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應試

關燈
陽修為當時文學權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貶,即足以關乎一學人之榮辱成敗。

    當年一個作家曾說,當時學者不知刑罰之可畏,不知晉升之可喜,生不足歡,死不足懼,但怕歐陽修的意見。

    試想一想,歐陽修一天向同僚說的話,那該有何等的力量啊!他說:"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

    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

    "這種話由歐陽修口中說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了,據說歐陽修一天對兒子說:"記著我的話。

    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

    "他的話果然應驗,因為蘇東坡死後的十年之內,果然無人再談論歐陽修,大家都談論蘇東坡。

    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閱之時,有人還暗中偷讀呢。

     蘇東坡的宦途正要開始,母親病故。

    根據儒家之禮,這當然是極其重大之事,甚至官為宰相,也須立即退隱,守喪兩年三個月之後,才能返回複職。

    東坡的姐姐已于數年前去世,因此蘇家全家三個男人晉京應試之後,家中隻有母親和兩個兒媳婦。

    母親死時還沒聽到京都的喜訊。

    蘇家父子三人急忙返家,到家隻見母親已去,家中一團紛亂,籬牆傾倒,屋頂穿漏,形如難民家園。

     正式辦完喪禮之後,他們在一山坡之下名為"老翁泉"的地方,挑選一處作為蘇家的寶地。

    這個泉之所以得名,是因為當地人說月明之夜,可見一白髮俊雅老翁倚坐在堤防之上,有人走近時,老翁則消失于水中。

    後來蘇洵也葬埋於此,因為那片地方的名稱,蘇洵通常亦稱為"蘇老泉"。

     蘇洵在祭妻文裏說: 我知母心,非官是好,要以文稱。

    昔餘少年,遊蕩不學;我知子心,憂我泯滅。

    感歎折節,以至今日……有錯其丘,惟子之墳。

    鑿為二室,期與子同。

    ……嗟餘老矣,四海一身。

    自子之逝,內失良朋。

    我歸舊廬,無有改移。

    魂兮未混,不日來歸。

     居喪守禮之下的一年又三個月的蟄居生活,是蘇東坡青年時期最快樂的日子。

    兄弟二人和年輕的妻子住在一起。

    東坡常到青神嶽家去,青神位于美麗的山區,有清溪深池,山巔有佛寺,涉足其間,令人有遊仙尋異超然出塵之感。

    東坡常與嶽家叔伯表兄弟等前往廟中遊歷,坐在瑞藻橋附近的堤防上,以野外餐飲為樂。

    在夏季的夜晚,他坐在茅屋之外,吃瓜子和炒蠶豆。

    嶽家為大家庭:有嶽父王傑,兩個叔叔及其妻子兒女。

    在嶽家約三十個人之中,有一個小姐,名喚"二十七娘",是命定與蘇東坡一生不可分的。

     這時,老蘇正在等待京中的任命消息。

    這時他接受官職並無不當,因為妻喪和母喪不同。

    京師已經有巨官顯宦答應提拔他,但是他已等了一年有餘,尚無消息到來。

    最後,終於有聖旨下降,要他赴京參加一種特殊考試。

    這一來,使此翁著了慌。

    因為這時他已經有了一種懼怕考試的心理。

    他給皇帝上一奏摺,謝絕前去,以年老多病為辭。

    但是在給朋友的信裏則說:"僕固非求仕者,亦非固求不佳者……何苦乃以衰病之身,委曲以就有司之權衡,以自取輕笑哉……向者權書論衡幾策,乃歐陽永叔以為可進而進之。

    苟朝廷以為其言之可信,則何所事試?苟不信其平居之所雲,而其一日倉卒之言又何足信耶?"給梅聖俞的信裏說:"惟其平生不能區區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窮困……自思少年嘗舉茂林,中夜起坐,裹飯攜餅,待曉東華門外,逐隊而入,屆膝就席,俯首據案。

    其後每思至此,即為寒心……" 第二年,仁宗嘉佑四年(一0五九)六月,他又接到朝廷的聖旨,仍是上一次的內容。

    並未言及免除任何考試,自然不足展足老泉之望。

    朝廷主其事者當對他前所呈奏信而不疑才是——相信固好,否則即擱置亦可。

    他是不肯像學童一樣去接受考問的。

    所以他又再度辭謝。

    他的奏摺上說他已年近五十。

    五十之年又何以能報效國家?身為讀書人之所以願居官從政,欲有以報效國家也,否則為一寒士足矣。

    倘若他此時再入仕途,既無機會以遂報國之志,又不能享隱逸賢達之清譽。

    他最後結束說,時已至夏季,下月其子之居喪將滿,他將隨子入都一行。

    屆時當一謁當道,細敘情由。

    全信中之語氣顯示他在五十之年,實已無意入朝為官,除非有力人士能使他不再如童子之受考試。

     事實上,蘇洵的妻子已死,他已準備遠離家鄉而不復返。

    非常明顯,他是適於住在京都的。

    他的兩個兒子既然已中進士,下一步就看朝廷何時有缺可以派兒子去任職,他自己倒也罷了。

    在居喪滿期之後剛過兩個月,父子三人又再度啟程入京,這一次有兩個兒媳同行,出發之前,已經把亡母之靈樞安派妥當。

    蘇洵使人請了六尊菩薩像,安放在兩個雕刻好鍍金的佛龕中,供在極樂寺的如來佛殿裏。

    那六尊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勢至菩薩、天藏王、地藏王、解冤王者、引路三者。

    出發之前,蘇詢正式把這些佛像供在廟裏,並且去向亡妻靈前告別。

    祭文的結語是:"死者有知,或升於天,或升于四方,上下所適如意,亦若餘之遊于四方而無系雲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