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年記上
關燈
小
中
大
十七年甲申,十七歲,是年多雨。
三月,同叔祖往杭州,時因松郡董羽宸開府浙江,叔祖為任内舊未完而往也,經月而返。
周浦做目連戲,母親來尋,我亦不去。
五月五日,餘在捧日堂内,正同叔祖、大伯、二伯、三叔、大兄及先生于宣家晏,俱用金杯酌酒,日色照耀,光如閃電。
忽報沈伯雄來,覺怆惶之狀,手持小報雲:四月二十五日,闖賊攻破京師,崇祯帝自缢煤山等語。
叔祖聞之大驚,大伯、二伯俱失色無措,遂收拾杯盤,斟酌避難。
不一日有大報到,民間吽聞。
又不一日,報福王監國南京。
又聞即位稱帝,先紅诏,次白诏,俱到,鄉紳官府哭臨帶孝。
是時我郡太平日久,民不知兵,饑荒連歲,人思奔竄,老幼不甯,訛言日至。
倏傳城市夜有猴精作怪,到處敲鑼擊竹,更有目見其形者,群起而趕,趕至天明,毫無影向。
如此而大家小戶,卧不貼席矣。
又聞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請借清朝兵馬入關,攻破京師殺剿,闖賊畏勢不戰,竟将宮中庫藏并各衙門及公侯伯家金銀寶貝盡數擄掠,裝載車馬之上,驅而之西。
吳三桂追之,清兵又分兵南下矣。
又聞四鎮兵馬抵敵不住,敗由海道而來搶掠矣。
時常夜半訛傳,怆惶奔走。
士大夫之家,俱練習家丁,教之槍棍,樹兵設械,鳴金擊拆,張威耀武,各為防護焉。
七月,有川沙喬氏之世仆顧六,年将六十,赤貧無賴,創為亂首,假索契為名。
惟是上海靠人者甚多,一呼百應,統領千人。
不論鄉村城市,士夫富室,凡有家人,立刻要還文契。
或有平日待家人刻薄者,則必要殺要打,名曰報冤。
稍有避而不還契者,千人圍擁,燒殺立至。
即徐元扈家(按:徐光啟,字子先,号元扈,崇祯時官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七年十月卒,谧文定)系屬相府,尚遭茶毒。
更有威逼其主,要請酒算工錢者,坐家主之上呼号呼表者,稍不如願,即打罵淩辱,成群逐隊,無法無天。
忽有吳淞貝遊擊聞知,星赴上海,飛擒顧六等五六名斬首,方得解散。
餘凡索契諸奴,仍将文書送還,或家法治者,或官法懲者,失形失狀,亘古未聞。
但此番變起,仍有忠義家人,見人則雲我契已索,背地即将其契送還其主,有玉有石,于此可見。
京師之變,未及兩月,即有賣剿闖小說一部,備言京師失陷,先帝将國母及公主俱手刃,然後出後齋門自缢于煤山。
諸臣有殉難受禍之慘,貪生降虜從賊反遭夾打之辱。
我郡有宦朱早服(按:朱積,字早服,華亭人,時為翰林院庶吉士)、李逢申(按:逢申,上海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時官工部郎中)任京憲要而受辱者。
忽有粘一對于府前雲:“朱帝失朝,皆為群臣早服。
李賊篡位,隻因太歲逢申。
”其年乃甲申年也,其對亦巧。
弘光即位南京,無一善政,用馬士英為相,賣官鬻爵,賄賂公行。
民間傳誦,京中有西江月詞一阕雲:“弓箭不如私薦,人材怎比錢财。
吏兵兩部挂招牌,文武官員出賣。
四鎮按兵不舉,東奴西寇齊來。
