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這本書的寫成與出版全是偶然的,最初給上海的《亦報》寫稿,每天寫一段,幾乎沒有什麼結構,而且内容以事實為主,不雜議論,這個限制固然很有好處,但同時也就有了一個缺點。
五六十年前左右的事實,——因為我最初是想隻講到庚子為止的,——單靠記憶怎麼能行?有些地理的位置,曆史的年代,有可查考的還可以補訂,家庭個人的事情便無法核對,因為有關系的人八九都是不在了。
但是我總還懷着這麼一個希望,有哪一位讀者給我幫助,能夠正誤補阙,使這缺點多少補救一點過來。
這個願望卻幸能達到一部分,因為我在今年春間得有機會和仁房義支的族叔冠五先生通信,承他指示出幾處錯誤,還有好些補充,使我能寫成這一節後記,在我是很欣幸,對于讀者也正是很有益處的。
冠五叔譜名鳳紀,字官五,後改冠五,小名曰朝,是藕琴叔祖的兒子,他在陝西生長,于一九〇一年回家,和我們一同住在新台門裡,直至一九一九年台門賣掉為止。
他是我們叔輩,但年紀比較要小兩三歲,所以在好些年中,朝叔叔差不多是我們的頂好朋友,在“百草園”中本該講到他,但是我始終想以庚子為界限,所以把關于他的話擱置起來了。
他看了《故家》之後,提出些可珍重的意見,依原書頁數寫下,現在也就照樣的抄錄,随時加上一點必要的按語,以供讀者參考。
六頁:新台門項下說覆盆橋周家派别不很清楚,我以為應該這樣的記述。
覆盆橋周家分作三房,叫作緻(長房)中(次房)和(小房)三支,本來都住在一個台門裡,即是老台門。
後來因生齒日繁,緻房又析為智仁勇三個分支,中房也析作恕慎裕三個分支,僅和房丁衰單傳,沒有分支。
(按十一世十五老太爺以坶還是由智房承繼過去的,)原有屋宇不敷分配,于是在東昌坊和覆盆橋堍迤南各建住宅一所,台門和廳堂以及廳匾抱對,樣式色澤都和老台門一律。
落成後,把緻房的智仁兩分支析居東昌坊的新台門内,又把中房的恕慎兩分支析居橋南的過橋台門内,其緻房的勇支,中房的裕支連同和房都留居原處即老台門。
概括一句話,凡是留在老台門的都是小房。
(和房本系小房,勇是緻房的小房,裕是中房的小房。
) 此外有一條不注明頁數,現在并錄于此,看來或者是該屬于八一頁的吧。
這條特别有題目雲“蔣老太太的幽默”: 有一天喬峰到我家來,回去的時候恰巧“金魚”正在大發其呆病,雙手插腰,站在後邊的白闆門(藍老太太窗外的那道單扇門)中間,喬峰從他的腋下擦過,“金魚”拿起靠在旁邊的長旱煙袋,向喬峰頭上掴了一下,口說:“見長輩為什麼不叫!”喬峰回去告訴了蔣老太太,她正在吸旱煙,一聲不響,一邊吸煙,一邊走到神堂下坐下。
剛剛“金魚”怒氣沖沖的走出來了,走到蔣老太太的面前,她舉起手裡的長煙袋,向“金魚”頭上掴了一下,也對他說:“見長輩為什麼不叫!你會教訓阿侄,我也會教訓阿侄。
”“金魚”趕緊說道:“八媽不要生氣,阿侄錯者,阿侄錯者。
”案這個故事當然是真實的吧,雖然我不曾聽到家裡的人講過。
這作風也與蔣老太太有點符合。
八媽意思那是八伯母,因為介孚公在第十二世中大排行第八,而椒生則是十八,所以蔣老太太該是伯母而不是叔母了。
原文注雲:喬峰那時大概是十五六歲,那末該是在壬寅癸卯(一九〇二至三年)之間吧。
六八頁:朱小雲是朱可銘之誤。
他名叫鴻猷,後改天蒸,字可民,是魯迅前妻之弟。
案原文是引用己亥日記,不拟改正,或者他那時候曾叫作小雲,亦未可知。
六一頁:沈老八名守愚,诨名大頭阿八,他也是一個塾師,屢應童試不利,其得意佳作中有“肚子餓,身上寒”等警句,常常對人背誦。
