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嶺南流放
關燈
小
中
大
子"。
酒子是在米酒還未曾充分發酵時取出來的,所以其中酒精成分甚少,實際上有些像稍帶酸味的啤酒。
有一次,在一首詩前的小序中他說他一面濾酒,一面喝個不停,直到醉得不省人事。
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裏,他說了"真一酒"的做法。
這種酒是白麵粉、糯米、清例的泉水這神聖的三一體之精華,做成之後,酒色如玉。
上等麵粉展釀粉,揉成面鞠餅,掛起來幹兩個月;然後煮上一鬥米,在取出之後用水沖淨,晾乾;再拿三兩翻餅,軋成細粉,與米和勻,放入甕中,壓擠極緊,中間留一圓錐形小坑,在中間低處流出酒液時,把剛才留下的一部分卻粉灑在中間低處。
等酒液已經夠多,把壓緊的米切開,放入新煮好的米,其比例為一鬥舊米加入三升新米,再加進兩碗開水,過了大約三天到五天,便釀成了六升的好酒。
但是時間的長短,也要看天氣如何而定。
在熱天,酵母要減少半兩。
說公道話,蘇東坡在做酒方面,隻是個外行中的內行,而不是個真正內行。
做酒隻是他的業餘嗜好而已。
在他去世之後,過和邁兩個兒子常被人問到他父親做各種酒的方法,尤其是在蘇東坡詩和書信中常提到的桂酒。
兩個兒子都大笑。
二子過說:"先父隻是喜歡試驗罷了,他隻試過一兩次。
桂酒嘗來猶如屠蘇酒。
"蘇東坡大概是太性急,不能契而不舍研究個透徹。
據說嘗過他在黃州做的蜜酒的人,都有幾次腹瀉。
在哲宗紹聖三年(一0九五)四月十九日,他的堂妹去世。
真是不幸,她的名字始終未能傳下來,蘇東坡隻是稱她"堂妹",或"小二娘"。
她丈夫寫給蘇東坡的信報告這個噩耗,竟走了三個月。
蘇東坡對堂妹的鍾愛並未少減,這一點在幾年前他寫信給一個親戚,可以證明,因為那封信裏他說一次旅行時未能到常州去看她,始終引以為憾。
在最後一年,她與丈夫顯然是遷到蘇東坡為官的定州去居住。
她丈夫柳仲遠,是一個方正的貧儒,並未考中科舉,但甚喜收藏字畫。
蘇東坡在京都時,他曾去拜望蘇東坡,蘇東坡曾以書畫相贈。
蘇東坡在給程之才的信裏,提到堂妹的死訊,說自己"情懷割裂",在給堂妹的兒子的信裏,也說"此心如割"。
用這類說法表示傷懷,在中文裏雖非什麼特殊,但所表示的仍是很深的傷懷。
他為堂妹寫的祭文,顯然是得到噩耗之後寫的,這篇祭文頗有真誠感觸,顯示出一往情深之緻。
文中說,他祖父所有的孫子,隻有四個尚在。
那四個是東坡、子由、子安(他伯父之子,在家鄉為弟兄們照料祖瑩),另一個便是這位堂妹。
說她"慈孝溫文,事姑如母,敬夫如賓"。
隨後談到私人的感受。
他盼她的兩個兒子能長大成人,能夠光耀門媚。
祭文上說:"一秀不實,何辜於神,謂當百年,觀此勝振。
雲何俯仰,一螫再呻。
救藥靡及,庵為空雲。
萬裡海涯,百日計聞。
柑棺何在,夢淚儒茵。
長號北風,寓此一搏。
" 一年之後,她丈夫也去世,靈樞南運至靖江附近的老家安葬。
蘇東坡到惠州不久,得到一個消息,頗使他心中焦慮。
在過去四十二年中,自從他姐姐去世,他父親公開指責他內兄家之後,他和弟弟子由就一直沒和內兄程之才通信或交談,但隻和程家其他弟兄有書信來往。
章停聽到這件親家嫌隙,他就特派程之才專程南下擔任提刑,處理重大訴訟和上訴的案件。
在哲宗紹聖二年(一0九五)正月,他到了廣州,是蘇東坡到了惠州的三四個月之後,蘇東坡摸不清楚程之才究竟是否已把過去的事置諸腦後,所以完全不知道會有何等情況發生,由於一個朋友的關係,蘇東坡給程之才寫了一封客氣禮貌的信,因而知道程之才要在三月到惠州。
確知他別無他意之後,蘇東坡派兒子過在他來時去接他,並且帶著一封歡迎信,自稱:"杜門自屏,省窮念咎。
"程之才此時已然年老,年約六十歲。
事實是程之才頗想彌補過去的嫌隙,重獲此一門貴親的友誼。
他向蘇東坡懇求為他曾祖父(蘇東坡的外曾祖父)寫一篇墓誌銘。
也許是親戚畢竟是親戚;也許是眉山城皆以蘇東坡此位大文豪為榮,而程之才也頗有此榮譽感。
於是雙方的關係又顯得真正親熱起來,由雙方交換很多信件詩文,蘇東坡也對他有所請求。
在惠州過了十天,程之才又出發視察,不過那一年大部分時光他在廣州附近度過。
有程之才在,並且憑藉他的友情,蘇東坡得以對地方頗有建樹。
雖然蘇東坡已無權副署好多公文,可是他卻充分利用他對程之才的影響力。
他對朝廷高層政治固然是已告斷絕,可是對鄰人和當地百姓的福利,他還是視為己任。
