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例存疑卷四十九

關燈
指在京五城而言,上條例末在京五城司坊雲雲,似應删并于此條之内。

     □刑部件作不載例内,未免遺漏。

     檢驗屍傷不以實一,凡五城遇有命案,除道途倒斃客店病亡,經該城驗訊屬實,即行完結外,其餘金刃自戕、投井、投缳等案,倶令該城指揮照例驗報,由該城禦史審訊,轉報刑部核覆審結。

    傥有漏報,将該城官員,指名參處。

     此條系乾隆三十八年,巡視中城江西道監察禦史鄒夢臯條奏定例。

     謹按。

    五城案件,如在徒罪以上者,方準送部,此因系人命恐有别故冤情,是以必令轉報刑部核覆審結也。

    惟尚有情節界在疑似,礙難遽行論決者,倶令五城指揮會驗結報刑部訊明完結之案,不知凡幾,亦愼重人命之辦法也。

    此層似應添入。

     《周禮?蝋氏》有死于道路者,則令埋而置掲焉,書其日月焉,懸其衣服、任器于有地之官,以待其人。

    注曰,有地之官主,此地之吏也,其人,家人也。

    鄭司農雲,掲,欲令其識取之,今時掲橥是也。

    有地之官、有郡界之吏,今時郷亭是也。

    掌凡國之骴禁。

    注曰,禁,謂孟春掩骼埋胔之屬。

     □今律例均不載。

     檢驗屍傷不以實一,黔省州縣命案,如逢盛暑,印官公出,不能即回,鄰封窵遠,往返數日者,準代驗之雜職等官,取立傷單,将屍棺殓。

    其州縣未行覆驗縁由,及原驗雜職街名,倶于原題内聲叙。

    如有傷痕不符等弊,将原驗官參處。

    若印官計日即回,鄰封相距不遠者,仍照舊例行。

     此條系乾隆四十一年,刑部議覆貴州巡撫裴宗錫條奏定例。

     謹按。

    上黔蜀等省一條,系為并無同城佐貳而設,此則專言盛暑一層,别省有似此者,自應一體照辦矣。

    專言黔省,殊不赅括。

     檢驗屍傷不以實一,京師五城指揮相驗,城内不得過兩日,關外不得過三日,如一時案件坌集,指揮不能分身者,準委副指揮吏目代驗,仍歸指揮承辦。

    傥指揮有心規避,委驗之員有心推卸者,巡城禦史稽査參奏。

    禦史姑容,經他人査出參奏者,一并交部議處。

     此條系乾隆五十六年,都察院左都禦史舒常等奏準定例。

     謹按。

    此系仿照外省佐貳代驗之例也。

    然必謂正指揮相驗者,并無弊端,副指揮及吏目相驗者,多不可靠,似非通論。

     檢驗屍傷不以實一,廣西東蘭州屬之那地土州,陵雲縣屬之天峩哨地方,去州縣城在三百裡,及全州屬之西廷州,同西隆州屬之八達州,同去州城在一百裡以外之命案,準令該處分駐州同、州判、縣丞帶領谙練仵作,前往代驗,填格取結,送交該州縣承審,如有勘驗不實,照例議處。

    其東蘭、陵雲去州縣不及三百裡,全州、西隆州去州不及一百裡之命案,仍各照舊例辦理。

     此條系乾隆三十八年,廣西按察使柏琨條奏定例,道光六年、七年増定。

     謹按。

    有司決囚門一條專言盜案,此則專言命案也,應彼此參看。

    相驗之法既詳,故條例日以増多,其勢然也。

     檢驗屍傷不以實一,差役奉宮暫行看押人犯,有在押身死者,無論有無陵虐,均令禀明本管官,傳到屍親,眼同驗明,不得任聽私埋。

    如有私埋情事,經屍親控吿破案者,官為究明緻死根由,詳請開檢,無庸取具屍親甘結。

    檢明後除訊系差役索詐陵虐緻斃者,仍照各本律例從重治罪外,若止系因病身死,即将私埋之差役,杖七十,徒一年半。

    控吿之屍親,訊無挾雠情節,仍按誣吿各本律,分别科斷。

    地方官有任聽私埋,及庇護差役,不即開檢者,交部分别嚴加議處。

    至差役私押斃命之案,應令禀請鄰封州縣,傳到屍親,眼同驗明究辦。

    若有私埋匿報,以及一切兇徒挾雠謀财,緻斃人命,私埋滅迹者,經屍親吿發之後,如業将緻死根由,究問明白,毫無疑義,而屍傷非檢不明者,亦即詳請開檢,按例懲辦,均無庸取具屍親甘結。

