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應試
關燈
小
中
大
在蘇東坡兄弟年二十歲左右,已經準備好去趕考之時,不可免的事,婚姻問題也就來臨了。
他們若是未婚晉京,並且一考而中,必然有女兒長成之家托人向他們提親。
那時有求婚的風俗。
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待著考試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舉子提親。
所以科舉考試舉行的季節,也是婚姻大事進行得活躍的季節。
在父母的眼光看來,讓兒子娶個本地姑娘,他們對姑娘的家庭知根知底,自然好得多。
按照當年的風俗,青年的婚姻一向是由父母妥為安排,蘇東坡年十八歲時,娶了王弗小姐。
王弗小姐那時十五歲,住家在青神,在眉山鎮南約十五裏,靠近河邊。
次年弟弟子由成家,年十六歲,妻子比他小兩歲。
當然算是早婚,但是並不足為奇。
在根本道理上看,早婚,當然並不一定像蘇氏兄弟那麼早,在選擇與吸引合意的配偶時,可以省去青年人好多時間的浪費,和感情的紛擾。
在父母看來,年輕人若能把愛情戀愛早日解決,不妨礙正事,那最好。
在中國,父母自然應當養兒媳婦,年輕的男女無須乎晚婚。
而且一位小姐愛已經成為自己丈夫的男人,和愛尚未成自己丈夫的男人,還不是一樣?不過在拼命講浪漫風流的社會裏,覺得婚前相愛更為驚奇可喜罷了。
無論如何,蘇家兄弟婚後卻很美滿。
但這並不是說由父母為兒女安排的婚姻不會出毛病,也不是說這樣的婚姻大多都幸福。
所有的婚姻,任憑怎麼安排,都是賭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險。
天下畢竟沒有具有先見的父母或星相家,能預知自己兒女婚姻的結果,即便是完全聽從他們的安排也罷。
在理想的社會裏,婚姻是以玩捉迷藏的方式進行的,未婚的青年男女年齡在十八歲到二十五歲之間,雖然當地社會倫理和社會生活十分安定,但是幸福的婚姻的比例,也許還是一樣。
男人,十八歲也罷,五十八歲也罷,幾乎沒有例外,在挑選配偶時,仍然是以自然所決定的性優點為根據的。
他們仍然是力圖做明智的選擇,這一點就足以使現代的婚姻不緻完全墮落到動物的交配。
婚姻由父母安排的長處是簡單省事,容易成就,少廢時間,選擇的自由大,範圍廣。
所有的婚姻,都是締構於天上,進行於地上,完成於離開聖壇之後。
次子子由成婚之後,父子三人啟程赴京。
他們先要到省會成都,拜謁大官張方平,後來張方平對蘇東坡幾乎如同嚴父。
為父的仍然打算求得一官半職。
他現年四十七歲,但自上次科舉名落孫山之後,一直苦讀不懈。
在那段期間,他已經寫了一部重要的著作,論為政之道、戰爭與和平之理,顯示出真知灼見,此一著作應當使京都文人對他刮目相看。
當時隻要有名公巨卿有力的推介,朝廷可以任命官職。
蘇詢把著作呈獻給張方平,張方平對他十分器重,有意立刻任他為成都書院教席。
但是老蘇意猶未足。
最後,張方平在古道熱腸之下,終因情面難卻,乃寫信給文壇泰鬥歐陽修,其實當時張與歐陽相處並不十分融洽。
另外有一位雷姓友人,也寫了一封推薦信,力陳老蘇有"王佐之才"。
懷有兩封緻歐陽修與梅堯臣的書信,父子便自旱路赴京,迢迢萬裡,要穿劍閣,越秦嶺,為時須兩月有餘。
在仁宗嘉佑元年(一0五六)五月,三蘇到了汴梁城,寄宿於僧廟,等待秋季的考試。
