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關燈
小
中
大
蘇東坡單槍匹馬隻身奮鬥,打算改革吏治,他算失敗了。
他看到一次饑荒將至,他要朝廷預做防備,在這一方面他沒有成功。
不過,由於他奮戰不懈,對抗下兩年的陰慘的鬼影,他是把老百姓從王安石新政的惡果中救了出來。
據蘇東坡說,幾百萬人民已遭毀滅,有的因欠債而關在監獄之中,有的為逃避償還欠債的本金和利息,已經遠離了故鄉。
朝廷有錢收入,國家卻破產了。
中國老百姓是朝廷常年的債務人。
朝廷查封了太多的抵押品,對於遠走天涯海角的逃債人,要如何收債呢?王安石已死,並且帶著朝廷賜予最高的榮譽頭銜埋葬了。
現在留給蘇東坡的是求朝廷全面寬免人民的債務,免得家家破產赤貧。
死者長已矣。
姑且放寬心腸,睜大好奇的眼睛,注視那群官僚大人深不可測的頭腦,他們心那麼冰冷,那麼殘忍,但又那麼冷靜,看他們在王安石創設的那無邊舊債的荊棘地裏,在玩他們狙擊謀殺黎民百姓的遊戲吧。
蘇東坡一回到京師,對他的歡迎,隻是一連串的攻擊批評之聲。
政局對朔黨諸君子是夠危險的。
因為情形似乎是皇太後召他還京是要他官升宰相。
他弟弟子由一直高升,到現在已是尚書右丞。
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是宋朝政府的三個主要部門。
元佑七年(一0九二)六月,于由又高升了,升成了門下侍郎。
按當時廣泛的說法,也是宰相之一。
政敵的不安,自非無故。
現在皇太後又召他那才氣過人的兄長還朝。
隻為了自存也罷,蘇東坡的這群政敵,非要決一死戰不可了。
賢昆件二人現在均身為高官,招人豔羨,因此人談論很久,究竟二人誰離卻京都,好使另一人免除官場的妒忌。
蘇東坡決心離去,但是子由認為弟弟應當讓兄長。
蘇東坡接受了禦史的一陣批評的風暴歡迎之後,越發想離開京都,乃第五次第六次懇請外放。
蘇東坡越懇求外放,他的政敵越覺得情勢嚴重。
程頤的門人賈易說蘇東坡在他一千五百字請辭的表章,是向朝廷施加壓力以求相位。
凡是賈易認為在那篇表章中可發掘用以抵毀蘇東坡的,他都用盡了。
神宗駕崩後兩個月,蘇東坡在揚州一個寺院牆壁上寫的一首奇妙的小詩,現在完全在朝廷上喧嚷出來。
西湖的蘇堤被指責為"于公於私,兩無利益。
"他被控告關於杭州災情,他始終誤報朝廷。
蘇東坡上一道名稱甚怪的表章,名為"乞外補以回避賈易劊子",裏面說:"易等但務快其私忿,苟可以傾臣,即不顧一方生靈墜在溝壑。
"這當然是在朝廷上公開的爭吵。
在蘇東坡政敵當中,有此賈易,後來等朔黨被推翻之後,賈易曾背棄朔黨;另一個人,叫楊畏,綽號人稱"三面楊",因為他曾先後背叛過王安石、司馬光、呂大防、範純仁等,他心頭有一連串令人眼花塗亂的鬼主意。
在蘇東坡這一面,有不少朋友正在當權。
這次鬥爭成了和局,實在是不得不爾,因為雙方目標一緻。
他的政敵志在驅逐他離開京師,而蘇東坡正好別無所求,但求一走了之。
不管有饑荒無饑荒,三個月後,蘇東坡外放到穎州為官時,這一場政治鬥爭也就達到了合理的收場。
但是蘇東坡的任務尚未完成。
因為元佑六年(一0九一)又是五穀不登,饑謹災情愈形嚴重。
他在穎州為官八個月,又在揚州七個月。
這樣,他算有機會一見江北情況。
在元佑六年,他在穎州之時,一次出城去,看見成群的難民從東南逃向淮河邊。
他陳報說老百姓開始撕下榆樹皮,和馬齒覓、麥茨一齊煮粥吃。
流匪蜂起,他陳報搶案,也為數日多。
他預測可怕之事恐怕方興未艾。
倘若真正發生,將會難民成群逃離江南。
老弱倒于路旁,少壯者流為盜賊。
在新年除夕日,蘇東坡和皇族同僚趙令時登上城樓,看難民在深雪中跋涉而行。
趙令時說次日天還沒亮,他就被蘇東坡叫醒了。
蘇東坡告訴他:"我一夜無法入睡。
對那些難民我總得幫助他們一點兒才對。
也許咱們能從官倉裡弄點兒麥子,給他們烙點兒餅吃。