     此條系道光十二年,京畿道監察禦史宋劭谷奏請定例。

     謹按。

    獄囚患病責保看治而死者,情無可疑,許親屬吿免覆檢,見本門。

    誤執傷痕,緻屍遭蒸檢,見誣吿門。

    均應參看。

    誣吿門以屍遭蒸檢為重,此條又以私埋為重,因私埋而緻屍遭蒸檢,将坐何人以重罪乎。

    例内何以并不叙明耶。

     再,私埋即幹例拟控吿之親屬,似可量從末減,如無親屬吿發,将仍開檢,仍拟徒罪否耶。

    則亦置之不理而已。

    此例亦系虛設。

    此暫行看押人犯,或系緊要案證,或系輕罪人犯,且有無人保領者,既未便任其散處在外,而又不能一律收禁,是以交差暫行看押,猶刑部發城取保犯證無保人者,酌量交城看守之意也。

    官不準設倉鋪所店名色,私禁輕罪人犯,而準其交差看押,與私禁何異。

    可見例文之不能畫一也。

     檢驗屍傷不以實一,奉天省昌圖岫岩鳳凰城各廳所屬命案,如距廳在三百裡以外者,準令照磨及分防巡檢,帶領谙練吏仵,前往代驗,填格取結,送交各該廳承審。

    如有勘驗不實,増減傷痕情弊,分别照例議處。

    其訊無别故自盡、病斃等案,亦準取結驗埋,由各該廳通詳立案。

    若距廳不及三百裡者,仍照例辦理。

     此條系道光二年,奉天府府尹齊布森等咨準定例,道光七年増定。

     同治九年二月初二日,奉上谕,額勒和布恩錫奏相驗命案,請變通成例一折,據稱,奉天昌圖廳屬,幅員遼闊,向例遇有命案,印官公出,如在三百裡以外,劄委照磨經歴往驗,其在三百裡以内,則由鄰封往驗,該廳毘連僅止開原一縣,道路較遠,請變通辦理等語,着照所請。

    嗣後該地方官公出期内,遇有呈報命案,無論三百裡内外,如系照磨分防處所暫由照磨往驗,如系經歴分轄,暫由經歴往驗,統交印官審辦,以重人命而免耽誤,欽此。

     謹按。

    昌圖廳已改知府矣,現在又有新章。

     □詳請檢驗,屢次駁査,遲延有因者,另行扣限,見官文書。

    稽程佐雜代往驗傷,見保辜限期。

     □秋審情實人犯病故,派員相驗,見有司決囚等第。

     決罰不如法: 凡官司決人不如法(如應笞而用杖)者,笞四十,因而緻死者,杖一百。

    (當該官吏)均征埋葬銀一十兩(給付死者之家)。

    行杖之人各減一等(不追銀)。

    其行杖之人若決不及膚者,依驗所決(不及膚)之數抵罪(或由主使或由行杖),并罪坐所由。

    若受财(而決不如法,決不及膚)者,計贓以枉法從重論。

     ○若監臨(有司管軍)之官,因公事(主令下手者)于人虛怯去處,非法毆打,及親自以大杖,或金刃、手足毆人,至折傷以上者,減凡鬪傷罪二等。

    緻死者,杖一百,徒三年,追埋葬銀一十兩。

    其聽使下手之人各減一等,并罪坐所由。

    (如有監臨坐監臨,由下手坐下手,若非公事,以故勘平人論。

    )若(官司決法人,監臨責打人。

    )于人臀骽受刑去處,依法決打,邂逅緻死,及(決打之後)自盡者,各勿論。

     此仍明律,原有小注,順治三年修改。

     長官使人有犯: 凡在外各衙門長官,及(在内奉制)出使人員,于所在去處,有犯(一應公私等罪)者,所部屬官等,(流罪以下)不得(越分)辄便推問,皆須(開具所犯事由)申覆(本管)上司區處。

