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 廚房的大事件

關燈
鄉下飯菜很簡單,反正三餐煮飯,大抵隻在鍋上一蒸,俗語曰熯,便可具辦。這方法在《善俗書》上說的很得要領,雲“鍋用木蓋,高約二尺,上狹下廣,入米于鍋,以薄竹編架,橫置上面,肉湯菜飲之類皆可蒸于架上,一架不足則碗上再添一架,下架蒸生物,上架溫熟物,飯熟之後稍延片時,揭蓋則生者熟,熟者溫,飯與菜俱可吃,便莫甚焉”。隻有要煮幹菜肉,煎帶魚,炖豆腐,放蘿蔔湯的時候,才另有風爐或炭爐,這是在一個月中有不了幾回的。

    因為這個緣故,廚房裡每天的事情很是單調,小孩們所以也不大去。但偶然也有特别的事件發生,例如做忌日殺雞,那時總要跑去看。把一隻活生生的雞拔去脖頸下的毛,割斷了喉管和動脈,瀝幹了血,緻之于死,看了不是愉快的事,但是更難聽的乃是在水缸沿上磨幾下薄刀的聲音,後來因此常想到曹孟德,覺得他在呂伯奢家裡聽了驚心動魄,也是難怪的。此外還有一年一度的事件是腌菜。将白菜切了菜頭(俗語有專門名詞,大概應該寫作帝字加側刀,讀仍作帝),晾到相當程度,要放進大缸裡去腌了,這時候照例要請慶叔,先用溫水洗了腳,随即爬入七石缸内,在鹽和排好的白菜上面反複的踏,每加上一排菜,便要踏好一會兒,直到幾乎滿了為止。這一缸菜是普通人家一年中重要的下飯,讀書人掉文袋,引用《詩經》的話雲,“我有旨蓄,可以禦冬”,文句雖然古奧一點,這意思倒是很對的。

    與廚房相關的行事有上草,大抵也與小孩相關。大竈用稻草,須得問農民去買,草小束曰一腳,十腳曰一柬(或當寫作禾字旁),買時以十柬為一梱,稱斤計價,大約二文一斤吧。上草一回的數量平均以五六十梱為準,要看裝草的船的大小,這些草放滿在廳内明堂内,一梱梱的過秤,小孩的職務便是記賬,十梱一行的把斤數寫下來。與上草相反的是換灰,将稻草灰賣給海邊的農民,他們照例挾着一枝竹竿,在灰堆裡戳幾下,看有多深,或者有沒有大石頭墊底,清初石天基的《傳家寶》裡記有黃色的笑話,以此為材料,可見這風俗在揚州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