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 燈火

關燈
這裡題目寫的是燈火,但裡邊所包含的實在有發火與照明兩個問題。在甲午前後,大概家裡也已有火柴了,現今通稱洋火,鄉下則稱自來火,第一字又或讀為篦,意思是擦,可以解作擦一下有火出來吧。不過那隻是用在内房裡,若是廚房或是退堂後放着小風爐的地方,那還是用的打火的家夥,藤編的長形容器内放着火石,鐵片,毛頭紙的粗紙煤插在竹管内的,這都還清楚的記憶着。“開火”工作很不容易,如不熟練不但點不着紙煤,連火星也不大出來。鄉下有一句諺語道,“一賊,二先生,三撐船,四老伻”,《越諺》注雲:“此言火刀火石取火,快者一刀即着,二三四各分其人。”賊入事主家,假如點不着火,老是笃笃的用火刀敲着火石,未免要誤事,這是容易了解的,教書先生為什麼那麼敏捷,他開火隻要兩刀,他的本領還超出“撐船人客”(婦孺們叫舟夫的名稱)之上呢?這理由範嘯風不曾說明,我也至今不得其解。老伻即是看門的人,伻讀如上海的浜字,我想這或者是伯字之轉也未可知,因為鄉下對于幫工的人常用叔伯稱呼,有如上文說及過的慶叔王甫叔。不過這類考據易涉牽強,所以這裡隻作為閑談,随便說說罷了。

    洋油燈自然也早有了吧,但據我的記憶所及,曾祖母不必說,祖母房裡在辛醜年總還是點着香油燈的。這燈有好幾種,頂普通的是用黃銅所制,主要部分是椅子背似的東西,頭部寬闊,镂空鑿花,稍下突出一個銅圈,上擱燈盞,底部是圓的銅盤,高可寸許,中置陶碗,承接燈盞下的滴油,以及燈花餘燼等。這名叫燈盞,又一種可以叫作燈台,大抵是錫做的,形如圓的燭台,不過頂上是一個小盤,擱着油盞而已。曾見過一個磁的燈台,承油盞的直柱隻有二寸高,下面即是磁盤,别有一個圓罩,高七八寸,上部周圍有長短直行空隙,頂上偏着開一孔,可以蓋在燈上,使得燈光幽暗,隻從空隙射出一點來,像是一堵花牆,這是徹夜不滅燈時所用,需要亮光時把罩當作台,上邊擱上燈盞,高低也剛适合。這東西在曾祖母時已用着,至少也是百年前物了,現今假如還有這樣古雅的器物,固然已經不适實用,但實在做得很好,值得保存在國家美術館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