內人說我們經過鄭州時
他看到一次饑荒將至,他要朝廷預做防備,在這一方面他沒有成功。
不過,由於他奮戰不懈,對抗下兩年的陰慘的鬼影,他是把老百姓從王安石新政的惡果中救了出來。
據蘇東坡說,幾百萬人民已遭毀滅,有的因欠債而關在監獄之中,有的為逃避償還欠債的本金和利息,已經遠離了故鄉。
朝廷有錢收入,國家卻破產了。
中國老百姓是朝廷常年的債務人。
朝廷查封了太多的抵押品,對於遠走天涯海角的逃債人,要如何收債呢?王安石已死,並且帶著朝廷賜予最高的榮譽頭銜埋葬了。
現在留給蘇東坡的是求朝廷全面寬免人民的債務,免得家家破產赤貧。
死者長已矣。
姑且放寬心腸,睜大好奇的眼睛,注視那群官僚大人深不可測的頭腦,他們心那麼冰冷,那麼殘忍,但又那麼冷靜,看他們在王安石創設的那無邊舊債的荊棘地裏,在玩他們狙擊謀殺黎民百姓的遊戲吧。
蘇東坡一回到京師,對他的歡迎,隻是一連串的攻擊批評之聲。
政局對朔黨諸君子是夠危險的。
因為情形似乎是皇太後召他還京是要他官升宰相。
他弟弟子由一直高升,到現在已是尚書右丞。
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是宋朝政府的三個主要部門。
元佑七年(一0九二)六月,于由又高升了,升成了門下侍郎。
按當時廣泛的說法,也是宰相之一。
政敵的不安,自非無故。
現在皇太後又召他那才氣過人的兄長還朝。
隻為了自存也罷,蘇東坡的這群政敵,非要決一死戰不可了。
賢昆件二人現在均身為高官,招人豔羨,因此人談論很久,究竟二人誰離卻京都,好使另一人免除官場的妒忌。
蘇東坡決心離去,但是子由認為弟弟應當讓兄長。
蘇東坡接受了禦史的一陣批評的風暴歡迎之後,越發想離開京都,乃第五次第六次懇請外放。
蘇東坡越懇求外放,他的政敵越覺得情勢嚴重。
程頤的門人賈易說蘇東坡在他一千五百字請辭的表章,是向朝廷施加壓力以求相位。
凡是賈易認為在那篇表章中可發掘用以抵毀蘇東坡的,他都用盡了。
神宗駕崩後兩個月,蘇東坡在揚州一個寺院牆壁上寫的一首奇妙的小詩,現在完全在朝廷上喧嚷出來。
西湖的蘇堤被指責為"于公於私,兩無利益。
"他被控告關於杭州災情,他始終誤報朝廷。
蘇東坡上一道名稱甚怪的表章,名為"乞外補以回避賈易劊子",裏面說:"易等但務快其私忿,苟可以傾臣,即不顧一方生靈墜在溝壑。
"這當然是在朝廷上公開的爭吵。
在蘇東坡政敵當中,有此賈易,後來等朔黨被推翻之後,賈易曾背棄朔黨;另一個人,叫楊畏,綽號人稱"三面楊",因為他曾先後背叛過王安石、司馬光、呂大防、範純仁等,他心頭有一連串令人眼花塗亂的鬼主意。
在蘇東坡這一面,有不少朋友正在當權。
這次鬥爭成了和局,實在是不得不爾,因為雙方目標一緻。
他的政敵志在驅逐他離開京師,而蘇東坡正好別無所求,但求一走了之。
不管有饑荒無饑荒,三個月後,蘇東坡外放到穎州為官時,這一場政治鬥爭也就達到了合理的收場。
但是蘇東坡的任務尚未完成。
因為元佑六年(一0九一)又是五穀不登,饑謹災情愈形嚴重。
他在穎州為官八個月,又在揚州七個月。
這樣,他算有機會一見江北情況。
在元佑六年,他在穎州之時,一次出城去,看見成群的難民從東南逃向淮河邊。
他陳報說老百姓開始撕下榆樹皮,和馬齒覓、麥茨一齊煮粥吃。
流匪蜂起,他陳報搶案,也為數日多。
他預測可怕之事恐怕方興未艾。
倘若真正發生,將會難民成群逃離江南。
老弱倒于路旁,少壯者流為盜賊。
在新年除夕日,蘇東坡和皇族同僚趙令時登上城樓,看難民在深雪中跋涉而行。
趙令時說次日天還沒亮,他就被蘇東坡叫醒了。
蘇東坡告訴他:"我一夜無法入睡。
對那些難民我總得幫助他們一點兒才對。
也許咱們能從官倉裡弄點兒麥子,給他們烙點兒餅吃。
內人說我們經過鄭州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