    若犯死罪,(先行)收管聽候(上司)回報。

    所掌(本衙門)印信(及倉庫牢獄)鎖鑰,發付次官收掌。

    若無長官,次官掌印(有犯)者,亦同長官,違者(部屬官吏)笞四十。

     此仍明律,順治三年,添入小注。

     斷罪引律令: 凡(官司)斷罪皆須具引律例,違者(如不具引)笞三十。

    若(律有)數事共(一)條,(官司)止引所犯(本)罪者,聽。

    (所犯之罪止合一事,聽,其摘引一事以斷之。

    ) ○其特旨斷罪,臨時處治,不為定律者,不得引比為律。

    若辄引(比)緻斷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論。

    (故行引比者,以故出入人全罪,及所増減坐之。

    失于引比者,以失出入人罪,減等坐之。

    )。

     此仍明律,順治三年,添入小注。

     條例 斷罪引律令一,承問各官審明定案,務須援引一定律例,若先引一例,複雲不便照此例治罪,更引重例,及加情罪可惡字樣,坐人罪者,以故入人罪論。

     此條系雍正初年例,乾隆五年改定。

     謹按。

    與斷罪無正條例文,及《處分則例》參看。

    不引本律定拟,妄行援照别條,見斷罪不當。

     斷罪引律令一,例載比照光棍條款,仍照例斟酌定拟外,其餘情罪相仿,尚非實在光棍者,不得一概照光棍例定拟。

     此條系乾隆二年,議覆兵部右侍郎呉應棻條奏定例。

     謹按。

    光棍罪名極重,而例無專條比照定拟,恐有冤濫,是以特立此條。

    似應改為,例内載明照光棍例定拟者,準其援照定拟外,尚非實在光棍,下添例内,亦無明文。

     斷罪引律令一,除正律正例而外,凡屬成案未經通行着為定例,一概嚴禁,毋得混行牽引,緻罪有出入。

    如督撫辦理案件,果有與舊案相合,可援為例者,許于本内聲明,刑部詳加査核,附請着為定例。

     此條系乾隆三年,刑部議覆禦史王柯條奏定例。

     謹按。

    此即律内特旨斷罪,臨時處治,不為定律者,不得辄引之意。

     獄囚取服辯(服者,心服。

    辯者,辯理。

    不當則辯,當則服,或服或辯,故曰服辯。

    ): 獄囚取服辯一,凡獄囚(有犯)徒、流、死罪,(鞫獄官司)各喚(本)囚,及其家屬(到官)具吿,所斷罪名,仍(責)取囚服辯文狀(以服其心)。

    若不服者,聽其(文狀)自(行辯)理,更為詳審。

    違者,徒流罪,笞四十,死罪杖六十。

    ○其囚家屬,遠在三百裡之外,(不及喚吿者)止取(本)囚服辯文狀,不在具吿家屬罪名之限。

     此仍明律,順治三年,添入小注。

     赦前斷罪不當: 凡(官司遇赦但經)赦前處斷刑名,罪有不當,若處輕為重(其情本系赦所必原)者,當(依律)改正從輕,(以就恩宥。

    若)處重為輕,其(情本系)常赦所不免者。

    (當)依律貼斷,(以杜幸免)。

    若(處輕為重,處重為輕,系)官吏(于赦前)故出入,(而非失出入)者,雖會赦,并不原宥。

    (其故出入之罪,若系失出入者,仍從赦宥之。

    ) 此仍明律,順治三年,添入小注。

