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讀古書
關燈
小
中
大
關于魯迅與古書的問題,普通有兩種絕不相同的說法。
甲說是主張用古文的一派:你們佩服魯迅,他的新文學固然好,但那正是從舊文學出來的,因為他讀得古書多,文學有根柢。
乙說根據魯迅自己的說法,在《京報副刊》征求“青年必讀書”的時候,他竭力勸青年不要讀中國古書,免得意氣銷沉下去。
這兩種說法都不能說不對,可是也不全對,因為是片面的,不可能作為依據。
我們現在客觀的來評判一下,甲說的用意不好,利用魯迅讀古書的事實,來替古文張目,所以把事實歪曲了,是不足憑信的。
乙說呢,事實是沒有錯,但我們知道那時正是北洋政府的反動時代,社會上複古空氣很濃厚,提倡古典文學,就會被複古派所利用,有害無益,魯迅反對讀古書的主張是對于複古運動的反抗,并不足證明他的不讀古書,而且他的反對青年讀古書的緣故正由于他自己讀透了古書,了解它的害處,所以才能那麼堅決的主張。
現在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客觀的看來,魯迅多讀古書,得到好處,乃是事實,而這好處可以從消極和積極這兩方面來說。
我們先來說第一點。
所謂消極的好處,便是他從古書裡發見了舊中國的病根,養成他反封建,反禮教的思想,發動偉大的思想的革命,這影響是很大的。
中國的封建禮教思想過去有長遠的曆史,浸潤在一切文物裡邊,凡是接觸着的人,容易感染,不加救治就将成為痼疾。
曆代學者能夠知道并且揭穿這個毛病的,屈指可數,漢末孔融與嵇康,明季李卓吾,清朝戴東原與俞理初這幾個人而已。
魯迅同一般讀書人一樣,在古書堆裡鑽了多年,卻能獨自覺悟,這是什麼道理呢?或者有人說這是科學知識的力量吧,事實卻并不是如此,因為有好些科學家對于禮教并不反對。
古語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魯迅便是因為身入虎穴,這才明白了老虎的真相的。
話雖如此,鑽到古書堆裡這正與入虎穴相似,是頗為危險的事情,他有什麼方法,才能安全無事的進去又出來的呢?這個理由有點不易說明,但事實總是這樣,他在古書裡摸索,黑暗中一手摸着了“禮教”(有如童話裡的“老虎外婆”)的尖利的爪牙,使他蓦地覺悟,以後留心看去,到處看出猛獸的形迹,從這裡發展下去,成為反封建禮教的打虎将,那是很自然的順序了。
魯迅讀古書還有一方面是很特别的,即是他的看佛經。
一般文人也有看佛經的,那大半是由老莊引伸,想看看佛教的思想,作個比較,要不然便是信仰宗教的居士。
但魯迅卻兩者都不是,他隻是當作書讀,這原因是古代佛經多有唐以前的譯本,有的文筆很好,作為六朝著作去看,也很有興味。
他這方面所得的影響大概也頗不小,看他在一九一四年曾經捐資,托南京刻經處重刊一部《百喻經》,可以明了。
梁任公在《翻譯文學與佛典》一文中曾說道: 魯迅摸着禮教的爪牙,這事出現在他很小的時候,具體的說是在初看《二十四孝》的時候。
《二十四孝》據說是南宋大儒朱晦庵所編的,這事固然尚待查考,未可信憑,但在民間很有力量,是“三綱”中“父為子綱”的宣傳書,那是人人皆知的。
那裡邊所說的大抵離奇古怪,不近人情,其中老萊子彩衣娛親,畫作一個須發浩白的老人倒卧地上,手持有耳小搖鼓,魯迅的故鄉叫作“搖咕咚”的玩具,樣子十分可笑,魯迅文中已經大加嘲笑,尤其荒謬的要算那一幅郭巨埋兒的故事了。
因為要孝養父母,嫌兒子養育花錢,決心去掘土坑,想把兒子活埋了事,畫裡郭巨正在挖坑,郭巨的妻子手裡抱着那小兒站着,小兒手裡也正捏着一個搖咕咚。
這使得魯迅看了發生怎樣的悲憤,在他後來所寫的“二十四孝”那篇文章中可以清楚的感到,我們這裡可以不必重複多說。
魯迅在小時候就從孝道的教科書《二十四孝》上了解了古來禮教的殘忍性,就立定了他的觀點,随時随地都加警惕,從古書中更多的發見資料,書讀得愈多,也就愈加證明他見解的正确。
這個結論便是“禮教吃人”,直到五四前後在《新青年》上才有機會揭出這個事實,表現在文學上的即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
魯迅在《二十四孝》上發見了封建禮教的殘忍性,又從種種子史古書上得到了大量的證明材料,這裡可以稍加說明。
他在書房裡很早就讀完了四書五經,還有工夫來加讀了幾經,計有《周禮》,《儀禮》以及《爾雅》。
可是這些經書固然沒有給他什麼好教訓,卻也還不曾給了他大的壞印象,因為較古的書也較說的純樸,不及後代的說得更是嚴緊,兇狠。
