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講《西遊記》項下可以這樣補充說明:藕琴公在陝西做錢谷幕友,在華陰長安富平一帶。
他和介孚公同在辛醜(一九〇一)年先後回紹,兩老兄弟久别重逢,乍見格外親密,介孚公時常到他那裡去談天。
介孚公向來是歡喜談論人家的短長的,因之往往談到衍太太的那一件事,一而再的談論不已。
藕琴公素性是剛而且扭的,所以他的小名是叫鐵牛,有一天又談到這事了,藕琴公就說這其實也沒有什麼,“有寡婦見鳏夫而欲嫁之”這句成語,也就說的是這些曠夫怨女吧!你想他們近在咫尺,年齡相近,而又正是一鳏一寡,雖然有乖倫常,卻也是人情,你何必一再的刺刺不休呢?介孚公聽了大不以為然,于是反駁說道,那末豬八戒遊盤絲洞也是合乎情理的了。
自此以後,他們兩人一碰到,介孚公就大講其《西遊記》,而所講都隻限于盤絲洞這一段,大堂前恰巧正是衍太太住房的窗口,所以藕琴公隻好卻步不前了。
案冠五叔的這一段補充對于本書最有價值,因為有了它那講《西遊記》的意義才得明了。
我在本文中也曾經說及冠五,希望他能了解,現在果然達到目的,這在我覺得是十分可喜可感謝的事。
八八頁:伯升進水師學堂,由椒生為其改名曰文治,号則仍舊。
伯升那時外出,常常叫我替他幫忙,因為我是住在椒生房裡的,他未出去以前,先到椒生房裡來打一個照面,對我做鬼臉,我就把他那紅皮底響鞋拿到外面去等着,等他出來經過椒生窗口以後,換上響鞋而去。
換下來的舊鞋由我拿進房裡代為收藏,到晚上約定時間到了,我再拿着舊鞋去等,好在椒生是深度近視,所有一切的做鬼臉,和舊鞋響鞋的調進調出,他都是不接頭的。
八二頁:椒生在紹興府學堂是總辦,徐錫麟是副辦。
你到府學堂來是來看我的,這我還記得。
八三頁:說利賓搬在大門内的大書房,其實他們是搬到内堂前東屋的後面披廂裡去了。
八〇頁:周氏子弟往南京進水師學堂的共有五人,因為繼你之後還有一個我。
我到南京後住在椒生的後半間,由你和奚清如給我教英文,預備英文稍有門徑,再予補入,據椒生告我說要先讀好英文的。
我是一九〇二年壬寅二月同伯到南京,未及補入副額,即于秋季因瘧疾而由仲陽送回,年下椒生回家,藕琴公責其不肯給我補入,因之兩老兄弟大鬧一場,所以第二年我就不往南京而進府學堂肄業了。
五八頁:鵬更歲考的事,據梅卿說當系鵬飛之誤。
案此說未可信。
本書所說的系根據魯迅,所傳明說系瀍哥(鵬更字澗鄰,蓋與小字瀍相關,或誤作“傳”非)的事,而且強調他跛行的情狀,鵬飛字洙鄰,小名泗,與他無關。
五五頁:三味書屋的同學中,“小頭鬼”不姓餘,原名吳書紳。
胡某名胡昌熏,張翔耀乃是章翔耀之誤。
(案本文中已改正。
)仁壽即梅卿。
案仁壽蓋是小名,我們叫他仁壽叔叔,号樂山(“樂”字讀作“耀”,出典是與仁壽有關的),後改字梅卿,今尚健在。
五七頁:廣思堂的塾師名為王陶如。
九頁:“三間頭”據老輩傳說系為防止火燭,儲藏柴草用的。
但有一個時期也曾有人住過,就是六四的姑夫陳秋舫(章錫)夫婦,他們結婚後,以新姑爺的資格住在這裡,大概時間還很長吧。
那時秋舫還隻是個秀才,他在嶽家留連忘返,介孚公素性好批評人家的長短,對他曾批評說:在布裙底下躲着的是沒出息的東西。
這話傳進了秋舫的耳朵,他立向嶽家告辭,說:“不出山不上周家門。
”後來果然他也中了進士,但不做官而就幕。
科場事發,恰巧蘇州府知府是王仁堪,他的刑名幕友正是陳秋舫,王仁堪以案子太大,牽涉過多,要想消滅,向秋舫商讨辦法,秋舫堅執不允,說非揭參法辦不可,也就是他的乘機報複。
七頁:張永興壽材店是吳萬盛之誤。
