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歌謠

關燈
這篇文章的題目有點枯窘,恐怕不能寫得好,因為我寫魯迅紀念的文章,都是回憶小品的性質,所用的材料須得是事實,而事實則是有限量的。

    這好比是一疊鈔票,用一張少一張,到用完便沒有了,不可能自己來制造補充。

    關于魯迅我已經寫了不少文章,存儲的材料幾乎沒有什麼了。

    此次給《民間文學》寫稿,尤其覺得為難,在這一方面其實并不曾寫過文章,難的在于根本缺少材料。

    魯迅曾經譯過“俄羅斯童話”,但那乃是後期的事情,在他前半期卻還沒有注意,即如格林姆兄弟的《德意志家庭童話》,他大概也隻有小叢書本,雖是全書,但并沒有那麼許多的研究解說。

    隻是對歌謠,他曾有過關心,這是我唯一的記憶與材料了。

     一九一〇年前後,即是清末民初,魯迅在從事于《古小說鈎沉》和《會稽郡故書雜集》的輯錄工作,到了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成立,他那工作差不多完成,便應蔡孑民之召,往南京教育部任職,不久随着政府遷移至北京。

    那時我留在家鄉,除在中學校教一點書之外,開始收集研究兒歌與童話,先後在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四年中,用文言寫了幾篇論文,在那時當然無處可以發表,有一篇《童話之研究》寄給《中華教育界》,送給它白登,隻希望給與該雜志一年份(代價計一元)作報酬,終于也被拒絕,寄給魯迅去看,由他主持轉交《教育部編審處月刊》,并後來所寫論文,陸續發表在那上面。

    他特别支持我收集歌謠的工作,大概因為比較易于記錄的關系吧,他曾從友人們聽了些地方兒歌,抄了寄給我做參考。

    我的收集本來是故鄉為主,他在北京所能聽到的當然都是些外地的,寄給我的一張底稿我還保留着,後來将原本送給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魯迅著作編輯室了,文句抄留在歌謠稿本上。

    查甲寅(一九一四)年舊日記,二月項下有雲,六日得北京一日函,附兒歌數首。

    全文今抄錄于後: 一 (直隸高陽) 五 (江西南昌) 六 (安徽) (以上北京) 四 馱得拐杖後園趕雄雞。

     風來了,雨來了, 鍋台3後頭有一個大西瓜。

    4 鎖籠鎖箱鎖弗及。

     這裡藏?2 這裡斷句系以韻為準,與以文法為準者不同。

     二 車水車水,車到楊家嘴。

     花牆破,驢推磨。

     羊,羊,跳花牆。

     管我白腿不白腿。

    9 豬挑柴,狗弄火。

     爹話一盆花歸哉! 爹爹見我歸, 爺爺話敲背肉歸哉! 爺爺見我歸, 棉花桃,滿地蹦。

    5 楊奶奶,好白腿。

     月公爺爺,8保佑娃娃。

     月亮彎彎,囡來望娘。

     撿起羅裙揩眼淚。

     挑開船篷13外孫抱弗及。

     拔起竹竿趕市去。

    12 我車我的水, 我的《越中兒歌集》,從一九一三年一月計劃起,收集材料也已不少,卻終于未曾編成。

    到了一九三六年四月,改名《紹興兒歌述略》,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