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學修養
關燈
小
中
大
學校退學,決意要來搞文藝運動,從辦雜志入手,并且拟定名稱曰“新生”。
計劃是定了,可是沒有資本,同人原來也隻是四名,後來脫走了一個,就隻剩下了三人,即是魯迅,許壽裳和我。
《新生》的運動是孤立的,但是脈搏卻與當時民族革命運動相通,雖然魯迅并不是同盟會員。
那時同盟會刊行一種機關報,便是那有名的《民報》,後來請章太炎先生當總編輯,我們都很尊重,可是它隻着重政治和學術,顧不到文藝,這方面的工作差不多便由《新生》來負擔下去。
因為這個緣故,《新生》的介紹翻譯方向便以民族解放為目标,搜集材料自然傾向東歐一面,因為那裡有好些“弱小民族”,處于殖民地的地位,正在竭力掙紮,想要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俄國雖是例外,但是人民也在鬥争,要求自由,所以也在收羅之列,而且成為重點了。
這原因是東歐各國的材料絕不易得,俄國比較好一點,德文固然有,英日文也有些。
雜志刊行雖已中止,收集材料計劃卻仍在進行,可是很是艱難,因為俄國作品英日譯本雖有而也很少,若是别的國家如匈牙利,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當時叫塞爾維亞與克洛谛亞),便沒有了,德譯本雖有但也不到東京來,因此購求就要大費氣力。
魯迅查各種書目,又在書攤購買舊德文文學雜志,看廣告及介紹中有什麼這類的書出版,托了相識的書店向丸善書店定購,這樣積累起來,也得到了不少,大抵多是文庫叢書小本,現在看來這些小冊子并無什麼價值,但得來絕不容易,可以說是“粒粒皆辛苦”了。
他曾以一角錢在書攤上買得一冊文庫本小書,是德文譯的匈牙利小說,名曰“絞刑吏的繩索”,乃是愛國詩人裴多菲所作,是他唯一的小說。
這冊小書已經很破舊了,原來裝訂的鐵絲鏽斷,書頁已散,可是魯迅視若珍寶,據我的印象來說,似乎是他收藏中唯一寶貴的書籍。
這小說的分量并不很多,不知道他為什麼緣故,不曾把它譯了出來。
《新生》沒有誕生,但是它的生命卻是存在的。
一九〇七年因了孫竹丹的介紹,給《河南》雜志寫文章,重要的有一篇《摩羅詩力說》,可以當作《新生》上的論文去看。
一九〇九年因了蔣抑卮的借款,印出了兩冊《域外小說集》,登載好些俄國和波蘭的作品,也即是《新生》的資料。
但是魯迅更大的績業乃是在創作的小說上,在這上邊外國文學的力量也是不小的。
這裡恐怕也可以有些争辯,現在隻能照我所見的事實來說,給予他影響的大概有這些作家與作品。
第一個當然要算俄國的果戈理,他自己大概也是承認,“狂人日記”的篇名便是直接受着影響,雖然内容截然不同,那反禮教的思想乃是魯迅所特有的。
魯迅晚年很費心力,把果戈理的《死魂靈》翻譯出來,這部偉大的小說固然值得景仰,我們也可以說,這裡看出二者的相類似,魯迅小說中的許多腳色,除時地不同外,豈不也就是《死魂靈》中的人物麼?第二個我想舉出波蘭的顯克微支來。
顯克微支的晚期作品都是曆史小說,含有反動的意義,不必說了,但他早期的作品的确有很好的,《域外小說集》中《燈台守》的詩都是他親手所譯,《炭畫》一卷尤其為他所賞識,可能也給他一些影響。
此外日本作家中有夏目漱石,寫有一部長篇小說,名曰“我是貓”,假托貓的口氣,描寫社會情狀,加以諷刺,在日本現代文學上很是有名,魯迅在東京的時候也很愛讀。
在魯迅的小說上雖然看不出明了的痕迹,但總受到它的有些影響,這是魯迅自己在生前也曾承認的。
(《文藝學習》) 1袁随園名枚,字子才,杭州人。
乾隆時(十八世紀)以詩名。
思想比較自由,特别關于兩性問題主張開放。
2章實齋名學誠,紹興人,乾隆時史學家,有學問而思想較舊,反對袁随園的主張,作文批評,多極嚴刻。
著有《文史通義》等書。
3譚複堂名獻,杭州人,善詩文,生于清末,為章炳麟之師。
4李越缦名慈銘,紹興人,生于清末,長于史學及詩文,喜謾罵人,作文批評亦多嚴刻。
著有詩文集及《越缦堂日記》。
5毛西河名奇齡,紹興蕭山人,生于清初(十七世紀),學問極淵博,著有《西河合集》數百卷。
解說經書極有新意,最不喜朱熹的學說,多所攻擊,其大膽為不可及。
