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東坡居士
關燈
小
中
大
王齊愈。
每逢風狂雨暴,不能過江回家,便在王家住上數日。
有時自己獨乘一小舟,一直到樊口的潘丙酒店,他發現那兒的村酒並不壞。
那個地區產橘子、柿子、芋頭長到尺來長。
因為江上運費低廉,一鬥米才賣二十文。
羊肉嘗起來,味美如同北方的牛肉。
鹿肉甚賤,魚蟹幾乎不論錢買。
旗亭酒監藏書甚多,以將書借人閱讀為樂事。
太守家有上好廚師,常邀東坡到家宴飲。
在元豐三年(一O八一),蘇東坡真正務農了。
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
他過去原想棄官為農,沒料到在這種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農夫。
在他那《東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說:"餘至黃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為郡中情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
釋來而歎,乃作是詩,自憨其勤。
庶幾來歲之入,忽忘其勞焉。
" 東坡農場實際上占地約十畝,在黃州城東約三分之一裏,坐落在山坡上。
房子在頂上,共三間,俯見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
雪堂前面有房五間,是到黃州後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
牆是由詩人自己油漆的,畫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漁翁。
後來他就在此地宴請賓客。
宋朝大山水畫家米芾,那時才二十二歲,就是到雪堂認識得蘇東坡,並與蘇東坡論畫。
宋朝詩人陸遊是在孝宗乾道六年(-一七0)十月到的東坡,是蘇東坡去世後約七十年。
他曾記述雪堂正中間掛著蘇東坡一張像,像上所畫東坡身著紫袍,頭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
雪堂的臺階下,有一小橋,橫跨一小溝而過,若非下雨,溝內常乾涸。
雪堂之東,有高柳樹一株,為當年所手植,再往東,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頗清冽,並無其他可取之處,隻是詩人當年取水處而已。
往東的低處,有稻田、麥田、一帶桑林菜圃,為一片長地,另有一片大果園。
他在他處種有茶樹,是在鄰近友人處移來的。
在農舍後面是遠景亭,位於一小丘之上,下面鄉野景色,一覽無遺。
他的西鄰姓古,有一片巨竹林園,竹莖周長約六寸,枝葉茂密,人行其中,不見天日。
蘇東坡就在此濃陰之中,消磨長夏,並尋找幹而平滑的竹棒,供太太做鞋的襯裏之用。
蘇東坡如今是真正耕做的農夫,並不是地主。
在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詩裏,他說: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
今年對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有一段日子,久旱不雨,後來下了雨,蘇東坡和農人完全一樣快活而滿足,他寫詩道: 沛然揚揚三尺雨,造化無心阮難測, 老夫作罷得甘寢,臥聽牆東人響履, 腐儒奮糧支百年,力耕不受眾腎價, 會當作活徑千步,橫斷西北這山泉, 四鄰相率助舉杯,人人知我囊無錢。
建築可以說是蘇東坡的本性,他是決心要為自己建築一個舒適的家。
他的精力全用在築水壩,建魚池,從鄰居處移樹苗,從老家四川省托人找菜種。
在孩子跑來告訴他好消息,說他們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種的地上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他會歡喜得像孩子般跳起來。
他看著稻莖立得挺直,在微風中搖曳,或是望著沾滿露滴的莖在月光之下閃動,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滿足。
他過去是用官家的俸祿養家湖口;現在他才真正知道五穀的香味。
在較高處他種麥子。
一個好心腸的農人來指教他說,麥苗初生之後,不能任其生長,若打算豐收,必須讓初生的麥苗由牛羊吃去,等冬盡春來時,再生出的麥苗才能茂盛。
等他小麥豐收,他對那個農夫的指教,無限感激。
蘇東坡的鄰人和朋友是潘酒監、郭藥師、龐大夫、農夫古某;還有一個說話大嗓門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裏像豬一般啼叫。
黃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壽昌,也是對蘇東坡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人。
再一個是馬夢得(字正卿),始終陪伴著蘇東坡,而且非常忠實可靠,過去已經追隨蘇東坡二十年,非常信任他,崇拜他,現在該陪著受罪過窮苦日子了。
蘇東坡曾說,他的朋友跟隨他而想發財緻富,那如同龜背上采毛織毯子。
他在詩裏歎息:"可憐馬生癡,至今誇我賢。
"四川眉州東坡的一位同鄉、一個清貧的書生,名叫巢谷,特意來做東坡孩子的塾師。
東坡的內兄在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一年,曾來此和他們住了一段日子,第二年,子由的幾個女婿曾輪流來此探望。
蘇東坡又給弟弟物色到一個女婿。
根據子由的詩,對方從來沒見過他就答應了婚事。
那時蘇東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兩個是道士,不但深信道教,而且是閑雲野鶴般四海邀遊的。
