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東西思想法之不同
關燈
小
中
大
(一)中西思想法之不同
少時讀《亞裡斯多德》,使我不勝驚異的,就是讀來不像古代人的文章,其思想、用字、造句,完全與現代西洋文相同,使人疑心所讀的不是二千多年前古代希臘哲學家所寫的,而是十九世紀或二十世紀的西洋論著。
亞裡斯多德的學問,不但是分科的,而且是分析的,對于動植物學、物理學、政治學,甚至對于詩文修辭,都有精細的推論。
最重要的是他的《邏輯學》(Organon)定邏輯的形式系統。
後來這邏輯系統統制西歐二千年的學術。
西洋學術是出于這系統,所以難怪今日西人思想法與亞裡斯多德同一面目。
後來我回來重讀中國經史,就覺得中國思想大不相同。
初看時,似乎推理不夠精細,立論不夠謹嚴。
格言式的判斷多,而推理的辯證少。
子思言"率性之謂道",怎麼"率性",率什麼性,子思不肯闡發下去,隻由讀者去體會罷了。
經過幾十年的思考,才覺悟這體會之道,與演繹之理,大大不同。
這是中西思想法不同之大關鍵,就是直覺與推理之不同。
直覺就是體會、體悟、妙悟。
因這思想法之不同,乃使中西哲學走入不同的趨向。
要明白中西哲學思想之精奧,必先明白這思想法之不同,然後可得平衡之論而明白利弊。
單以道字而論,中國所謂道,非西洋所謂真理(Truth)。
中國人講天道人道,西洋人也講天道人道。
但是中文道字,西文沒有。
西文Truth字,講客觀的真理,中文也似乎少這觀念。
老實說,中國人對客觀的确與不确,不大感興趣。
對于行為的是非,乃大感興趣。
中文是非兩字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客觀的事實之真僞,一是行為之是非,含有道德上的評判。
英文便分出真僞之True-false及是非之Right-wrong。
我們所謂"各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常常含有道德上之評判,不單是真理之是非。
中國之所謂道是要行的,可行之謂道,去行無所謂道。
所以孔子說,"道不遠人。
人以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西人言客觀的真理,隻要是真,雖然遠人,為什麼不可以為道?這樣講下去,東西思想内容難免就不同了。
大體上,我們可以說: 一、西洋重系統的哲學,而中國無之。
系統的哲學就是所謂Systematicphilosphy,就是把一條理論,貫串一切,自己成立一理論的大系統,如康德、黑格爾等。
在西洋人看來,你沒有系統的哲學,就不足當"哲學"二字的名稱。
系統的哲學,是一種推論的結構,有前題,有證實,有結論的蹤迹可尋,如七寶樓台,有輪廓,有基石,有頂層,琳琅滿目。
中國的哲言,字字珠玑,如夜明寶珠,單獨一個,足以炫耀萬世。
又如半夜流星,忽隐忽現,不知來源,不測去向。
愛墨生(Emerson)是美國有名的論文家,所說的都是精深的議論,很近中國式。
就有人批評他不足稱為哲學家,因為他有雕金削玉的名言,卻找不到系統的線索。
正要聽他闡發論據時,他已經談到别的題目去,也隻讓讀者自己體會去罷。
中國思想,如墨子,如王夫之,有精細詳切的推論的極少。
二、中國人不重形而上學,因為與身體力行無關。
老莊有形而上學,但是言簡意赅,還是令人自己揣摩。
子貢問"死者有知乎?"孔子很幽默答道"等你死後,就知道了"(見《孔子家語》)。
一句話把死的問題排開。
董仲舒講陰陽,有天人合一之論,是有形而上學色彩的。
後來宋朝周濂溪、張橫渠諸人,都有相當清楚的宇宙論,但這些都是受佛學的影響。
佛學在中國,能為學人所看重,因為他有這一套形而上學的辯論,是古代中國哲學所無的。