這是禮部的初試,隻是選擇考生以備次年春季皇帝陛下親自監督的殿試。
在由眉州來京的四十五個考生之中,蘇氏昆仲在考中的十三名之內。
當時除去等候明春的殿試之外,別無他事,父子三人乃在京都盤桓,在城內遊覽,參加社交活動,與社會知名人士結交。
蘇洵將著作向德高望重的歐陽修呈上。
歐陽修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兩耳長而特別白皙,上唇稍短,大笑時稍露牙齦。
歐陽修,看來並非美男子,但是一見這位文壇盟主而獲得他的恩寵,卻足以使天下士子一慰其夢寐之望。
歐陽修之深獲學術界敬愛,是由於他總是以求才育才為己任。
他對蘇洵熱誠接待,並經他介紹,老蘇又蒙樞密韓倚邀請至家,又轉介紹認識一些高官顯宦。
不過蘇洵的冷淡自負的態度,在朝廷的領袖人物心目之中,並未留下什麼好印象。
蘇氏兄弟則遊逛華美的街市,吃有名的飯館子,站在寒冷的露天之下,以一副羨慕的心情注視大官在街上乘坐馬車而過。
宋朝共有四個都城,河南開封為首,稱為東都。
開封有外城內城。
外城方十三裏,內城七裏,城周有城門十二座,入城處有兩層或三層的城圈,用來圍困進犯的敵軍。
城牆上築有雉諜,供發炮射箭之用。
因為國都地處一低下之平原,無險可守,隻有北部黃河綿延約有二百裡(今日之隴海鐵路即沿河而行),可以拱衛國都,因此擬定了一個設想極為周密的軍事防禦計畫。
在西部洛陽,距開封約一百三十裏,建立西都,用以扼制經軍事要隘渲關自西北而來的進犯。
在東部約八十裏以外的商丘,設立另一軍事重鎮,是為南都。
並不怕有敵人自南部而來。
在另一方面,唐朝末年,蠻族已自北方侵入中國。
當時有一軍閥,由於向北番異族一霸主效忠,在其卵翼之下,遂成立朝廷,對抗中國。
石敬塘向契丹王以兒子自稱,但自謂深愛
他們若是未婚晉京,並且一考而中,必然有女兒長成之家托人向他們提親。
那時有求婚的風俗。
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待著考試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舉子提親。
所以科舉考試舉行的季節,也是婚姻大事進行得活躍的季節。
在父母的眼光看來,讓兒子娶個本地姑娘,他們對姑娘的家庭知根知底,自然好得多。
按照當年的風俗,青年的婚姻一向是由父母妥為安排,蘇東坡年十八歲時,娶了王弗小姐。
王弗小姐那時十五歲,住家在青神,在眉山鎮南約十五裏,靠近河邊。
次年弟弟子由成家,年十六歲,妻子比他小兩歲。
當然算是早婚,但是並不足為奇。
在根本道理上看,早婚,當然並不一定像蘇氏兄弟那麼早,在選擇與吸引合意的配偶時,可以省去青年人好多時間的浪費,和感情的紛擾。
在父母看來,年輕人若能把愛情戀愛早日解決,不妨礙正事,那最好。
在中國,父母自然應當養兒媳婦,年輕的男女無須乎晚婚。
而且一位小姐愛已經成為自己丈夫的男人,和愛尚未成自己丈夫的男人,還不是一樣?不過在拼命講浪漫風流的社會裏,覺得婚前相愛更為驚奇可喜罷了。
無論如何,蘇家兄弟婚後卻很美滿。
但這並不是說由父母為兒女安排的婚姻不會出毛病,也不是說這樣的婚姻大多都幸福。
所有的婚姻,任憑怎麼安排,都是賭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險。
天下畢竟沒有具有先見的父母或星相家,能預知自己兒女婚姻的結果,即便是完全聽從他們的安排也罷。
