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應試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並關心國家之太平與百姓之幸福。
他自稱"兒皇帝",稱契丹王為"父皇帝"。
他在世之時,使中國形成分裂,獲取外族之讚美。
但是國家應當慎謀嚴防有此等情形出現。
不論古今,在中國總是有打著愛國旗號的漢奸,隻要自己能大權在握顯赫一時,便在救國救民的堂皇名義之下,甘心充當異族的傀儡。
石敬塘後來以"兒皇帝"之身,為"父皇帝"所廢,羞憤而死,此一事實並不足以阻止十二世紀時另一傀儡張邦昌之出現。
而在張邦昌失去利用價值後,立即被推翻,棄之如敝展,但並不足以阻止清末另一個漢奸吳三桂向關外借兵,進入長城,讓滿州人毀滅了中國政府。
宋朝因此在河北南部的大名府,建立了北京,遏止北方異族的南侵。
開封是中國首都大城,保有皇都的雄偉壯麗,財富之厚,人才之廣,聲色之美,皆集於朝廷之上。
城外有護城河圍繞,河寬百尺,河的兩岸種有榆樹楊柳,朱門白牆掩映于樹木的翠綠之間。
有四條河自城中流過,大都是自西而東,其中最大者為洋河,從安徽河南大平原而來的食糧,全在此河上運輸。
河上的水門夜間關閉。
城內大街通行,每隔百碼,設有警衛。
自城中流過的河道上,架有雕刻的油漆木橋相通。
最重要的一座橋在皇宮的前面,乃精心設計,用精工雕刻的大理石築成。
皇宮位於城市之中央。
南由玄德樓下面的一段石頭和磚建的牆垣開始,皇宮的建築則點綴著龍鳳花樣的浮雕,上面是光亮閃爍的殿頂,是用各種顏色的琉璃瓦建成的。
宮殿四周是大街,按照羅盤的四角起的街名。
皇宮的西面為中書省和樞密院。
在外城的南部,朱雀門之外,有國子監和太廟。
街上行人熙來攘往,官家的馬車,牛車,轎子——轎子是一般行旅必需的——另外有由人拉的兩輪車,可以說是現代東洋車的原始型,這些車轎等在街上川流不息。
坐著女人的牛車上,簾子都放了下來。
在皇城有個特點,就是必須戴帽子,即使低賤如算命看相的,也要打扮得像個讀書人。
殿試的日子到了。
皇帝任命歐陽修為主試官,另外若幹飽學宿儒為判官。
在讀書人一生這個緊要關頭到來之際,大家心中都是緊張激動,患得患失。
過去多年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力學,都是為了這一時刻。
考生必須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來到皇宮之外,身上帶著涼的飯食,因為沒考完是不許出考場的。
在考試時,考生要各自關閉在鬥室之中,有皇宮的侍衛看守。
朝廷有極嚴厲的規定,藉以防止納賄或詢私。
考生的試卷在交到考試官之前,先要由書記重抄一遍,以免認出試卷的筆跡。
在重抄的試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檔冊裏。
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時,考試官則關入宮中閨場,嚴禁與外界有任何接觸,通常是從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試卷閱畢呈送給皇上為止。
考生首先考歷史或政論。
次考經典古籍,最後,在錄取者的試卷已閱畢,再在皇帝陛下親自監察之下考詩賦,然後再考策論。
宋仁宗特別重視為國求才,對這種考試極為關注。
他派貼身臣僕把題目送去,甚至有時為避免洩露,他還在最後一刹那改變題目。
蘇氏兄弟都以優等得中。
蘇東坡的文章,後來歐陽修傳給同輩觀看,激賞數日。
那篇文章論的是為政的寬與簡,這正是蘇東坡基本的政治哲學。
不過,不幸有一個誤會。
歐陽修對此文章的內容與風格之美十分激賞,以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鞏寫的。
為了避免招人批評,他把本來列為首卷的這篇文章,改列為二卷,結果蘇東坡那次考試是名列第二。
在仁宗嘉佑二年(一0五七)四月八日,蘇東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時才二十歲,成為進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幾乎名列榜首。
得到此項榮譽,於是以全國第一流的學者知名于天下。
蘇東坡這個才氣縱橫的青年,這次引用歷史事例,卻失之疏忽,而且在試卷上杜撰了幾句對話。
他發揮文意時說,在賞忠之時,甯失之寬厚,在罰罪之時,當惻然有哀憐之心,以免無辜而受戮。
他寫道:"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將殺人。
臯陶日殺之,三。
堯曰宥之,三。
"這幾句對白讀來滿好,顯示賢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長才之日,這種史實頗可證實明主賢君用人之道。
判官梅聖俞閱卷至此,對堯與臯陶有關此事之對白,不敢公然提出查問,因為一經提出,即表示自己對年久湮沒的古籍未曾讀過。
蘇東坡因此,才得以混過。
考試過去之後,梅聖俞一天問蘇東坡: "可是,堯和臯陶這段話見於何書?我一時想不起在何處讀過。
" 蘇東坡這位年輕學者承認說:"是我所杜撰。
" 梅聖俞這位前輩宿儒大驚:"你所杜撰!" 東坡回答說:"帝堯之聖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 主考官錄取一學生,即表示自己克盡其職發現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間即形成了"老師"與"門生"終身不渝的關係。