虛傳閣部過江淮,天子燒刀醉壞。
”歌謠甚多,餘但錄此,以見時事大都如此。
四鎮者:黃得功号昌之,最骁勇忠義,在淮安鎮守;其次高傑守海州,在東路;又次劉澤清守徐州、左良玉守廬州,在西路。
皆閣部史可法統轄,以禦清兵者也。
屢聞戰敗,後調高傑守徐州,澤清守東路沿海等處,我邑于是驚惶。
弘光元年,歲次乙酉,餘十八歲。
正月初八日,叔祖請盧九似到,因南京府尹王回溪、左都禦史葉震寅有書回來,言及馬閣部屢欲起我叔祖做部堂官,必須的當人打點故也。
十六日,大伯、二伯俱往京師。
三月,聞史閣部與清兵打仗,用襄陽大炮打死兵馬甚多。
據雲一炮打去成一條血路,炮煙初收,兵馬又立滿其地,如此難敵。
閣部敗死,黃得功亦戰死,高傑、劉澤清俱降順清朝,左良玉退保江西。
此信一到,分頭奔竄,老幼凄惶。
上海人性惡薄,凡村中與城中親友往來,必受虧幾分,目其為鄉人也。
惟是此時依親及親,卑辭厚禮,覓得一間半頁,即挈家而栖,以為萬幸。
于宣欲往諸翟去避難,餘亦欲往周浦,三叔要随叔祖往三十保。
向來同堂聚首,為遭亂離,各欲分散,經月依依不忍相别。
五月,清兵渡江。
先一日,明總兵鄭之龍、鄭之彪、左良玉等會集戰舡,在揚子江打仗,大敗散去。
初二夜,清兵在江北,将木台桌等四腳紮火把浮于水面,大兵随後而進。
江南放炮射箭,忙至天明,炮亦完,箭亦少矣。
清兵濟師,由鎮江登陸。
初五日,弘光與閣部大臣俱走太平、甯國等路而去。
豫王入據南京,後改為江甯府。
唐姑夫此時任龍潭營參将,故知其詳。
初十日,彭知縣(按:彭長宜,浙江海甯人,時任上海知縣,有惠政,清兵下浙江,不食而死)聞知此信,即欲歸家,萬人留之不住,涕泣兩日,合縣老幼執香而送其去。
自去之後,村間豪惡結黨插盟,或燒或殺,或劫或搶,或報仇雪怨,或倚強淩弱,青天白日放炮殺人,竟無忌憚。
有力者各就其地而樹兵馬,大者千人,小者亦數百人,揚威耀武,名曰鄉兵,實為防守。
李都督(按:李成棟原為高傑部下總兵,降清後,清兵用以攻蘇常,時尚為吳淞副總兵)統兵破蘇常等處,屠昆山,由狼福山劉河而至吳淞。
嘉定侯鄉紳起義,募兵守城,攻之不破,四面鄉兵起應,李都督亦大窘,差楊副總領五十騎,六月十五日至上海。
五十騎者乃一旗也。
此時有陶照磨署縣事,見清兵驟至,驚愕無措,乃見其在徐家桃園(按:徐光啟所辟,在北門外沿黃浦)内住紮,着地方人進城打話,要供應等項,其意要招降也。
豈料衆人見其好說話,更不多人馬,視同兒戲。
或曰:他少我衆,手到拿來。
或曰:百人拿一個,自然拿盡。
或曰:不要殺他,死活捉來,将鍊鎖頸,留待耍玩倒好。
一吽千人出城,有披單衣而空手,有穿汗衫而執杖,有跣足而肩竹竿,有衣冠齊楚而袖短械,歡呼笑語,呼朋拉伴而往打仗焉。
誰知清兵看見,縱馬而出,勁弩利箭,遠射近砍,砍不數人,而狂呼奔走,擠擁而退。
有跳水逃命者、怆惶奔竄者、砍傷頭臂者、帶血淋漓者、哀哭乞命者、繞城喊救者、人踐馬踏者、驚呆任殺者,不一時而死百人焉。
自此才知清兵厲害,方求陶照磨出城打話,送給供應而去。
餘此時在周鎮聞得此信,即出城探望。
有友數人死其事,邑人憐而祭之。
十八日,有敗殘監軍道荊本徹,系丹陽人,領沙舡百号,由大江而至吳淞,吳淞而至上海。
