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學修養
關燈
小
中
大
文學修養是句比較舊式的話,它的意思大略近于現代的“文藝學習”,不過更是寬泛一點,也就好講一點。
魯迅的著作,不論小說或是雜文,總有一種特色,便是思想文章都很深刻犀利。
這個特色尋找它的來源,有人說這是由于地方的關系。
因為在浙江省中間有一條錢塘江,把它分為東西兩部分,這兩邊的風土民情稍有不同,這個分别也就在學風上表現了出來。
大概說來,浙西學派偏于文,浙東則偏于史,就清朝後期來說,袁随園1與章實齋2,譚複堂3與李越缦4,都是很好的例子。
再推上去,浙東還有毛西河5,他幾乎專門和“朱子”朱晦庵6為難,攻擊的絕不客氣,章實齋李越缦不肯犯“非聖無法”的嫌疑,比起來還要差一點了。
拿魯迅去和他們相比,的确有過之無不及,可以說是這一派的代表。
不過這一種議論,恐怕未免有唯心論的色彩,而且換句話說,無異于說是“師爺”派,與“正人君子”的代言人陳源的話相近,所以不足為憑,現在可以不談。
但是,說部分影響當然是有的,不但他讀過《文史通義》和《越缦堂日記》,就是隻聽祖父介孚公平日的訓話,也是影響不小了。
介孚公晚年寫有一冊《恒訓》,魯迅曾手抄一本,保存至今,其中所說的話什九不足為訓,可以不提,但是說話的谿刻,那總是獨一的了。
我們客觀一點尋找魯迅思想文章的來源,可以分兩方面來說,一是本國的,二是外國的。
說到第一點,他讀得中國古書很多,要具體的來說不但煩瑣,也不容易,我們隻好簡單的來綜結一句,他從那裡邊獲得了兩件東西,即是反封建禮教的思想,以及唯物思想的基礎。
讀者們應當記得他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那是極好的資料,說明他反禮教思想的起源。
《二十四孝》據說是“朱子”所編教孝的通俗書,專門發揮“三綱”中的“父為子綱”的精義的。
書卻編得很壞,許多迂闊迷信,不近人情,倒也罷了,有的簡直兇殘無道,如“郭巨埋兒”這一節,在魯迅的文章裡遭到無情的打擊,這也就顯示它給他的刺激是多麼的大。
曆代稍有理性的文人大抵都表示過反對,可是隻單獨的說一遍,沒有什麼力量,魯迅多看野史筆記,找到許多類似的事實,有如六朝末武人朱粲以人為軍糧,南宋初山東義民往杭州行在,路上吃人肉幹當幹糧,一九〇六年徐錫麟暗殺恩銘,被殺後心肝為衛兵所吃,把這些結合起來,得到一句結論曰禮教吃人。
這個思想在他胸中存在了多少年,至一九一八年才成熟了,以《狂人日記》的形式出現于《新青年》上,不但是新文學的開始,也是反禮教運動的第一陣。
他的唯物思想的根苗并不出于野史筆記,乃是從别個來源獲得的。
說來也覺得有點奇怪,這來源是佛經一類的書籍。
他讀古書,消極方面歸納得“禮教吃人”,建立起反封建道德的思想,但積極方面也得到益處,了解祖國偉大的文化遺産。
他愛好曆代的圖畫,後來興起闆畫運動,輯錄史地佚書,唐以前古逸小說,都有很大的成就。
詞章一方面他排斥曆來的“正統派”,重新予以估價,看重魏晉六朝的作品,過于唐宋,更不必說“八大家”和桐城派了。
中國佛經有許多種都是唐以前譯出的,因此可以算是六朝的作品,他便以這個立場來加以鑒賞。
魯迅從謝無量的兄弟,留學印度的萬慧法師那裡聽到說,唐朝玄奘的譯經非常正确,但因為求忠實故,幾乎近于直譯,文字很不容易懂。
反過來說,唐以前即六朝的譯經,比較自由,文詞流暢華麗,文藝價值更大。
魯迅曾初讀佛經,當作六朝文看,并不想去研究它裡邊的思想,可是不意他所受的影響卻正是屬于思想的。
他看了佛經結果并不相信佛教,但是從本國撰述的部類内《弘明集》中,發見了梁代範缜的《神滅論》,引起他的同感,以後便成了神滅論者了。
手邊沒有《弘明集》,不可能來引用說明,就所記得的說來,大體是說神不能離形而獨存,最有名的譬喻是用刀來比方,說形體是刀,精神是刀鋒,刀鋒的銳利是因刀而存在,刀滅則刀鋒(利)也就滅了,因此神是也要與形俱滅的。
魯迅往南京進了礦路學堂,學習自然科學,受到了科學洗禮,但是引導他走向唯物路上去的,最初還是範缜的《神滅論》,後來的科學知識無非供給更多的證據,使他更堅定的相信罷了。
魯迅從外國文學方面學習得來的東西很多,更不容易說,現在隻能很簡單的,就他早期寫小說的時代來一談。