世界思想三大系統,一是孔孟思想,二是佛教,三是希臘及西洋思想,而實際上佛學的推論,還是近于亞利安族(Aryan)思想方式,近于西洋,而不能歸入東方思想的系統。
後來宋儒輸入佛家的血脈,成為理學,談心說性,而根本談不到佛家的知識論(所謂"意識"),硬把格物緻知套上。
實際上,程朱等之形而上學,還是談不過釋迦,沒有什麼出色。
三、中國人不注重邏輯,尤不喜愛抽象的術語。
佛家因明之學,不受中國人歡迎。
别墨好辯,也是自生自滅。
莊生評惠施"其道舛駁",公孫龍"能勝人之口,不能勝人之心",莊生言"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就是看不起争辯的詞彙。
現今西洋學術文字,最明顯的就是專門抽象名詞之多。
專門術語就是邏輯的工具。
古人之道常隐于榮華,今日之常隐于專門術語。
見道不笃,則榮華術語日多。
中國人留學學心理學、社會學,那裡是學社會學,常隻是學社會學的專門術語而已。
凡能深入淺出的人,都不肯靠這些專門術語為學問的華冕。
以上所舉三點,是西洋思想之長處,也就是他們的短處。
系統的哲學,主見太深。
形而上學易入空虛。
抽象的名詞理論,易脫現實,失了剛健的現實感。
總而言之,中國重實踐,西方重推理。
中國重近情,西人重邏輯。
中國哲學重立身安命,西人重客觀的了解與剖析。
西人重分析,中國重直感。
西洋人重求知,求客觀的真理。
中國人重求道,求可行之道。
這些都是基于思想法之不同。
(二)直覺與邏輯 這思想法之不同,簡單的講,可以說是直覺與邏輯,體悟與推理之不同。
邏輯是分析的,割裂的,抽象的;直覺是綜合的,統觀全局的,象征的,具體的。
邏輯是推論的,直覺是妙悟的,體會出來的。
西洋邏輯是思想的利器,在自然科學,聲光化電的造詣,有驚人的成績。
格物緻知,沒有邏輯不成。
宋人講格物緻知,其實是全盤失敗的。
宋人講格物,摸不到門徑,結果不得其門而入。
王陽明拿凳子坐看園中竹子,想格出竹子之理,格了九天便病下來。
結果退下來,說"反求本性,便是格物",實在是很勉強的說法。
朱子雖言"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q
亞裡斯多德的學問,不但是分科的,而且是分析的,對于動植物學、物理學、政治學,甚至對于詩文修辭,都有精細的推論。
最重要的是他的《邏輯學》(Organon)定邏輯的形式系統。
後來這邏輯系統統制西歐二千年的學術。
西洋學術是出于這系統,所以難怪今日西人思想法與亞裡斯多德同一面目。
後來我回來重讀中國經史,就覺得中國思想大不相同。
初看時,似乎推理不夠精細,立論不夠謹嚴。
格言式的判斷多,而推理的辯證少。
子思言"率性之謂道",怎麼"率性",率什麼性,子思不肯闡發下去,隻由讀者去體會罷了。
經過幾十年的思考,才覺悟這體會之道,與演繹之理,大大不同。
這是中西思想法不同之大關鍵,就是直覺與推理之不同。
直覺就是體會、體悟、妙悟。
因這思想法之不同,乃使中西哲學走入不同的趨向。
要明白中西哲學思想之精奧,必先明白這思想法之不同,然後可得平衡之論而明白利弊。
單以道字而論,中國所謂道,非西洋所謂真理(Truth)。
中國人講天道人道,西洋人也講天道人道。
但是中文道字,西文沒有。
西文Truth字,講客觀的真理,中文也似乎少這觀念。
老實說,中國人對客觀的确與不确,不大感興趣。
對于行為的是非,乃大感興趣。
中文是非兩字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客觀的事實之真僞,一是行為之是非,含有道德上的評判。
英文便分出真僞之True-false及是非之Right-wrong。
我們所謂"各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常常含有道德上之評判,不單是真理之是非。
中國之所謂道是要行的,可行之謂道,去行無所謂道。