因為蘇東坡對
每逢風狂雨暴,不能過江回家,便在王家住上數日。
有時自己獨乘一小舟,一直到樊口的潘丙酒店,他發現那兒的村酒並不壞。
那個地區產橘子、柿子、芋頭長到尺來長。
因為江上運費低廉,一鬥米才賣二十文。
羊肉嘗起來,味美如同北方的牛肉。
鹿肉甚賤,魚蟹幾乎不論錢買。
旗亭酒監藏書甚多,以將書借人閱讀為樂事。
太守家有上好廚師,常邀東坡到家宴飲。
在元豐三年(一O八一),蘇東坡真正務農了。
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
他過去原想棄官為農,沒料到在這種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農夫。
在他那《東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說:"餘至黃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為郡中情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
釋來而歎,乃作是詩,自憨其勤。
庶幾來歲之入,忽忘其勞焉。
" 東坡農場實際上占地約十畝,在黃州城東約三分之一裏,坐落在山坡上。
房子在頂上,共三間,俯見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
雪堂前面有房五間,是到黃州後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
牆是由詩人自己油漆的,畫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漁翁。
後來他就在此地宴請賓客。
宋朝大山水畫家米芾,那時才二十二歲,就是到雪堂認識得蘇東坡,並與蘇東坡論畫。
宋朝詩人陸遊是在孝宗乾道六年(-一七0)十月到的東坡,是蘇東坡去世後約七十年。
他曾記述雪堂正中間掛著蘇東坡一張像,像上所畫東坡身著紫袍,頭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
雪堂的臺階下,有一小橋,橫跨一小溝而過,若非下雨,溝內常乾涸。
雪堂之東,有高柳樹一株,為當年所手植,再往東,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頗清冽,並無其他可取之處,隻是詩人當年取水處而已。
往東的低處,有稻田、麥田、一帶桑林菜圃,為一片長地,另有一片大果園。
他在他處種有茶樹,是在鄰近友人處移來的。
在農舍後面是遠景亭,位於一小丘之上,下面鄉野景色,一覽無遺。
他的西鄰姓古,有一片巨竹林園,竹莖周長約六寸,枝葉茂密,人行其中,不見天日。
蘇東坡就在此濃陰之中,消磨長夏,並尋找幹而平滑的竹棒,供太太做鞋的襯裏之用。
蘇東坡如今是真正耕做的農夫,並不是地主。
在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詩裏,他說: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
今年對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有一段日子,久旱不雨,後來下了雨,蘇東坡和農人完全一樣快活而滿足,他寫詩道: 沛然揚揚三尺雨,造化無心阮難測, 老夫作罷得甘寢,臥聽牆東人響履, 腐儒奮糧支百年,力耕不受眾腎價, 會當作活徑千步,橫斷西北這山泉, 四鄰相率助舉杯,人人知我囊無錢。
建築可以說是蘇東坡的本性,他是決心要為自己建築一個舒適的家。
他的精力全用在築水壩,建魚池,從鄰居處移樹苗,從老家四川省托人找菜種。
在孩子跑來告訴他好消息,說他們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種的地上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他會歡喜得像孩子般跳起來。
他看著稻莖立得挺直,在微風中搖曳,或是望著沾滿露滴的莖在月光之下閃動,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滿足。
他過去是用官家的俸祿養家湖口;現在他才真正知道五穀的香味。
在較高處他種麥子。
一個好心腸的農人來指教他說,麥苗初生之後,不能任其生長,若打算豐收,必須讓初生的麥苗由牛羊吃去,等冬盡春來時,再生出的麥苗才能茂盛。
等他小麥豐收,他對那個農夫的指教,無限感激。
蘇東坡的鄰人和朋友是潘酒監、郭藥師、龐大夫、農夫古某;還有一個說話大嗓門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裏像豬一般啼叫。
黃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壽昌,也是對蘇東坡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人。
再一個是馬夢得(字正卿),始終陪伴著蘇東坡,而且非常忠實可靠,過去已經追隨蘇東坡二十年,非常信任他,崇拜他,現在該陪著受罪過窮苦日子了。
蘇東坡曾說,他的朋友跟隨他而想發財緻富,那如同龜背上采毛織毯子。
他在詩裏歎息:"可憐馬生癡,至今誇我賢。
"四川眉州東坡的一位同鄉、一個清貧的書生,名叫巢谷,特意來做東坡孩子的塾師。
東坡的內兄在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一年,曾來此和他們住了一段日子,第二年,子由的幾個女婿曾輪流來此探望。
蘇東坡又給弟弟物色到一個女婿。
根據子由的詩,對方從來沒見過他就答應了婚事。
那時蘇東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兩個是道士,不但深信道教,而且是閑雲野鶴般四海邀遊的。
因為蘇東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