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東西思想法之不同
關燈
小
中
大
uot,原則上很好,略如西方笛卡兒所說。
實際上邏輯辯證法還沒有建立,如亞裡斯多德之Organon及佛蘭瑟·培根的NovumOrganon樹立科學的辯證及試驗的方法。
朱子所謂"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不過是推類至盡的意思,但不同類而要推知其理,就犯上邏輯上的大毛病。
程伊川謂"萬物皆備于我",就是犯這毛病。
所以宋人格物是失敗的,也是中國科學不能條暢發展的原因。
但是邏輯這種利器,也是危險的。
行之于自然科學可謂無孔不入,無往不利;用之于人類社會安身立命之道,就是"行不得也麼哥"。
凡人倫大端,天地之和,四時之美,男女之愛,父子之情,家庭之樂,都無從以邏輯推知,以論辯證實。
溫莎爾伯爵夫人最近一本書,叙述她和退位的英國皇帝的戀愛,書名叫Lovehasitsreasons.語出巴斯葛的名言,"愛情有他的理由,非理智所能知道的"。
這是雙關語"Lovehasitsreasonsofwhichreasonknowsnothing",不僅此也,凡人生哲學的大問題,若上帝、永生、善惡、審美、道德、曆史意義,都無法用科學解決。
上帝不是一個公程式,永生并非一個三段法,善惡美醜都無法衡量,無法化驗。
無法化驗則無法證實,無法證實則無從肯定或否認。
所以倫理系統,建立不起來。
今日的社會學家,因為要科學,要客觀,閉口不言善惡。
今日的哲學家,閉口不言倫理,今日的存在論家,閉口不言人生意義,甚且否定人生意義。
今日之大思想家閉口不言上帝。
凡邏輯無法處置的問題,都擯諸門外,絕口不談,一談就不科學。
這是今日西方學術的現象。
所謂直覺,常為人所誤會。
直覺并非憑空武斷,乃其精微危一處,可以意會,不可言傳。
直覺不是沒有條理,是不為片面分析的條理所蔽,而能統觀全局,獨下論斷。
秘書每長于議論,部長卻應有明決之才。
此乃直覺與邏輯之辨。
女人向稱有六感,乃近于部長之才。
女人常知某人是真朋友,某人不可交,謂之第六感,而理由說不出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不是沒有根據,而是所根據難以分析,在可以意會不可言傳之間耳。
我們常言某人相貌似廣東人或江浙人。
這是根據以前的複雜的印象,卻難作"廣東臉"或"江浙臉"的定義。
這樣講,直覺仍是根據經驗而來。
古者賢君,每有知人之明,先覺之見,就是根據這種經驗,而為論斷。
其間貌合神離,或口蜜腹劍之徒,毫厘之差,精微處惟憑孟子所謂眸子而鑒察之。
且凡天下之事,莫不有其理,亦莫不有其情,于情有未達則其理不可通。
理是固定的,情是流動的。
所以我在《吾國與吾民》書中說:西人斷事之是非,以理為足,中國人必加上情字,而言情理,入情入理,始為妥當。
因為我們知道,理是定的,推演的;情是活的,須體會出來的。
近情合理始是真知,去情言理,不足以為道。
這是中國人思想法之特征,所以生出中國之近情哲學。
情字用法,亦西洋所無。
大都指變動之情勢。
(參見《論情》篇)。
若單言"狀況",指固定的,亦可以英文Condition表出,若言"情狀"則必有深一層的理會。
孟子所謂"苟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良吏斷獄,亦必廉察其情。
凡吾所謂"民情""軍情""敵情",都含有形容難以數字表出之情勢。
耶魯大學諾爾攝教授常論中西思想之不同,也說中國人所見的宇宙萬物,是"未經分析無已進行的動流"。
這動流是難以邏輯切開的,抽刀斷水水長流。
這是精微之處,也隻好用體會體悟方法覺察。
這就叫做直覺。
(三)邏輯與西洋哲學的困擾 中國人思想法重直感,西洋人的思想法重邏輯;西洋人求知,中國人求道,因此中西思想重點趨向各不同。
