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中學知識
關燈
小
中
大
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中國還沒有中學校。
那時滿清政府采用官吏,還是用那科舉制度,憑了八股文取士,讀書人想求仕進,必須“三考出身”,有錢的人出錢“捐官”,那算是例外。
第一步是在書房裡念書,先把四書和五經念完,再動手學做八股,名為“開筆”,及至文章“滿篇”,可以出去應考,普通大概總要十年工夫,所謂“十載寒窗”的話就是從這裡出來的了。
經過縣府兩重考試,再應“院試”,如果八股文做得及格,考中“秀才”,便可去應“鄉試”,有中“舉人”的希望。
舉人上京去“會試”,中了便是“進士”,經過“殿試”,考得好的入翰林院,其次也可以當部員,或者外放去做知縣。
不過這應考要有耐心,因為秀才固然可以每年去考一回看,鄉試會試便要隔一二年了,有人“考運”不好,考上多少年,連一個秀才也拿不到手,就須得一年年的等下去。
魯迅應考的準備是早已完成了,因為他讀書很快,在四書之外一共還讀了八經,文章也早已滿篇,可是他不能坐等考試,父親于光緒丙申(一八九六)年去世,家境窮困,沒法坐守下去。
改業呢,普通是“學幕”去當師爺,不然是學錢業或當業,即是做錢店或當鋪的夥計,這也是他所不願意的。
沒有什麼别的辦法,他便決意去進學堂。
那時候還沒有中學校,但是類似的教育機關也已有了幾處,不過很是特别,名稱仍舊是“書院”,有如杭州的求是書院,南京的格緻書院,教的是一般自然科學,隻可惜學生雖然不要學費,膳雜費還要自備,這在魯迅也是負擔不起的。
幸而在這些文書院之外,還有幾個武學堂,都是公費供給,而且還有每月津貼的“贍銀”。
魯迅那時便走向南京去,進了江南水師學堂。
魯迅考進水師學堂,是在戊戌(一八九八)年春天,可是因為學校辦得“烏煙瘴氣”,不久就退了學,到冬天改進了礦路學堂。
這雖是一個文學堂,卻并不稱書院,因為它不是獨立的,隻附設在江南陸師學堂裡面,所以一樣的叫作學堂。
功課是以開礦為主,造鐵路為輔,期限三年畢業,前半期差不多是補習中學功課,算學,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應有盡有,魯迅也照例學過了。
這固然是一切學問和知識的基礎,于他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另外還有一門學問,使他特别得益的,乃是所謂地學。
這其實是現今的地質學,因為與礦學有關,所以有這一項功課,用的教科書是英國賴耶爾的《地質學綱要》的一部譯本,名為“地學淺說”。
原書出版很早,在地質學中已是舊書了,但原是一種名著,說的很得要領,這使他得着些關于古生物學的知識,于幫助他了解進化論很有關系。
那時中國也還沒有專講進化論的書,魯迅隻于課外買到一冊嚴複譯的《天演論》,才知道有什麼“物競天擇”這些道理,與進化論初次發生了接觸。
不過那《天演論》原本隻是赫胥黎的一篇論文,題名“進化與倫理”,後半便大講其與哲學的關系,不能把進化論說得很清楚,在當時的作用是提出“優勝劣敗”的原則來,給予國人以一個警告罷了。
這裡須得來叙述一件事,雖然看似煩瑣,其實卻是相當重要的。
魯迅對于古來文化有一個特别的看法,凡是“正宗”或“正統”的東西,他都不看重,卻是另外去找出有價值的作品來看。
他對于唐朝的“韓文公”韓愈和宋朝的“朱文公”朱熹
那時滿清政府采用官吏,還是用那科舉制度,憑了八股文取士,讀書人想求仕進,必須“三考出身”,有錢的人出錢“捐官”,那算是例外。
第一步是在書房裡念書,先把四書和五經念完,再動手學做八股,名為“開筆”,及至文章“滿篇”,可以出去應考,普通大概總要十年工夫,所謂“十載寒窗”的話就是從這裡出來的了。
經過縣府兩重考試,再應“院試”,如果八股文做得及格,考中“秀才”,便可去應“鄉試”,有中“舉人”的希望。
舉人上京去“會試”,中了便是“進士”,經過“殿試”,考得好的入翰林院,其次也可以當部員,或者外放去做知縣。
不過這應考要有耐心,因為秀才固然可以每年去考一回看,鄉試會試便要隔一二年了,有人“考運”不好,考上多少年,連一個秀才也拿不到手,就須得一年年的等下去。
魯迅應考的準備是早已完成了,因為他讀書很快,在四書之外一共還讀了八經,文章也早已滿篇,可是他不能坐等考試,父親于光緒丙申(一八九六)年去世,家境窮困,沒法坐守下去。
改業呢,普通是“學幕”去當師爺,不然是學錢業或當業,即是做錢店或當鋪的夥計,這也是他所不願意的。
沒有什麼别的辦法,他便決意去進學堂。
那時候還沒有中學校,但是類似的教育機關也已有了幾處,不過很是特别,名稱仍舊是“書院”,有如杭州的求是書院,南京的格緻書院,教的是一般自然科學,隻可惜學生雖然不要學費,膳雜費還要自備,這在魯迅也是負擔不起的。
幸而在這些文書院之外,還有幾個武學堂,都是公費供給,而且還有每月津貼的“贍銀”。
魯迅那時便走向南京去,進了江南水師學堂。
魯迅考進水師學堂,是在戊戌(一八九八)年春天,可是因為學校辦得“烏煙瘴氣”,不久就退了學,到冬天改進了礦路學堂。
這雖是一個文學堂,卻并不稱書院,因為它不是獨立的,隻附設在江南陸師學堂裡面,所以一樣的叫作學堂。
功課是以開礦為主,造鐵路為輔,期限三年畢業,前半期差不多是補習中學功課,算學,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應有盡有,魯迅也照例學過了。
這固然是一切學問和知識的基礎,于他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另外還有一門學問,使他特别得益的,乃是所謂地學。
這其實是現今的地質學,因為與礦學有關,所以有這一項功課,用的教科書是英國賴耶爾的《地質學綱要》的一部譯本,名為“地學淺說”。
原書出版很早,在地質學中已是舊書了,但原是一種名著,說的很得要領,這使他得着些關于古生物學的知識,于幫助他了解進化論很有關系。
那時中國也還沒有專講進化論的書,魯迅隻于課外買到一冊嚴複譯的《天演論》,才知道有什麼“物競天擇”這些道理,與進化論初次發生了接觸。
不過那《天演論》原本隻是赫胥黎的一篇論文,題名“進化與倫理”,後半便大講其與哲學的關系,不能把進化論說得很清楚,在當時的作用是提出“優勝劣敗”的原則來,給予國人以一個警告罷了。
這裡須得來叙述一件事,雖然看似煩瑣,其實卻是相當重要的。
魯迅對于古來文化有一個特别的看法,凡是“正宗”或“正統”的東西,他都不看重,卻是另外去找出有價值的作品來看。
他對于唐朝的“韓文公”韓愈和宋朝的“朱文公”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