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東西思想法之不同
關燈
小
中
大
物變為讀聖賢書,物也可不格了。
說格而未嘗格,在當時實在是無可奈何的解釋,由是朱子之學,重學問,重工夫,也算是很負責,比起空談心性,當下承當一派,也很可取。
李二曲說:"晦庵之後,堕于支離葛藤,故陽明出而救之,以緻良知,令人當下有得,及其久也,易至于談本體而略工夫"(南行述)。
二、明心見性,這種禅宗的道理,是使儒道由動轉入靜的最大原因,《易經》言萬物生生不息,本來是動的。
生生不息,無一非動,無時不動。
不在動字着想,隻求緻虛守寂,是背乎入世之常理,禅宗本來是極聰明人的道理,是中國人的智慧碰上印度佛學所引起的反應,不關達摩。
達摩面壁,由他面壁,不言之教,無言之辯,莊子早已言之。
但是禅宗乃出世之學,非入世之學,以出世之學行入世之道,自然要出毛病。
我們知道陽陰變易,生生不息就是動,由動可以見性,喜怒哀樂,喜有喜容,怒有怒容,喜怒未發,有什麼"氣象"可言,觀有何益?陸桴亭評程朱"靜中驗喜怒哀樂未發氣象"說得好:"嘗于夜間閉目危坐,屏除萬慮以求其所謂中(即未發氣象)……或一時強制得定,嗒然若忘,以為此似之矣。
然此境有何佳處,而先儒教人為之。
……故除卻戒慎恐懼,别尋未發,不是槁木死灰,便是空虛寂滅"。
聖人何曾教人這個樣子? 向來反對這種不務實地做事,談空說理之人甚多,不必說顔習齋指出程朱教出"弱人、病人、無用人"如"婦人女子"之弱書生,費燕峰說得尤透徹:"後儒所論,唯深山獨處乃可行之,……果靜極矣,活潑潑地會矣,沖漢無朕至奧,心無時不在腔子裡,性無不複,即物之理無不窮……亦止與達摩面壁天台止觀同一門庭,何補于國,何益于家,何關于政事,何救于民生?"他們都是明末清初親感到亡國之痛。
所以顧亭林也深感末學之空疏以緻亡國之禍,所以堅決排除明心見性之流弊。
"今之君子……聚賓客門人之學者數百人,……而皆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是必其道之高于孔子,而其門弟子之賢于子貢也。
""是故性也命也,孔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
" 三、理欲之辨,這更是學佛不成轉而學儒者的話,也是宋儒戒慎恐懼由動轉入靜的大原因,釋迦來心理學,所以他們也來心理學,而作為天理人欲之辨,一心求"人欲淨盡,天理流行",仿佛人欲就是人生苦海萬劫不複的孽障,欲求天理流行,必先斷去人欲,而後涅槃可得也。
這話一點也不冤枉程朱。
他們最怕心不見理不明,就是因為"物欲"所蔽,求其不蔽,隻有靜之一法,隻有戒慎恐懼,一塵不染,然後能修到老寡婦死水不波的心境,一切無動于中。
這豈是所以應世用世之方?人生豈能無欲,無欲又何必有作有為,生生不息?戴東原極辟理欲為二之謬,而謂聖人必順人之情,遂人之欲。
顔習齋明言,"欲之不存,性将安附?"所以那些去欲言性,或存天理、滅人欲的話,都是犯幼稚的毛病,未曾曉悟情性之為物。
王夫之最好,他說:"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去人欲而言天理,都是寥闊迂謬之談。
依我看來,王夫之最合現代人的心理學。
他論性之動最好:"與其專言靜也,無甯言動,何也。
動靜無端者也。
故專言靜,未有能靜者也。
性效體靜之而效動,苟不足以效動,則靜無性矣。
既無性,又奚所靜耶?性效于才,才效于情,才情之效,皆以動也。
……故天下之不能動者,未有能靜者也。
"所以如果說靜勝于動"是圈豕賢于人,而頑石飛蟲賢于圈豕也"。
總而言之,宋儒的理學在孔學演化中的過程,是一種差錯的扭轉,使孔門平易孝弟忠信重實行的教訓,轉為迂闊空疏之談。
朱子之平實笃學,自然可以敬佩,隻可惜他不走明道存養的大道,而入伊川冷若冰霜的迂徑。
影響所及,支雜破碎,遂引起明代心學之反抗,卒使清儒并宋明之學而棄之,而思漢學之複興。
