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年記上

關燈
來會,方知亦移在趙行之西。

    闊别三月,無日不思,無夜不夢,及至相會,所言亦然。

    八月初三日,李都督破松江府,沈猶龍力竭死之。

    據雲:清兵俱用小舡載兵,将蘆席遮蓋,直至西門外登岸,府内人未知。

    馬兵亦到,殺入城中。

    有翁探花(按:翁英,華亭人,崇祯四年武會元)有勇力,背負猶龍奔出東門,被馬兵追及而殺死,屍首亦無尋處。

    清兵自秀野橋起火,直燒至東門外。

    南門起火,直燒至府前谯樓,俱為灰燼。

    北門四周俱燒盡,存者隻有十分之一二。

    殺戮之慘,較别郡更甚。

    餘幼年到郡,看城中風俗,池郭雖小,名宦甚多,旗杆稠密,牌坊滿路。

    至如極小之戶,極貧之弄,住房一間者,必有金漆桌椅、名畫古爐、花瓶茶具,而鋪設整齊。

     無論大家小戶,早必松蘿芫荽,暮必竹葉青狀元紅。

    毋論貴賤男女,華其首而雅其服焉;飲食供奉,必潔其器而美其味焉。

    真所謂雲間錦繡,頃刻化為瓦礫之區。

    傷哉!傷哉!二十五日,李都督領兵破上海。

    先有本邑貢生王章侯(按:王世焯,号章侯,官大理寺寺副)住居四牌樓,後移王伯達園内、近叔祖大西邊。

    因他在揚州降清,豫王授為太常寺官,削發小袖、擺列儀衛、乘坐憲轎而歸,見者謂奇形異服也,欲招撫上海。

    不料起義者多,因而遁去。

    是日,潘公權領兵圍王家宅,正欲燒剿其家,忽聞清兵已到,駭散而逃。

     有奔至城邊者,隻見城上一派鮮紅,乃馬兵周圍馳驟,尋人厮殺也。

    笳吹互應,喊殺連天。

    幸而大雷大雨,不至放火,殺死數百人,即出令封刀。

    任憑擄掠,四五日而出示安民。

    城中自府城破後,奔走一空,今殺者潘公權兵居多。

    或有出外久而回望者,有貧無去所者,應遭此劫,殺在其數。

    及曉谕安撫之後,有大膽者進城,搶而緻富者亦多。

    大約李都督用兵,屢見其破各府縣,每每神出鬼沒。

    如明日要攻一城,再不預先洩漏,直至黃昏,号角一響,各将官齊集,集畢即上馬起行,星馳百裡,奠敢後至,敵人皆措手不及,無不取勝,未嘗有打探的實而準備之者。

    破一城或由一處,必任意搶掠,滿載而止。

    所以人人為争利而先也,人人為奪取子女玉帛也,人人愛戰而不愛守也。

    非比他人之兵,未出号令,敵已先知;未曾舉步,敵早備之;或有微功,将必奪之,所以人心解散,畏死而不肯戰。

    成敗之機,于此可見。

    我地自閏六月起,遠商不至,米價甚貴,花布賤極。

    八九月多雨。

    餘同母親避難在黃窯灣之西、外祖家墳山上,山在鎮北六七裡之地,周圍多大河及危橋僻路,料兵馬難至。

    樹木森郁,前有石牆,四面皆水,更有桂花廿株、蒼松古柏、香橼橙橘,無所不有。

    照山高聳,可以望遠,若曰避難,可雲得所。

    但連月陰雨,愁雲慘霧,未免往來鎮上,跋涉泥途。

    時恐兵臨,難免亂離之禍。

    叔祖常使人至,要餘赴鎮買辦食用諸物。

    一日,正同徐鳳在鎮買物,忽聞如倒萬丈之牆,裂聲震耳,人皆狂竄,路口擠擁,兒啼女哭,直奔鎮外裡許,方知為大兵到也。

    村間大宅,俱豎起降旗,上寫“大清順治二年順民”。

    方知如倒牆之聲,乃合鎮關門下闼之聲也。

    如此驚恐,亦非一次。

    每至夜深人靜,聞天上如砻米之聲,四遠皆聞,将近兩月。

    自此而大戶店鋪,俱湊出銀兩,買豬羊各數口、米面各數擔,舡載至縣,投見李都督,稱言周浦鎮居民感荷天恩,不緻騷擾,薄具犒賞之禮,情願歸順等語,因此至今太平,從無兵擾之患。