     條例 赦前斷罪不當一,遇直省特差恤刑之時,有審豁者,原問官倶不追究。

    (恐官慮罪及己不肯辯明冤枉也,則會赦可以類推。

    ) 此條系前明問刑條例,雍正三年删定。

     謹按。

    特差恤刑,國初有行之者,(見《經世文編》刑政門中有雲,應差之員,向用刑部司官臣請更精其選雲雲。

    )現在亦無此事,似應與下條修并為一。

     赦前斷罪不當一,承問官審理事件錯拟罪名者,不拘犯罪輕重,錯拟官員遇赦免議。

     此條系康熙年間現行例。

     謹按。

    輕重下似應改為,如遇赦放免,錯拟官員,亦予免議。

     赦前斷罪不當一,督撫承問叩阍事件,除情罪重大,不在赦款者,仍依限審結具題外,其餘輕罪與赦款相符,即行釋放,彙題銷案。

     此條系康熙年間現行例。

     謹按。

    此專指叩阍而言,與現在辦法不符。

     赦前斷罪不當一,奉恩诏以前,直省虧空已結各案,令各督撫分晰造冊送部。

    其案内人犯有罪名,而會赦邀免者,倶準釋回原旗籍。

    如案内有不應豁免之項,即行文原旗籍着追,其甫經審題各案,俟已結之日,将并無罪名各犯,査明任所有無赀财,取結報部,亦令釋回原旗籍。

    傥本案已清,别案有査追事件,清結之日,亦即報部釋回原旗籍,其奉恩诏以後之案,不在此例。

     此條系乾隆元年,刑部議覆陝西巡撫劉于義奏準定例。

     謹按。

    是年九卿奏準,嗣後侵盜錢糧一千兩以上者,拟斬。

    一千兩以下者,準徒。

    遇赦,則數逾一萬兩以上者,不準援宥。

    一萬兩以下倶準赦免。

    此條不應豁免之項,是否指萬兩以上而言,抑系雖不及萬兩,而侵盜罪名可免贓款,不準豁免,仍應着追之處,記核。

     赦前斷罪不當一,原非侵盜入己,照侵盜拟罪之犯,較之實犯侵欺罪情稍輕,及虧空軍需錢糧,系由那移獲罪,或經核減着賠,尚與入己軍需有間,遇恩赦豁免,行令各該旗省,咨報戸部査明,會同刑部奏請定奪。

     此條系乾隆元年定例。

     謹按。

    此二條應與拟斷贓罪不當各條參看。

     聞有恩赦而故犯: 凡聞知将有恩赦而故犯罪,(以觊幸免)者,加常犯一等(其故犯至死者仍依常律),雖會赦并不原宥。

     ○若官司聞知将有恩赦,而故論決囚罪者,以故入人罪論。

    (若常赦所不原而論決者,不坐。

    ) 此仍明律,順治三年,添入小注。

    原律加常犯一等下小注,系加入于死。

    雍正三年,以律内加罪倶不至死,若本條正文有言加入于死者,則依本條。

    査此條舊律内,并無加入于死之注,因将注語删去。

    乾隆五年以總注所雲,足補律之未備,因査照増入。

     徒囚不應役: 凡鹽場、鐵冶拘役徒囚,應入役而不入役,及徒囚因病給假,病已痊可,不令計日貼(補假)役者,(其徒囚與監守者,各)過三日笞二十,毎三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若徒囚年限未滿,監守之人故縱逃回,及容令雇人代替者,照依囚人應役(未滿)月日抵數徒役,(其監守雖多)并罪坐所由。