在理想的社會裏,婚姻是以玩捉迷藏的方式進行的,未婚的青年男女年齡在十八歲到二十五歲之間,雖然當地社會倫理和社會生活十分安定,但是幸福的婚姻的比例,也許還是一樣。
男人,十八歲也罷,五十八歲也罷,幾乎沒有例外,在挑選配偶時,仍然是以自然所決定的性優點為根據的。
他們仍然是力圖做明智的選擇,這一點就足以使現代的婚姻不緻完全墮落到動物的交配。
婚姻由父母安排的長處是簡單省事,容易成就,少廢時間,選擇的自由大,範圍廣。
所有的婚姻,都是締構於天上,進行於地上,完成於離開聖壇之後。
次子子由成婚之後,父子三人啟程赴京。
他們先要到省會成都,拜謁大官張方平,後來張方平對蘇東坡幾乎如同嚴父。
為父的仍然打算求得一官半職。
他現年四十七歲,但自上次科舉名落孫山之後,一直苦讀不懈。
在那段期間,他已經寫了一部重要的著作,論為政之道、戰爭與和平之理,顯示出真知灼見,此一著作應當使京都文人對他刮目相看。
當時隻要有名公巨卿有力的推介,朝廷可以任命官職。
蘇詢把著作呈獻給張方平,張方平對他十分器重,有意立刻任他為成都書院教席。
但是老蘇意猶未足。
最後,張方平在古道熱腸之下,終因情面難卻,乃寫信給文壇泰鬥歐陽修,其實當時張與歐陽相處並不十分融洽。
另外有一位雷姓友人,也寫了一封推薦信,力陳老蘇有"王佐之才"。
懷有兩封緻歐陽修與梅堯臣的書信,父子便自旱路赴京,迢迢萬裡,要穿劍閣,越秦嶺,為時須兩月有餘。
在仁宗嘉佑元年(一0五六)五月,三蘇到了汴梁城,寄宿於僧廟,等待秋季的考試。
這是禮部的初試,隻是選擇考生以備次年春季皇帝陛下親自監督的殿試。
在由眉州來京的四十五個考生之中,蘇氏昆仲在考中的十三名之內。
當時除去等候明春的殿試之外,別無他事,父子三人乃在京都盤桓,在城內遊覽,參加社交活動,與社會知名人士結交。
蘇洵將著作向德高望重的歐陽修呈上。
歐陽修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兩耳長而特別白皙,上唇稍短,大笑時稍露牙齦。
歐陽修,看來並非美男子,但是一見這位文壇盟主而獲得他的恩寵,卻足以使天下士子一慰其夢寐之望。
歐陽修之深獲學術界敬愛,是由於他總是以求才育才為己任。
他對蘇洵熱誠接待,並經他介紹,老蘇又蒙樞密韓倚邀請至家,又轉介紹認識一些高官顯宦。
不過蘇洵的冷淡自負的態度,在朝廷的領袖人物心目之中,並未留下什麼好印象。
蘇氏兄弟則遊逛華美的街市,吃有名的飯館子,站在寒冷的露天之下,以一副羨慕的心情注視大官在街上乘坐馬車而過。
宋朝共有四個都城,河南開封為首,稱為東都。
開封有外城內城。
外城方十三裏,內城七裏,城周有城門十二座,入城處有兩層或三層的城圈,用來圍困進犯的敵軍。
城牆上築有雉諜,供發炮射箭之用。
因為國都地處一低下之平原,無險可守,隻有北部黃河綿延約有二百裡(今日之隴海鐵路即沿河而行),可以拱衛國都,因此擬定了一個設想極為周密的軍事防禦計畫。
在西部洛陽,距開封約一百三十裏,建立西都,用以扼制經軍事要隘渲關自西北而來的進犯。
在東部約八十裏以外的商丘,設立另一軍事重鎮,是為南都。
並不怕有敵人自南部而來。
在另一方面,唐朝末年,蠻族已自北方侵入中國。
當時有一軍閥,由於向北番異族一霸主效忠,在其卵翼之下,遂成立朝廷,對抗中國。
石敬塘向契丹王以兒子自稱,但自謂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