他的住屋系老台門西面的一部分,為中房所有,他系向中房典用者。
八六頁:
五六十年前左右的事實,——因為我最初是想隻講到庚子為止的,——單靠記憶怎麼能行?有些地理的位置,曆史的年代,有可查考的還可以補訂,家庭個人的事情便無法核對,因為有關系的人八九都是不在了。
但是我總還懷着這麼一個希望,有哪一位讀者給我幫助,能夠正誤補阙,使這缺點多少補救一點過來。
這個願望卻幸能達到一部分,因為我在今年春間得有機會和仁房義支的族叔冠五先生通信,承他指示出幾處錯誤,還有好些補充,使我能寫成這一節後記,在我是很欣幸,對于讀者也正是很有益處的。
冠五叔譜名鳳紀,字官五,後改冠五,小名曰朝,是藕琴叔祖的兒子,他在陝西生長,于一九〇一年回家,和我們一同住在新台門裡,直至一九一九年台門賣掉為止。
他是我們叔輩,但年紀比較要小兩三歲,所以在好些年中,朝叔叔差不多是我們的頂好朋友,在“百草園”中本該講到他,但是我始終想以庚子為界限,所以把關于他的話擱置起來了。
他看了《故家》之後,提出些可珍重的意見,依原書頁數寫下,現在也就照樣的抄錄,随時加上一點必要的按語,以供讀者參考。
六頁:新台門項下說覆盆橋周家派别不很清楚,我以為應該這樣的記述。
覆盆橋周家分作三房,叫作緻(長房)中(次房)和(小房)三支,本來都住在一個台門裡,即是老台門。
後來因生齒日繁,緻房又析為智仁勇三個分支,中房也析作恕慎裕三個分支,僅和房丁衰單傳,沒有分支。
(按十一世十五老太爺以坶還是由智房承繼過去的,)原有屋宇不敷分配,于是在東昌坊和覆盆橋堍迤南各建住宅一所,台門和廳堂以及廳匾抱對,樣式色澤都和老台門一律。
落成後,把緻房的智仁兩分支析居東昌坊的新台門内,又把中房的恕慎兩分支析居橋南的過橋台門内,其緻房的勇支,中房的裕支連同和房都留居原處即老台門。
概括一句話,凡是留在老台門的都是小房。
(和房本系小房,勇是緻房的小房,裕是中房的小房。
) 此外有一條不注明頁數,現在并錄于此,看來或者是該屬于八一頁的吧。
這條特别有題目雲“蔣老太太的幽默”: 有一天喬峰到我家來,回去的時候恰巧“金魚”正在大發其呆病,雙手插腰,站在後邊的白闆門(藍老太太窗外的那道單扇門)中間,喬峰從他的腋下擦過,“金魚”拿起靠在旁邊的長旱煙袋,向喬峰頭上掴了一下,口說:“見長輩為什麼不叫!”喬峰回去告訴了蔣老太太,她正在吸旱煙,一聲不響,一邊吸煙,一邊走到神堂下坐下。
剛剛“金魚”怒氣沖沖的走出來了,走到蔣老太太的面前,她舉起手裡的長煙袋,向“金魚”頭上掴了一下,也對他說:“見長輩為什麼不叫!你會教訓阿侄,我也會教訓阿侄。
”“金魚”趕緊說道:“八媽不要生氣,阿侄錯者,阿侄錯者。
”案這個故事當然是真實的吧,雖然我不曾聽到家裡的人講過。
這作風也與蔣老太太有點符合。
八媽意思那是八伯母,因為介孚公在第十二世中大排行第八,而椒生則是十八,所以蔣老太太該是伯母而不是叔母了。
原文注雲:喬峰那時大概是十五六歲,那末該是在壬寅癸卯(一九〇二至三年)之間吧。
六八頁:朱小雲是朱可銘之誤。
他名叫鴻猷,後改天蒸,字可民,是魯迅前妻之弟。
案原文是引用己亥日記,不拟改正,或者他那時候曾叫作小雲,亦未可知。
六一頁:沈老八名守愚,诨名大頭阿八,他也是一個塾師,屢應童試不利,其得意佳作中有“肚子餓,身上寒”等警句,常常對人背誦。
他的住屋系老台門西面的一部分,為中房所有,他系向中房典用者。
八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