    九月,有孔尊伯(按:孔思,字貞伯、周浦人)者,系本縣秀才,弘光時有兵科時敏,乃海鹽人也。

    題準一疏,為開海裕國事。

    内雲招募農民開墾海中瞿山,能聚百人者,即授以宮而統轄之。

    孔尊伯即傾家應募,招結百人,準備沙舡黃傘四轎,拜别親友,前往下海而至瞿山。

    瞿山周五百裡。

    元時有海盜方國珍據甯、紹、台、溫四府,僧号稱王。

    如海内金堂、馬迹、舟山等處,俱系彼巢穴,而瞿山有王府基在焉。

    朱太祖差湯和平方國珍,因見海道諸山,風水攸利,故将百姓遷于内地,鑿壞龍脈,禁絕三百年。

    而時敏欲墾以裕國,豈不難乎!尊伯竭資借貸,糾集多人而往。

    一至其處,隻見浩蕩無際、人煙寥落,惟有柴葦樹木、飛禽野獸而已。

    放火燒進四五日,惟見牌坊柱基、磚堆瓦礫猶在。

    砍得柴薪,又無賣處。

    漁舡雖有,難與往來。

    羁留月餘,敗興而返。

    返時不獨羞見江東,而本縣清兵已至,逗留在護塘相知家,适逢其會。

    護塘一帶海蠻,不肯剃頭,正欲抗拒官兵,意圖搶擄。

    值尊伯書腐之餘,大言闊論,峨冠博帶,情願為首倡。

    殺牛宰馬,祀告天地,烏合起義。

    先攻新場鎮,交鋒得勝。

    次搶陸君甯及六竈顧良方家,綢緞布疋甚多,遂做成大帳旗幟等項。

    虎皮交椅,号令指揮,攻打川沙南彙兩城,究覺不能破,嘯聚月餘。

    李都督于九月二十日發兵,由黃昏渡浦,天明已至川沙。

    南門外開刀殺起,不分男女老幼,直殺至南彙而定。

    東西約二十裡,南北約四十裡。

    可憐數萬生靈,俱遭慘戮。

    更有避難在此地者,亦遭此劫。

    沿路婦女,污辱不可言。

     幸李都督預期籌劃,先有界牌在兵馬之前,插其地,則兵不敢越境焉。

    孔尊伯據聞死于河中。

    殺剿之後,竟不究其餘黨家屬,亦新朝之善政也。

    廿四日,外祖母亡後三朝,母親同母姨正在祭享之時,忽大兵轉,合鎮驚忙,如飛下舡。

    見紅纓帽者數人,從東而西。

    來奔者擁擠路口,舡塞河下,馱包肩擔者慘不可述。

    有生以來,未曾見此打扮。

    過後,據有聽得出他的說話者雲:“救他們不要走了。

    ”乃知此輩系跟随大兵擄掠之人,由捷徑至縣者也。

     自清兵臨縣後,毋論城市村鎮人家,俱用黃紙寫“大清順民”四字,粘在門上。

    忽聞孔兵來,即扯去。

    又聞大兵來,再粘上。

    如此光景,非一朝一夕,朝秦暮楚,親曆其時。

    毋論貴賤老幼,皆剃頭編發。

    餘此時留發初紮起,見人初剃者,皆失形落色、秃頂光頭,似乎慘狀。

    甚有哭者,因怕剃頭,連日不歸。

    不料家中被賊挖進,盜竊一光。

    為此即移母親歸鎮,鍋竈碗杓之類從新備起,如新做人家一般。

    自此而新朝管事矣,自此而國運鼎革矣,自此而辮發小袖矣,自此而富且賤、賤且貴矣,自此而邊關羌調、夜月笳吹、遍地吸煙矣,自此而語言輕捷、禮文删削,另自一番世界,非複舊态矣。

