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

關燈
的文章《辯奸論》,這一篇成了後來歷代學生常讀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裏,蘇洵開頭兒就說瞭解人的性格很難,甚至聰明人也常會受騙。

    隻有冷靜的觀察者才能看透人的性格而預知他將來的發展。

    他引證古代的一個學者山巨源預言王衍的將來,那時王衍僅僅是聰穎秀逸的書生;還引證名將郭子儀預測盧杞的將來,後來盧杞對唐代的滅亡多少負有責任。

    盧杞為人陰險而富有才幹,但其容貌極醜。

    郭子儀在接見盧杞時,必須把歌女舞姬等斥退,恐婦女輩見其醜陋而受驚,或因一時嗤笑而開罪於他。

    但是蘇洵說,當時若不是有昏庸之主,這兩個人還不足單獨有亡國的才幹。

    現在一個具有王衍的陰險與醜陋,兼有盧杞的辯才的人出現了。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阿複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

    "此人如一旦得勢,足以欺英明之王,為國家之大害。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烷,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愈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鏡。

    "蘇洵希望他的預言不應驗才好,這樣他就可比為"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名將了。

    但是他說:"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歎。

    孰知禍之至於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王安石的奇怪習慣,是否是矯揉造作,無法斷言;但每逢一個人對某一事做得過度,人總容易懷疑他是沽名釣譽。

    我們若是相信邵伯溫的記載,仁宗皇帝也曾有此懷疑。

    一天大臣等蒙思寵召,盛開禦宴。

    客人須在池塘中自己捕魚為食。

    在用膳之前,做成小球狀的魚餌,擺在桌子上金盤子裏。

    王安石不喜歡釣魚,便將金盤子裏的魚餌吃光。

    第二天,皇帝對宰相說:"王安石為偽君子。

    人也許誤食一粒魚餌,總不會有人在心不在焉之下把那些魚餌吃完的。

    "由這個故事看來,可見為什麼仁宗不喜歡王安石了。

    在王安石的日記裏,他對仁宗也挑剔得特別苛酷。

    由後來的發展看,蘇洵的話沒說錯。

    但是不知何故,在世界各國,怪人、狂想家、精神分裂者,總是相信通通髒亂才是天才的標誌,而最能使自己獲有千秋萬歲名的辦法,就是拒絕正人君子般的裝束。

    還有一種怪想法,就是,骯髒污穢就表示輕視物質環境,因此也就是精神崇高,於是合理的結論必然是:天堂者,惡臭熏人的天使集中處也。

     老蘇寫《辯奸論》時,蘇東坡說他和弟弟子由都認為責駡得太重。

    隻有張方平完全贊同。

    可是,事過不久,蘇東坡的同代人就看到老蘇的所見太對了。

    那篇文章至今流傳,足以顯示蘇東坡老父的真知灼見。

     王安石接任三司判官不久,他就企圖試探一下自己的政治基礎。

    當時仁宗在位。

    他就上書論政,長達萬言。

    在此萬言書中,陳明他對改革財政的基本原則,"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他說自宋開國以來,政府即感財力不足之苦,此皆因缺乏一良好之財政經濟政策。

