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東坡居士

關燈
蘇東坡由現在起,由情勢所迫,要一變而為農夫,由氣質和自然的愛好所促使,要變成一個隱士。

    社會,文化,學問,讀歷史的教訓,外在的本分責任,隻能隱藏人的本來面目。

    若把一個人由時間和傳統所賦予他的那些虛飾剝除淨盡,此人的本相便呈現於你之前了。

    蘇東坡若回到民眾之間,那他就猶如在水中的海豹。

    在陸地上拖著鰭和尾巴走的海豹,隻能算是半個海豹。

    蘇東坡最可愛,是在他身為獨立自由的農人自謀生活的時候。

    中國人由心裏就讚美頭戴鬥笠、手扶犁耙、立在山邊田間的農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詩,擊牛角而吟詠。

    他偶爾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這時他成了自然中偉大的頑童——也許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這副面貌吧。

     在元豐三年(一0八0)正月初一,蘇東坡已和長子邁離開京都,啟程前往幽居之地黃州,邁當時已經二十一歲。

    蘇東坡是走最近的陸路趕往的,他把家眷留下由弟弟子由照顧,隨後再去。

    貧窮的子由要帶著自己的一大家人——七女、三男、兩個女婿,再加上哥哥的眷屬,前往新任所高安,在九江南部數百裡之遙。

    酒監的職位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好,隻相當於官營的一個酒館經理而已。

    坐船走了幾個月,子由到了九江,把家眷留在那兒等候他,自己帶著哥哥的家眷和朝雲,還有兩個孩子,順長江上行往東坡的處所去。

    東坡是二月初一到的黃州,家眷是五月二十九到的。

     黃州是長江邊上一個窮苦的小鎮,在漢口下面約六十裏地。

    在等待家眷之時,蘇東坡暫時住在定惠院,這個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離江邊還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飯,午飯與晚飯後,總是在一棵山植樹下散步,關於這種情形,他寫了些極其可愛的詩。

    不久,身邊便有了不少的朋友。

    徐太守熱誠相待,常以酒宴相邀。

    長江對面,武昌(不是今日的武昌)的朱太守也常送酒食給他。

    在雨天,東坡睡到很遲才起床,快近黃昏時,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東山麓漫遊,在廟宇、私人庭園、樹陰掩蔽的溪流等處,探勝尋幽。

    在別的日子,有時朋友來訪,則一同到長江兩岸的山裏遊玩。

    那一帶是丘陵起伏林木茂盛之區,鄉野風光如畫。

    南岸有攀山,聳立於湖溪交錯的平原上。

     蘇東坡幸而死裏逃生,至少是個驚心動魄的經驗,他開始深思人生的意義。

    在六月他寫的別弟詩裏,他說他的生命猶如爬在旋轉中的磨盤上的線蟻,又如旋風中的羽毛。

    他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而考慮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寧。

    他轉向了宗教。

    在他寫的《安國寺記》裏他說: "餘二月至黃舍。

    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召魂魄。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以得罪也。

    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

    於是唱然歎曰:道不足以禦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後必複作。

    差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謝。

    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淨,染汙自落;表裏像然,無所附麗。

    私竊樂之。

    " 與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內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個方向。

    誠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尋取到安靜,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確,而人生隻是一種幻覺,人應當完全把社會棄置不顧,這樣人類就非滅絕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達到精神的空虛和無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擺脫個人的牽掛,而儒家是抱現實的思想,要對人類盡其職責義務,於是兩種思想之間便有衝突。

    所謂解脫一事,隻不過是在獲得了精神上的和諧之後,使基層的人性附屬於高層的人性,聽其支配而已。

    一個人若能憑理性上的克己功夫獲得此種精神上的和諧,他就不須完全離開社會才能獲得解脫了。

     比方說,在社會上有對抗邪惡一事。

    理學家朱熹批評蘇東坡出獄後寫的兩首詩,說其中沒有克己與自新之意。

    那兩首詩,如前所見,似乎還是以前老蘇東坡的本色未改。

    問題是,他是否有意改過向善?他是否有意要三緘其口,國事有錯誤也絕不批評嗎?對不太親密的朋友,他是一個回答法;對最好的朋友,他是另一個回答法。

     在蘇東坡寫給朋友的兩封信裏,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給至交李常的。

    因為李常曾寫詩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詩太感傷,蘇東坡不以為然,寫信回答他。

    信上說:"何乃耶?僕本以鐵石心腸待公。

    吾濟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生死之際,若見僕困窮使相憐,則與不學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