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東坡居士
關燈
小
中
大
大不相遠矣……雖懷坎憬于時,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一切付與造物。
非兄僕豈發此?看訖便火之。
不知者以為垢病也。
" 在控告蘇東坡案中,王鞏獲罪最重,現在流放在偏遠的西南,蘇東坡給他寫過幾封信。
先表示己事使王鞏受牽連,而受此苦難,至為難過,但接到王鞏的信,知道王鞏能於哲學中自求解脫。
他回信中說:"知公真可人。
而不肖他日猶得以衰顏白髮,廁賓客之末也……"接著說起道家長生之術,他自己正在修行。
"某近頗知養生,亦自覺薄有所得。
見者皆言道貌與往日殊別。
更相闊數年,索我間風之上矣。
兼畫得寒林墨竹已入神矣。
行草尤工,隻是詩筆殊退也,不知何故。
昨所寄臨江軍書,久已收得。
二書反復議論及處憂患者甚詳,既以解憂,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
然所得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願公常誦此語也。
杜子美困厄中,一飲一食,未嘗忘君。
詩人以來,一人而已。
" 但是對老朋友章停,他的說法又不同。
章停現今官居參政諫議執事(副宰相),曾經寫信勸東坡改過自新。
對這位朋友,東坡寫了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於言表。
寫得再得體不過,簡直可以呈給天子龍目禦覽了。
其文如下:"平時惟子厚與子由極口見戒,反復甚苦。
而某強狠自用,不以為然。
今在囹圄中,追悔無路,謂必死矣。
不意聖主寬大,複遣視息人間。
若不改者,某真非人也……某昔年粗亦受知於聖主,使稍循理安分,豈有今日?追思所犯,真無義理,與病狂之人,蹈河入海者無異。
方其病作,不自覺知,亦窮命所迫,似有物使。
及至狂定之日,但有慚耳。
而公乃疑其再犯也,豈有此理哉?……"隨後又敍述當時生活狀況:"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
魚稻薪炭頗賤,甚與窮者相宜。
然某平生未嘗作活計,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隨手輒盡。
而子由有七女,債負山積、賤累皆在渠處,未知何日到此。
現寓僧舍,布衣蔬飲,隨僧一餐,差為簡便。
以此畏其到也。
窮達得喪粗了其理,但凜祿相絕,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
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安能預為之愁煎乎?初到一見太守。
自餘杜門不出,閒居未免看書,惟佛經以遣日,不復近筆硯矣。
" 家眷到達之後,蘇東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來,不過等他的錢用完之後,日子要如何過,他還沒想到。
他的兩個小兒子適和過,一個十二歲,一個十歲。
由於太守的禮遇,他們還能住在臨桌亭,此地後來因蘇東坡而得名。
此處本是驛亭,官員走水路時,經此可以在此小住。
蘇東坡給一個朋友寫道:"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
江南諸山在幾席,此幸未始有也。
"此地是夠美,但是其風景之美,主要還是來自詩人的想像。
他對那棟夏天對著大太陽的簡陋小房子,情有獨鐘,別的旅客一旦真看見,就會廢然失望的。
後來,又在那棟房子一邊加了一間書齋給他用,他便吹噓說: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處,窗簾拉起,於坐榻之上,可望見水上風帆上下,遠望則水空相接,一片蒼茫。
臨臯亭並不見得是可誇耀,風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則在觀賞風景之人。
蘇東坡是詩人,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
他在劄記裏寫道:"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幾上,白雲左繞,青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
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
慚愧,慚愧。
"一封寫給範鎮兒子的信,語調則近詼諧,他說:"臨桌亭下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
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聞範子豐新第園地,與此孰勝?所以不如君者,無兩稅及助役錢爾。
" 不過蘇東坡確是生活困難,他花錢有一個特別預算方法,這是他在給秦少遊的信裏說的:"公擇近過此相聚數日,說太虛不離口。
輩老未嘗得書,知未暇通問……初到黃,凜人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
但痛自節省,日用不得百五十(等於美金一角五分)。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上。
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
錢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以待賓客。
此賈耘者(賈收)法也。
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
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
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 由臨臯蘇東坡可以望長江對岸武昌的山色之美。
他有時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與漁樵為伍,消磨一日的時光。
