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例存疑卷十一

關燈
此條系前明問刑條例。

     《輯注》。

    以前夫子與後夫女成婚,則子之母乃女之繼母,女之父乃子之繼父也.以前夫女與後夫子成婚,則子之父乃女之繼父,女之母乃子之繼母也。

    然愚民不知禮法,鳏夫再娶寡婦再嫁,往往有将子女苟合者,故特着此例。

     《示掌》。

    同母異父姉妹,家禮本服小功,見性理精義服圖内,今制無服,似應酌請,存以俟參。

     《集解》。

    下裡愚民,往往有寡母攜女再嫁,因以女許配其子。

    鳏夫攜子入贅,因以子室其女,即系苟合成婚。

    相沿不究。

    皆由不明律例也。

     謹按。

    律禁同母異父姉妹為婚,故此例前夫子女與後夫子女亦不準成婚。

    然此等子女亦有并非同母者,同母可照律禁止,若非同母,似亦可援照上條例文,聽從民便。

     娶親屬妻妾:巻首 凡娶同宗無服(姑侄姉妹)之親,及無服親之妻者,(男女)各杖一百。

    若娶(同宗)缌麻親之妻,及舅甥妻,各杖六十,徒一年。

    小功以上(之妻)各以奸論。

    (自徒三年至絞斬)其(親之妻)曾被出,及已改嫁,而娶為妻妾者,(無服之親不與)各杖八十。

     ○若收父祖妾及伯叔母者,(不問被出、改嫁)各斬。

    若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婦者,(不問被出、改嫁倶坐)各絞。

     ○妾(父祖妾不與)各減(妻)二等。

    (被出、改嫁者遞減之。

    若原系妻而娶為妾,當從妻論。

    原系妾而娶為妻,仍從妾減科。

    ) ○若娶同宗缌麻以上姑侄姉妹者,亦各以奸論。

     ○(除應死外)并離異。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順治三年添入,乾隆五年増修。

     條例 娶親屬妻妾一,凡收伯叔兄弟妾者,即照奸伯叔兄弟妾律減妻一等,杖一百,流三千裡 此條系乾隆三十四年,刑部議覆禦史成徳條奏定例。

     謹按。

    律有以奸論者,有不以奸論者,收伯叔兄弟妾律既不以奸論,是以減妻二等,拟徒例改為滿流,是直科奸罪矣。

    彼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婦,何以又有絞候之例耶。

     □原奏謂,律内奸伯叔兄弟妾者,止減妻一等,而收為妾者,得減罪二等,情罪輕重未協,因改為減一等,拟流。

    第娶與奸究有分别,而妾與妻亦有不同,減妻二等,唐律已然,且不祗伯叔兄弟等項,凡小功以上親屬,各有以奸論之文,妾各得減二等。

    此改而彼不改,情罪輕重未見允協。

    況奸缌麻以上親之妻,律應各徒三年,而娶為妻者祗徒一年,又何說耶。

    娶親屬之妻者,尚不能概以奸論,娶親屬之妾者,獨可盡以奸論乎。

     娶親屬妻妾一,凡嫁娶違律罪不至死者,仍依舊律定拟。

    至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婦,罪犯應死之案,除男女私自配合,及先有奸情後覆婚配者,仍照律各拟絞決外,其實系郷愚不知例禁,曾向親族地保吿知成婚者,男女各拟絞監候,秋審入于情實。

    知情不阻之親族,地保,照不應重律杖八十。

    如由父母主令婚配,男女仍拟絞監候,秋審時核其情罪,另行定拟。

     此條系乾隆四十九年,刑部議駁奉天府尹鄂題高九聽從伊父高志禮主婚,與弟婦楊氏婚配,将高九楊氏絞決一案,欽奉谕旨恭纂為例,嘉慶十七年改定。

     謹按。

    此較律稍寛者。

     □舊律應改各本律例。

     □奸兄弟妻,唐律本系流罪,明改絞決,未免太重。

    究之法過嚴而照律辦理者百無一二,一遇此等案件,且懷得不為之委曲調停,似不如仍改拟流罪之為愈也。

     娶部民婦女為妻妾:巻首 凡府州縣親民官,任内娶部民婦女為妻妾者,杖八十。

    若監臨(内外上司)官娶(見問)為事人妻妾,及女為妻妾者,杖一百。

    女家(主婚人)并同罪。

    妻妾仍兩離之。

    女給親(兩離者,不許給與後娶者,亦不給還前夫,令歸宗。

    其女以父母為親,當歸宗。

    或已有夫,又以夫為親,當給夫完聚。

    )财禮入官。

    (恃勢)強娶者,各加二等,女家不坐。

    (婦還前夫,女給親)不追财禮。

    若為子孫弟侄家人娶者,(或和或強)罪亦如之。

    男女不坐。

    (若娶為事人婦女,而于事有所枉者,仍以枉法從重論。

    )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順治三年添入。

     娶逃走婦女:巻首 凡娶(自己)犯罪(已發在官,而)逃走(在外之)婦女為妻妾,知(逃走之)情者,與同(其所犯之本)罪。

    (婦人加逃罪二等,其娶者不加罪。

    )至死者,減一等,離異。

    不知者,不坐。

    若無夫(又)會赦免罪者,不離。

    (一有不合,仍離。

    )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順治三年添入。