初意要我叔祖助饷,因叔祖在三十保,而大伯、二伯又不睬他,所以假意來拜,将大伯款之上舡。
更有把總沈虎臣者,與潘我其相厚,商及我叔祖九年浙江左藩,家内金山銀穴,煽動賊興,統領兵丁,将三大宅圍住,打開内室,搜搶金銀财寶,扛負绫羅緞疋,鳴金呐喊,分旗捱隊而肆掠焉。
沉香犀玉,狼藉滿途;牙珀珍珠,多餘撒路:數千人搬運三晝夜不停。
更有在城之惡少,及村野之強徒,趁彼匆忙,混入黨而擄劫。
又将富厚家人,鎖廳拷打,逼獻金寶。
又尋我二伯,擁之上舡,逼要買命助饷焉。
此時有家人潘龍等商議,發掘窖金一萬兩,覓人裝載,星夜趕赴吳淞,央田總兵關說,得見本徹,送金驗收,方得大伯、二伯歸來。
此番一搶,連叔祖任宦已久,亦不知家有多少藏蓄也。
搶劫之後,餘出邑探望,惟見滿地皆沉香速香、玉簪玉杯、牙箸京墨等物。
大堆皆員領農服之類,系彼所棄之物而不取者也。
後樓之下,石青、石綠、朱砂、雄黃、珈南、色玉之類,又彼不識而傾之滿地者也。
總之,一家内遭數千人亂搶,百号舡裝載,三晝夜不停,餘剩者還有論換之貨,其富可知矣。
江南郡縣,聞清兵厲害,皆棄城而逃。
李都督初來,皆據而有之。
兵馬雖多,分守地方則少矣。
蘇州既破,亦分兵鎮守而已。
此時有太湖白頭兵起,白頭者用白布纏頭也。
與蘇府楊學官策應,殺人蘇府,鎮守拒敵。
我郡有沈猶龍,坐察院,行兵部尚書事。
猶龍乃南京戎政尚書也,在任逃回,散家财,招兵買馬,招結湖泖諸寇,征勇力謀士,連絡吳淞田總兵、羊腸湖總兵黃蜚,收大号戰舡數百隻,由太湖而至黃天蕩、陳湖、澱湖等處,紮住營寨。
小快舡數百隻,往來策應。
毋論鄉鎮城市,或聚廿人,或裝械船,即往從焉,授為将軍者、為監軍者、為參謀者、為贊畫者。
我邑有潘公權,乃尚書(按:潘恩在嘉靖朝曾任南京工部尚書)公後,亦授為監軍,鎮守上海。
此銜一署,狐假虎威,曉谕六門,查點營兵,閱視城池,坐察院,名然理事燥脾。
不兩月而逃遁。
約數載,金山衛指揮侯懷玉(按:名承祖,世襲金山衛指揮同知)亦起義,募兵守城。
周浦西六裡蘇家橋,此地有陸寅、王六者,棍徒也,截搶客米,周鎮鄉兵出擒而即斬其地,餘目擊其斬首。
故雖亂離,不可犯法,記此為戒。
周浦地方雖小,打降極多。
大富者雖少,而小康者亦多。
故強梁者立起議論,倡為先鋒之說。
分一鎮為四境,每鎮之富商店鋪,或兩數或錢數,各就其地,每目送與強梁為防護焉。
整備刀槍器械,置造旗幟衣甲,編十家為甲,練集鄉兵,鑄成大炮,以禦搶掠。
此時餘正在鎮,日見其揚兵耀武。
俄聞蘇家橋糾合梁家角,并塘口諸鄉兵,來報陸寅之仇。
二更時分,東西發号炮,各家驚愕。
餘起視之,見人人結束執械,思圖混戰。
餘亦同蔡超宗、唐鳴岐各持利械,從小路抄去,欲圖殺一快暢。
至會龍橋(按:一作彙龍橋,跨周浦塘上),見上下戈矛旗幟随風飄揚,肅然待敵,睹此知地方之協力也。
七月,聞李都督攻破嘉定,屠其城。
又聞破太倉,屠昆山,并複據蘇州。
八月初十日,聞破金山衛,侯指揮死難。
後會一金山友言:清兵将紅衣大炮及大小火炮竟打東北面,打至一晝夜,城為火熱,守者不能站,随倒兩處,而兵馬俱登。
侯懷玉猶然巷戰,殺傷者多,力竭就擒。
李總督欲使其降,不屈,而戮于府中府學之前,亦松郡之生色也。
叔祖到周浦,随到黃窯灣劉洪家,要餘同去,因在三十保内,地方燒殺者多故也。