    (縱容之人)受财者,計贓以枉法從重論,仍拘徒囚(之逃回雇替者)依律論罪(計日論其逃雇之罪。

    )貼役(貼補其逃雇之役)。

     此仍明律,順治三年添入小注。

     婦人犯罪: 凡婦人犯罪,除犯奸及死罪收禁外,其餘雜犯,責付本夫收管,如無夫者,責付有服親屬、鄰裡保管,随衙聽候,不許一概監禁。

    違者,笞四十。

     ○若婦人懷孕犯罪,應拷決者,依上保管,皆待産後一百日拷決。

    若未産而拷決,因而堕胎者,官吏減凡鬪傷罪三等。

    緻死者,杖一百徒三年。

    産限未滿而拷決(緻死)者,減一等。

     ○若(孕婦)犯死罪,聽令穩婆入禁看視,亦聽産後百日乃行刑,未産而決者,杖八十。

    産訖限未滿而決者,杖七十。

    其過限不決者,杖六十。

     ○失者(失于詳審而犯者),各減三等。

    (兼上文諸款而言,如不應禁而禁,笞一十。

    懷孕不應拷決,而拷決堕胎,杖七十。

    緻死者,杖七十,徒一年半。

    産限未滿而拷決緻死者,杖六十徒一年。

    及犯死罪不應刑而刑,未産而決者,笞五十。

    未滿限而決者,笞四十。

    過限不決者,笞三十。

    ) 此仍明律,順治三年,添入小注。

     條例 婦人犯罪一,未産拷決不堕胎,及産限未滿拷決不緻死者,依不應輕律。

     此條系總注,可以補律之所未備,乾隆五年,纂輯成例。

     □處分例官員夾訊婦人者,降三級調用,将孕婦用拶指者,降一級調用。

    應參看。

     婦人犯罪一,婦女有犯奸盜人命等重情,及别案牽連身系正犯,仍行提審。

    其餘小事牽連,提子侄兄弟代審。

    如遇虧空、累賠、追贓,搜査家産雜犯等案,将婦女提審永行禁止。

    違者,以違制治罪。

     此條系順治十六年例,乾隆元年改定。

     謹按。

    婦人犯罪,法原不輕于男子,而不許徑行提審者,所以勵廉恥、厚風俗也。

    乃家有子侄兄弟,而婦人出頭吿狀,亦應将子侄等重懲。

     □與《處分則例》同。

     婦人犯罪一,婦女除實犯死罪,例應收禁者,另設女監羁禁外,其非實犯死罪者,承審拘提録供,即交親屬保領,聽候發落,不得一概羁禁。

     此條系乾隆九年,刑部議覆湖南巡撫蔣溥條奏定例。

     謹按。

    現在亦不照此例辦理。

     □非犯死罪例不收禁。

    則犯軍流以下罪名,亦應交親屬保領矣,査婦女犯軍流以下罪名,尚有酌量拟以實發者。

    再如應行待質者,是否不行收禁之處,礙難辦理,此例似未可拘泥也。

     婦人犯罪一,凡拟徒收贖婦女,除系案内緊要證犯,仍行轉解質審外,其經該州縣審訊明确,毋庸解審者,即交親屬收管,聽候發落。

     此條系乾隆八年,刑部議覆湖南巡撫蔣溥條奏定例。

     謹按。

    此例言婦女犯徒罪從寛,免其解府也。

    如有關人命是否一并免解之處,記核。

     婦人犯罪一,斬絞監候婦女,秋審解勘,經過地方,倶派撥官媒伴送。

    其業經解勘一次,情罪顯然無可改拟者,下次即停其解審。

    如有外省定拟情實可矜,具題,經九卿會核改拟緩決者,次年秋審核準無異,亦即停其解審。

     此條系乾隆二十五年,刑部議覆四川按察使永泰條奏定例。