他于一九〇六年從醫
魯迅的著作,不論小說或是雜文,總有一種特色,便是思想文章都很深刻犀利。
這個特色尋找它的來源,有人說這是由于地方的關系。
因為在浙江省中間有一條錢塘江,把它分為東西兩部分,這兩邊的風土民情稍有不同,這個分别也就在學風上表現了出來。
大概說來,浙西學派偏于文,浙東則偏于史,就清朝後期來說,袁随園1與章實齋2,譚複堂3與李越缦4,都是很好的例子。
再推上去,浙東還有毛西河5,他幾乎專門和“朱子”朱晦庵6為難,攻擊的絕不客氣,章實齋李越缦不肯犯“非聖無法”的嫌疑,比起來還要差一點了。
拿魯迅去和他們相比,的确有過之無不及,可以說是這一派的代表。
不過這一種議論,恐怕未免有唯心論的色彩,而且換句話說,無異于說是“師爺”派,與“正人君子”的代言人陳源的話相近,所以不足為憑,現在可以不談。
但是,說部分影響當然是有的,不但他讀過《文史通義》和《越缦堂日記》,就是隻聽祖父介孚公平日的訓話,也是影響不小了。
介孚公晚年寫有一冊《恒訓》,魯迅曾手抄一本,保存至今,其中所說的話什九不足為訓,可以不提,但是說話的谿刻,那總是獨一的了。
我們客觀一點尋找魯迅思想文章的來源,可以分兩方面來說,一是本國的,二是外國的。
說到第一點,他讀得中國古書很多,要具體的來說不但煩瑣,也不容易,我們隻好簡單的來綜結一句,他從那裡邊獲得了兩件東西,即是反封建禮教的思想,以及唯物思想的基礎。
讀者們應當記得他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那是極好的資料,說明他反禮教思想的起源。
《二十四孝》據說是“朱子”所編教孝的通俗書,專門發揮“三綱”中的“父為子綱”的精義的。
書卻編得很壞,許多迂闊迷信,不近人情,倒也罷了,有的簡直兇殘無道,如“郭巨埋兒”這一節,在魯迅的文章裡遭到無情的打擊,這也就顯示它給他的刺激是多麼的大。
曆代稍有理性的文人大抵都表示過反對,可是隻單獨的說一遍,沒有什麼力量,魯迅多看野史筆記,找到許多類似的事實,有如六朝末武人朱粲以人為軍糧,南宋初山東義民往杭州行在,路上吃人肉幹當幹糧,一九〇六年徐錫麟暗殺恩銘,被殺後心肝為衛兵所吃,把這些結合起來,得到一句結論曰禮教吃人。
這個思想在他胸中存在了多少年,至一九一八年才成熟了,以《狂人日記》的形式出現于《新青年》上,不但是新文學的開始,也是反禮教運動的第一陣。
他的唯物思想的根苗并不出于野史筆記,乃是從别個來源獲得的。
說來也覺得有點奇怪,這來源是佛經一類的書籍。
他讀古書,消極方面歸納得“禮教吃人”,建立起反封建道德的思想,但積極方面也得到益處,了解祖國偉大的文化遺産。
他愛好曆代的圖畫,後來興起闆畫運動,輯錄史地佚書,唐以前古逸小說,都有很大的成就。
詞章一方面他排斥曆來的“正統派”,重新予以估價,看重魏晉六朝的作品,過于唐宋,更不必說“八大家”和桐城派了。
中國佛經有許多種都是唐以前譯出的,因此可以算是六朝的作品,他便以這個立場來加以鑒賞。
魯迅從謝無量的兄弟,留學印度的萬慧法師那裡聽到說,唐朝玄奘的譯經非常正确,但因為求忠實故,幾乎近于直譯,文字很不容易懂。
反過來說,唐以前即六朝的譯經,比較自由,文詞流暢華麗,文藝價值更大。
魯迅曾初讀佛經,當作六朝文看,并不想去研究它裡邊的思想,可是不意他所受的影響卻正是屬于思想的。
他看了佛經結果并不相信佛教,但是從本國撰述的部類内《弘明集》中,發見了梁代範缜的《神滅論》,引起他的同感,以後便成了神滅論者了。
手邊沒有《弘明集》,不可能來引用說明,就所記得的說來,大體是說神不能離形而獨存,最有名的譬喻是用刀來比方,說形體是刀,精神是刀鋒,刀鋒的銳利是因刀而存在,刀滅則刀鋒(利)也就滅了,因此神是也要與形俱滅的。
魯迅往南京進了礦路學堂,學習自然科學,受到了科學洗禮,但是引導他走向唯物路上去的,最初還是範缜的《神滅論》,後來的科學知識無非供給更多的證據,使他更堅定的相信罷了。
魯迅從外國文學方面學習得來的東西很多,更不容易說,現在隻能很簡單的,就他早期寫小說的時代來一談。
他于一九〇六年從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