楊于宣亦至周浦
三月,同叔祖往杭州,時因松郡董羽宸開府浙江,叔祖為任内舊未完而往也,經月而返。
周浦做目連戲,母親來尋,我亦不去。
五月五日,餘在捧日堂内,正同叔祖、大伯、二伯、三叔、大兄及先生于宣家晏,俱用金杯酌酒,日色照耀,光如閃電。
忽報沈伯雄來,覺怆惶之狀,手持小報雲:四月二十五日,闖賊攻破京師,崇祯帝自缢煤山等語。
叔祖聞之大驚,大伯、二伯俱失色無措,遂收拾杯盤,斟酌避難。
不一日有大報到,民間吽聞。
又不一日,報福王監國南京。
又聞即位稱帝,先紅诏,次白诏,俱到,鄉紳官府哭臨帶孝。
是時我郡太平日久,民不知兵,饑荒連歲,人思奔竄,老幼不甯,訛言日至。
倏傳城市夜有猴精作怪,到處敲鑼擊竹,更有目見其形者,群起而趕,趕至天明,毫無影向。
如此而大家小戶,卧不貼席矣。
又聞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請借清朝兵馬入關,攻破京師殺剿,闖賊畏勢不戰,竟将宮中庫藏并各衙門及公侯伯家金銀寶貝盡數擄掠,裝載車馬之上,驅而之西。
吳三桂追之,清兵又分兵南下矣。
又聞四鎮兵馬抵敵不住,敗由海道而來搶掠矣。
時常夜半訛傳,怆惶奔走。
士大夫之家,俱練習家丁,教之槍棍,樹兵設械,鳴金擊拆,張威耀武,各為防護焉。
七月,有川沙喬氏之世仆顧六,年将六十,赤貧無賴,創為亂首,假索契為名。
惟是上海靠人者甚多,一呼百應,統領千人。
不論鄉村城市,士夫富室,凡有家人,立刻要還文契。
或有平日待家人刻薄者,則必要殺要打,名曰報冤。
稍有避而不還契者,千人圍擁,燒殺立至。
即徐元扈家(按:徐光啟,字子先,号元扈,崇祯時官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七年十月卒,谧文定)系屬相府,尚遭茶毒。
更有威逼其主,要請酒算工錢者,坐家主之上呼号呼表者,稍不如願,即打罵淩辱,成群逐隊,無法無天。
忽有吳淞貝遊擊聞知,星赴上海,飛擒顧六等五六名斬首,方得解散。
餘凡索契諸奴,仍将文書送還,或家法治者,或官法懲者,失形失狀,亘古未聞。
但此番變起,仍有忠義家人,見人則雲我契已索,背地即将其契送還其主,有玉有石,于此可見。
京師之變,未及兩月,即有賣剿闖小說一部,備言京師失陷,先帝将國母及公主俱手刃,然後出後齋門自缢于煤山。
諸臣有殉難受禍之慘,貪生降虜從賊反遭夾打之辱。
我郡有宦朱早服(按:朱積,字早服,華亭人,時為翰林院庶吉士)、李逢申(按:逢申,上海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時官工部郎中)任京憲要而受辱者。
忽有粘一對于府前雲:“朱帝失朝,皆為群臣早服。
李賊篡位,隻因太歲逢申。
”其年乃甲申年也,其對亦巧。
弘光即位南京,無一善政,用馬士英為相,賣官鬻爵,賄賂公行。
民間傳誦,京中有西江月詞一阕雲:“弓箭不如私薦,人材怎比錢财。
吏兵兩部挂招牌,文武官員出賣。
四鎮按兵不舉,東奴西寇齊來。
虛傳閣部過江淮,天子燒刀醉壞。
”歌謠甚多,餘但錄此,以見時事大都如此。
四鎮者:黃得功号昌之,最骁勇忠義,在淮安鎮守;其次高傑守海州,在東路;又次劉澤清守徐州、左良玉守廬州,在西路。
