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東西思想法之不同
關燈
小
中
大
是今日西方哲學所以脫離人生的空虛現象。
襯救之道,今日哲學有二條恰恰相反之道:一是摒開一大部分不談,而使哲學純粹科學化。
這是所謂"邏輯的證實主義"。
意思是把上帝、永生、靈魂、善惡、愛情這些名詞完全摒開。
他們以為這些名詞,不但混雜含糊,而且了無意義(Senseless),應專以科學的"證實"(Verifiability)為主。
所以生出現代風行的新的《語意學》(Semantics)。
這些人專在研究語義之變化範圍與構造。
另一方向,即所謂存在主義,或有神論(如Kierkegaard)或明白的無神論(如薩爾忒)。
以上走第一條路的人所不談的,這些人乃大談特談。
總而言之,又回到人生切身道德問題,而社會人生良心自由乃成為研讨之中心。
他們對人生之負責,如Sartre,Camus雖然是無神論,卻能使人肅然起敬,而他們所覺得在黑暗裡的摸索哀鳴,更使人可怕。
在這混亂場中,有幾個人是矯立不倚,形神俱足的,一是GeorgeSantanaya(1863-1952)因為他是主張妙悟的,叫人無法歸類。
一是美國詩人WaltWhitman(他說"我就是我",不像笛卡兒乞求哀憐于他的Cogito來證明其有我相)。
在哲學上,最近于中國思想的有兩位。
一是上文已經說到十九世紀英國唯一的大哲學家勃萊利。
他文字佻撻,批評各種支離破碎之論,體無完膚,而重立情感(feeling)在哲學上的地位。
又一位是法國柏格森H.L.Bergson(1859-1941),獨創直覺與邏輯對立之說。
他的巨著《時間與自由》,在法文原名簡直是同于王陽明的"緻良知"(EssaiSurlesdonneesimmediatesdelaconscience)而能為直覺樹立充分的哲學基礎。
因為法國人頭腦有這一點妙語,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非常完滿可喜的,而實際上是與數學派的哲學家背道而馳的。
所以勃萊利普通人不甚了了,而柏格森煊赫一時,因為他有"創造的天演論",為人所注意。
實際上,他們還不會懂得柏格森。
(四)有幹勁與無幹勁的儒家 我有一句話想說說,儒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自然是儒道之中心思想,也是儒道的本源,也是吾國思想系統所以獨異于西方哲學,而足以救西方專求知不求道的空疏迂闊之謬。
但是西方雖無儒學,卻能生出很多的名相幹才,(如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之Gladstone,Disraeli及美國之佛蘭克林、林肯等。
)遠超過清代以名臣兼名儒的朱學者流。
如何使儒學适合今日世界,由緻虛守寂的靜的儒道,變為有作為有幹勁的動的儒道而成為一種活的力量。
——這倒是應當推求的根本問題。
我想孔孟強哉矯哉活潑潑的道理,經過宋儒受佛學的熏陶,由動轉入靜,而淪于半禅定或準禅定的狀态,是個中國的差錯。
要回複孔孟教人的力量,非奪朱回孔不可。
上文已經說過,中國二千五百年來的思想,無論如何變化,千錘百煉,不離其宗,總是實踐第一,這才是東方思想的本來色彩。
做人是第一,文章好不好在其次,讀書不讀書也是工具,并非目的。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明明是孔子之明訓,人做好了,還有"餘力",才去讀書。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不曾讀書,我必說他已經讀過書。
"(子夏)孔門看來,讀書不是那麼要緊,為什麼呢?孔門求可行之道而已,平易笃實,直截了當。
孔子不曾講本體,也不曾講功夫,更不談性與天道。
後來佛學東漸,晉唐極盛,中國思想,已是禅家的天下,宋朝大儒,沒有一個不是學過禅。
雖然立意辟佛,然而既入其室而操其戈,實際上已是援佛入儒。