求道就不能不把知降一格,把行字提高一格,而所謂求知的知也變質了。
結果二千五百年之中國哲學經過任何變化,不離道之一字,而成為實踐主義的思想。
道就是路,就是子路由也所欲由的路。
此地先講西洋哲學,因為偏重邏輯所發生的問題,及所遭的困擾,與最近稍為補正之辦法。
邏輯之用處在于辯,不辯則無所用乎邏輯。
但是辯有個範圍,辯也者有不見也。
執不可辯而辯之,問題就多起來。
佛蘭瑟·培根早已看得清楚,說我們認識自然,隻能觀察自然,不要存在任何成見,也不應離開視察去追求幻想萬物之起源(cause)"哲學之墜落,最大的原因就是要尋找愛神(Cupid)的父母,(按愛神原無父母)……但是哲學家卻按辯論的義法,推演出來邏輯及數學的瑣屑結論,極平常的意見,及越出自然界的範圍,想入非非之見。
"(OnPrinciplesandOriBgins,1623-1624)這就是莊生所謂好辯之人"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
"昭文鼓琴,師曠技策,藝術之事,父尚不能教其子,師不能教其徒弟,而況天地之奧,宇宙之秘。
故非所明而明之,結果淪于饾燈章句,堅白異同之黯昧,及瑣屑無足重輕之意見。
這倒成一個大問題。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故哲學家好言度數道術,而結果"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形而上學的問題,常常辯無終極,而結果莫衷一是。
萬物本原談呢?不談呢?談則撲朔迷離,不談則哲學範圍日益縮小。
邏輯之為物,善于剖竅導窾,分析毫厘,但是功夫愈精,愈近于堅白同異之論。
就使不談本原,單講事實,但是一加分析,窮究起來,什麼叫做事實?這一問題,也就變成哲學的問題。
事實是零片的、間斷的,(術語叫做atomistic)如劍橋羅素所主張。
或者是不可割裂,不能獨立,必有關系的,去其關系牽連某時某地之情境,
實際上邏輯辯證法還沒有建立,如亞裡斯多德之Organon及佛蘭瑟·培根的NovumOrganon樹立科學的辯證及試驗的方法。
朱子所謂"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不過是推類至盡的意思,但不同類而要推知其理,就犯上邏輯上的大毛病。
程伊川謂"萬物皆備于我",就是犯這毛病。
所以宋人格物是失敗的,也是中國科學不能條暢發展的原因。
但是邏輯這種利器,也是危險的。
行之于自然科學可謂無孔不入,無往不利;用之于人類社會安身立命之道,就是"行不得也麼哥"。
凡人倫大端,天地之和,四時之美,男女之愛,父子之情,家庭之樂,都無從以邏輯推知,以論辯證實。
溫莎爾伯爵夫人最近一本書,叙述她和退位的英國皇帝的戀愛,書名叫Lovehasitsreasons.語出巴斯葛的名言,"愛情有他的理由,非理智所能知道的"。
這是雙關語"Lovehasitsreasonsofwhichreasonknowsnothing",不僅此也,凡人生哲學的大問題,若上帝、永生、善惡、審美、道德、曆史意義,都無法用科學解決。
上帝不是一個公程式,永生并非一個三段法,善惡美醜都無法衡量,無法化驗。
無法化驗則無法證實,無法證實則無從肯定或否認。
所以倫理系統,建立不起來。
今日的社會學家,因為要科學,要客觀,閉口不言善惡。
今日的哲學家,閉口不言倫理,今日的存在論家,閉口不言人生意義,甚且否定人生意義。
今日之大思想家閉口不言上帝。
凡邏輯無法處置的問題,都擯諸門外,絕口不談,一談就不科學。
這是今日西方學術的現象。
所謂直覺,常為人所誤會。
直覺并非憑空武斷,乃其精微危一處,可以意會,不可言傳。
直覺不是沒有條理,是不為片面分析的條理所蔽,而能統觀全局,獨下論斷。
秘書每長于議論,部長卻應有明決之才。
此乃直覺與邏輯之辨。
女人向稱有六感,乃近于部長之才。