至少在今日"存天理,滅人欲"是萬萬講不通的。
人欲淨盡,不是天理流行,而是寂滅虛空,有違上天好生之德。
此話還是現在不要講好。
若張子西銘,民胞物與,卻是有活生生的力量,宋儒也有偉大可喜可佩之處。
伊川自言"千年來無真儒",而他弟兄獨得千載不傳之秘。
其實千年來不曾援佛入儒,援佛入儒自伊川始。
豈援佛始可以稱真儒?從此而使天理人欲分為二物,儒者一味戒慎恐懼,而戒慎恐懼遂為儒者之特征,所謂"常惺惺"者,結果不免為假惺惺。
此儒家之所以不是出家人,而似出家人懦弱無能之真因。
今日的世界是動的世界,是各國稱雄并駕,日日改進,時時改進的世界。
我們再要半禅定,準禅定,即不足以自存。
今日世界也是功利世界,儒家非無利用厚生學以緻用之精神,西方文化之壓力何在?就是趕我們在利用厚生學以緻用着想。
我敢相信,亭林複生,不易斯言。
顔習齋提出,改"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值得我們詳細體會。
荀子人定勝天之論,也是合于科學實用精神。
我常想,荀子"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是那裡科學館的最好的碑銘。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裁之。
"("裁"字依王念孫改)是那裡農林館最好的碑銘。
"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
"是那裡水利局的碑碣。
"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
"是那裡化學館的匾額。
"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
"應該是那裡原子爐的箴言,這樣驅荀韓,直追孔孟,是可以使儒家恢複本有的力量。
說格而未嘗格,在當時實在是無可奈何的解釋,由是朱子之學,重學問,重工夫,也算是很負責,比起空談心性,當下承當一派,也很可取。
李二曲說:"晦庵之後,堕于支離葛藤,故陽明出而救之,以緻良知,令人當下有得,及其久也,易至于談本體而略工夫"(南行述)。
二、明心見性,這種禅宗的道理,是使儒道由動轉入靜的最大原因,《易經》言萬物生生不息,本來是動的。
生生不息,無一非動,無時不動。
不在動字着想,隻求緻虛守寂,是背乎入世之常理,禅宗本來是極聰明人的道理,是中國人的智慧碰上印度佛學所引起的反應,不關達摩。
達摩面壁,由他面壁,不言之教,無言之辯,莊子早已言之。
但是禅宗乃出世之學,非入世之學,以出世之學行入世之道,自然要出毛病。
我們知道陽陰變易,生生不息就是動,由動可以見性,喜怒哀樂,喜有喜容,怒有怒容,喜怒未發,有什麼"氣象"可言,觀有何益?陸桴亭評程朱"靜中驗喜怒哀樂未發氣象"說得好:"嘗于夜間閉目危坐,屏除萬慮以求其所謂中(即未發氣象)……或一時強制得定,嗒然若忘,以為此似之矣。
然此境有何佳處,而先儒教人為之。
……故除卻戒慎恐懼,别尋未發,不是槁木死灰,便是空虛寂滅"。
聖人何曾教人這個樣子? 向來反對這種不務實地做事,談空說理之人甚多,不必說顔習齋指出程朱教出"弱人、病人、無用人"如"婦人女子"之弱書生,費燕峰說得尤透徹:"後儒所論,唯深山獨處乃可行之,……果靜極矣,活潑潑地會矣,沖漢無朕至奧,心無時不在腔子裡,性無不複,即物之理無不窮……亦止與達摩面壁天台止觀同一門庭,何補于國,何益于家,何關于政事,何救于民生?"他們都是明末清初親感到亡國之痛。
所以顧亭林也深感末學之空疏以緻亡國之禍,所以堅決排除明心見性之流弊。
"今之君子……聚賓客門人之學者數百人,……而皆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是必其道之高于孔子,而其門弟子之賢于子貢也。