禅家要清心寡欲,我們也來清心寡欲;他們明心見性,我們也來明心見性;("見性"二字本是禅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之語。
)他們内視看看自己肚臍眼想我們未出生以前氣象,我們也來看看"喜怒未發時氣象"。
由是不禅定,也已半禅定了。
顔習齋所謂"靜坐内視論性談天而國亡"。
就使東晉之亡,亡于清談,南宋之亡,理學獨能辭其咎嗎?"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心已明了,性已見了,于國家何補? 向來儒家,就是儒。
至少我少時所看見的村學究,沒有一個不是畏首畏尾,踧踖不安,嗫嚅耳語,正襟危坐之輩。
那裡知道他們是為要明心見性,"戒慎恐懼"、"常惺惺",為程朱所教來的?若說這些踧踖不安,嗫嚅喔咿,說話吞吞吐吐,一生不曾看過張口大笑一回的老儒生是孔門的真弟子,我心裡就不服。
不必說不會踢足球,不會遊泳,就是以六藝而論,射箭、騎馬都不敢來。
是孔子之所長,乃彼輩之所短,孔子之所短,乃彼輩之所長。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可見孔子有釣魚射箭的相當本領。
至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陽明山公園,風乎草上路上,唱歌歸來,更是孔門中人所不敢為而不屑為的鄙事了。
最近澳洲首相雖然浮海而亡,然而他是動的,非靜的,這力量哪裡來的?也不見得是他們得天獨厚,還是教養的不同吧。
大概宋儒理障,曲解儒道有三: 一、格物緻知,轉入窮理讀書。
這本來不能完全怪他們。
以今科學眼光,自然不能不說他們格物不得其門而入,是全盤失敗的。
《大學》格物緻知第五章已亡,朱子竊程子之意以補之,補的不好。
本來知至而後意誠,在我看接不起來,知是外物之知,意是内心修養,範疇不同,不易聯系,(不能說地球繞日意就誠,日繞地球意就不誠)。
那時大家都以"萬物皆備于我",萬物之理相同,給他硬聯起來。
也不僅是程朱而已,陸象山也是這個想法。
但是朱子解為窮理,而窮理隻在讀聖賢書,由是格
襯救之道,今日哲學有二條恰恰相反之道:一是摒開一大部分不談,而使哲學純粹科學化。
這是所謂"邏輯的證實主義"。
意思是把上帝、永生、靈魂、善惡、愛情這些名詞完全摒開。
他們以為這些名詞,不但混雜含糊,而且了無意義(Senseless),應專以科學的"證實"(Verifiability)為主。
所以生出現代風行的新的《語意學》(Semantics)。
這些人專在研究語義之變化範圍與構造。
另一方向,即所謂存在主義,或有神論(如Kierkegaard)或明白的無神論(如薩爾忒)。
以上走第一條路的人所不談的,這些人乃大談特談。
總而言之,又回到人生切身道德問題,而社會人生良心自由乃成為研讨之中心。
他們對人生之負責,如Sartre,Camus雖然是無神論,卻能使人肅然起敬,而他們所覺得在黑暗裡的摸索哀鳴,更使人可怕。
在這混亂場中,有幾個人是矯立不倚,形神俱足的,一是GeorgeSantanaya(1863-1952)因為他是主張妙悟的,叫人無法歸類。
一是美國詩人WaltWhitman(他說"我就是我",不像笛卡兒乞求哀憐于他的Cogito來證明其有我相)。
在哲學上,最近于中國思想的有兩位。
一是上文已經說到十九世紀英國唯一的大哲學家勃萊利。
他文字佻撻,批評各種支離破碎之論,體無完膚,而重立情感(feeling)在哲學上的地位。
又一位是法國柏格森H.L.Bergson(1859-1941),獨創直覺與邏輯對立之說。
他的巨著《時間與自由》,在法文原名簡直是同于王陽明的"緻良知"(EssaiSurlesdonneesimmediatesdelaconscience)而能為直覺樹立充分的哲學基礎。
因為法國人頭腦有這一點妙語,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非常完滿可喜的,而實際上是與數學派的哲學家背道而馳的。
所以勃萊利普通人不甚了了,而柏格森煊赫一時,因為他有"創造的天演論",為人所注意。
實際上,他們還不會懂得柏格森。