他往往被醉漢東推西搡或粗語相罵,"自喜漸不為人識。
"有時過江去看同鄉好友
非兄僕豈發此?看訖便火之。
不知者以為垢病也。
" 在控告蘇東坡案中,王鞏獲罪最重,現在流放在偏遠的西南,蘇東坡給他寫過幾封信。
先表示己事使王鞏受牽連,而受此苦難,至為難過,但接到王鞏的信,知道王鞏能於哲學中自求解脫。
他回信中說:"知公真可人。
而不肖他日猶得以衰顏白髮,廁賓客之末也……"接著說起道家長生之術,他自己正在修行。
"某近頗知養生,亦自覺薄有所得。
見者皆言道貌與往日殊別。
更相闊數年,索我間風之上矣。
兼畫得寒林墨竹已入神矣。
行草尤工,隻是詩筆殊退也,不知何故。
昨所寄臨江軍書,久已收得。
二書反復議論及處憂患者甚詳,既以解憂,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
然所得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願公常誦此語也。
杜子美困厄中,一飲一食,未嘗忘君。
詩人以來,一人而已。
" 但是對老朋友章停,他的說法又不同。
章停現今官居參政諫議執事(副宰相),曾經寫信勸東坡改過自新。
對這位朋友,東坡寫了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於言表。
寫得再得體不過,簡直可以呈給天子龍目禦覽了。
其文如下:"平時惟子厚與子由極口見戒,反復甚苦。
而某強狠自用,不以為然。
今在囹圄中,追悔無路,謂必死矣。
不意聖主寬大,複遣視息人間。
若不改者,某真非人也……某昔年粗亦受知於聖主,使稍循理安分,豈有今日?追思所犯,真無義理,與病狂之人,蹈河入海者無異。
方其病作,不自覺知,亦窮命所迫,似有物使。
及至狂定之日,但有慚耳。
而公乃疑其再犯也,豈有此理哉?……"隨後又敍述當時生活狀況:"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
魚稻薪炭頗賤,甚與窮者相宜。
然某平生未嘗作活計,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隨手輒盡。
而子由有七女,債負山積、賤累皆在渠處,未知何日到此。
現寓僧舍,布衣蔬飲,隨僧一餐,差為簡便。
以此畏其到也。
窮達得喪粗了其理,但凜祿相絕,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
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安能預為之愁煎乎?初到一見太守。
自餘杜門不出,閒居未免看書,惟佛經以遣日,不復近筆硯矣。
" 家眷到達之後,蘇東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來,不過等他的錢用完之後,日子要如何過,他還沒想到。
他的兩個小兒子適和過,一個十二歲,一個十歲。
由於太守的禮遇,他們還能住在臨桌亭,此地後來因蘇東坡而得名。
此處本是驛亭,官員走水路時,經此可以在此小住。
蘇東坡給一個朋友寫道:"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
江南諸山在幾席,此幸未始有也。
"此地是夠美,但是其風景之美,主要還是來自詩人的想像。
他對那棟夏天對著大太陽的簡陋小房子,情有獨鐘,別的旅客一旦真看見,就會廢然失望的。
後來,又在那棟房子一邊加了一間書齋給他用,他便吹噓說: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處,窗簾拉起,於坐榻之上,可望見水上風帆上下,遠望則水空相接,一片蒼茫。
臨臯亭並不見得是可誇耀,風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則在觀賞風景之人。
蘇東坡是詩人,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
他在劄記裏寫道:"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幾上,白雲左繞,青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
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
慚愧,慚愧。
"一封寫給範鎮兒子的信,語調則近詼諧,他說:"臨桌亭下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
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聞範子豐新第園地,與此孰勝?所以不如君者,無兩稅及助役錢爾。
" 不過蘇東坡確是生活困難,他花錢有一個特別預算方法,這是他在給秦少遊的信裏說的:"公擇近過此相聚數日,說太虛不離口。
輩老未嘗得書,知未暇通問……初到黃,凜人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
但痛自節省,日用不得百五十(等於美金一角五分)。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上。
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
錢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以待賓客。
此賈耘者(賈收)法也。
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
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
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 由臨臯蘇東坡可以望長江對岸武昌的山色之美。
他有時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與漁樵為伍,消磨一日的時光。
他往往被醉漢東推西搡或粗語相罵,"自喜漸不為人識。
"有時過江去看同鄉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