皆閣部史可法統轄,以禦清兵者也。
屢聞戰敗,後調高傑守徐州,澤清守東路沿海等處,我邑于是驚惶。
弘光元年,歲次乙酉,餘十八歲。
正月初八日,叔祖請盧九似到,因南京府尹王回溪、左都禦史葉震寅有書回來,言及馬閣部屢欲起我叔祖做部堂官,必須的當人打點故也。
十六日,大伯、二伯俱往京師。
三月,聞史閣部與清兵打仗,用襄陽大炮打死兵馬甚多。
據雲一炮打去成一條血路,炮煙初收,兵馬又立滿其地,如此難敵。
閣部敗死,黃得功亦戰死,高傑、劉澤清俱降順清朝,左良玉退保江西。
此信一到,分頭奔竄,老幼凄惶。
上海人性惡薄,凡村中與城中親友往來,必受虧幾分,目其為鄉人也。
惟是此時依親及親,卑辭厚禮,覓得一間半頁,即挈家而栖,以為萬幸。
于宣欲往諸翟去避難,餘亦欲往周浦,三叔要随叔祖往三十保。
向來同堂聚首,為遭亂離,各欲分散,經月依依不忍相别。
五月,清兵渡江。
先一日,明總兵鄭之龍、鄭之彪、左良玉等會集戰舡,在揚子江打仗,大敗散去。
初二夜,清兵在江北,将木台桌等四腳紮火把浮于水面,大兵随後而進。
江南放炮射箭,忙至天明,炮亦完,箭亦少矣。
清兵濟師,由鎮江登陸。
初五日,弘光與閣部大臣俱走太平、甯國等路而去。
豫王入據南京,後改為江甯府。
唐姑夫此時任龍潭營參将,故知其詳。
初十日,彭知縣(按:彭長宜,浙江海甯人,時任上海知縣,有惠政,清兵下浙江,不食而死)聞知此信,即欲歸家,萬人留之不住,涕泣兩日,合縣老幼執香而送其去。
自去之後,村間豪惡結黨插盟,或燒或殺,或劫或搶,或報仇雪怨,或倚強淩弱,青天白日放炮殺人,竟無忌憚。
有力者各就其地而樹兵馬,大者千人,小者亦數百人,揚威耀武,名曰鄉兵,實為防守。
李都督(按:李成棟原為高傑部下總兵,降清後,清兵用以攻蘇常,時尚為吳淞副總兵)統兵破蘇常等處,屠昆山,由狼福山劉河而至吳淞。
嘉定侯鄉紳起義,募兵守城,攻之不破,四面鄉兵起應,李都督亦大窘,差楊副總領五十騎,六月十五日至上海。
五十騎者乃一旗也。
此時有陶照磨署縣事,見清兵驟至,驚愕無措,乃見其在徐家桃園(按:徐光啟所辟,在北門外沿黃浦)内住紮,着地方人進城打話,要供應等項,其意要招降也。
豈料衆人見其好說話,更不多人馬,視同兒戲。
或曰:他少我衆,手到拿來。
或曰:百人拿一個,自然拿盡。
或曰:不要殺他,死活捉來,将鍊鎖頸,留待耍玩倒好。
一吽千人出城,有披單衣而空手,有穿汗衫而執杖,有跣足而肩竹竿,有衣冠齊楚而袖短械,歡呼笑語,呼朋拉伴而往打仗焉。
誰知清兵看見,縱馬而出,勁弩利箭,遠射近砍,砍不數人,而狂呼奔走,擠擁而退。
有跳水逃命者、怆惶奔竄者、砍傷頭臂者、帶血淋漓者、哀哭乞命者、繞城喊救者、人踐馬踏者、驚呆任殺者,不一時而死百人焉。
自此才知清兵厲害,方求陶照磨出城打話,送給供應而去。
餘此時在周鎮聞得此信,即出城探望。
有友數人死其事,邑人憐而祭之。
十八日,有敗殘監軍道荊本徹,系丹陽人,領沙舡百号,由大江而至吳淞,吳淞而至上海。
初意要我叔祖助饷,因叔祖在三十保,而大伯、二伯又不睬他,所以假意來拜,将大伯款之上舡。
