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的靈性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懸挂在可怕的空虛之上;而也隻有在經過這些之後,我才降落在基督教信仰的瑞士少女峰,到達雲上有陽光的世界。
我将隻讨論儒家,道家這兩支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思想主流,及東方第三大靈性勢力的佛教。
在古代的中國哲學中,除了儒家及道家之外,還有詭辯家、法家、論理學家、墨家(墨翟的門徒)及楊朱派(為我而活),此外還有一些小流派。
我甚至不想談到墨家,因為這一派在主前三世紀及二世紀已經絕迹,并沒有在中國人的思想上留下永久的影響。
但墨翟及他的門徒,因為問答方法及論理學的發展而為人所注意。
他的學說實際上是一個可注意的以"上帝的父性"及人與人是兄弟關系的教義為基礎的苦行及舍己為人的宗教。
據說墨家是"清苦派"的,這是說他們為幫助别人,勞苦到隻剩一把骨頭。
墨翟同時堅決地主張一神,他稱自己為天,在中國,天是上帝的通稱。
在後面論及儒家、道家及佛教的三章中,我認為要關心的是人的靈性問題,及這些可敬思想系統關于宇宙及人生哲學的見解。
我最關心生命的理想及人類的品性。
耶稣的教訓是在一個獨特的範疇裡,獨特而且具有奇怪的美,闡述一些在其他宗教找不到的、人所公認的教訓。
但首先我想在這裡說明白,我們不能隻為方便地作一種黑暗與光明的對比,說基督教是"真"的,因此儒家是"假"的。
我們不能因此而用簡單的句子摒棄佛教為"拜偶像的邪教"。
不能因此而說耶稣談及愛,謙虛的教訓是對的,而老子談及愛的力量的教訓是錯的。
或許也就是因為這個理由,我必須在作比較之前,先進入這三個思想系統及這些生活的理想。
其次,我們必須指出這些思想系統在一切觀念上都很少互相排擠。
甚至斯多噶學派及伊壁鸠魯學派表面上是互相排擠,但如果你細心觀察,它們其實是相近的。
而對于中國各家的教訓,由中國人自己看來,尤其是如此;它不是中國的懷疑論,而是中國人對于無論在哪裡找到的真及美都能接受的本領。
偉大的中國人,像白居易(八世紀)及蘇東坡(十一世紀),過的是儒家的生活,卻寫了滲透着道家見解的佛教詩。
特别儒家的情形是如此,我們說一個基督徒不能同時是儒生,因為儒家是"君子"與"好教養"、"有禮貌"的人的宗教,而這樣便等于說一個好基督徒不相信人要做一個君子和有禮貌的人。
道家過份加強基督教主張的愛及溫柔的教訓,使許多人不敢接受。
如果說佛教拯救的方式和基督教的方式不同,它的基本出發點——對于罪的承認及深深地關切人類受苦的事實,卻是和基督教很接近的。
這種文化融合的最好實例,可在蘇東坡給他的侍妾朝雲的詩中找到。
蘇東坡——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及偉大的儒家學者,在六十歲的時候,過的是被流放的生活。
他的妻已死,而他的少妾在一○九四年自願随他到戍所惠州。
朝雲當時已成為佛教徒,而蘇寫詩贊美她在對神(佛)的服事上,像一個維摩天女。
在這些詩中有一首,蘇東坡談及她把從前的歌衫舞扇抛在一旁,而專心緻志于佛經及丹爐(道教)。
當不死之藥找到的時候,她将和他說再見而到仙山去,不再像巫峽的神女和他結成生死姻緣(儒家)。
這首詩之所以比其他的詩突出,就是因為這種情感的奇妙的混合。
佛教維摩天女的意象在詩中重現。
按照佛教的傳說,天女從天上散花,花瓣落在聖者的衣服及身上将會滑落,但卻附着在那些仍有世間情欲的人身上。
白發蒼顔,正是維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礙?朱唇箸點,更髻鬟生采。
這些個千生萬生隻在。
好事心腸,着人情态。
閑窗下斂雲凝黛。
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為佩,尋一首好詩要書裙帶。
次年夏天朝雲死了,她在呼吸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念了一句佛偈,而按照她的意思,葬在一座佛寺的附近。
那首蘇東坡題在她墓旁白梅樹上的詞,是我所讀過的最纖美的東西。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挂綠毛幺鳳。
素面常嫌粉污,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這是真的人生,及痛苦、死亡、孤獨的問題:用偉大的人類心靈來表現靈性與肉體的關系。
在這裡,人的心靈遇到了人生的問題,遇到它的悲凄和美。
而耶稣用簡單明了的方法解決了這些人生問題。
① ①以上三節分别選自《從異教徒到基督教徒》的第一章、第二章,以及第三章的第一節。
第三章第一節篇名為編者所拟。
該書為林語堂探讨東西方思想異同的集大成之著作;他以宗教入手,打着皈依基督教的招牌,充滿了對東方思想的贊美,實踐了他對西方人講中國文化的諾言。
該書據林語堂稱,"記載了自身在信仰上的探險、疑難及迷惘"(《緒言》),可視林語堂個人的精神自傳,心靈自傳。