    即稱順治二年。

    有華亭縣縣丞張昌祚來署印掌縣事,初到宛然紗帽員領,至十二月方換清服。

    十一月出城,見兵馬叢聚街道馳驅,風景大不相同。

    會元祥伯言及東鄉舍内田房事,彼欲得為避兵,我欲賣為生意,一言就定交易,收銀一百二十兩持歸,即在家人沈月舡上往蘇州買腕豬肉回。

    十二月十八日賣起,數日即完,使下俱錢,彼時錢價每千值銀三錢三分。

    才過新年,每千值銀二錢七分,錢價内趸折二十餘金。

     清順治三年,歲次丙戌,餘是年十九歲。

    初三日出邑,叔祖亦在十二月歸城,于宣、寅龍亦歸。

    此會如再世、如更生,十八日方歸周浦。

    因錢價大賤,急忙收布,載至蘇州,仍換腌豬回來。

    此番直賣至五月,尚剩兩幫,撺與徽人店去。

    初學生意,初任家事,動用頗大,生活竟少,不半年而費六十餘金。

    思無措處,偶如圭母舅有米店一間,肇籃升鬥之類,件件俱全,即借開米店。

    其時米價二兩有零,至六七月每石四兩。

    米到店内,其價日浮,日可去三石,則有六錢之利。

    不滿一載,偶與外祖不和,即停止。

    因家中氣悶,有友楊尚息勸餘往外,一則做生意,二則好散心,三則冷賭債,即同往嘉興。

    因泖湖白腰黨猖獗,由蘇州而南。

    見吳江寶帶橋、白龍橋俱拆斷,上搭木牌而渡兵馬,盔甲照耀,錦繡華彩,水中浮起死屍,有無頭無手者、砍壞身體者,種種無數。

    餘茶飯俱不敢吃,為見此惡心故也。

    客舡有千号,自葑門外蜜陀橋開出,官兵舟師護送至平望鎮,俱停泊。

    餘獨要南去,幸遇大鹽舡數百隻,皆大如運糧舡一般,上插大黃旗,書字曰“通商裕國、煮海疏漕”,大牌高插,金書“鹽漕察院”。

    商人如同官府,随人俱腰刀弓箭,門槍旗幟亦如官兵一般。

    餘舡行十八裡,此舡方過完,則商人之燥脾。

    明日至嘉興,遇見家人沈月,生意甚好。

    下午放舡至煙雨樓,惟見寂靜無人,垂楊弄煙、波光帶雨,因兵馬之後,絕無遊人。

    樓勢荒坍,壁上題詠甚多,餘但記律詩一首,今忘其半,題曰:“樓壓重湖壯矣哉,樓前圖畫若天開。

    鷗從沙際沖煙去,燕向花邊掠雨來。

    ”餘亦感慨而醉,玩至月上而下舡,失去銀簪一枝。

    明日開舡到王店,盤桓半月而返。

    歸家不料身冒風寒,病卧經月有餘。

    至十月初一日,偶有瞽者為餘推算雲:還有小晦。

    至明日忽覺喉中發痛,食不能下,氣不能通,頃刻大危急。

    請外科姚豫凡醫治,乃雙乳瘼也,用刀開出紫黑血一二碗,吹藥于内,漸漸而愈,獻神服藥,已大費周折矣。

    二十後,唐姑夫歸,老宅來請我與趙伯昌、葉華封等同去,因兵亂之後不曾相會故也,聚會數日而歸。

    此時聞清兵渡錢塘江,破金華府,弘光被擒,兵部尚書張國維、阮大成、朱大典等死節。

     順治四年丁亥,二十歲。

    是年在周浦開米店,夏間訛傳朝廷采選秀女,府縣城鎮鄉村僻壤,有女在家者俱驚惶無措,早說暮成,俱幼婚配。

    不必三杯水酒,隻用一鼓一笛,甚至良賤不拘,豈論貧富難匹。

    限時限刻,從早至暮,從暮達旦,無論日之吉與不吉,周堂利與不利,遍地結親,亦希遇之事。

    當時有人将詩一首傳誦雲:“一封丹诏未為真,三杯淡酒便成親。

    夜來明月樓頭塑,隻有嫦娥未嫁人。

    ”時事大都如此。

    二月之後,訛傳漸息。

    是時有張江栅顧長者,系唐姑夫外甥,來求大姑娘八字。

    據姑夫雲:我家人姊幼年即許姚大官的,若有确信,就去尋來結親。

    顧長回家,在渡口會見,述姑夫之意。

    因此一語有幾頭好親,我竟堅辭不就,表妹亦不許人。

     順治五年戊子歲,是年餘二十一。

    春三月,找西宅屋價五十金,贖錢清之梅愛溪田,即與舍内人分種,俱大有收,因而思種田甚好。

    在八月初一日,遷住東鄉舍内,收獲花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