畏懼之感。
宗教與夫以人類為中心的種種信念的最大敵人是二百英寸的望遠鏡。
數星期前
一旦哲學理論的體系過分動聽,邏輯方面過分引人入勝時,我就難免心頭狐疑。
自滿自足,邏輯得有點呆氣的哲學體系,如黑智兒的曆史哲學,卡爾文的人性堕落說,僅引起我一笑而已。
等而下之,政治上的主義,如流行的法西斯主義與共産主義,那簡直是胡鬧了。
不過這二者之間,共産主義還較能引起我的尊重,因它在理想方面畢竟是以博愛平民為主旨;至于法西斯主義則根本上就瞧不起平民。
二者都是西方唯智論的産物,在我看來似都缺少自制克己的精神。
科學研讨分析生命上細微瑣碎之事,我頗有耐心;隻是對于剖析過細的哲學理論,則殊覺厭煩。
雖然,不論科學、宗教、或哲學,若以簡單的文字出之,卻都能使我入迷。
其實說得淺近點,科學無非是對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對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學是對于生命的歎賞,藝術是對于生命的欣賞;根據個人對于宇宙之了解所生的對于人生之态度,是謂哲學。
我初入大學時,不知何者為文科,何者曰理科,然總得二者之中擇其一,是誠憾事也。
我雖選文科,然總覺此或是一種錯誤。
我素嗜科學,故同時留意科學的探究以補救我的缺失。
如果科學為對于生命與宇宙之好奇感的話不謬,則我也可說是個科學家。
同時,我秉心虔敬,故所謂"宗教"常使我内心大惑。
我雖為牧師之子,然此殊不能完全解釋我的态度也。
我以普通受過教育之人的資格,對于生命,對于生活,對于社會、宇宙、及造物,曾想采取一個和諧而一貫的态度。
我雖天性不信任哲學的理論體系,然此非謂對于人生——如金錢、結婚、成功、家庭、愛國、政治等——就不能有和諧而一貫的态度。
我卻以為知道毫沒破綻的哲學體系之不足憑信,反而使采取較為近情、一貫而和諧的人生觀較為簡易。
我深知科學也有它的限度,然我崇拜科學,我老是讓科學家去小心地兢兢業業的工作着,我深信他是誠實可靠的。
我讓他去為我尋求發現物質的宇宙,那個我所切望知道的物質的宇宙。
但一旦盡量取得科學家對于物質的宇宙的知識後,我記住人總比科學家偉大,科學家是不能告訴我們一切的,他并不能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物,他不能告訴我們使人快樂的事物。
我還得依賴"良知"(bonsens),那個似乎還值得複活的十八世紀的名詞。
叫它"良知"也好,叫它常識也好,叫它直覺或觸機也好,其實它隻是一種真誠的由衷的,半幽默半狂妄,帶點理想色彩而又有些無聊然卻有趣的思維。
先讓想象力略為放肆着,然後再加以冷嘲,正如風筝與其線那樣。
一部人類曆史恰如放風筝:有時風太急了,就把繩收得短些;有時它被樹枝絆住了,隻是風筝青雲直上,抵達愉快的太空——啊,恐不能這麼盡如人意吧。
自有伽利略以來,科學之影響如此其廣且深,吾人無有不受其影響者。
近代人類對于造物、宇宙,對物質的基礎性質及構造,關于人類的創造及其過去的曆史,關于人的善與惡,關于靈魂不滅,關于罪惡,懲罰,上帝的賞罰,以及關于人類動物的關系等等的觀念,自有伽利略以來,都經過莫大的變動了。
大體上我可說:在我們的腦筋裡上帝是愈來愈偉大,人是變得愈渺小;而人的軀殼即變得愈純潔,靈魂不滅的觀念卻亦愈模糊了。
因此與信仰宗教有關的重要概念,如上帝、人類、罪惡、及永生(或得救)均得重新加以檢讨。
我情不自禁的尋求科學知識之進步怎樣予宗教的繁文缛節以打擊,并非我不虔敬,倒是因為我對于宗教非常感覺興趣。
雖則基督之山上垂訓,與乎道德境界及高潔生活的優美,仍然深入人心,然我們必須大膽承認宗教的工具——宗教所賴以活動的觀念,如罪惡、地獄等——卻已為科學摧殘無餘了。
我想真正想象地獄的,在今日大學生中恐百不得一,或簡直千不得一罷。
這些基本的觀念即已大大的變更了,則宗教本身,至少在教會,當然是難免要受影響的了。
方才我說上帝在我們腦中比前來得巨大而人卻變得渺小,我意指物質方面而言。
因為上帝既然充其量隻能與宇宙同其廣大,而現代天文學告訴我們的物質的宇宙愈來愈廣闊無際,我們自然心頭起恍惚畏懼之感。
宗教與夫以人類為中心的種種信念的最大敵人是二百英寸的望遠鏡。
數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