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東西思想法之不同

關燈
不足知道"事實"之真谛,如牛津勃萊利(F.H.Bradley1846-1924)所主張。

    這種精細之分析,講到幾微處,就同于文詞上的捉迷藏。

    曆代反對這種詭辯的作風,也不乏人。

    最近風行的"邏輯的證實主義"(LogicaPositivism)根本就反對平常哲學所用的名詞,要給他肅清一下。

    Wittgenstein(1889-1951)算是其中之發言人,他是奧國人,後入英籍,在劍橋講學。

    他就于一九一八年聲明放棄哲學,認為哲學是"生根于狂妄",而那些形而上學的讨論,連他自己的名著《邏輯哲學論》(TractatusLogico-Philosphicus)在内,都是胡說(nonsense)。

    我們所以喜歡胡說,就是因為可以在哲學名詞上翻筋鬥。

    他實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傑出人才,主張哲學的目的,應該在于去疑辨惑,而必須脫去術語,回到語言文字的平常意義。

    這豈不是同于莊子"為是不用,而寓諸庸"經過多少困擾辨惑所得到的結論歸宿嗎?莊子意思是庸者用也,是指實用,又庸是庸常,就是應當回到文字語言平常實用的意義。

     辯也者,有不見也。

    非所明而明之,就要以堅白之昧終。

    實際上我們讀西方哲學,就好像公孫龍複生,而我們所讀的連篇累牍,好像就是别墨派堅白同異兩可之辭。

    今日西方哲學,詭辯雄才日以逞,而立身安命之道日以窮。

    執不可辯而辯之,就可生出不須有的無謂的紛擾。

    姑舉一二例。

     中世紀的僧院哲學(Scholasticphilosophy)就有很多的例。

    譬如耶稣死後,三日升天,這三天兩夜中耶稣在那裡,就是莫須有而大可不必的争辯。

    是在地獄,是在天堂,誰也不知道。

    但是那些和尚純以理智論斷,偏偏知道耶稣是在地獄,而且非常自信,列為信條(使徒信經)。

    曆史上最重要的是"三位一體上在"之辯。

    因這争辯,在第十一世紀希臘公教脫離羅馬天主教而獨立。

     "體"是體質(Substantia),"位"是人格(Persona)。

    我想上帝之"體"質大可不必談吧,以體質、人格論神,本來就不應該。

    但人是有頭腦的,有頭腦就須把三位上帝弄個清楚。

    他們用理智斷定三位上帝體質是一樣的,而人格中卻是獨立的,斷然而無疑(見AthanasianGreed)。

    今日教會,這項信條還明明的擺着。

    且必須把三位關系分析停當,然後三位神可以各歸入他們的邏輯鴿屋裡。

    這就大費争辯了。

    三位都是與宇宙俱來,不是創造的,而耶稣獨是神父所"生"。

    但是聖神既非所生,那末,聖神是怎樣關系呢?那些僧院學者斷定:不是"生",而是"出"(Proceedeth),這種玩意兒隻有學者幹得出來。

    解者自解,聽者自聽,但是如果你說聖神是上帝所"生",便是邪道,應驅逐出教。

    他們是那樣心雄萬夫,判定上帝的關系了。

    然而事情尚未完。

    聖神是直接 "出"于神父或是間接"出"于神子?真有這回事,因為這直接間接之争辯,希臘公教脫離天主教而獨立,以異端邪教相視了。

     再如概念是真實或是虛名(RealistandNominalist)之争辯,一直發源于柏拉圖之所謂象及亞裡斯多德之所謂範疇(即分類)。

    同類同名,是否名同而已,還是别有獨立之象在先?一直到十一世Abelard之時,那時争辯猶甚烈。

    在ABbelard初辦巴黎大學之時,巴黎大學生就為這争辯在街上打架。

    十七世紀巴斯葛(BlaisePascal1623-1662)時猶争辯未已。

    十九世紀德國詩人海涅(HeirrichHeine)描寫神道學生的争辯,也是如此。

    海涅是個通人,又是幽默大家,寫來真有趣。

    今日二十世紀薩爾忒(Sartre)猶汲汲争辯esse及existentia(BeingandExistence)之先後異同,而薩爾忒之所以有資格稱為哲學家,就是他在辨"常有""常無"及"存在"的書中LEtreeCtleNeant能詳細剖析這些抽象觀念之精意。

     西方這種精微的分析,起于邏輯,故重于知。

    所謂知之辯論,不但指知識論(epistemology)之知,而是廣泛的凡事物之理的知。

    這傾向當然着重于知之是非,及抽象的分析。

    但是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聖人議而不辯。

    抽象的辯論愈多,則人生立身安命之道愈丢在腦後。

    後來這所謂知,即科學真确可以證實之知。

    凡無法适用科學證實的問題,都閉口不敢言。

    開其端者是近代哲學始祖笛卡兒(ReneDescartes,1566-1650),所以巴斯葛說:"我不能原諒笛卡兒"。

    我也不能原諒笛卡兒。

    因為他的影響後人,必然削減哲學之區域,凡人生立身安命之大本大經,不能證實的,擯之門外,不敢談而不屑談了(見上第二段)。

    請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有什麼方法可用邏輯去處置? 總而言之,我們看見(西方人也看見)科學知識之節節前進,雖然常常調整,但是是一種穩紮穩打的辦法,而哲學的懸空理論,幾千百年來,講來講去,爾是我非,爾非我是,重翻舊案,毫無進展,所以亟思改善,趕上科學的方法,而且治哲學的人,多半是治數學的人。

    世事茫茫渺渺,惟數學與邏輯為可靠的工具,所以現代哲學思想乃為數學所統制。

    十七世紀的巴斯葛就是數學巨擘,笛卡兒出身,也是以科學與哲學合一為職志,近人若羅素及A.N.Whitehead更是明顯的例。

    羅素自身以數學名,他的企圖就是要把數學歸入邏輯範圍,或者整理邏輯,使能容納數學。

    數學與邏輯是科學的工具,所以大體上,今日哲學已成為數學的附庸,道跑那裡去了?誰管?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