(四)有幹勁與無幹勁的儒家 我有一句話想說說,儒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自然是儒道之中心思想,也是儒道的本源,也是吾國思想系統所以獨異于西方哲學,而足以救西方專求知不求道的空疏迂闊之謬。
但是西方雖無儒學,卻能生出很多的名相幹才,(如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之Gladstone,Disraeli及美國之佛蘭克林、林肯等。
)遠超過清代以名臣兼名儒的朱學者流。
如何使儒學适合今日世界,由緻虛守寂的靜的儒道,變為有作為有幹勁的動的儒道而成為一種活的力量。
——這倒是應當推求的根本問題。
我想孔孟強哉矯哉活潑潑的道理,經過宋儒受佛學的熏陶,由動轉入靜,而淪于半禅定或準禅定的狀态,是個中國的差錯。
要回複孔孟教人的力量,非奪朱回孔不可。
上文已經說過,中國二千五百年來的思想,無論如何變化,千錘百煉,不離其宗,總是實踐第一,這才是東方思想的本來色彩。
做人是第一,文章好不好在其次,讀書不讀書也是工具,并非目的。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明明是孔子之明訓,人做好了,還有"餘力",才去讀書。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不曾讀書,我必說他已經讀過書。
"(子夏)孔門看來,讀書不是那麼要緊,為什麼呢?孔門求可行之道而已,平易笃實,直截了當。
孔子不曾講本體,也不曾講功夫,更不談性與天道。
後來佛學東漸,晉唐極盛,中國思想,已是禅家的天下,宋朝大儒,沒有一個不是學過禅。
雖然立意辟佛,然而既入其室而操其戈,實際上已是援佛入儒。
禅家要清心寡欲,我們也來清心寡欲;他們明心見性,我們也來明心見性;("見性"二字本是禅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之語。
)他們内視看看自己肚臍眼想我們未出生以前氣象,我們也來看看"喜怒未發時氣象"。
由是不禅定,也已半禅定了。
顔習齋所謂"靜坐内視論性談天而國亡"。
就使東晉之亡,亡于清談,南宋之亡,理學獨能辭其咎嗎?"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心已明了,性已見了,于國家何補? 向來儒家,就是儒。
至少我少時所看見的村學究,沒有一個不是畏首畏尾,踧踖不安,嗫嚅耳語,正襟危坐之輩。
那裡知道他們是為要明心見性,"戒慎恐懼"、"常惺惺",為程朱所教來的?若說這些踧踖不安,嗫嚅喔咿,說話吞吞吐吐,一生不曾看過張口大笑一回的老儒生是孔門的真弟子,我心裡就不服。
不必說不會踢足球,不會遊泳,就是以六藝而論,射箭、騎馬都不敢來。
是孔子之所長,乃彼輩之所短,孔子之所短,乃彼輩之所長。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可見孔子有釣魚射箭的相當本領。
至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陽明山公園,風乎草上路上,唱歌歸來,更是孔門中人所不敢為而不屑為的鄙事了。
最近澳洲首相雖然浮海而亡,然而他是動的,非靜的,這力量哪裡來的?也不見得是他們得天獨厚,還是教養的不同吧。
大概宋儒理障,曲解儒道有三: 一、格物緻知,轉入窮理讀書。
這本來不能完全怪他們。
以今科學眼光,自然不能不說他們格物不得其門而入,是全盤失敗的。
《大學》格物緻知第五章已亡,朱子竊程子之意以補之,補的不好。
本來知至而後意誠,在我看接不起來,知是外物之知,意是内心修養,範疇不同,不易聯系,(不能說地球繞日意就誠,日繞地球意就不誠)。
那時大家都以"萬物皆備于我",萬物之理相同,給他硬聯起來。
也不僅是程朱而已,陸象山也是這個想法。
但是朱子解為窮理,而窮理隻在讀聖賢書,由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