隻是議論太過專門,不易閱讀,故節取兩章一節,以便讀者窺豹。
我将隻讨論儒家,道家這兩支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思想主流,及東方第三大靈性勢力的佛教。
在古代的中國哲學中,除了儒家及道家之外,還有詭辯家、法家、論理學家、墨家(墨翟的門徒)及楊朱派(為我而活),此外還有一些小流派。
我甚至不想談到墨家,因為這一派在主前三世紀及二世紀已經絕迹,并沒有在中國人的思想上留下永久的影響。
但墨翟及他的門徒,因為問答方法及論理學的發展而為人所注意。
他的學說實際上是一個可注意的以"上帝的父性"及人與人是兄弟關系的教義為基礎的苦行及舍己為人的宗教。
據說墨家是"清苦派"的,這是說他們為幫助别人,勞苦到隻剩一把骨頭。
墨翟同時堅決地主張一神,他稱自己為天,在中國,天是上帝的通稱。
在後面論及儒家、道家及佛教的三章中,我認為要關心的是人的靈性問題,及這些可敬思想系統關于宇宙及人生哲學的見解。
我最關心生命的理想及人類的品性。
耶稣的教訓是在一個獨特的範疇裡,獨特而且具有奇怪的美,闡述一些在其他宗教找不到的、人所公認的教訓。
但首先我想在這裡說明白,我們不能隻為方便地作一種黑暗與光明的對比,說基督教是"真"的,因此儒家是"假"的。
我們不能因此而用簡單的句子摒棄佛教為"拜偶像的邪教"。
不能因此而說耶稣談及愛,謙虛的教訓是對的,而老子談及愛的力量的教訓是錯的。
或許也就是因為這個理由,我必須在作比較之前,先進入這三個思想系統及這些生活的理想。
其次,我們必須指出這些思想系統在一切觀念上都很少互相排擠。
甚至斯多噶學派及伊壁鸠魯學派表面上是互相排擠,但如果你細心觀察,它們其實是相近的。
而對于中國各家的教訓,由中國人自己看來,尤其是如此;它不是中國的懷疑論,而是中國人對于無論在哪裡找到的真及美都能接受的本領。
偉大的中國人,像白居易(八世紀)及蘇東坡(十一世紀),過的是儒家的生活,卻寫了滲透着道家見解的佛教詩。
特别儒家的情形是如此,我們說一個基督徒不能同時是儒生,因為儒家是"君子"與"好教養"、"有禮貌"的人的宗教,而這樣便等于說一個好基督徒不相信人要做一個君子和有禮貌的人。
道家過份加強基督教主張的愛及溫柔的教訓,使許多人不敢接受。
如果說佛教拯救的方式和基督教的方式不同,它的基本出發點——對于罪的承認及深深地關切人類受苦的事實,卻是和基督教很接近的。
這種文化融合的最好實例,可在蘇東坡給他的侍妾朝雲的詩中找到。
蘇東坡——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及偉大的儒家學者,在六十歲的時候,過的是被流放的生活。
他的妻已死,而他的少妾在一○九四年自願随他到戍所惠州。
朝雲當時已成為佛教徒,而蘇寫詩贊美她在對神(佛)的服事上,像一個維摩天女。
在這些詩中有一首,蘇東坡談及她把從前的歌衫舞扇抛在一旁,而專心緻志于佛經及丹爐(道教)。
當不死之藥找到的時候,她将和他說再見而到仙山去,不再像巫峽的神女和他結成生死姻緣(儒家)。
這首詩之所以比其他的詩突出,就是因為這種情感的奇妙的混合。
佛教維摩天女的意象在詩中重現。
按照佛教的傳說,天女從天上散花,花瓣落在聖者的衣服及身上将會滑落,但卻附着在那些仍有世間情欲的人身上。
白發蒼顔,正是維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礙?朱唇箸點,更髻鬟生采。
這些個千生萬生隻在。
好事心腸,着人情态。
閑窗下斂雲凝黛。
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為佩,尋一首好詩要書裙帶。
次年夏天朝雲死了,她在呼吸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念了一句佛偈,而按照她的意思,葬在一座佛寺的附近。
那首蘇東坡題在她墓旁白梅樹上的詞,是我所讀過的最纖美的東西。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挂綠毛幺鳳。
素面常嫌粉污,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這是真的人生,及痛苦、死亡、孤獨的問題:用偉大的人類心靈來表現靈性與肉體的關系。
在這裡,人的心靈遇到了人生的問題,遇到它的悲凄和美。
而耶稣用簡單明了的方法解決了這些人生問題。
① ①以上三節分别選自《從異教徒到基督教徒》的第一章、第二章,以及第三章的第一節。
第三章第一節篇名為編者所拟。
該書為林語堂探讨東西方思想異同的集大成之著作;他以宗教入手,打着皈依基督教的招牌,充滿了對東方思想的贊美,實踐了他對西方人講中國文化的諾言。
該書據林語堂稱,"記載了自身在信仰上的探險、疑難及迷惘"(《緒言》),可視林語堂個人的精神自傳,心靈自傳。
隻是議論太過專門,不易閱讀,故節取兩章一節,以便讀者窺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