女人常知某人是真朋友,某人不可交,謂之第六感,而理由說不出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不是沒有根據,而是所根據難以分析,在可以意會不可言傳之間耳。
我們常言某人相貌似廣東人或江浙人。
這是根據以前的複雜的印象,卻難作"廣東臉"或"江浙臉"的定義。
這樣講,直覺仍是根據經驗而來。
古者賢君,每有知人之明,先覺之見,就是根據這種經驗,而為論斷。
其間貌合神離,或口蜜腹劍之徒,毫厘之差,精微處惟憑孟子所謂眸子而鑒察之。
且凡天下之事,莫不有其理,亦莫不有其情,于情有未達則其理不可通。
理是固定的,情是流動的。
所以我在《吾國與吾民》書中說:西人斷事之是非,以理為足,中國人必加上情字,而言情理,入情入理,始為妥當。
因為我們知道,理是定的,推演的;情是活的,須體會出來的。
近情合理始是真知,去情言理,不足以為道。
這是中國人思想法之特征,所以生出中國之近情哲學。
情字用法,亦西洋所無。
大都指變動之情勢。
(參見《論情》篇)。
若單言"狀況",指固定的,亦可以英文Condition表出,若言"情狀"則必有深一層的理會。
孟子所謂"苟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良吏斷獄,亦必廉察其情。
凡吾所謂"民情""軍情""敵情",都含有形容難以數字表出之情勢。
耶魯大學諾爾攝教授常論中西思想之不同,也說中國人所見的宇宙萬物,是"未經分析無已進行的動流"。
這動流是難以邏輯切開的,抽刀斷水水長流。
這是精微之處,也隻好用體會體悟方法覺察。
這就叫做直覺。
(三)邏輯與西洋哲學的困擾 中國人思想法重直感,西洋人的思想法重邏輯;西洋人求知,中國人求道,因此中西思想重點趨向各不同。
求道就不能不把知降一格,把行字提高一格,而所謂求知的知也變質了。
結果二千五百年之中國哲學經過任何變化,不離道之一字,而成為實踐主義的思想。
道就是路,就是子路由也所欲由的路。
此地先講西洋哲學,因為偏重邏輯所發生的問題,及所遭的困擾,與最近稍為補正之辦法。
邏輯之用處在于辯,不辯則無所用乎邏輯。
但是辯有個範圍,辯也者有不見也。
執不可辯而辯之,問題就多起來。
佛蘭瑟·培根早已看得清楚,說我們認識自然,隻能觀察自然,不要存在任何成見,也不應離開視察去追求幻想萬物之起源(cause)"哲學之墜落,最大的原因就是要尋找愛神(Cupid)的父母,(按愛神原無父母)……但是哲學家卻按辯論的義法,推演出來邏輯及數學的瑣屑結論,極平常的意見,及越出自然界的範圍,想入非非之見。
"(OnPrinciplesandOriBgins,1623-1624)這就是莊生所謂好辯之人"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
"昭文鼓琴,師曠技策,藝術之事,父尚不能教其子,師不能教其徒弟,而況天地之奧,宇宙之秘。
故非所明而明之,結果淪于饾燈章句,堅白異同之黯昧,及瑣屑無足重輕之意見。
這倒成一個大問題。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故哲學家好言度數道術,而結果"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形而上學的問題,常常辯無終極,而結果莫衷一是。
萬物本原談呢?不談呢?談則撲朔迷離,不談則哲學範圍日益縮小。
邏輯之為物,善于剖竅導窾,分析毫厘,但是功夫愈精,愈近于堅白同異之論。
就使不談本原,單講事實,但是一加分析,窮究起來,什麼叫做事實?這一問題,也就變成哲學的問題。
事實是零片的、間斷的,(術語叫做atomistic)如劍橋羅素所主張。
或者是不可割裂,不能獨立,必有關系的,去其關系牽連某時某地之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