    此等政策之所以未為人所想到,隻因為無偉大而有力者謀其事。

    他說當時有其權位者,卻無此大才。

    在全國之中,他亦不知何人具有此等才幹足以出任斯職。

    他很巧妙的指出若從事基本改革,必使之與古聖先生之道相聯繫,要使庶民相信不背乎先王之道。

    他又說,在順乎古代傳統之時,切勿師先王之法,但僅師先王之意,政策無論如何不相同,但皆以人民之利益為依歸。

    總之,那是一篇結構謹嚴文字老練的政論文章,論到政府的每一方面,財政、官制、教育,無不在內。

     倘若王安石打算試探他的政治基礎,他發現他的政治基礎還在鬆軟下陷。

    仁宗皇帝把他的萬言之書看完,就置請高閣了。

    在隨後英宗皇帝短短的四年當政之中,王安石又蒙思召,但是他仍然辭謝不就。

    歷史家往往舉出的理由是,因為仁宗無子,仁宗駕崩後,他曾奏請免立英宗為帝,因此他心中感覺不安之故。

     這時,英宗之子,將來要繼承帝位,現今正以王儲之身,居於京都,後來即位為神宗,王安石那時才因寵得勢。

    神宗為太子時,韓維為太子司文書事,而韓維對王安石則極為佩服。

    韓維常對朝政表示意見,每逢太子贊同那些意見,韓維就說:"此非臣之意見,乃王安石之意見耳。

    "於是,太子對王安石漸漸器重,希望將來他要借重王安石的政治大才。

    在英宗四年(一0六七),神宗年二十歲,即帝位,立即任王安石為江甯知府,九月又將他擺登翰林之位。

    王安石與他的好友韓維不斷聯繫,深信他的機會終於到來。

    他這次違背了以前的老習慣,聖命一到,立即拜受了官職。

    但是延遲晉京,七個月後才成行。

     神宗皇帝說:"先王之時,王安石一向謝絕任命,不肯來京都。

    有人以為他冒失無禮,現在他仍然不來,稱病為藉口。

    是真有病在身?還是冀圖高位?" 這一時期,朝中有兩位元老重臣,互相嫉恨:一為曾公亮,一為韓琦。

    韓琦在三朝繼續擔當宰相與樞密之職,已有權責太重之勢。

    曾公亮在企圖動搖韓琦之時,希望拉王安石為有力的同黨。

    他向皇帝力保王安石真有宰相之才具,皇帝應當對他的話信而不疑。

    另一方面,大臣吳桂深知王安石之為人,他警告皇帝說,若使王安石得權,必緻天下大亂。

     最後,在神宗熙甯元年(一0六八),王安石已然深知皇帝對他的態度,乃自外地來京,奉召入朝,奉準"越級進言",不受朝儀限制。

     皇帝問:"朝政當務之急為何?" 王安石回奏道:"以決定政策為要。

    " 皇帝又問:"卿以唐太宗為如何?" "陛下當以堯舜為法,固不僅唐太宗而已。

    堯舜之道行之亦甚易。

    後世儒臣並不真瞭解先王之道,認為堯舜之政,後世不可複見。

    " 皇帝聽了頗覺稱心,但謙謝道:"卿之所望於寡人者過奢,恐怕寡人無以符賢卿之望。

    " 後來王安石得到一次單獨召見的機會,別的官員已全退去。

    那是王安石的千載良機。

     皇帝說:"坐下。

    我要和你長談。

    "皇帝陛下開始問他為什麼過去兩個明君(其中一個是唐太宗)一定要獲得賢臣為相以輔佐朝政。

    皇帝提出的兩個賢相之一並非別個,正是諸葛亮,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賢能的宰相。

    王安石又使談話不離三千年前的堯舜之治這一題目。

    他說他願談堯舜的賢相。

    他說諸葛亮在高人心目之中,無足多論。

    諸葛亮的政治才幹,也不過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以達到一個明確的目標,此種做法決不適於像他這等急躁自信的財政經濟的鬼才。

     王安石接著說:"陛下如今禦臨一個地大民多的國家。

    國家升平百年之久,全國才智之士如此之多,竟無賢德才智之臣佐陛下以為善政?其故恐在陛下無明確之政策與用人不專故耳。

    今日雖有非常之才,一如當年輔佐堯舜之賢臣,如受小人之阻撓,亦必棄職而罷。

    " 皇帝道:"每朝皆有小人。

    即使堯舜時代,尚有惡跡昭彰的四兇。

    " 王安石道:"誠如陛下所說,正因堯舜知道此四奸臣之劣跡而殺之,堯舜才能有其成就。

    倘若此四奸臣在朝不去,仍逞其陰謀而妒賢害能,賢良之臣亦必棄官而去。

    " 神宗聽了,頗為感動。

    他年方二十,像一般年輕人一樣,雄心萬丈,極願國富兵強。

    他為人善良而公正,圓臉盤,五官端正,和祖宗長像相似。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