考中的門生要去拜謁主考老師緻敬。
並修函感謝恩德。
歐
他自稱"兒皇帝",稱契丹王為"父皇帝"。
他在世之時,使中國形成分裂,獲取外族之讚美。
但是國家應當慎謀嚴防有此等情形出現。
不論古今,在中國總是有打著愛國旗號的漢奸,隻要自己能大權在握顯赫一時,便在救國救民的堂皇名義之下,甘心充當異族的傀儡。
石敬塘後來以"兒皇帝"之身,為"父皇帝"所廢,羞憤而死,此一事實並不足以阻止十二世紀時另一傀儡張邦昌之出現。
而在張邦昌失去利用價值後,立即被推翻,棄之如敝展,但並不足以阻止清末另一個漢奸吳三桂向關外借兵,進入長城,讓滿州人毀滅了中國政府。
宋朝因此在河北南部的大名府,建立了北京,遏止北方異族的南侵。
開封是中國首都大城,保有皇都的雄偉壯麗,財富之厚,人才之廣,聲色之美,皆集於朝廷之上。
城外有護城河圍繞,河寬百尺,河的兩岸種有榆樹楊柳,朱門白牆掩映于樹木的翠綠之間。
有四條河自城中流過,大都是自西而東,其中最大者為洋河,從安徽河南大平原而來的食糧,全在此河上運輸。
河上的水門夜間關閉。
城內大街通行,每隔百碼,設有警衛。
自城中流過的河道上,架有雕刻的油漆木橋相通。
最重要的一座橋在皇宮的前面,乃精心設計,用精工雕刻的大理石築成。
皇宮位於城市之中央。
南由玄德樓下面的一段石頭和磚建的牆垣開始,皇宮的建築則點綴著龍鳳花樣的浮雕,上面是光亮閃爍的殿頂,是用各種顏色的琉璃瓦建成的。
宮殿四周是大街,按照羅盤的四角起的街名。
皇宮的西面為中書省和樞密院。
在外城的南部,朱雀門之外,有國子監和太廟。
街上行人熙來攘往,官家的馬車,牛車,轎子——轎子是一般行旅必需的——另外有由人拉的兩輪車,可以說是現代東洋車的原始型,這些車轎等在街上川流不息。
坐著女人的牛車上,簾子都放了下來。
在皇城有個特點,就是必須戴帽子,即使低賤如算命看相的,也要打扮得像個讀書人。
殿試的日子到了。
皇帝任命歐陽修為主試官,另外若幹飽學宿儒為判官。
在讀書人一生這個緊要關頭到來之際,大家心中都是緊張激動,患得患失。
過去多年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力學,都是為了這一時刻。
考生必須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來到皇宮之外,身上帶著涼的飯食,因為沒考完是不許出考場的。
在考試時,考生要各自關閉在鬥室之中,有皇宮的侍衛看守。
朝廷有極嚴厲的規定,藉以防止納賄或詢私。
考生的試卷在交到考試官之前,先要由書記重抄一遍,以免認出試卷的筆跡。
在重抄的試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檔冊裏。
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時,考試官則關入宮中閨場,嚴禁與外界有任何接觸,通常是從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試卷閱畢呈送給皇上為止。
考生首先考歷史或政論。
次考經典古籍,最後,在錄取者的試卷已閱畢,再在皇帝陛下親自監察之下考詩賦,然後再考策論。
宋仁宗特別重視為國求才,對這種考試極為關注。
他派貼身臣僕把題目送去,甚至有時為避免洩露,他還在最後一刹那改變題目。
蘇氏兄弟都以優等得中。
蘇東坡的文章,後來歐陽修傳給同輩觀看,激賞數日。
那篇文章論的是為政的寬與簡,這正是蘇東坡基本的政治哲學。
不過,不幸有一個誤會。
歐陽修對此文章的內容與風格之美十分激賞,以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鞏寫的。
為了避免招人批評,他把本來列為首卷的這篇文章,改列為二卷,結果蘇東坡那次考試是名列第二。
在仁宗嘉佑二年(一0五七)四月八日,蘇東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時才二十歲,成為進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幾乎名列榜首。
得到此項榮譽,於是以全國第一流的學者知名于天下。
蘇東坡這個才氣縱橫的青年,這次引用歷史事例,卻失之疏忽,而且在試卷上杜撰了幾句對話。
他發揮文意時說,在賞忠之時,甯失之寬厚,在罰罪之時,當惻然有哀憐之心,以免無辜而受戮。
他寫道:"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將殺人。
臯陶日殺之,三。
堯曰宥之,三。
"這幾句對白讀來滿好,顯示賢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長才之日,這種史實頗可證實明主賢君用人之道。
判官梅聖俞閱卷至此,對堯與臯陶有關此事之對白,不敢公然提出查問,因為一經提出,即表示自己對年久湮沒的古籍未曾讀過。
蘇東坡因此,才得以混過。
考試過去之後,梅聖俞一天問蘇東坡: "可是,堯和臯陶這段話見於何書?我一時想不起在何處讀過。
" 蘇東坡這位年輕學者承認說:"是我所杜撰。
" 梅聖俞這位前輩宿儒大驚:"你所杜撰!" 東坡回答說:"帝堯之聖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 主考官錄取一學生,即表示自己克盡其職發現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間即形成了"老師"與"門生"終身不渝的關係。
考中的門生要去拜謁主考老師緻敬。
並修函感謝恩德。
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