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關燈
,傅欽之告訴我們他賑濟成功的經過。

    我們忘記問他到底是怎麼做的,所以現在我才找你問。

    你想到什麼辦法沒有?" 趙令時說:"我倒是想過。

    這些人隻需要柴和米。

    官倉裏現有幾千石米,我們立刻就可以發,在酒務局還有很多柴——咱們可以發給這些窮人。

    " 蘇東坡回答說:"好,立刻就辦。

    " 於是立刻先救濟近鄰。

    可是鄰近地區淮河以南,官家還在征米柴稅呢。

    蘇東坡立刻奏明朝廷廢止此種荒唐事,而今柴米急需自由運輸,以濟燃眉。

     在元佑七年(一0九二)二月,蘇東坡調到揚州。

    他的長子邁已由朝廷任命在外地為官。

    他到揚州去視察安徽各地時,他隨身帶著兩個小兒子。

    他讓隨員不要跟隨,親自到村中與村民交談。

    他看見一個令人無法置信的情景。

    隻見各處是青翠的麥田,但大多的農家則荒廢無人。

    一年的豐收是村民最怕的事,因為縣衙的衙吏和兵卒在此時來逼索以前的本金利息,並且把人帶走關在監獄裏。

    蘇東坡來到了揚州,在謝恩表裏他說:"豐兇皆病"。

    中國的農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餅裏了。

    他們隻有兩條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饑挨餓;一是遇豐年,鋃擋入獄。

     這是王安石新政的後果。

    蘇東坡在杭州時,除去請款、請米、預防災荒,不斷麻煩朝廷之外,還給朝廷上了一道長表章,請求寬免老百姓欠朝廷的債務。

    商業蕭條,富戶早已不復存在。

    朝廷命令以現款交稅,貨幣在市面上已不易見到。

    國家的錢現在都集中在國庫裏,朝廷正用這些錢進行西北的戰事。

    與二十年前相比,杭州的人口已減到以前的百分之四五十。

    朝廷也在遭受困難,正如蘇東坡所指出的,酒稅的收入已經從每年三十萬貫減到每年二十萬貫以下。

    國家資本派已經把小生意人消滅。

    使富人為窮鄰居擔保的辦法,已經把很多富人拖累得家敗人亡。

    意想不到的官司和糾紛,都由青苗貸款而起。

    有人,也許是在官員的縱容之下,用別人的名義貸了款。

    那些人或否認那筆貸款,或根本並無此人。

    而官家的檔案竟是一團混亂。

    官家手中有千萬份抵押的財產,其中有些已然由官方沒收。

    沒收的財產難道抵消得了借出的款項嗎?足可以抵消本金和利息嗎?利息到底怎麼計算呢?更有好多人坐監,隻因為,在官司紛亂當中,買了產業,不知那份財產真正的主權當屬何人。

    每個人都欠人錢。

    地方法庭隻忙於處理人民欠官家的債務案件,私人訴訟就擱置不聞不問了。

    民間貿易一向以信用為基礎,現在因為人人信用不佳,生意也陷於停頓。

    官場的腐敗到了令人無法置信的程度。

    杭州每年要向皇帝以綢緞進貢。

    有些質料差的綢緞往往為稅吏所拋棄,他隻願全數收上品貨。

    由於他拋棄了貨色較差的,損失的錢還要補繳。

    當地太守要從拋棄的壞綢緞弄出錢來,於是強迫人民以好綢緞的高價錢買去那些壞綢緞。

    地方太守上遭上司的逼迫,下遭小吏的捉弄,那些小吏靠官方的"呆賬"壓榨百姓以自肥,正如同草原上的羊啃齧青草一般。

     朝廷的淡漠拖延,到了驚人程度。

    遠在元佑五年(一0九0)五月,蘇東坡曾上表朝廷,呼籲寬免百姓的官債。

    新當政者上臺,司馬光已經開始退還官家沒收的人民財產。

    但是朝廷的原意總是被官僚們弄得面目全非。

    使蘇東坡氣憤難平的,對官方辦事的程式方式之爭,真是一言難盡,不須細說了。

    有些官僚認為,朝廷下令退還沒收的產業,隻限於三估以後"籍納"的產業,並不包括官方在現場"折納"的案件在內。

    兩者之間是有微妙的差異的。

    官僚認為當年立即接受官家"折納"的人,已經承認估價公平,不必再發還他的產業。

    對這種劃分,蘇東坡頗為憤慨,他以為不符合聖旨的本意。

     不過這隻是百姓的權益被官僚騙取的一個例證而已。

    蘇東坡把聖旨被曲解誤用的事,一件件指出,都是使百姓蒙受損失的。

    他堂堂正正的理由是,民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