     謹按。

    緩決一次人犯,次年均不解勘,非獨婦女為然也。

    惟情實一次免句之犯婦,次年似應停其解勘,方與男配有别。

     婦人犯罪一,犯婦懷孕,律應淩遲斬決者,除初審證據未确,案渉疑似,必須拷訊者,仍俟産後百日限滿審鞫。

    若初審證據已明,供認确鑿者,于産後一月起限審解。

    其罪應淩遲處死者,産後一月期滿,即按律正法。

     此條系乾隆二十三年,刑部議覆廣西按察使梁翥鴻條奏,并直隸總督方觀承審題犯婦程氏毒死本夫朱來玉案内,聲請定例。

     《北史》崔浩定律令,婦人當刑而有孕者,許産後百日乃決,後世孕婦緩刑始此。

    《魏書》北海王元愉以謀逆誅,将并誅其孕妾李氏。

    崔光奏曰,李今懷妊,例待分産,乞停李獄,以俟孕育。

    帝從之。

    此浩定律後事也。

    然漢《刑法志》景帝诏,孕而未乳當鞫繋者,皆頌繋之。

    頌,容也,容之不桎梏也。

    又《王莽傳》莽子宇以血灑莽門,發覺飲藥死,字妻懷子繋獄,須産子乃殺于室。

    《晉書》毋邱儉起兵被誅,其孫女适劉氏、以孕繋廷尉,則孕婦遲刑。

    本漢、魏之制,豈元魏時此律已廢,至浩而又着為令。

    與見《陔餘叢考》。

     謹按。

    例于女犯倶從寛典,而惟此條較律為嚴。

     婦人犯罪一,婦女犯斬枭者,即拟斬立決,免其枭示。

     此條系嘉慶十四年定例。

     謹按。

    犯罪至于斬決,即屬法無可加,其必加枭者,蓋為示衆,使之共知警戒也。

    而婦女獨免其枭示者,其猶《春秋左氏傳》所謂婦人無刑,(注,無黥、刖之刑。

    )雖有刑不在朝市,(謂犯死刑者,猶不暴屍。

    )之意乎。

     死囚覆奏待報: 凡死罪囚不待覆奏回報,而辄處決者,杖八十。

    若已覆奏回報應決者,聽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滿而刑,及過(三日之)限不行刑者,各杖六十。

     ○其犯十惡之罪應死,及強盜者雖決不待時,若于禁刑日而決者,笞四十。

     此仍明律,順治三年删改,并添入小注。

     條例 死囚覆奏待報一,直省人命強盜,将全招開列奏疏内,其反叛案内人犯,決過即行題報,餘概于年底彙奏。

     此條系康熙十二年,刑部議準定例,雍正三年改定。

     謹按。

    全招開列奏疏,即題本也。

    餘概于年底彙奏,即彙題決過人犯本也。

    爾時均謂之奏本,至決過人犯,均系次年開印後彙題。

    與此例亦不相符。

     死囚覆奏待報一,凡遇慶賀穿朝服、及祭享、齋戒、封印、上元、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毎月初一、初二并穿素服日期,倶不理刑名,四月初八日不宰牲,亦不理刑名,内外一體遵行。

     此例原系二條,一系順治初年例。

    一系康熙二十八年,禦史李時謙條奏奉旨照行,雍正三年纂并。

     謹按。

    康熙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奉上谕,前項日期,除循例不行刑外,其餘照常章疏事件,仍行審理啟奏等因,似應添入。