""是故性也命也,孔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
" 三、理欲之辨,這更是學佛不成轉而學儒者的話,也是宋儒戒慎恐懼由動轉入靜的大原因,釋迦來心理學,所以他們也來心理學,而作為天理人欲之辨,一心求"人欲淨盡,天理流行",仿佛人欲就是人生苦海萬劫不複的孽障,欲求天理流行,必先斷去人欲,而後涅槃可得也。
這話一點也不冤枉程朱。
他們最怕心不見理不明,就是因為"物欲"所蔽,求其不蔽,隻有靜之一法,隻有戒慎恐懼,一塵不染,然後能修到老寡婦死水不波的心境,一切無動于中。
這豈是所以應世用世之方?人生豈能無欲,無欲又何必有作有為,生生不息?戴東原極辟理欲為二之謬,而謂聖人必順人之情,遂人之欲。
顔習齋明言,"欲之不存,性将安附?"所以那些去欲言性,或存天理、滅人欲的話,都是犯幼稚的毛病,未曾曉悟情性之為物。
王夫之最好,他說:"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去人欲而言天理,都是寥闊迂謬之談。
依我看來,王夫之最合現代人的心理學。
他論性之動最好:"與其專言靜也,無甯言動,何也。
動靜無端者也。
故專言靜,未有能靜者也。
性效體靜之而效動,苟不足以效動,則靜無性矣。
既無性,又奚所靜耶?性效于才,才效于情,才情之效,皆以動也。
……故天下之不能動者,未有能靜者也。
"所以如果說靜勝于動"是圈豕賢于人,而頑石飛蟲賢于圈豕也"。
總而言之,宋儒的理學在孔學演化中的過程,是一種差錯的扭轉,使孔門平易孝弟忠信重實行的教訓,轉為迂闊空疏之談。
朱子之平實笃學,自然可以敬佩,隻可惜他不走明道存養的大道,而入伊川冷若冰霜的迂徑。
影響所及,支雜破碎,遂引起明代心學之反抗,卒使清儒并宋明之學而棄之,而思漢學之複興。
至少在今日"存天理,滅人欲"是萬萬講不通的。
人欲淨盡,不是天理流行,而是寂滅虛空,有違上天好生之德。
此話還是現在不要講好。
若張子西銘,民胞物與,卻是有活生生的力量,宋儒也有偉大可喜可佩之處。
伊川自言"千年來無真儒",而他弟兄獨得千載不傳之秘。
其實千年來不曾援佛入儒,援佛入儒自伊川始。
豈援佛始可以稱真儒?從此而使天理人欲分為二物,儒者一味戒慎恐懼,而戒慎恐懼遂為儒者之特征,所謂"常惺惺"者,結果不免為假惺惺。
此儒家之所以不是出家人,而似出家人懦弱無能之真因。
今日的世界是動的世界,是各國稱雄并駕,日日改進,時時改進的世界。
我們再要半禅定,準禅定,即不足以自存。
今日世界也是功利世界,儒家非無利用厚生學以緻用之精神,西方文化之壓力何在?就是趕我們在利用厚生學以緻用着想。
我敢相信,亭林複生,不易斯言。
顔習齋提出,改"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值得我們詳細體會。
荀子人定勝天之論,也是合于科學實用精神。
我常想,荀子"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是那裡科學館的最好的碑銘。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裁之。
"("裁"字依王念孫改)是那裡農林館最好的碑銘。
"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
"是那裡水利局的碑碣。
"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
"是那裡化學館的匾額。
"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
"應該是那裡原子爐的箴言,這樣驅荀韓,直追孔孟,是可以使儒家恢複本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