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童年
關燈
小
中
大
都贊美摩天大樓呢。
他們不像你把摩天大樓和山相比啊。
" 細老說:"自然啦,我們的童年的日子,童年時吃的東西,我們常去捉蝦捉小鲛魚,泡泡水使腳清涼一下兒的小河——那些簡單幼稚的事情,雖然你并不常想,可是那些東西,那些事情,總是存在你心坎兒的深處的。
并沒有消失啊。
"在另一本書裡,我也寫過贛柏英她那山間的茅屋。
《賴柏英》是一本自傳小說。
賴柏英是我初戀的女友。
因為她堅持要對盲目的祖父盡孝道,又因為我要出洋留學,她就和我分離了。
"你整個下午都在白鹭窠消磨過了。
他們的茅屋在西山的一個突出的地方。
一個女孩子站在空曠處,頭後有青天做陪襯,頭發在風中飄動,就比平常美得多。
她決不顯得卑躬屈節搖尾乞憐的樣子。
她渾身的骨頭的結構就是昂然挺立的。
" 我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個人,也就是因此之故。
我之所以這樣,都是仰賴于山。
這也是人品的基調,我要享受我的自由,不願别人幹涉我。
猶如一個山地人站在英國皇太子身旁而不認識他一樣。
他愛說話,就快人快語,沒興緻時,就閉口不言。
父親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派,銳敏而熱心,富于想象,幽默诙諧。
在那些長老會牧師之中,家父是以極端的前進派知名的。
在廈門很少男孩子聽說有個聖約翰大學之時,他已經送自己的孩子到上海去受英國語文的教育了。
家父雖然并不健壯,他的前額高,下巴很相配,胡須下垂。
據我的記憶,我十歲時,他是五十幾歲。
我記得他最分明的,是他和朋友或同輩分的牧師在一起時,他那悠閑的笑聲。
他對我們孩子,倒是和藹親切,但是若以一般年老的父母而論,他也有幾分嚴厲。
縱然如此,他還不至于不肯和我們開玩笑,他還會把一個特别的菜放在母親面前,有時也給母親布菜。
廈門是道光二十九年中國五口通商後開放給西洋人傳教的一個都市。
父親說的笑話之中,有一個是關于在廈門傳教的先驅搭拉瑪博士。
當年的教堂裡是男女分坐,各占一邊。
在一個又潮又熱的下午,他講道時,他看見男人打盹,女人信口聊天兒。
沒有人聽講。
他在講壇上向前彎着身子說:"諸位姐妹如果說話的聲音不這麼大,這邊的弟兄們可以睡得安穩一點兒了。
" 家父很受漳州的基督徒所愛戴。
他的話爽快有味,平常老百姓都能聽懂。
據我所知,家父是個自學努力成功的人。
他過去曾經在街上賣糖果,賣米給囚犯,獲利頗厚。
他也曾販賣竹筍到漳州,兩地距離約十至十五裡地。
他的肩膀兒上有一個肉瘤,是由于擔扁擔磨出來的,始終沒有完全消失。
有一次,有人教他給一個牧師擔一擔東西,表示不拿他當做外人。
那個基督徒對這個年輕人卻沒有憐憫心,讓他挑得很重,那些東西裡有盆有鍋。
那人還說:"小夥子,你很好。
你挑得動。
這樣兒才不愧是條好漢。
"直到後來,父親還記得在那個炎熱的下午所挑的那一擔東西。
這就是他贊成勞動的緣故。
我記得他和當地的一個稅吏打過一次架。
那個稅吏領有執照,得在每五日一次的集鎮上,由他自己斟酌決定收取捐稅。
有一個賣柴的人,費了三天工夫,斫柴,劈成棍狀,烘熏成炭,由山中運到集上賣。
每一捆賣兩百銅錢,而稅吏每捆炭要他納一百二十銅錢的稅。
家父趕巧在旁經過。
看見稅吏欺負窮人,上前幹涉,于是惡語相侵。
人群圍起來。
最後,稅吏表示尊重家父的長者地位,答應減低捐稅——減低多少,已經記不清。
但是父親回家告訴我們這件事時,稅吏的邪惡不義,還讓父親怒火中燒。
家母出嫁得晚。
她為人老實直率。
她能看閩南語拼音的《聖經》。
不管什麼農夫,她都會請到家喝杯茶,在熱天請人到家乘乘涼。
她雖然是牧師的太太,但從不端架子。
我記得母親是有八個孩子的兒媳婦,到晚上總是累得精疲力盡,兩隻腳邁門坎都覺得費勁。
但是她給我們慈愛,天高地厚般的慈愛,可是子女對她也是同樣感德報恩。
我十歲,也許是十二歲時,我的幾個姐姐就能夠做家中沉重的事情,母親才得安閑度日。
二姐和我總是向媽媽說些荒唐故事,以逗媽媽為樂。
等媽媽發覺我們逗弄她,好像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就喊道:"根本沒有這種事。
你們說來逗我樂的。
"母親一向牙齒不好,每逢在大家面前笑時,總是習慣用手捂着嘴。
我們兄弟六人,姐妹二人,我是倒數第二。
在家,男孩子規定是應當掃地,由井上往缸裡挑水,還要澆菜園子。
把水桶系下井去,到了底下時,讓桶慢慢傾斜,這種技巧我們很快就學會了。
水井口上有邊緣,雖然一整桶水夠沉的,但是我很快就發覺打水滿有趣,隻是廚房裡用的那個水缸,能裝十二桶水,我不久就把倒水推給二姐做。
那時我們還不知道肥皂是什麼東西。
等我十歲左右,母親用一種豆餅洗手時,有一種粘液。
後來,我們用肥皂,是由商務印書館買來的。