     □與有司決囚門内停刑月日,并兇盜逆犯二條參看。

    此例初一之外,有初二而無十五日,與現在辦法不同。

     死囚覆奏待報一,凡句決重囚,向例刑科三次覆奏,今簡去二覆,于句到之後,再将原本進呈禦覽,遵奉施行。

     此條系乾隆十四年,欽奉上谕,恭纂為例。

     謹按。

    句到前五日刑科覆奏一次。

    見有司決囚等第。

    應參看。

     斷罪不當: 凡斷罪應決配而收贖,應收贖而決配,各依出入人罪,減故失一等。

     ○若應絞而斬,應斬而絞者,杖六十,(此指故者言也,若系)失者減三等。

    其已處決訖,别加殘毀死屍者,笞五十(雠人砍毀其屍,依别加殘毀)。

     ○若反逆縁坐人口,應入官而放免,及非應入官而入官者,各以出入人流罪故失論。

    (若系有故則以故出入流罪論,無故而失于詳審者,以失出入流罪論。

    ) 此仍明律,順治三年,添入小注。

     條例 斷罪不當一,凡苗夷有犯軍流徒罪,折枷責之案,仍從外結抄招送部査核。

    其罪應論死者,不準外結,亦不準以牛馬銀兩抵償,務按律定拟題解。

    如有不肖之員,或隐匿不報,或捏改情節,在外完結者,事發之日,交部議處。

    其一切苗人與苗人自相争訟之事,倶照苗例歸結,不必繩以官法,以滋擾累。

     此條系雍正三年例,乾隆五年改定。

     謹按。

    此條似應移入化外人有犯門内。

     □苗俗與民人不同,故特定此例。

     □《處分則例》大略相同。

     斷罪不當一,凡斬絞案件,如督撫拟罪過輕,而部議從重者,應駁令再審。

    如拟罪過重,而部議從輕,其中尚有疑窦者,亦當駁令妥拟。

    傥刑部所見既确,改拟題覆,不必展轉駁審,緻滋拖累。

     此條系乾隆三年,刑部議覆福建巡撫題,葉報等毆傷呂廷身死一案,欽奉谕旨,補纂為例。

     謹按。

    此例倶系上谕中語,惟刑部所見既确之上,尚有情節顯然一語,似不可删。

     斷罪不當一,凡州縣審解案件,如供招已符罪名,或有未協,該上司不必将人犯發回,止用檄駁,俟該州縣改正申覆,即行招解督撫核覆,分别咨題完結。

     此條系乾隆九年,刑部議覆江西按察使翁藻條奏定例。

     謹按。

    此亦恐往返拖累之意。

     □供招已符,謂衆供倶同也。

    罪名未協,謂供與罪互異也。

     □改正申覆,自系改正罪名,非改供招也。

     □原奏系凡解案有應駁審之處,無可對質者,不必将人犯發回雲雲。

    與例不同。

     斷罪不當一,外省題本案件,遇有不引本律定拟,妄行援照别條減等者,刑部即将本案改正,并将該督撫臬司參奏,毋庸再行駁令另拟。

     此條系嘉慶十年,欽奉上谕,恭纂為例。

     謹按。

    斷罪引律令各條,均恐其過重,此又防其從輕。

    與彼門各條參看。

     斷罪不當一,卑幼毆死期功尊長之案,務令承審各員嚴究确情,按律定拟,仍将是否有心幹犯之處,于疏内聲明,不準稍渉含混,其有聲叙未确,經刑部核覆時,改正具題,即将承審之員,随本附參,交吏部分别從重議處。

     此條系道光十二年,刑部議覆江南道監察禦史奎麟奏準定例。

     謹按。

    此條專為應否夾簽而設。

     □與《處分則例》夾簽錯誤一條參看。

     斷罪不當一,凡直省督撫于一切刑名事件,務各研究确情,毋稍遷就,其由刑部駁審之案,無論失出、失入,一經訊得實情,即當據實平反,毋得固執原題含糊了結,如委審之員,有瞻徇回護情弊,即着從嚴參辦。

     此條系鹹豐二年,欽奉上谕,恭纂為例。

     謹按。

    此專指部駁而言。

     □處分例各省咨題案件,經刑部駁至三次,該督撫不酌量情罪改正,仍執原議題覆,刑部即自行改拟,将承審各官并該督撫,倶照失入、失出各本例議處。

     □此例明言刑部自行改拟,将承審各官議處,而刑例轉行删除,似嫌未協,應并入此條之内。

     □說見官司出入人罪門。

     □官司出入人罪内,有督撫具題事件,部駁再審,該督撫按律改正具題,若駁至三次,仍執原議,部院複核應改正者,即行改正,将督撫等,交部議處雲雲,後經删除,應酌加修改,并于此條之内。

     吏典代寫招草: 凡諸衙門鞫問刑名等項(必據犯者招草以定其罪),若吏典人等,為人改寫,及代寫招草,増減(其正實)情節,緻(官司斷)罪有出入者,以故出入人罪論。

    若犯人果不識字,許令(在官)不幹礙之人(依其親具招情)代寫(若吏典代寫,即罪無出入,亦以違制論)。

     此仍明律,順治三年,添入小注。

     條例 吏典代寫招草一,各有司谳獄時,令招房書吏,照供録寫,當堂讀與兩造共聽,果與所供無異,方令該犯畫供,該有司親自定稿,不得假手胥吏,緻滋出入情弊。

    如有司将供詞辄交經承,緻有増删改易者,許被害人首吿,督撫察實題參,将有司官照失出入律議處。

    經承、書吏照故出入律治罪。

    受财者,計贓以枉法從重論。

     此條系雍正七年定例。

     謹按。

    蓋良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