例如孔子在《
甲說是主張用古文的一派:你們佩服魯迅,他的新文學固然好,但那正是從舊文學出來的,因為他讀得古書多,文學有根柢。
乙說根據魯迅自己的說法,在《京報副刊》征求“青年必讀書”的時候,他竭力勸青年不要讀中國古書,免得意氣銷沉下去。
這兩種說法都不能說不對,可是也不全對,因為是片面的,不可能作為依據。
我們現在客觀的來評判一下,甲說的用意不好,利用魯迅讀古書的事實,來替古文張目,所以把事實歪曲了,是不足憑信的。
乙說呢,事實是沒有錯,但我們知道那時正是北洋政府的反動時代,社會上複古空氣很濃厚,提倡古典文學,就會被複古派所利用,有害無益,魯迅反對讀古書的主張是對于複古運動的反抗,并不足證明他的不讀古書,而且他的反對青年讀古書的緣故正由于他自己讀透了古書,了解它的害處,所以才能那麼堅決的主張。
現在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客觀的看來,魯迅多讀古書,得到好處,乃是事實,而這好處可以從消極和積極這兩方面來說。
我們先來說第一點。
所謂消極的好處,便是他從古書裡發見了舊中國的病根,養成他反封建,反禮教的思想,發動偉大的思想的革命,這影響是很大的。
中國的封建禮教思想過去有長遠的曆史,浸潤在一切文物裡邊,凡是接觸着的人,容易感染,不加救治就将成為痼疾。
曆代學者能夠知道并且揭穿這個毛病的,屈指可數,漢末孔融與嵇康,明季李卓吾,清朝戴東原與俞理初這幾個人而已。
魯迅同一般讀書人一樣,在古書堆裡鑽了多年,卻能獨自覺悟,這是什麼道理呢?或者有人說這是科學知識的力量吧,事實卻并不是如此,因為有好些科學家對于禮教并不反對。
古語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魯迅便是因為身入虎穴,這才明白了老虎的真相的。
話雖如此,鑽到古書堆裡這正與入虎穴相似,是頗為危險的事情,他有什麼方法,才能安全無事的進去又出來的呢?這個理由有點不易說明,但事實總是這樣,他在古書裡摸索,黑暗中一手摸着了“禮教”(有如童話裡的“老虎外婆”)的尖利的爪牙,使他蓦地覺悟,以後留心看去,到處看出猛獸的形迹,從這裡發展下去,成為反封建禮教的打虎将,那是很自然的順序了。
魯迅讀古書還有一方面是很特别的,即是他的看佛經。
一般文人也有看佛經的,那大半是由老莊引伸,想看看佛教的思想,作個比較,要不然便是信仰宗教的居士。
但魯迅卻兩者都不是,他隻是當作書讀,這原因是古代佛經多有唐以前的譯本,有的文筆很好,作為六朝著作去看,也很有興味。
他這方面所得的影響大概也頗不小,看他在一九一四年曾經捐資,托南京刻經處重刊一部《百喻經》,可以明了。
梁任公在《翻譯文學與佛典》一文中曾說道: 魯迅摸着禮教的爪牙,這事出現在他很小的時候,具體的說是在初看《二十四孝》的時候。
《二十四孝》據說是南宋大儒朱晦庵所編的,這事固然尚待查考,未可信憑,但在民間很有力量,是“三綱”中“父為子綱”的宣傳書,那是人人皆知的。
那裡邊所說的大抵離奇古怪,不近人情,其中老萊子彩衣娛親,畫作一個須發浩白的老人倒卧地上,手持有耳小搖鼓,魯迅的故鄉叫作“搖咕咚”的玩具,樣子十分可笑,魯迅文中已經大加嘲笑,尤其荒謬的要算那一幅郭巨埋兒的故事了。
因為要孝養父母,嫌兒子養育花錢,決心去掘土坑,想把兒子活埋了事,畫裡郭巨正在挖坑,郭巨的妻子手裡抱着那小兒站着,小兒手裡也正捏着一個搖咕咚。
這使得魯迅看了發生怎樣的悲憤,在他後來所寫的“二十四孝”那篇文章中可以清楚的感到,我們這裡可以不必重複多說。
魯迅在小時候就從孝道的教科書《二十四孝》上了解了古來禮教的殘忍性,就立定了他的觀點,随時随地都加警惕,從古書中更多的發見資料,書讀得愈多,也就愈加證明他見解的正确。
這個結論便是“禮教吃人”,直到五四前後在《新青年》上才有機會揭出這個事實,表現在文學上的即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
魯迅在《二十四孝》上發見了封建禮教的殘忍性,又從種種子史古書上得到了大量的證明材料,這裡可以稍加說明。
他在書房裡很早就讀完了四書五經,還有工夫來加讀了幾經,計有《周禮》,《儀禮》以及《爾雅》。
可是這些經書固然沒有給他什麼好教訓,卻也還不曾給了他大的壞印象,因為較古的書也較說的純樸,不及後代的說得更是嚴緊,兇狠。
例如孔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