6朱晦庵名熹,福建人,通稱朱文公,南宋時道學家,注解四書,宣傳舊禮教,最有力量。
計劃是定了,可是沒有資本,同人原來也隻是四名,後來脫走了一個,就隻剩下了三人,即是魯迅,許壽裳和我。
《新生》的運動是孤立的,但是脈搏卻與當時民族革命運動相通,雖然魯迅并不是同盟會員。
那時同盟會刊行一種機關報,便是那有名的《民報》,後來請章太炎先生當總編輯,我們都很尊重,可是它隻着重政治和學術,顧不到文藝,這方面的工作差不多便由《新生》來負擔下去。
因為這個緣故,《新生》的介紹翻譯方向便以民族解放為目标,搜集材料自然傾向東歐一面,因為那裡有好些“弱小民族”,處于殖民地的地位,正在竭力掙紮,想要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俄國雖是例外,但是人民也在鬥争,要求自由,所以也在收羅之列,而且成為重點了。
這原因是東歐各國的材料絕不易得,俄國比較好一點,德文固然有,英日文也有些。
雜志刊行雖已中止,收集材料計劃卻仍在進行,可是很是艱難,因為俄國作品英日譯本雖有而也很少,若是别的國家如匈牙利,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當時叫塞爾維亞與克洛谛亞),便沒有了,德譯本雖有但也不到東京來,因此購求就要大費氣力。
魯迅查各種書目,又在書攤購買舊德文文學雜志,看廣告及介紹中有什麼這類的書出版,托了相識的書店向丸善書店定購,這樣積累起來,也得到了不少,大抵多是文庫叢書小本,現在看來這些小冊子并無什麼價值,但得來絕不容易,可以說是“粒粒皆辛苦”了。
他曾以一角錢在書攤上買得一冊文庫本小書,是德文譯的匈牙利小說,名曰“絞刑吏的繩索”,乃是愛國詩人裴多菲所作,是他唯一的小說。
這冊小書已經很破舊了,原來裝訂的鐵絲鏽斷,書頁已散,可是魯迅視若珍寶,據我的印象來說,似乎是他收藏中唯一寶貴的書籍。
這小說的分量并不很多,不知道他為什麼緣故,不曾把它譯了出來。
《新生》沒有誕生,但是它的生命卻是存在的。
一九〇七年因了孫竹丹的介紹,給《河南》雜志寫文章,重要的有一篇《摩羅詩力說》,可以當作《新生》上的論文去看。
一九〇九年因了蔣抑卮的借款,印出了兩冊《域外小說集》,登載好些俄國和波蘭的作品,也即是《新生》的資料。
但是魯迅更大的績業乃是在創作的小說上,在這上邊外國文學的力量也是不小的。
這裡恐怕也可以有些争辯,現在隻能照我所見的事實來說,給予他影響的大概有這些作家與作品。
第一個當然要算俄國的果戈理,他自己大概也是承認,“狂人日記”的篇名便是直接受着影響,雖然内容截然不同,那反禮教的思想乃是魯迅所特有的。
魯迅晚年很費心力,把果戈理的《死魂靈》翻譯出來,這部偉大的小說固然值得景仰,我們也可以說,這裡看出二者的相類似,魯迅小說中的許多腳色,除時地不同外,豈不也就是《死魂靈》中的人物麼?第二個我想舉出波蘭的顯克微支來。
顯克微支的晚期作品都是曆史小說,含有反動的意義,不必說了,但他早期的作品的确有很好的,《域外小說集》中《燈台守》的詩都是他親手所譯,《炭畫》一卷尤其為他所賞識,可能也給他一些影響。
此外日本作家中有夏目漱石,寫有一部長篇小說,名曰“我是貓”,假托貓的口氣,描寫社會情狀,加以諷刺,在日本現代文學上很是有名,魯迅在東京的時候也很愛讀。
在魯迅的小說上雖然看不出明了的痕迹,但總受到它的有些影響,這是魯迅自己在生前也曾承認的。
(《文藝學習》) 1袁随園名枚,字子才,杭州人。
乾隆時(十八世紀)以詩名。
思想比較自由,特别關于兩性問題主張開放。
2章實齋名學誠,紹興人,乾隆時史學家,有學問而思想較舊,反對袁随園的主張,作文批評,多極嚴刻。
著有《文史通義》等書。
3譚複堂名獻,杭州人,善詩文,生于清末,為章炳麟之師。
4李越缦名慈銘,紹興人,生于清末,長于史學及詩文,喜謾罵人,作文批評亦多嚴刻。
著有詩文集及《越缦堂日記》。
5毛西河名奇齡,紹興蕭山人,生于清初(十七世紀),學問極淵博,著有《西河合集》數百卷。
解說經書極有新意,最不喜朱熹的學說,多所攻擊,其大膽為不可及。
6朱晦庵名熹,福建人,通稱朱文公,南宋時道學家,注解四書,宣傳舊禮教,最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