母親總是在太陽裡把肥
他們不像你把摩天大樓和山相比啊。
" 細老說:"自然啦,我們的童年的日子,童年時吃的東西,我們常去捉蝦捉小鲛魚,泡泡水使腳清涼一下兒的小河——那些簡單幼稚的事情,雖然你并不常想,可是那些東西,那些事情,總是存在你心坎兒的深處的。
并沒有消失啊。
"在另一本書裡,我也寫過贛柏英她那山間的茅屋。
《賴柏英》是一本自傳小說。
賴柏英是我初戀的女友。
因為她堅持要對盲目的祖父盡孝道,又因為我要出洋留學,她就和我分離了。
"你整個下午都在白鹭窠消磨過了。
他們的茅屋在西山的一個突出的地方。
一個女孩子站在空曠處,頭後有青天做陪襯,頭發在風中飄動,就比平常美得多。
她決不顯得卑躬屈節搖尾乞憐的樣子。
她渾身的骨頭的結構就是昂然挺立的。
" 我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個人,也就是因此之故。
我之所以這樣,都是仰賴于山。
這也是人品的基調,我要享受我的自由,不願别人幹涉我。
猶如一個山地人站在英國皇太子身旁而不認識他一樣。
他愛說話,就快人快語,沒興緻時,就閉口不言。
父親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派,銳敏而熱心,富于想象,幽默诙諧。
在那些長老會牧師之中,家父是以極端的前進派知名的。
在廈門很少男孩子聽說有個聖約翰大學之時,他已經送自己的孩子到上海去受英國語文的教育了。
家父雖然并不健壯,他的前額高,下巴很相配,胡須下垂。
據我的記憶,我十歲時,他是五十幾歲。
我記得他最分明的,是他和朋友或同輩分的牧師在一起時,他那悠閑的笑聲。
他對我們孩子,倒是和藹親切,但是若以一般年老的父母而論,他也有幾分嚴厲。
縱然如此,他還不至于不肯和我們開玩笑,他還會把一個特别的菜放在母親面前,有時也給母親布菜。
廈門是道光二十九年中國五口通商後開放給西洋人傳教的一個都市。
父親說的笑話之中,有一個是關于在廈門傳教的先驅搭拉瑪博士。
當年的教堂裡是男女分坐,各占一邊。
在一個又潮又熱的下午,他講道時,他看見男人打盹,女人信口聊天兒。
沒有人聽講。
他在講壇上向前彎着身子說:"諸位姐妹如果說話的聲音不這麼大,這邊的弟兄們可以睡得安穩一點兒了。
" 家父很受漳州的基督徒所愛戴。
他的話爽快有味,平常老百姓都能聽懂。
據我所知,家父是個自學努力成功的人。
他過去曾經在街上賣糖果,賣米給囚犯,獲利頗厚。
他也曾販賣竹筍到漳州,兩地距離約十至十五裡地。
他的肩膀兒上有一個肉瘤,是由于擔扁擔磨出來的,始終沒有完全消失。
有一次,有人教他給一個牧師擔一擔東西,表示不拿他當做外人。
那個基督徒對這個年輕人卻沒有憐憫心,讓他挑得很重,那些東西裡有盆有鍋。
那人還說:"小夥子,你很好。
你挑得動。
這樣兒才不愧是條好漢。
"直到後來,父親還記得在那個炎熱的下午所挑的那一擔東西。
這就是他贊成勞動的緣故。
我記得他和當地的一個稅吏打過一次架。
那個稅吏領有執照,得在每五日一次的集鎮上,由他自己斟酌決定收取捐稅。
有一個賣柴的人,費了三天工夫,斫柴,劈成棍狀,烘熏成炭,由山中運到集上賣。
每一捆賣兩百銅錢,而稅吏每捆炭要他納一百二十銅錢的稅。
家父趕巧在旁經過。
看見稅吏欺負窮人,上前幹涉,于是惡語相侵。
人群圍起來。
最後,稅吏表示尊重家父的長者地位,答應減低捐稅——減低多少,已經記不清。
但是父親回家告訴我們這件事時,稅吏的邪惡不義,還讓父親怒火中燒。
家母出嫁得晚。
她為人老實直率。
她能看閩南語拼音的《聖經》。
不管什麼農夫,她都會請到家喝杯茶,在熱天請人到家乘乘涼。
她雖然是牧師的太太,但從不端架子。
我記得母親是有八個孩子的兒媳婦,到晚上總是累得精疲力盡,兩隻腳邁門坎都覺得費勁。
但是她給我們慈愛,天高地厚般的慈愛,可是子女對她也是同樣感德報恩。
我十歲,也許是十二歲時,我的幾個姐姐就能夠做家中沉重的事情,母親才得安閑度日。
二姐和我總是向媽媽說些荒唐故事,以逗媽媽為樂。
等媽媽發覺我們逗弄她,好像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就喊道:"根本沒有這種事。
你們說來逗我樂的。
"母親一向牙齒不好,每逢在大家面前笑時,總是習慣用手捂着嘴。
我們兄弟六人,姐妹二人,我是倒數第二。
在家,男孩子規定是應當掃地,由井上往缸裡挑水,還要澆菜園子。
把水桶系下井去,到了底下時,讓桶慢慢傾斜,這種技巧我們很快就學會了。
水井口上有邊緣,雖然一整桶水夠沉的,但是我很快就發覺打水滿有趣,隻是廚房裡用的那個水缸,能裝十二桶水,我不久就把倒水推給二姐做。
那時我們還不知道肥皂是什麼東西。
等我十歲左右,母親用一種豆餅洗手時,有一種粘液。
後來,我們用肥皂,是由商務印書館買來的。
母親總是在太陽裡把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