更有把總沈虎臣者,與潘我其相厚,商及我叔祖九年浙江左藩,家内金山銀穴,煽動賊興,統領兵丁,将三大宅圍住,打開内室,搜搶金銀财寶,扛負绫羅緞疋,鳴金呐喊,分旗捱隊而肆掠焉。
沉香犀玉,狼藉滿途;牙珀珍珠,多餘撒路:數千人搬運三晝夜不停。
更有在城之惡少,及村野之強徒,趁彼匆忙,混入黨而擄劫。
又将富厚家人,鎖廳拷打,逼獻金寶。
又尋我二伯,擁之上舡,逼要買命助饷焉。
此時有家人潘龍等商議,發掘窖金一萬兩,覓人裝載,星夜趕赴吳淞,央田總兵關說,得見本徹,送金驗收,方得大伯、二伯歸來。
此番一搶,連叔祖任宦已久,亦不知家有多少藏蓄也。
搶劫之後,餘出邑探望,惟見滿地皆沉香速香、玉簪玉杯、牙箸京墨等物。
大堆皆員領農服之類,系彼所棄之物而不取者也。
後樓之下,石青、石綠、朱砂、雄黃、珈南、色玉之類,又彼不識而傾之滿地者也。
總之,一家内遭數千人亂搶,百号舡裝載,三晝夜不停,餘剩者還有論換之貨,其富可知矣。
江南郡縣,聞清兵厲害,皆棄城而逃。
李都督初來,皆據而有之。
兵馬雖多,分守地方則少矣。
蘇州既破,亦分兵鎮守而已。
此時有太湖白頭兵起,白頭者用白布纏頭也。
與蘇府楊學官策應,殺人蘇府,鎮守拒敵。
我郡有沈猶龍,坐察院,行兵部尚書事。
猶龍乃南京戎政尚書也,在任逃回,散家财,招兵買馬,招結湖泖諸寇,征勇力謀士,連絡吳淞田總兵、羊腸湖總兵黃蜚,收大号戰舡數百隻,由太湖而至黃天蕩、陳湖、澱湖等處,紮住營寨。
小快舡數百隻,往來策應。
毋論鄉鎮城市,或聚廿人,或裝械船,即往從焉,授為将軍者、為監軍者、為參謀者、為贊畫者。
我邑有潘公權,乃尚書(按:潘恩在嘉靖朝曾任南京工部尚書)公後,亦授為監軍,鎮守上海。
此銜一署,狐假虎威,曉谕六門,查點營兵,閱視城池,坐察院,名然理事燥脾。
不兩月而逃遁。
約數載,金山衛指揮侯懷玉(按:名承祖,世襲金山衛指揮同知)亦起義,募兵守城。
周浦西六裡蘇家橋,此地有陸寅、王六者,棍徒也,截搶客米,周鎮鄉兵出擒而即斬其地,餘目擊其斬首。
故雖亂離,不可犯法,記此為戒。
周浦地方雖小,打降極多。
大富者雖少,而小康者亦多。
故強梁者立起議論,倡為先鋒之說。
分一鎮為四境,每鎮之富商店鋪,或兩數或錢數,各就其地,每目送與強梁為防護焉。
整備刀槍器械,置造旗幟衣甲,編十家為甲,練集鄉兵,鑄成大炮,以禦搶掠。
此時餘正在鎮,日見其揚兵耀武。
俄聞蘇家橋糾合梁家角,并塘口諸鄉兵,來報陸寅之仇。
二更時分,東西發号炮,各家驚愕。
餘起視之,見人人結束執械,思圖混戰。
餘亦同蔡超宗、唐鳴岐各持利械,從小路抄去,欲圖殺一快暢。
至會龍橋(按:一作彙龍橋,跨周浦塘上),見上下戈矛旗幟随風飄揚,肅然待敵,睹此知地方之協力也。
七月,聞李都督攻破嘉定,屠其城。
又聞破太倉,屠昆山,并複據蘇州。
八月初十日,聞破金山衛,侯指揮死難。
後會一金山友言:清兵将紅衣大炮及大小火炮竟打東北面,打至一晝夜,城為火熱,守者不能站,随倒兩處,而兵馬俱登。
侯懷玉猶然巷戰,殺傷者多,力竭就擒。
李總督欲使其降,不屈,而戮于府中府學之前,亦松郡之生色也。
叔祖到周浦,随到黃窯灣劉洪家,要餘同去,因在三十保内,地方燒殺者多故也。
楊于宣亦至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