所以孔子說,"道不遠人。
人以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西人言客觀的真理,隻要是真,雖然遠人,為什麼不可以為道?這樣講下去,東西思想内容難免就不同了。
大體上,我們可以說: 一、西洋重系統的哲學,而中國無之。
系統的哲學就是所謂Systematicphilosphy,就是把一條理論,貫串一切,自己成立一理論的大系統,如康德、黑格爾等。
在西洋人看來,你沒有系統的哲學,就不足當"哲學"二字的名稱。
系統的哲學,是一種推論的結構,有前題,有證實,有結論的蹤迹可尋,如七寶樓台,有輪廓,有基石,有頂層,琳琅滿目。
中國的哲言,字字珠玑,如夜明寶珠,單獨一個,足以炫耀萬世。
又如半夜流星,忽隐忽現,不知來源,不測去向。
愛墨生(Emerson)是美國有名的論文家,所說的都是精深的議論,很近中國式。
就有人批評他不足稱為哲學家,因為他有雕金削玉的名言,卻找不到系統的線索。
正要聽他闡發論據時,他已經談到别的題目去,也隻讓讀者自己體會去罷。
中國思想,如墨子,如王夫之,有精細詳切的推論的極少。
二、中國人不重形而上學,因為與身體力行無關。
老莊有形而上學,但是言簡意赅,還是令人自己揣摩。
子貢問"死者有知乎?"孔子很幽默答道"等你死後,就知道了"(見《孔子家語》)。
一句話把死的問題排開。
董仲舒講陰陽,有天人合一之論,是有形而上學色彩的。
後來宋朝周濂溪、張橫渠諸人,都有相當清楚的宇宙論,但這些都是受佛學的影響。
佛學在中國,能為學人所看重,因為他有這一套形而上學的辯論,是古代中國哲學所無的。
世界思想三大系統,一是孔孟思想,二是佛教,三是希臘及西洋思想,而實際上佛學的推論,還是近于亞利安族(Aryan)思想方式,近于西洋,而不能歸入東方思想的系統。
後來宋儒輸入佛家的血脈,成為理學,談心說性,而根本談不到佛家的知識論(所謂"意識"),硬把格物緻知套上。
實際上,程朱等之形而上學,還是談不過釋迦,沒有什麼出色。
三、中國人不注重邏輯,尤不喜愛抽象的術語。
佛家因明之學,不受中國人歡迎。
别墨好辯,也是自生自滅。
莊生評惠施"其道舛駁",公孫龍"能勝人之口,不能勝人之心",莊生言"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就是看不起争辯的詞彙。
現今西洋學術文字,最明顯的就是專門抽象名詞之多。
專門術語就是邏輯的工具。
古人之道常隐于榮華,今日之常隐于專門術語。
見道不笃,則榮華術語日多。
中國人留學學心理學、社會學,那裡是學社會學,常隻是學社會學的專門術語而已。
凡能深入淺出的人,都不肯靠這些專門術語為學問的華冕。
以上所舉三點,是西洋思想之長處,也就是他們的短處。
系統的哲學,主見太深。
形而上學易入空虛。
抽象的名詞理論,易脫現實,失了剛健的現實感。
總而言之,中國重實踐,西方重推理。
中國重近情,西人重邏輯。
中國哲學重立身安命,西人重客觀的了解與剖析。
西人重分析,中國重直感。
西洋人重求知,求客觀的真理。
中國人重求道,求可行之道。
這些都是基于思想法之不同。
(二)直覺與邏輯 這思想法之不同,簡單的講,可以說是直覺與邏輯,體悟與推理之不同。
邏輯是分析的,割裂的,抽象的;直覺是綜合的,統觀全局的,象征的,具體的。
邏輯是推論的,直覺是妙悟的,體會出來的。
西洋邏輯是思想的利器,在自然科學,聲光化電的造詣,有驚人的成績。
格物緻知,沒有邏輯不成。
宋人講格物緻知,其實是全盤失敗的。
宋人講格物,摸不到門徑,結果不得其門而入。
王陽明拿凳子坐看園中竹子,想格出竹子之理,格了九天便病下來。
結果退下來,說"反求本性,便是格物",實在是很勉強的說法。
朱子雖言"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