案此處不據以改正,因為憑
他和介孚公同在辛醜(一九〇一)年先後回紹,兩老兄弟久别重逢,乍見格外親密,介孚公時常到他那裡去談天。
介孚公向來是歡喜談論人家的短長的,因之往往談到衍太太的那一件事,一而再的談論不已。
藕琴公素性是剛而且扭的,所以他的小名是叫鐵牛,有一天又談到這事了,藕琴公就說這其實也沒有什麼,“有寡婦見鳏夫而欲嫁之”這句成語,也就說的是這些曠夫怨女吧!你想他們近在咫尺,年齡相近,而又正是一鳏一寡,雖然有乖倫常,卻也是人情,你何必一再的刺刺不休呢?介孚公聽了大不以為然,于是反駁說道,那末豬八戒遊盤絲洞也是合乎情理的了。
自此以後,他們兩人一碰到,介孚公就大講其《西遊記》,而所講都隻限于盤絲洞這一段,大堂前恰巧正是衍太太住房的窗口,所以藕琴公隻好卻步不前了。
案冠五叔的這一段補充對于本書最有價值,因為有了它那講《西遊記》的意義才得明了。
我在本文中也曾經說及冠五,希望他能了解,現在果然達到目的,這在我覺得是十分可喜可感謝的事。
八八頁:伯升進水師學堂,由椒生為其改名曰文治,号則仍舊。
伯升那時外出,常常叫我替他幫忙,因為我是住在椒生房裡的,他未出去以前,先到椒生房裡來打一個照面,對我做鬼臉,我就把他那紅皮底響鞋拿到外面去等着,等他出來經過椒生窗口以後,換上響鞋而去。
換下來的舊鞋由我拿進房裡代為收藏,到晚上約定時間到了,我再拿着舊鞋去等,好在椒生是深度近視,所有一切的做鬼臉,和舊鞋響鞋的調進調出,他都是不接頭的。
八二頁:椒生在紹興府學堂是總辦,徐錫麟是副辦。
你到府學堂來是來看我的,這我還記得。
八三頁:說利賓搬在大門内的大書房,其實他們是搬到内堂前東屋的後面披廂裡去了。
八〇頁:周氏子弟往南京進水師學堂的共有五人,因為繼你之後還有一個我。
我到南京後住在椒生的後半間,由你和奚清如給我教英文,預備英文稍有門徑,再予補入,據椒生告我說要先讀好英文的。
我是一九〇二年壬寅二月同伯到南京,未及補入副額,即于秋季因瘧疾而由仲陽送回,年下椒生回家,藕琴公責其不肯給我補入,因之兩老兄弟大鬧一場,所以第二年我就不往南京而進府學堂肄業了。
五八頁:鵬更歲考的事,據梅卿說當系鵬飛之誤。
案此說未可信。
本書所說的系根據魯迅,所傳明說系瀍哥(鵬更字澗鄰,蓋與小字瀍相關,或誤作“傳”非)的事,而且強調他跛行的情狀,鵬飛字洙鄰,小名泗,與他無關。
五五頁:三味書屋的同學中,“小頭鬼”不姓餘,原名吳書紳。
胡某名胡昌熏,張翔耀乃是章翔耀之誤。
(案本文中已改正。
)仁壽即梅卿。
案仁壽蓋是小名,我們叫他仁壽叔叔,号樂山(“樂”字讀作“耀”,出典是與仁壽有關的),後改字梅卿,今尚健在。
五七頁:廣思堂的塾師名為王陶如。
九頁:“三間頭”據老輩傳說系為防止火燭,儲藏柴草用的。
但有一個時期也曾有人住過,就是六四的姑夫陳秋舫(章錫)夫婦,他們結婚後,以新姑爺的資格住在這裡,大概時間還很長吧。
那時秋舫還隻是個秀才,他在嶽家留連忘返,介孚公素性好批評人家的長短,對他曾批評說:在布裙底下躲着的是沒出息的東西。
這話傳進了秋舫的耳朵,他立向嶽家告辭,說:“不出山不上周家門。
”後來果然他也中了進士,但不做官而就幕。
科場事發,恰巧蘇州府知府是王仁堪,他的刑名幕友正是陳秋舫,王仁堪以案子太大,牽涉過多,要想消滅,向秋舫商讨辦法,秋舫堅執不允,說非揭參法辦不可,也就是他的乘機報複。
七頁:張永興壽材店是吳萬盛之誤。
案此處不據以改正,因為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