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中學知識
關燈
小
中
大
這兩個大人物,絲毫不感受影響,雖然沒有顯明的攻擊過,但這總是值得注意的一點。
他愛《楚辭》裡的屈原諸作,其次是嵇康和陶淵明,六朝人的文章,唐朝傳奇文,唐宋八大家不值得一看,“桐城派”更不必提了。
他由此引伸又多讀佛經,本來并無宗教信仰,隻是去當作古書來看,因為中國自後漢起便翻譯佛經,到六朝為止譯出了不少,所以當作六朝文來讀,也是很有興趣的事情。
佛經倒也就是那麼一回事,隻是作為印度文學的一部分好了,可是在本國“撰述”類中卻有一部《弘明集》,是讨論佛教的書,中間有梁朝範缜作的一篇《神滅論》,這給了他很大的益處。
中國的唯物思想在古代諸子中間已有萌芽,後漢王充的《論衡》裡也有表示,不過未能徹底,到了範缜才毫不客氣的提出神滅論來了。
大意是說神附于形而存在,形滅則神亦滅,他用刀來作比喻,說刀是形,刀的銳利是神,因刀而有,刀如毀滅則利也自然不存了。
當時轟動一世,連信佛的梁武帝也親自出馬,和他辯難,可是終于無法折服他。
這便給魯迅種下了唯物思想的根,後來與科學知識,馬列主義相結合,他的思想也就愈益确定了。
礦路學堂所學的重在技術,一般自然科學是基本,所以要補習一下,夠得上中學标準,可是文史一部分便是顯得缺乏了。
學堂裡也有“漢文”這一門功課,讀的大抵都是《左傳》,作文題目也隻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之類。
陸師學堂的總辦也照例由候補道兼充,不過還比較開通些,不像水師方面那麼的烏煙瘴氣,在看書報方面可以更為自由。
但是魯迅在這一方面的知識,在學堂裡所得不多,主要還是在家裡讀書時候立下了基礎來的。
他讀“正經書”—準備考八股出題目用的四書五經讀得很快,可是因為有反感,不曾發生什麼影響,雖然平心說起來,《詩經》乃是古代歌謠,現在看來有許多是很可喜愛的。
他就用餘暇來看别的古書,這在正經用功趕考的人說來是“雜覽”,最是妨礙正業,要不得的。
魯迅看了許多正史以外的野史,子部雜家的筆記,不僅使他知識大為擴充,文章更有進益,又給了他兩樣好處,那是在積極方面了解祖國偉大的文化遺産的價值,消極方面則深切感到封建禮教的毒害,造成他“禮教吃人”的結論,成為後日發為《狂人日記》以後的那些小說的原因。
礦路學堂因為是用中文教授的,所以功課中獨缺外國語這一門。
這一個缺陷是他後來在日本,自己來補足的。
他當初進了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那裡學的是德文,第二學年末了退學後,他在東京繼續自修,後來便用這當唯一的工具,譯出了果戈理的《死魂靈》等許多世界名著。
日本語他也學得很好,可是他不多利用,所譯日本現代作品,隻有在《現代日本小說集》中夏目漱石等幾個人的小說而已。
他也曾學過俄文,一九〇六年春夏之交,同了陶望潮許季茀等一共六個人,去找亡命東京的馬利亞孔特夫人教讀,每人學費六元,在每月收入三十三元的官費留學生未免覺得壓手,所以幾個月後就停止了。
那時所用教本系托教師從海參崴去買來,每冊五十戈比,書名可以叫做“看圖識字”吧,是很簡單的一種本子。
事隔五十年,不意至今保存,上有魯迅親筆注上的小字,現存放在“故居”,大家還可以看得到。
(《文彙報》)
他愛《楚辭》裡的屈原諸作,其次是嵇康和陶淵明,六朝人的文章,唐朝傳奇文,唐宋八大家不值得一看,“桐城派”更不必提了。
他由此引伸又多讀佛經,本來并無宗教信仰,隻是去當作古書來看,因為中國自後漢起便翻譯佛經,到六朝為止譯出了不少,所以當作六朝文來讀,也是很有興趣的事情。
佛經倒也就是那麼一回事,隻是作為印度文學的一部分好了,可是在本國“撰述”類中卻有一部《弘明集》,是讨論佛教的書,中間有梁朝範缜作的一篇《神滅論》,這給了他很大的益處。
中國的唯物思想在古代諸子中間已有萌芽,後漢王充的《論衡》裡也有表示,不過未能徹底,到了範缜才毫不客氣的提出神滅論來了。
大意是說神附于形而存在,形滅則神亦滅,他用刀來作比喻,說刀是形,刀的銳利是神,因刀而有,刀如毀滅則利也自然不存了。
當時轟動一世,連信佛的梁武帝也親自出馬,和他辯難,可是終于無法折服他。
這便給魯迅種下了唯物思想的根,後來與科學知識,馬列主義相結合,他的思想也就愈益确定了。
礦路學堂所學的重在技術,一般自然科學是基本,所以要補習一下,夠得上中學标準,可是文史一部分便是顯得缺乏了。
學堂裡也有“漢文”這一門功課,讀的大抵都是《左傳》,作文題目也隻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之類。
陸師學堂的總辦也照例由候補道兼充,不過還比較開通些,不像水師方面那麼的烏煙瘴氣,在看書報方面可以更為自由。
但是魯迅在這一方面的知識,在學堂裡所得不多,主要還是在家裡讀書時候立下了基礎來的。
他讀“正經書”—準備考八股出題目用的四書五經讀得很快,可是因為有反感,不曾發生什麼影響,雖然平心說起來,《詩經》乃是古代歌謠,現在看來有許多是很可喜愛的。
他就用餘暇來看别的古書,這在正經用功趕考的人說來是“雜覽”,最是妨礙正業,要不得的。
魯迅看了許多正史以外的野史,子部雜家的筆記,不僅使他知識大為擴充,文章更有進益,又給了他兩樣好處,那是在積極方面了解祖國偉大的文化遺産的價值,消極方面則深切感到封建禮教的毒害,造成他“禮教吃人”的結論,成為後日發為《狂人日記》以後的那些小說的原因。
礦路學堂因為是用中文教授的,所以功課中獨缺外國語這一門。
這一個缺陷是他後來在日本,自己來補足的。
他當初進了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那裡學的是德文,第二學年末了退學後,他在東京繼續自修,後來便用這當唯一的工具,譯出了果戈理的《死魂靈》等許多世界名著。
日本語他也學得很好,可是他不多利用,所譯日本現代作品,隻有在《現代日本小說集》中夏目漱石等幾個人的小說而已。
他也曾學過俄文,一九〇六年春夏之交,同了陶望潮許季茀等一共六個人,去找亡命東京的馬利亞孔特夫人教讀,每人學費六元,在每月收入三十三元的官費留學生未免覺得壓手,所以幾個月後就停止了。
那時所用教本系托教師從海參崴去買來,每冊五十戈比,書名可以叫做“看圖識字”吧,是很簡單的一種本子。
事隔五十年,不意至今保存,上有魯迅親筆注上的小字,現存放在“故居”,大家還可以看得到。
(《文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