倘若有什麼事非法越理,他若能運用勢力予以糾正
酒子是在米酒還未曾充分發酵時取出來的,所以其中酒精成分甚少,實際上有些像稍帶酸味的啤酒。
有一次,在一首詩前的小序中他說他一面濾酒,一面喝個不停,直到醉得不省人事。
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裏,他說了"真一酒"的做法。
這種酒是白麵粉、糯米、清例的泉水這神聖的三一體之精華,做成之後,酒色如玉。
上等麵粉展釀粉,揉成面鞠餅,掛起來幹兩個月;然後煮上一鬥米,在取出之後用水沖淨,晾乾;再拿三兩翻餅,軋成細粉,與米和勻,放入甕中,壓擠極緊,中間留一圓錐形小坑,在中間低處流出酒液時,把剛才留下的一部分卻粉灑在中間低處。
等酒液已經夠多,把壓緊的米切開,放入新煮好的米,其比例為一鬥舊米加入三升新米,再加進兩碗開水,過了大約三天到五天,便釀成了六升的好酒。
但是時間的長短,也要看天氣如何而定。
在熱天,酵母要減少半兩。
說公道話,蘇東坡在做酒方面,隻是個外行中的內行,而不是個真正內行。
做酒隻是他的業餘嗜好而已。
在他去世之後,過和邁兩個兒子常被人問到他父親做各種酒的方法,尤其是在蘇東坡詩和書信中常提到的桂酒。
兩個兒子都大笑。
二子過說:"先父隻是喜歡試驗罷了,他隻試過一兩次。
桂酒嘗來猶如屠蘇酒。
"蘇東坡大概是太性急,不能契而不舍研究個透徹。
據說嘗過他在黃州做的蜜酒的人,都有幾次腹瀉。
在哲宗紹聖三年(一0九五)四月十九日,他的堂妹去世。
真是不幸,她的名字始終未能傳下來,蘇東坡隻是稱她"堂妹",或"小二娘"。
她丈夫寫給蘇東坡的信報告這個噩耗,竟走了三個月。
蘇東坡對堂妹的鍾愛並未少減,這一點在幾年前他寫信給一個親戚,可以證明,因為那封信裏他說一次旅行時未能到常州去看她,始終引以為憾。
在最後一年,她與丈夫顯然是遷到蘇東坡為官的定州去居住。
她丈夫柳仲遠,是一個方正的貧儒,並未考中科舉,但甚喜收藏字畫。
蘇東坡在京都時,他曾去拜望蘇東坡,蘇東坡曾以書畫相贈。
蘇東坡在給程之才的信裏,提到堂妹的死訊,說自己"情懷割裂",在給堂妹的兒子的信裏,也說"此心如割"。
用這類說法表示傷懷,在中文裏雖非什麼特殊,但所表示的仍是很深的傷懷。
他為堂妹寫的祭文,顯然是得到噩耗之後寫的,這篇祭文頗有真誠感觸,顯示出一往情深之緻。
文中說,他祖父所有的孫子,隻有四個尚在。
那四個是東坡、子由、子安(他伯父之子,在家鄉為弟兄們照料祖瑩),另一個便是這位堂妹。
說她"慈孝溫文,事姑如母,敬夫如賓"。
隨後談到私人的感受。
他盼她的兩個兒子能長大成人,能夠光耀門媚。
祭文上說:"一秀不實,何辜於神,謂當百年,觀此勝振。
雲何俯仰,一螫再呻。
救藥靡及,庵為空雲。
萬裡海涯,百日計聞。
柑棺何在,夢淚儒茵。
長號北風,寓此一搏。
" 一年之後,她丈夫也去世,靈樞南運至靖江附近的老家安葬。
蘇東坡到惠州不久,得到一個消息,頗使他心中焦慮。
在過去四十二年中,自從他姐姐去世,他父親公開指責他內兄家之後,他和弟弟子由就一直沒和內兄程之才通信或交談,但隻和程家其他弟兄有書信來往。
章停聽到這件親家嫌隙,他就特派程之才專程南下擔任提刑,處理重大訴訟和上訴的案件。
在哲宗紹聖二年(一0九五)正月,他到了廣州,是蘇東坡到了惠州的三四個月之後,蘇東坡摸不清楚程之才究竟是否已把過去的事置諸腦後,所以完全不知道會有何等情況發生,由於一個朋友的關係,蘇東坡給程之才寫了一封客氣禮貌的信,因而知道程之才要在三月到惠州。
確知他別無他意之後,蘇東坡派兒子過在他來時去接他,並且帶著一封歡迎信,自稱:"杜門自屏,省窮念咎。
"程之才此時已然年老,年約六十歲。
事實是程之才頗想彌補過去的嫌隙,重獲此一門貴親的友誼。
他向蘇東坡懇求為他曾祖父(蘇東坡的外曾祖父)寫一篇墓誌銘。
也許是親戚畢竟是親戚;也許是眉山城皆以蘇東坡此位大文豪為榮,而程之才也頗有此榮譽感。
於是雙方的關係又顯得真正親熱起來,由雙方交換很多信件詩文,蘇東坡也對他有所請求。
在惠州過了十天,程之才又出發視察,不過那一年大部分時光他在廣州附近度過。
有程之才在,並且憑藉他的友情,蘇東坡得以對地方頗有建樹。
雖然蘇東坡已無權副署好多公文,可是他卻充分利用他對程之才的影響力。
他對朝廷高層政治固然是已告斷絕,可是對鄰人和當地百姓的福利,他還是視為己任。
倘若有什麼事非法越理,他若能運用勢力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